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重陽節滿分作文4篇

作文 閲讀(1.3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滿分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滿分作文4篇

重陽節滿分作文1

太陽收斂起耀眼的光芒,變成了一個金燦燦的光盤,慢慢的墜下山去了,那萬里無雲的天空,藍藍的,像一個明淨的天湖。滿天紅霞,好似天女散下的一件紅衣裳。我獨自一人站在高山上,眺望着遠方。此刻,老師教導我們的話語縈繞在我的腦海裏:要孝敬長輩,做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明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想着爺爺滄桑的面孔,斑白的雙鬢,這是無情的歲月留下的痕跡!平時爺爺是那麼愛我,可是,我卻從來都沒有為爺爺做過一件事,我是不是該為他做些什麼呢?對了,爺爺每天晚上都會有邊喝茶邊看新聞的習慣,我若是能為爺爺親手泡一杯茶,爺爺該多開心呀!

第二天,夜幕降臨,晚飯過後,我連忙跑去廚房,取出茶杯,拿出新鮮的茶葉,放入杯中,再用開水沖泡。頓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好香呀!難怪爺爺這麼喜歡喝茶,我小心翼翼的端着茶杯來到爺爺身邊,恭恭敬敬地説:爺爺,請您喝茶!爺爺抬起頭,驚訝地看着我,説:孫女兒給我泡茶啦!我笑着説:對呀!快喝茶吧!爺爺連忙接過我手中的茶,眯起雙眼,輕輕的抿了一口,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好茶!好茶!説着,爺爺放下茶杯,眉開眼笑的説:今天,太陽從西邊出來啦!我噗呲一笑,爺爺似乎明白了我的含意,樂得合不攏嘴,眼睛眯成了一條線。我的心裏美滋滋的,有種説不出的興奮。

窗外,風輕輕地擺動樹枝,葉子在風中優美的舞蹈,沙沙沙彷彿一串音符,奏出生命中最和諧、最美妙的樂章

重陽節滿分作文2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老人節”當然要給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比如看看老人,陪陪老人,與老人一起玩一玩兒;為老人洗腳,使老人感到快樂;對老人講講故事,讓他們心中感到快樂,不再孤獨……

“老人節”就是為了老人,在以後,我們要多陪陪老人,多看看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事情,使老人們不再孤獨,不再寂寞吧!這就我想要的重陽節!

重陽節滿分作文3

今天是農曆的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我一大早就起牀了,不光是因為今天是重陽節,還因為今天是星期五,在下午上完課後就可以回家過週末了,我能不高興嗎?

下午上完課後,張教師佈置了週末語文作業,其中有一個特殊的作業就是:在重陽節裏孝敬長輩。於是,在回到家之後,我就給遠在遂寧的奶奶打了電話,問候了奶奶的身體情況。打完電話後,我又想:既然説重陽節既要插上茱萸,又要登高,可這些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重陽這個大節又是怎樣來的呢?為了解開這些我心中的謎團,我刻不容緩地打開了電腦,查起了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節。古人認為這是一個吉利的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與其它節日一樣,也有一個傳説:在東漢時,有一個住在汝河叫瘟魔的惡魔,只要它一出現,就會死掉很多人。在一場瘟疫中,青年恆景的父母雙雙喪命,就連他自己也差點死去。後來,他告別了鄉親與家人,出去訪仙學藝,最後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名仙長並其為師,學習了降妖劍術。一年後的九月初八,仙長給了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以及避邪的方法。在九月九日前坐仙鶴回家並殺服瘟魔,為民除害。九月九日清晨,恆景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一座山上,給了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作好了準備。中午時分,瘟魔衝出汝河,但它剛到山下同,便戛然而止,臉色大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當我看到重陽節的來歷與傳説時,不由得呀然一驚,沒想到這重陽節還有這樣的故事,真是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不過,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千古名句原來就是因為重陽節而得名的啊!

就這樣,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過去了,但今年的重陽節與往年大不相同,那就是因這在今年的這個重陽節裏,我瞭解了許多從不知道的事,這些知識一定會讓我受益非淺的。

重陽節滿分作文4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裏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裏,都擺滿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區裏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