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通用6篇)

心得體會 閲讀(2.21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通用6篇)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1

本月讀了越南高僧一行禪師的《正念的奇蹟》,受益匪淺。此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和温暖的力量,書中的許多內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像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什麼是“正念”?提到“正念”,相信很多人腦海裏馬上蹦出“邪念”這個詞彙。的確,正念是相對於邪念而言的,但到底什麼是“正念”,“正念”包含哪些內容?估計大部分人從未深究和思考過。書中,一行禪師給我們的解釋就是“即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聽起來比較拗口,其實聯繫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很好理解的。比如,書中列舉了洗碗、散步、吃橘子等許多生活小事如何修習正念的例子。如洗碗時,人們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説,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只關注洗碗行為,感受洗碗的生活氣息,這就是正念。如果洗碗時我們想着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其他未完的事宜等,並因此心不在焉地急急忙忙洗碗,那就是邪念—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很可能也不懂得喝茶,當然也不會懂得睡覺,總之就是不懂得生活。每天的生活就像應付差事一樣,日子逐漸從我們身邊溜走,而我們似乎從沒有“生活”過。

當你知道“正念”就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那麼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就都能成為你修行的機會。只有將這件事想明白,才能真正活在當下。正念的奇蹟就是告訴我們,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應該將真心收到自己的體內,讓自己知道自己此刻的狀態是什麼。行、住、坐、卧皆是禪,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任何事情都保持正念,心隨身行,才能更好地享受到生活的樂趣。

修習正念可以成人達己。修習自身的正念非常重要,這不但能更好的保護和照顧自己,也能讓自己在日常的修行中成長壯大。書中佛陀講述了一對雜技師徒二人的故事,師傅頭頂竹竿,徒弟順着竹竿慢慢爬到頂端,師傅腳踩地面不停走動,而不能發生意外。整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各自竭力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就是照顧好他人!修習正念不光達己,還可成人。一個家裏如果有一人修習正念,全家都會變得正念分明。因為有了那個活在正念中的家庭成員,全家人都會被影響,被感染。同樣,一個班級中,如果有一個學生活在正念中,整班都會受影響。一行禪師在和平服務團裏也一直倡導這樣的原則。他篤信,只要每個人把自己做好,讓自己做得出色,自然就會影響和傳遞給身邊的人,讓其盡最大的努力;如此一來,整個團隊就會趨向優秀。可見,只有通過修習正念,我們才不會迷失自己,才能獲得光明的喜悦與平和;只有通過修習正念,我們才能以開放的心和慈悲的眼睛看待眾生。

修習正念讓人更專注。偈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如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像靈山塔下修。這個偈子告訴我們,生活處處是修行,正念並不複雜。比如我們工作的時候就專注於工作,時刻保持警覺和清醒,隨機應變,幹好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修習正念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專注、專一。一個人,只要堅定目標,專注做事,不拖拉應付,不敷衍塞責,肯定會有收穫。

最後,以書中的一段話共勉,好好修習正念。“最重要的時刻,永遠只有一個,就是現在;最重要的人,就是當下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你身邊的人快樂!”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2

看到《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個題目時我感覺有點新奇,對於教師來説教室是最熟悉的地方,可是為什麼是56號?奇蹟是什麼呢?我充滿了好奇!我翻開書本,開始用心的品讀着《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下面是我作為一名教師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孩子們一向看着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別想愚弄小孩,他們很聰明,必須會識破的。這段文字告訴我們:教師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樣作用也就越強。説的實在對!“欲齊其家,先修其身。”作為教師,確實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透過對《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研讀,我還明白了,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必須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第56號教室之所以個性,不是因為它擁有什麼,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的東西――害怕。雷夫老師就是用信任代替恐懼,做孩子能夠依靠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的。這點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在本書中,我不僅看到了雷夫老師點點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的眼裏,學生都是可愛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着讓這些天使變得愛學習、會學習這樣一種最樸素的意識和想法。雷夫老師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能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最生動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認同的效益?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因為他有愛心,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學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師對孩子的愛,在書中隨處可找。沒錯!愛才是教育的根本。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二點感觸! 讀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不時的被感動、共鳴充斥着:雷夫的教育歷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樣熟悉而新穎;雷夫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是那樣獨特與執着。他的成長經歷,對我們每一個教師“做一名好教師”都十分有借鑑好處。他的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級管理形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探討。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生活中,在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哪裏需要改善,哪裏能夠做得更好。隨着教學年齡的增長,我已不再那麼衝動,學會用用心的態度與耐心來應對問題,處理事情時能夠經常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想,建立了與學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誠實、公正而又通情達理的對待每個人、每件事,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像家一樣的避風港。我學會了為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多做加法,以此激勵學生,帶動其他的學生來競爭,而不是處處針對他們的缺點做減法,努力成為一個令人喜愛的老師。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3

當拿到書後,由於各種原因,我並沒有一氣呵成式的看完它,而是放在牀邊慢慢地、每天看一點,細細地品味着雷夫老師對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咀嚼着雷夫老師在教育上的智慧與愛心……。

經常使我心潮澎湃,不能平靜,原以為這是一間如何先進、如何美觀、如何寬敞的教室,沒想到卻是一間“又小又破”的再普通不過的教室!然而,這一間教室卻又是如此的不同!經過雷夫老師20多年如一日的投入,通過他的智慧和力量,他創造出了奇蹟——“他的第56號教室變得無比開闊,變成一個任由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團。”

雷夫老師很懂得教授方法,讓孩子懂得學習,他特別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閲讀學習。在他看來,要讓孩子在長大後成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閲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作為一個高段語文老師,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樣的閲讀方式是適合學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師他做得更為細緻:他從為孩子選擇讀本,幫助不會閲讀的孩子,讓孩子對閲讀作出評估,以及把閲讀和世界聯結起來,從小細節方面使熱愛閲讀的孩子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讓教室成為了孩子們的一個最温暖的家!同時,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室的大小並不取決於面積的大小,而是取決於教師——教師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教師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而“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則“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 。怪不得,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創造了轟動全美的教育奇蹟,被《紐約時報》尊稱為“天才與聖徒”,《每日新聞》則譽他為“當代的梭羅”。

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我們仍能從書中發現:中美教育面臨的許多相似之處,那就是教師的職業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選擇這項職業,意味着教師的眾多放棄和傾其精力的奉獻。“教書教的不知頭髮着了火”是雷夫老師親歷的一件教室事故,也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他帶領班上學生做化學實驗,大家都準備好了,卻有一個學生因為酒精燈老點不着,沒法完成準備,為了幫助這個學生把燈芯太短的酒精燈修理好,他把頭捱得很近,去觀察時明時滅的酒精燈,連自己的頭髮着了火卻不知道,學生看見他頭髮直冒白煙,大聲驚呼他才知道。雷夫老師的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盡職的老師往往為了學生的權益忘記了自己,同時也用這個故事期許天下的教師:教育是無悔的奉獻!

雷夫老師為了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所付出了努力與艱辛,最為感動。他每天為都要早出晚歸,路上倒好幾次車在早上六點多趕到教室,晚上六點離校,節假日還會免費為學生補習功課,帶他們旅遊。他那所謂的“魔鬼式訓練”、學習“8法則”——解釋、示範、模仿、重複、重複、重複、重複、再重複,都是建立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上的,這份付出完全出於對學生的那份愛。

愛好孩子是很容易的,但對於基礎薄弱、上課不聽講、作業拖拉、愛撒謊的孩子,雷夫老師同樣充滿愛,他對於班上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是不放棄,不拋棄,始終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教育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需要一個好老師的聰明才智。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4

我們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內心焦慮情緒的問題。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自己內心淡定許多,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緒化的問題。

當你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你們會做什麼呢?本書能夠給我們什麼方法幫助我們舒緩各種負面情緒呢~

《正念的奇蹟》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奇蹟?不是能夠騰雲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專注於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狀態。

佛説:“萬物皆空”,“空”不是沒有,其核心是法無自性。每一個東西都沒有確定的本性,狀態都會變。一個桌子,此刻因緣和合,它是一個桌子,而幾年後,因緣消散,變成了一堆木材,當柴火燒成了灰燼,作為肥料,又作為另外一種狀態存在。而一個人,此時因緣和合是一個人,但是若干年後可能成灰燼、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是空的,能關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觀察它,它自然會逐漸消散。

那我們開始跟着這本書的脈絡學習

本書作者是一行禪師,越南人,在_期間遊走法國、美國,號召和平、停戰,並在法國創建“梅村”。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想修煉正念的訪客。

這本書是一行禪師寫給朋友的一封長信,沒有闡述詳盡的佛理,但單從這封信中,我們已經學會什麼叫做正念,和正念為什麼是奇蹟。

本書開篇描繪了一個場景:一個曾和禪師修行的年輕人結婚後發現自己要工作、要照顧妻子情緒、要給小孩兒換尿布、、、自己修煉的時間變少了,然後他試着把修煉正念運用在生活中,意識到配妻子、小孩兒也是自己的時間。沒有所謂的你的時間、我的時間。陪孩子的時候老想着工作還沒做完,並不能幫你解決孩子和工作的問題,反而更痛苦和焦慮,所以陪孩子的時候就專注於陪孩子,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時刻保持正念,讓自己的念頭專注於當下的事情。

話鋒一轉,又説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覺得洗碗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那邊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將的、喝茶時候。老想着快點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確的洗碗?

所謂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們在洗碗的時候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説,在洗碗是,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隨順自己的呼吸,覺照到我的心念與動作。這就是正念,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着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者遊戲,或者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如果你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可是洗碗這個過程也是你人生的一個部分,你自己給人生創造了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那麼,我們就不是為洗碗而洗碗。換句話説,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上時,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

《中庸》説:“人莫不飲食者也,鮮能知味者。”我們每天吃飯卻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飯一上來我們想的是什麼,想的是:“吃完我們去哪裏,去幹什麼?”、“快點吃,別耽誤事兒”或者先拍個照片發微博發朋友圈,沒有去真正體會到食物的味道。修煉正念甚至要求我們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煉正念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禪師有次和他一個學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沒吃完嘴裏的那塊就去掰下一塊,一行禪師説:“你應該先把嘴裏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在正念的狀態。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會吃橘子。

後來吉姆因為反戰入獄,禪師寫了一封信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吃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裏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在監獄的坐和家裏的坐有區別嗎?有,因為監獄裏坐着沒有自由對嗎?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覺得被束縛,所以內心覺得很痛苦。可是坐的這個動作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監獄裏坐着時正念跑了,嚮往外面的世界,才會內心痛苦。感受當下的感覺,明白此刻的狀態,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正念的奇蹟》帶給我們最簡單的做法,是遇到任何問題,對會讓自己身心收斂到體內,明白此刻的狀態。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還是生活中其他情況,當我們知道“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就都成為你修行的機會。而不是隻有在禪修時。當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當頭,都可以對旁邊的綠樹和陽光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體在走路,心卻念着其他事情。等車、開會、航班延誤,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程,保持正念,專注內心的感覺,這就是正念。

好吧,我認為個人難以做到,走路的時候心裏想着其他事情,情緒難過的時候還是很難控制自己、修煉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樊登老師曾飛機上偶遇偶像柳傳志,柳傳志正在看《杜拉拉昇職記》,而樊登老師正在看《金剛經》,柳傳志好奇問樊登老師年輕人為什麼看這本書,樊登老師問:“你覺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柳傳志説:“一個人永遠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最痛苦的。”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師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認為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假設有人花500萬買彩票只剩下200萬,你不會痛苦可能還會覺得好逗;別人失戀你痛苦嗎?而自己失戀就很痛苦,別人痛苦你不痛苦,因為你認為你和別人不一樣,你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痛苦。如何讓這種痛苦儘快控制然後熄滅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當你保持正念,就會明白這只是一段經歷而已,能夠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一回事。

當你知道正念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知覺,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禪宗時。

王守仁的《傳習錄》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言行一致或者先知?還是後行?樊登老師解讀這個詞的核心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念頭沒有跑。你的心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們有時邊走邊玩手機,玩微信,會感覺很累,因為分心了,沒有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一位學生做行政高官,向王守仁抱怨自己沒有時間修煉,俗事繁雜,經常要處理工作。王守仁回覆他説,“我什麼時候告訴你修煉要專門找個時間的?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當有人想贏官司給你錢時,你不要,修煉自己的不要貪心,當一個人説來説去説話不清楚,你能不煩躁,這就是在修煉你的耐心,當案情複雜而你能夠找出頭緒時,你可以修煉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

我們讀書只是方法,修煉還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進程度。一行禪師給我們如何修煉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專注於工作。

當我們工作的時候老想着去吃東西,心裏想:“怎麼還不下班啊,急死我了”一旦有這種想法,我們就會感覺焦慮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從分別心而來。我們微信朋友圈有時會看到有人説“今天又週一了,好痛苦”、“還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實放假也不一定會開心,放假和對象吵架,好好的一個假期被吹了、、、每一個東西都沒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樂,而是源自於自己的分別心給其的定義。體會上課、上班的感受,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中註定的一天,無論快樂或痛苦都要在這兒,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説回一行禪師給我們修行方法的第一招:專注工作。時刻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然後隨機應變。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難的地方是在家裏,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廟。因為家裏打破正念的東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難分開。

具體方法有:

1、有覺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數息法,當後期能夠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數息而是專注於呼吸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禪,工作、吃飯、洗碗,和朋友聊天,時刻保持正念。

eg:有個人悟道,過一段時間後,徒兒問他,“師父,你悟道之後幹嘛呢?和之前有什麼不一樣嗎?”,師父回:“飢來吃飯困來眠。”,徒兒説我也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啊,那悟不悟道有什麼區別呢?師父説,我是該吃吃該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兒就睡,而你對吃和住是百般挑剔萬般揀擇。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們很多人會説“這工作好,還是那工作好?”、‘這頓飯好,還是那頓飯好’、、、學道沒有別的,就是別挑挑揀揀。因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別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會問那修煉成這樣了,生活會不會很無趣,很沒勁、無聊?就像我們説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無聊、湊合事兒、差不多,而是指合適的極致。孔子一生都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也沒有見誰達到過那個境界。當我們修煉到無分別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東西。

我們為什麼覺得我們應該追求金錢、權利、這都是因為社會慣性,我們被社會慣性操縱,老覺得“別人有車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車子房子,沒有就會很痛苦,這都是我們着了社會慣性的道。只因為社會慣性牽引着你跑,所以你沒法兒面對自在的內心。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一個人為所欲為是最不自由的。我們有沒有做了一件瘋狂的事之後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然後懊惱當時真不應該説那種話,真不應該打人。因為那是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控制,是情緒的奴隸。而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就需要調動我們的正念。

修煉正念,是佛教的入門,放下一切,會發現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沒有自性,一件壞事在若干年後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當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們內心無比痛苦。

所以試着修煉我們的正念,給自己一個“正念日”,每週用一天時間修煉正念,這天每時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牀、刷牙、吃飯、生氣——告訴自己,“我此刻在生氣”,如何快速的不生氣,就是知道讓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對着鏡子,盯着鏡子裏生氣的人,説“這個人在生氣”,生氣的人就不生氣了~若沒有這個觀察者,任由生氣情緒帶動生氣,這個情緒就永遠停不下來。

面對我們的痛苦,並照顧他們。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需要我們照顧,因為他們都説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這些情緒就會越來越懂事。不能憋着,會憋出病來的。

我們總以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別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蘇格拉底在判處了死刑時説:“我現在去死而你們將活着,究竟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來,死和活沒有太大區別。

作者是一個得到高僧,所以本書的後半段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師説裏面一段話特別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個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實相,你會變得悲觀,悲觀或樂觀都太簡化了真理,重點是實相真正呈現出來的樣子,悲觀的態度永遠不會讓安詳的微笑綻放,那是浮現在菩薩和其他正道者臉上的微笑,這才是真正安詳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狀態,無分別心,就沒所謂的悲觀和樂觀。

而如何控制我們負面情緒呢?無論何時,當一個善念升起時,認知我心中升起了一個善念,當一個惡念升起時,認知我心裏升起了一個惡念,無論你多麼不喜歡,都不要執着其中,試圖消除它,去認知它就足夠了,如果你已經離開了正念,也必須知道離開了,保持着也要認知正念還在。

正如西方心理學對“我”的定義:“我是我的觀察者”。找到我的觀察者時,就是在修煉自己的正念,而我們通常吧自己的觀察者去掉了。所以禪宗會有時給你當頭棒喝:“主人翁何在?”你的體內做主的是你嗎?

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內心放平緩,其他各種事情也就做好了。

當分別心升起時,知道自己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減弱了~

最後,我們可能很難保持正念的奇蹟,但是修煉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達不到才好玩,如果一個東西隨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麼錢了,太簡單就沒意思了。

人生無論做什麼,工作、學習、生活,都把它當做修煉的過程,而且能夠時刻體會到自己在修煉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體會它並關照它,觀照它在進步還是退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蹟。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5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裏,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温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電影《奇蹟笨小孩》心得體會6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書中還寫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揮——周舟。他是一個先天性智殘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運的。作為他的父母,從未把他當成殘疾兒童,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來培養兒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樂天賦,不斷培養和給予他鍛鍊的機會。作為一個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關閉了他智慧的大門,卻開啟了他指揮的殿堂。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家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那就是無限相信學生的潛力。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得最優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越來越差跟他在學校老師對他的關心夠不夠,受到老師的漠視有着很大的關係。對待學生,特別是國小生,我們應該有親切的語言,温暖的笑容和恰當的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我們的包容與鼓勵,多點包容,多點鼓勵,孩子的進步就會很大很快。

作為一名教師, 特別是國小教師,我們要明白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令人驚異的場景。善於教育的老師,往往能夠順孩子的天性,不斷誘導,把孩子培養成才,而不會按照自已的意志強迫兒童改變自已的天性。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應該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特長,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強制孩子服從家長的意願,而是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再次,多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壞人一樣防孩子。孩子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是肯定的。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師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語言和態度,而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父母和老師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壞人一樣的防着、管着、而是應該信任孩子、讚賞孩子。

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