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年級語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知識點

校園 閲讀(1.53W)

關於計算機網絡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TANE96]。

三年級語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知識點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絡就是隻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因為沒有第三台計算機,因此不存在交換的問題。

最龐大的計算機網絡就是因特網。它由非常多的計算機網絡通過許多路由器互聯而成。因此因特網也稱為“網絡的網絡”。

另外,從網絡媒介的角度來看,計算機網絡可以看做是由多台計算機通過特定的設備與軟件連接起來的一種新的傳播媒介。

第一代計算機網絡---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計算機網絡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絡---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一: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人們開始將彼此獨立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起來,完成了數據通信與計算機通信網絡的研究,為計算機網絡的出現做好了技術準備,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分組交換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領導的遠景研究規劃局ARPA提出要研製一種嶄新的網絡對付來自前蘇聯的核攻擊威脅。因為當時,傳統的電路交換的電信網雖已經四通八達,但戰爭期間,一旦正在通信的.電路有一個交換機或鏈路被炸,則整個通信電路就要中斷,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迴電路,還必須重新撥號建立連接,這將要延誤一些時間。

這個新型網絡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絡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絡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絡結構要儘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絡。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出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户閲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分組交換是採用存儲轉發技術。把欲發送的報文分成一個個的“分組”,在網絡中傳送。分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組交換的特徵是基於標記的。分組交換網由若干個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交換機的鏈路組成。從概念上講,一個結點交換機就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但主機是為用户進行信息處理的,結點交換機是進行分組交換的。每個結點交換機都有兩組端口,一組是於計算機相連,鏈路的速率較低。一組是於高速鏈路和網絡中的其他結點交換機相連。注意,既然結點交換機是計算機,那輸入和輸出端口之間是沒有直接連線的,它的處理過程是:將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結點交換機暫存的是短分組,而不是這個長報文,短分組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即內存)中而不是存儲在磁盤中,這就保證了較高的交換速率。再查找轉發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從那個端口轉發,然後由交換機構將該分組遞給適當的端口轉發出去。各結點交換機之間也要經常交換路由信息,但這是為了進行路由選擇,當某段鏈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斷時,結點交換機中運行的路由選擇協議能自動找到其他路徑轉發分組。通訊線路資源利用率提高:當分組在某鏈路時,其他段的通信鏈路並不被目前通信的雙方所佔用,即使是這段鏈路,只有當分組在此鏈路傳送時才被佔用,在各分組傳送之間的空閒時間,該鏈路仍可被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可見採用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的實質上是採用了在數據通信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的策略。

三:因特網時代因特網

internet的基礎結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有部分重疊。

1:從單個網絡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於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絡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絡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準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絡,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絡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佈關閉。

2:建立三級結構的因特網: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絡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絡NSFnet,它是個三級網絡,分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代替ARPAnet稱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1991,NSF和美國政府認識到因特網不會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於是支持地方網絡接入,許多公司的紛紛加入,使網絡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美國政府就決定將因特網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因特網的單位收費。

3:多級結構因特網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因特網主幹網替代,這種主幹網也叫因特網輔助提供者ISP,考慮到因特網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絡能夠互通,在1994創建了4個網絡接入點NAP分別有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是它們相互通信。現在的因特網已經很難對其網絡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絡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