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境作文

作文 閲讀(2.5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境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境作文

關於境作文1

時下國人談到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最多聯想到的就是莫言。實則如果諾貝爾文學獎自己有意識和記憶的話,那麼我相信在浩渺的文學雲海中,有一個名字它永遠不會忘記——薩特。薩特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存在,而他或許也將永遠存在爭議,因為他本身就是矛盾的並存。

“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自由之路》的卷首語如是説道。這句話七年級看或顯偏激,但是細思之下,卻別有滋味。人們很多時候往往正是因為可選擇的太多而陷入迷茫和混亂,甚至失卻了本來的自己。今時今日的哲學世界並不贊同唯心主義,然而有時候我們在抉擇時卻需要告訴自己:“你之所以看見的,正是因為你想看見。”恰如星空下的霓虹,或許你只是把目光聚焦在絢麗的霓虹中,其實璀璨的繁星也依舊存在,想要看清楚兩者的話,你只需要揉揉已經被色彩繚亂了的眼睛。

塞納河左岸的“圓頂”咖啡館,是位於知識分子、藝術家雲集的蒙巴納斯地區最大的咖啡館,也是巴黎最大的咖啡館,當年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他的女友波伏娃當年幾乎天天會到這裏來。想來或許是薩特的流動的血液中摻入了太多的塞納河水,才會讓“矛盾的薩特”和“矛盾的塞納河”如此驚人的相似。巴黎人有一個笑話:“在左岸散步,從你身邊匆匆而過的不是畫家就是藝術家;而在右岸,走路時留神不要踩別人的腳——那十有八九是一雙蹬着高級皮鞋的.銀行家的腳!”右岸奢侈、喧譁、蓬勃、;左岸樸素、寂寞、滄桑。左岸右岸不僅是一個地域上的區別,而更多的是理念和象徵意義的不同。一條几十米寬的大河,在人心浮動、靈活機巧的今天,能阻斷多少思想或行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呢?每個人心中的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不論人們如何評價和看待,一左一右依舊佇立在那裏,隔着靜靜的塞納河水,相對百年。

著名的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曾有一幅名揚海外的畫作——《故鄉的回憶》。作家餘秋雨形容道:“畫中斑駁的青灰色一如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至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圖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對其還有人謂之“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莊”的美譽。如是種種,曾致使我對周莊滿懷憧憬,然而當我欣然前往時,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羣,和摩肩接踵的推搡卻令我大失所望。我不禁相信了曾聽過的那句“周莊已經不存在了”。然而多年之後,一個初冬的拂曉,當我站在烏鎮閣樓的窗邊,窺見了平日裏嘈雜古鎮的真容時,剎那間回想到了當年看到的周莊,從而明白了,周莊一直都在,原來紛亂的不是古鎮,而僅僅是我的眼睛。

霓虹或是繁星,都必然是我們身邊環境客觀的存在,它們的存在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們眼前的景象,能夠左右我們的眼睛和心靈的,只有我們自己。不論霓虹如何讓絢麗,繁星,璀璨依舊。

關於境作文2

人生三境

餘傑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羣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羣時期,自我尚未甦醒,個體隱沒在羣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於永恆之境。從兩位西哲的邃思聯想開去,在中國古代的禪宗、詩學、美學諸領域,也有好些關於人生三境的妙論。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説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後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學詩的三境:“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至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就詩人的主體而言,心靈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醜,處於童貞狀態;當認識到規矩和成法之後,就陷入束縛和捆綁之中;最後擺脱一切外在的桎梏,獲得了主體與客體的契合,也獲得了真正的、純粹的自由。這時,方能“行住坐卧,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嚴羽之後,詩人潘德興又云:“詩有三境,學詩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自然,詩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説詩,其實何嘗不是在説人生呢?返樸歸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終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的,是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王氏在《人間詞話》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與齊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國維的論述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它包藴了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設定了生命氣息充盈的座標,引導人達到一種永恆的自由之境。

有這樣的一種人生境界讓我們仰望,我們何必懼怕腳下的淤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