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

校園 閲讀(1.65W)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一:

如何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

  激趣運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激趣就是激發學生興趣。一旦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了,老師教起來就要輕鬆得多,效果也會好很多。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才能鑽得進去,鑽進去才會見成效。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事實上,導致教學無效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愛因斯坦説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生。”所以,培養興趣,引發學生對知識的關注,是教師的一大重任。

運情就是運用情趣教學法,在教學中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讓理論寓於情趣中,從而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樂在其中。它的特點在於: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接受原本覺得很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促進他們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這種方法寓教於樂,有利於學生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以有效地實施教學。比如教師在教“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上課開始時,讓同學們想一想,拼一拼,看誰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自己推一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激發潛力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持久性

從理論上講,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來學習數學,我們相信一定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一般地説,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範例,學生要通過例題的學習,瞭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律和理解方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

學生學習時説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一性,但實際教師從學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瞭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於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的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並從中調整下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隨着歲月的延續,往往有許多兒童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們教育者扼殺了,就是把許多學生教成了沒有問題的啞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二: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年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如果教師對於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不能做到胸有成竹的話,如何能上出一節高效的課呢?數學老師不但要備課,而且要花時間深入鑽研教材,緊緊圍繞課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四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吃透設計、吃透自己。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代社會是提倡合作的社會,新課標也提倡在學校的學科教學中,要儘可能的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主動參與探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在國小數學學習中,我們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呢?一是要深刻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小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性”學習,“小組”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運用,這是體現小組合作學習是否真正有效的兩個關鍵性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不僅僅是推廣和應用一種學習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內在意義是培養學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這正是學生需要培養的社會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要學會科學分組,合理分工。科學分組,合理分工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發揮小組學習功能的前提。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按照每小組4―6人進行分組。這樣既能保證優勢互補,又便於開展公平競爭。

國小數學教學方法三:

  擴大學生的參與度

數學課堂應該是“羣言堂”,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應是少數“高材生”的“才藝表演”,教師必須發動學生羣體展開對課題的研討,對優秀學生固然要讓他們吃飽吃好,使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但對所謂的“後進生”也絕不能放棄,而要量體裁衣,提出適合他們的問題,讓他們在解決之後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學生羣體參與互相啟發所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鬥無法比擬的。

另外,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中,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去解決有關的問題。我們要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藉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綜合運用所有的生活經驗,甚至可能還要查閲有關的資料,從而做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決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提煉和概括,使得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更明確、更系統。

  巧設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遊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剛、小強兩人吃一個蘋果,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並急於想了解,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説,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思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