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教師教育論證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校園 閲讀(3.08W)

引導語;論證式教學是當前國際科學教育及其研究領域所關注的一個新的方向,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師教育論證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歡迎練習!

教師教育論證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1.論述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環境是怎樣拉大和縮小少年兒童之間的個體差異的。

學校教育種環境可以縮小兒童少年之間的個體差異。

⑴學校對兒童少年進行的教育可以歸為三個方面,即知識技能、價值觀,以及精神文明。這三個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獨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對其子女任意實施教育,那麼兒童少年之間在上述三個方面會有更大的個體差異。現在,義務教育制度要求學校普遍地對兒童少年實施上述三個方面的教育,於是在這些方面就縮小了個體差異。

⑵兒童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會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有很大差異。雖然極少數家庭的教育水準會高於學校,但是從全社會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準是相當低的。但是學校通過義務教育,幫助大部分無力承擔子女教育的家庭實施對下一代的教育,這就提高了全社會基礎教育的水準,縮小了個體差異。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環境也可以拉大兒童少年之間的個體差異。

學校以各方面的專業教師、各種設備器材,滿足志趣不同的學生的需要,從而造成個體差異分佈的調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會和父母的不同,於是可能這樣,即父母無音樂天賦,而子女有。如果沒有普及的學校教育,該家庭的子女將因為沒有音樂教育的刺激而不能發展其音樂天賦並且研習成才。有了規範的學校教育後,這名學生就可能脱穎而出,學校就在音樂方面拉大了他與其他條件相似的同學之間的個體差異。學校在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統,從校內除常規課程之外開設的“興趣課”,到學校所在地區裏各級校外才藝輔導機構,乃至送到專業機構接受準備性的訓練,使才藝潛能不同的兒童少年個體都能更充分地得到發展。

2.論述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基本含義和典型現象。

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有着豐富而深刻的教學含義。體現在:

一是皮亞傑獨立於學校的教學來考察兒童認知的一般發展。因此,如果他的理論是正確的,那就為學校教學奠定了基礎,堅定了我們關於教學的程度要以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基礎的信念,從而不會去拔苗助長。

二是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機制的理論啟發教師去思考,通過怎樣的具體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圖式來同化或順應一個新樣例。這樣的思考是與在我國目前頗為流行的“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接得上口的。

3.論述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概念的教育含義。

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完成智力作業所及的水平與他經過成人或教師的點撥而能達到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

我國教師説的“跳起來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發展區”的一個形象的表達。維果茨基的最近概念衝擊着流行的學校教學觀。根據這個概念把輔助學生學習視為必要的教學環節;教學要向學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戰性的作業;同伴討論,合作學習也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怎樣的作業算是“稍稍超出”學生現有的能力?班級教學中如何照顧學生之間不同的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沒有對這些具體實踐問題做出明確的説明,需要我們的教師自己去探索。

4.論述培養兒童觀點採擇能力的主要方法。

訓練觀點採擇一個較好的方法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這要求個體暫時置身於他人的處境,並按這一處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可見角色扮演促使人們更好地知覺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此處境下的內心感受,從而提高了觀點採擇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扮演者可以互換角色,其他同學在旁觀時練習分析與評論,為也有助於他們克服自我中心,最後教師應有所總結。

5.論述柯爾伯格兒童道德發展研究的教育含義。

⑴他都集中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亦即道德觀念。因此學校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視道德觀念的教學。

⑵他把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看成是同義的。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學校進行道德觀念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灌輸現成的道德觀念陳述,而應該講清理由;講清理由也不能僅僅按照“因為……所以……”、“假如……那麼……”之類的句式來做。柯爾伯格和皮亞傑在研究中採用的對偶故事和道德兩難故事啟發我們的是:學校道德觀念的教學要富有智力挑戰性,要使學生在道德行為的矛盾衝突中領悟道德觀念及其理由。

⑶他探究兒童賴以進行道德判斷或道德行為的活思想,這特別值得教師借鑑。

6.論述經典條件反應聯結次數的教育含義。

形成一項經典條件反應所需的聯結次數多寡不一,難以預定,這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一般意義的啟示:⑴當學生老學不會或學不好教師意欲學生學會的項目時,教師要耐心,這耐心的最起碼的表現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⑵學生也可能偶然經歷一兩次後就學會了教師不欲其學會的`項目,而且相當鞏固,祛除不掉,這樣的情況值得教師當心。

7.聯繫實際論述保持與消退原理對教育工作的意義。

所謂保持,是指當學生做出合乎我們的教育理想的條件反應行為時,要時常伴隨以無條件刺激。所謂消退,是指當學生做出不合乎我們的教育理想的條件反應行為時,不伴隨以無條件刺激。但是消退過程中會出現自發恢復現象,不過總的趨勢仍然是反應的力度、強度或頻率在減弱、在下降。

這樣的保持與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義。一方面,保持啟迪教師不要吝嗇表揚,這對生性比較嚴肅的教師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啟迪教師預計到學生在改正錯誤時會有反覆,從而事先做好思想準備。這樣,當學生真地出現反覆時就既不會急燥,又不會失去幫助的信心。相反,根據自發恢復現象的本性,教師會堅定地一以貫之地實施消退過程,最終使學生持久地改變不良行為。

8.聯繫實際談談你是如何實施辨別學習的?

所謂“辨別學習”,就是從泛化走向分化的學習過程,即有機體精確地只對條件刺激作反應。

國小教師容易忽視辨別教學有國小仍然具有基礎性,應該列在國小生教育和教學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師不要被自己的經驗所矇蔽而看輕了辨別學習對國小生的重要性。

⑴國小裏的辨別學習最明顯地體現在識字和音樂、美術、體育的教學中。漢字的形體區別只在一點一劃的有無和長短上;音樂教學中也首先要求學生聆聽時能辨別音階和節奏,歌唱時更要自我監控對音階和節奏的操作;在體育教學中,體育善於幫助學生辨別和抓住動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覺。

⑵辨別學習也發生在國小兒童的概念學習中。需要運用概念教學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轄的成員裏個概念的關鍵特徵,從而使兒童能對千姿百態的具體事物作正確的分類。

⑶辨別學習也發生在國小兒童的日常行為守則學習中。我們希望少年兒童既活潑可愛,又遵守紀律。可是他們常常把握不好其間的分寸,有時太過拘謹,有時又雀躍歡騰得妨礙當前工作的進行。這些都是泛化的表現。正需要教師通過辨別教學過程而使學生能夠準確地分辨情境,從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應行為

要言之,我們通過辨別學習,使學生知道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或條件下作出何種行為反應是恰當的。

9.論述用語言來控制兒童行為的優點。

⑴方便。不必呈現真實的事物,不必製造實際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兒童的行為。

⑵安全。對於有些真實的事物或實際的事件改用語言來控制,則可以避免傷害。

⑶傳遞。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來解釋一個詞,而且還能夠以另一個詞來解這一個詞。

⑷靈活。人的特殊性在於主要是按詞的意思來控制行為的,因此其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語氣等物理線索的影響。

10.論述處罰及其作用、侷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懲罰的作用在於降低特定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恰與強化提高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師們對此要有十分明確的認識。

懲罰的侷限性在於它無力互解行為的結構,因此懲罰無法消除不當行為。不明白懲罰的這個侷限性,就容易濫用懲罰,而濫用懲罰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引發其他更糟糕的問題。

有效使用懲罰的原理可以概括為:

⑴懲罰要有效,即懲罰不能違法。

⑵懲罰要有效,則懲罰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師實施不違法的懲罰時也要慎思明辨,不要僅僅為“出一口氣”而懲罰學生。

⑶懲罰有有效,則懲罰要符合心理學程序。於是要注意兩點:①當不當言行實際上干擾了集體活動的正常進行時,應當機立斷地實施懲罰,以立即壓制住不當行為的持續或蔓延;②懲罰之後要跟隨以強化,懲罰之後的強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在懲罰之後跟隨以強化,可以使學生從煩惱轉移到愉快來,從退縮轉移到進取來,從不知所措轉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為。

11.論述兩種期望的轉化及教育含義。

期望也是一種內部表徵。期望分為對象-對象期望和行為-結局期望兩種。

對象-對象期望是指認識了兩個對象之間的關係後而形成的預料。

行為-結局期望是指認識了自己的行為和結局的關係後而形成的預料。

兩種期望可以轉化:一方面個體形成了特定的對象-對象,如果覺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個對象,就會操控之,並一個對象會出現,這就轉化為行為-結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為-結局期望可以轉化為對象-對象期望,這就是把自己的行為放在“心裏”“看”,放在頭腦裏想,從而鞏固或提煉特定的關係,這反過來更有利於形成行為-結局期望。

期望的教學含義:

如果預料的關係屢試不爽,那麼關於特定關係的期望就會轉化為“信念”,其中對象-對象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世界觀的磚石,而行為-結局信念開始成為兒童的一般人生觀的磚石。學校的教育教學對兒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⑴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幫助兒童形成對象-對象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自然觀、宇宙觀和無神論世界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⑵道德和人文學科知識幫助兒童形成行為-結局期望,進而在幫助兒童形成符合我國教育理想的歷史觀、人生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