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詳情

校園 閲讀(1.97W)

導語:關於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詳情,對詞義的理解,先拿你最會的詞語去排除,對詞語的運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應的信息,重點是「使用場合上的搭配」。注意採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詳情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詳情1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

一、表達方式

(1)描寫

①人物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其作用一般為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環境、場面描寫。其作用一般為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渲染氣氛,表達感情,更好地表現人物或思想。

(2)敍述

一是敍述人稱。第一人稱一般作用是敍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的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稱的作用是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是敍述方式。常考的是倒敍和插敍。倒敍能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敍可以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説明,使情節更加完整,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3)抒情

①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渲染氛圍,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態度,易使讀者產生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寫作手法

(1)象徵。指憑藉具體的物象來表示與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運用象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現得含蓄、耐人尋味。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裏的“明月”象徵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2)襯托(對比)。襯托,指描繪某一事物來表現另一事物的藝術手法,它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對比的作用一般用來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或突出主題。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兒童兩種不同的生存環境,一是“樂園”;一是最嚴厲的書塾,通過兒童兩種不同生活感受對比,説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其作用是使要表達的對象特徵更加突出、鮮明,幫助表達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3)抑揚。指對寫作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然後陡然一轉,出乎讀者所料,從而使文章產生峯迴路轉、跌宕起伏的效果。其作用是造成讀者心理反差,增強文章的趣味和可讀性,更突出事物特徵和某種感情。

(4)託物言志。明着寫物,實質是通過對物的讚頌來表明作者志向,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其作用是將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傳説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和神祕色彩;或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説服力。

(6)渲染。對文章中的環境和人物着意描寫,加強氣息,深化主題。常用方法有:反覆和烘托。反覆,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覆出現,以抒發感情,渲染情緒,突出主題。烘托,借環境描寫和特定的氣氛,表現人物的一定情緒。

(7)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三、作品的謀篇佈局

(1)文章開頭描寫的作用。開頭描寫某事物一般作用為突出特徵,為下文作鋪墊。

(2)前後照應。前後照應能使文章結構嚴謹,主題或情感鮮明、突出。

(3)考查伏筆。伏筆的作用是與下文相呼應,使文章更嚴謹;為下文的敍述張本。

(4)考查懸念。設置懸念能製造文章波瀾,吸引讀者注意,增強文章的趣味。

(5)承上啟下。承上啟下能使文章過渡自然,條理清晰,便於讀者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6)文章結尾。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8)文章標題。一般是小説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和主要內容,起着線索、貫穿全文和點明主題的作用。

四、作品的修辭方法

(1)比喻。其作用為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其作用是賦予物以人的形態情感,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誇張。其作用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發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4)排比。其作用為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便於充沛地表達情感。

(5)反覆。其作用為前後呼應,反覆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6)對比。其作用為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7)設問。其作用為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8)通感。指打通人物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讀者在閲讀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增強文學作品的表現力。《荷塘月色》有兩句話:一句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與聽覺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視覺與聽覺通感。

詩歌鑑賞答題答題步驟

①題目直接問表現技巧的情況下,就要直接答出表達技巧,並且要對該技巧進行解析。

(技巧+解析)

②題目問到賞析的情況下,要從內容、技巧、語言三方面考慮,不一定所有的題目都要求答語言,但我們必須要考慮。(內容+技巧+語言)

③題目問到好處,作用類的,我們要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考慮。(內容+形式)

答題思路:

⑴使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想像、聯想、象徵、渲染、襯托、對比等)或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排比等) +突出了什麼事物的何種特點(景物何種意境)+表達了作者的何種思想情感。

補充:常見術語

語言風格: 清新飄逸、流暢自然、樸實無華、明白曉暢、淺白如話(多用口語)、華美絢麗、清麗明媚、明朗疏淡、委婉含蓄、沉鬱頓挫、雄健豪放、蒼涼悲壯、細膩感人、簡練生動、情真意切。

思想情感: 依戀、惆悵、傷感、悽苦、寂寞、孤獨、煩悶,恬淡、閒適、豁達、愉悦、樂觀,憎惡、激憤、憤懣、仰慕、熱愛,激昂雄壯、悲壯,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高中語文的基礎知識詳情2

名詞解釋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史記》、《尚書》、《禮記》、《易記》、《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鳳、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二)朝代傳説: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説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九州”:傳説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説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古代別稱:南京(建康、金陵、江寧、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菽、稻)

3.五味:指酸、鹹、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鬆、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事、轉註、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光緒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止。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裏的國風和《楚辭》裏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鳳、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着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點—3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稱為星宿。

27.玉常金馬:指翰林院。

28.《説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30.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

32.諡號:是大臣死後朝廷按其生平事蹟行為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諡號為文正公。

33.“岳陽樓”四絕:滕子京修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su)篆額(用篆字書寫的匾額)一時傳為四絕。

(五)古代別稱:

1.桑梓:家鄉2.巾幗:婦女3.鬚眉:男子4.鴻雁:書信

5.社稷:國家

6.汗青:史冊

7.軒轅:祖國

8.“三尺”:法律

9.謙稱:①自稱:愚、鄙、敞、卑、竊、臣、僕

②帝王自稱:孤、寡、不穀

③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納等

10.敬稱:①稱帝王: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②稱天子:殿下

③稱將軍:麾hui下[NextPage]

④稱對方或對方親屬:有令、尊、賢、仁。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的父親),令堂(對方的母親),令閫(kǔn)(對方的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的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見);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用輩友人中長於自已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⑤稱年老的為:丈、丈人(後來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泰水”。

⑥稱謂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對尊長者和同於朋輩間的稱謂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齡稱謂:(代稱)

①垂髫(tiao)指三四歲~八九歲兒童。

②總角指八九歲~十三四歲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少年。

④束髮:男子十五歲。

⑤弱冠:男子20歲,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之志)

⑦不惑:是男子四十歲。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即知“天命”)

⑨花甲:是六十歲。

⑩古稀:是七十歲。

(11)耄耋:指八九十歲。

(12)期頤:是一百歲。

國中語文古詩詞背誦全集

第一冊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揚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5.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6.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7.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8.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9.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10.登飛來峯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第二冊

11.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3.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4.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5.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6.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7.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8.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0.西江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第三冊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2.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NextPage]

23.遊山西村(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24.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5.浣溪沙(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26觀刈麥(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27.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8.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9.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0.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四冊

31.采薇(《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2.十五從軍徵(《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33.送別(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揚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34.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35.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裏去辨甚麼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36.長歌行(《樂府詩集》)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7.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8.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9.漁家傲(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0.長相思(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第五冊

41.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42.泊秦淮(杜牡)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43.無題(李商隱)

相間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44.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西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45.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6.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7.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48.約客(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49.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50.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第六冊

51.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52.蒹葭(《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53.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54.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55.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56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57.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58.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59.詠煤炭(于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60.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聞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61.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第一部分[NextPage]

二種常見敍事線索:物線、情線。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面語。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説明語言:平實、生動。二種説明文類型:事理説明文、事物説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小説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説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物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閲讀技巧。情節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説情節的方法、技巧。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現衝突,揭示主題。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環境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説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連貫、得體。記敍的三種順序:順敍、倒敍、插敍。(補敍屬於插敍一種)。

第三部分

四種文學體裁:小説、詩歌、戲劇、散文。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

小説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第四部分

五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五種表達方式:記敍、描寫、説明、抒情、議論。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諷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稱謂④表強調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義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註釋②表插説③表聲音中斷、延續④表話題轉換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個別②現象←→本質③原因←→結果④概括←→具體⑤部分←→整體⑥主要←→次要記敍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六種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神態描寫。

六種病句類型:①成分殘缺②搭配不當③關聯詞語使用不恰當④前後矛盾⑤語序不當⑥誤用濫用虛詞(介詞)

省略號的六種用法:①表內容省略②表語言斷續③表因搶白話未説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維跳躍⑥表思索正在進行

第六部分

七種説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分類別、下定義、作引用。

七種短語類型:並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後補短語、的字短語、介賓短語。

第七部分

八種複句類型:①並列複句②轉折複句③條件複句④遞進複句⑤選擇複句⑥因果複句⑦假設複句⑧承接複句八種常用修辭方法: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③誇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⑥引用--增強語言説服力。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十種常用寫作手法: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徵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精神”。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徵。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並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