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邊城的讀後感(15篇)

校園 閲讀(3.17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的讀後感(15篇)

邊城的讀後感1

合上那薄薄的書,似乎做一場悠遠的夢。夢中一個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點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彷彿此時的我完全的進入角色,無法自拔。

眼前浮現出那個小鎮,淡淡的墨綠色畫出那重巒疊嶂,畫出那小橋流水。丹紅點綴出山花滿野,燈籠朵朵。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這就是張可愛的山水畫,樸實的湘西人就是這畫中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有序。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這個古老的小鎮的喜歡,對這裏樸實鄉情的喜歡。

也許我可以步入這個小鎮,人們在我身旁流動。不知所措在喧鬧的人羣中穿梭,回過頭,那個皮膚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隻山頭黃麂,很快的,又跑的沒影,無處去尋她。耳邊傳來幽遠的歌聲,似乎牽引着我,走出鬧市,竄入竹林。

一條小溪橫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響。遠處,一座白塔漸漸掙脱竹林的束縛,映入我的眼簾。下面是一座竹屋,門開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雖然不急,但還是有點寬。對岸只有一條空空的渡船,顯得那麼蕭條。但我知道,這裏,有個女孩,一直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風雨交加,也許她不會虛度年華,也許一切會趨於平靜。剛剛萌生的愛情念頭,或許還會經歷幾番曲折,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一切,什麼都不復存在,生於朦朧,死於朦朧。

遙遙白塔,在我看來就是對翠翠天真無邪的守護,默默地給予她祝福。它是老船伕和翠翠一起的回憶,然而似乎相同的命運被寄予在老船伕身上。那個暴風雨的夜裏,它也一起坍塌,也許是它不願看到翠翠的淚水,他把淚水會把它水泥鑄的心融化。舊的白塔坍塌,又建起新的白塔與那少女一起等待遠遠眺望。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何時才能回來。

大佬二佬,就像是雙子星的宿命,他們喜歡上同一個女孩。而這美麗的小溪浸潤土地也浸潤人們的心靈。沒有因愛生恨的俗套,兄弟兩得知對方的心意後,沒有勾心鬥角,強搶強奪,卻是謙讓着,祝福着。他們相約山頭鬥歌,向姑娘表達自己的愛意。二佬一開嗓,大佬就放棄。他默默地轉身,不想讓弟弟看到自己的傷心,離開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卻沒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終溺死在茨灘中。隨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熱情也一起沉入深不可測的茨灘。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

眼前浮起一層煙霧把一切都掩蓋,墨水花,我又回到現實,離開那個作者刻意營造的桃花源。那幽遠的夜鶯之聲卻還依然縈繞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風順,也許,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這是一首真愛的頌歌。文章始終籠罩在一片用文字營造的纏綿與朦朧中。

邊城的讀後感2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裏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裏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裏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可以説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的讀後感3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始末。她哭,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的讀後感4

我一直以為我有很多朋友,可是到頭來才發現我沒什麼朋友!不過,對於一些愛得長久,而又説要永遠愛下去的人其中變化法則在哪裏呢。那一年,他80歲。彎下腰抓了把雪,踩在嗝吱響的雪地上,欣賞着漫天的白色世界,感受着那裏的温度,回自己的小窩去聽雨聲敲打的,除去歲月的迴響,還有對年華一去不復返的痛惜和欲説還休的惆悵。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的讀後感5

茶峒是個小山城,沒什麼特別的,城裏的人過着自己的生活,淳樸而充實。城邊兒上有條小溪,不好過,就有個老頭帶着孫女和狗住在這兒,旁邊還有座白塔,平時撐着個渡船幫人渡河,也不要人家的錢。

端午是個好節日啊,一到這天城裏熱鬧得很,有時候,老頭也會帶着翠翠來看看,就這麼在會吃人的魚和白鴨子中結識了船頭順順的兩個兒子,也有了這幾個人之間的糾纏。

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這個渡船的姑娘,她或許不如鄉紳女兒那樣有文化,但她跟爺爺也學得很好,不會要人家的錢,也能幹極了。兩個小夥子是兄弟,對方的心意明瞭了,但兩個人的顧慮卻不同。大老能糾結於該走什麼路,二老卻要在碾坊和渡船中做出選擇。但儺送擁有翠翠的愛,哪怕翠翠一開始並不知夢中的歌是怎麼回事,也仍然傾心與他,倘若天保能立馬放下,這兩人應是一對琴瑟和鳴的夫婦了吧。

可是沒有倘若。天保等到了車路走不通,馬路也不屬於他的結果,一個在水中長大的小夥子淹死在了水中。縱然順順和儺送明白這件事不能完全怪罪於爺爺,但情緒總要有個出口,或許儺送本身還是完全偏向於渡船的,但女兒的事一遍又一遍的在老爺子心裏回放,也許真的意識到自己陪不了翠翠多久了,才要為翠翠尋個好去處,卻不想壞了事,終究如他所説,隨着劃過天際的流星,於七八月逝去。

再説儺送,不同於哥哥的憨厚老實,他會有更多的考量,最初他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渡船,而如今並不是碾坊的價值增加了,是他心裏的事的分量變重了。到了故事的最後,隨着老爺子的去世,順順都可以接受翠翠,但儺送不行。這世間百種情,當愛情、親情與責任交織在一起時,儺送不可能因為老爺子的離開,就立刻與翠翠親親愛愛,他放不下大老。他什麼時候回來,甚至回不回來,沒有人知道。或許有一天他放下了,還記得那隻渡船,會渡河而歸;也有可能選擇徹底忘記這一切,開始新的生活。

最後是翠翠,説她與這一切有關無關,其實都對。她明白爺爺所説的,兩個兄弟對她的情意,但總是紅了臉,説要再想想。但爺爺為她所做、所説和造成的結果,連着幾夜引她在夢中翱翔的歌聲,幾個長輩之間的談話,都是老馬兵告訴她的。到最後,爺爺在雷雨天離開了,渡船沒了,白塔塌了,終有一天,老馬兵也會離開,黃狗也會死,再新的船和塔終究會壞,她也不會永遠都是那個滿十四歲進十五歲的姑娘。她會等儺送一年,兩年,十年,但更久,誰知道呢。

這就是一個發生在小山城的故事,每年的端午都會十分熱鬧,也會有一對對的兄弟和一個姑娘發生的這樣的事,沒有人知道你説或做的是對是錯,會影響到什麼,又錯過、誤會了什麼,只要你確定當時的你做出了你認為正確的選擇,就不要想那麼多了,那般會累,也會一事無成。

邊城的讀後感6

寧靜、安詳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會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歡歌激一路浪花。夕陽影裏,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老人、孩子、黃狗就是生活的全部。這些與寧靜的湘西鄉間景緻融為一體。淳樸的自然民風,那温存於靈魂見的平淡生活也會繼續平淡下去嗎?歷史的車輪並沒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遠的氣息,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

像周圍山水一樣清新明淨,善良單純的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純潔的靈魂在自然裏抽穗拔節……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紅塵中命運多變無定,亦或兼而有之。那個坐在家中屋後的白塔下,喜歡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紅色薄雲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無盡的遐想……

只是盡心的,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的爺爺,很忠實的管理着渡船並忠實地在那裏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喧囂鬧市的一切煩憂。船輕輕地劃破明鏡般的水面,漣漪一圈圈地盪漾開去,只有船槳的搖櫓聲似乎在傾訴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當閒下來時,爺爺應該會從袖子裏掏出自己的土製煙斗,坐在落寞的黃昏下,輕輕地點燃煙斗,然後狠狠地吮吸一口,煙霧便畫着圈,輕舞飛揚。與此同時,必然伴隨的是一聲沉重的歎息,接着便是對翠翠長久的凝望,這包含着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渾濁的老淚從爺爺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繼續,可是仍會這樣平靜嗎?

雖然看似甜美安寧的生活,但在隱約間始終縈繞着淡淡的憂鬱。從某中意義上説,翠翠雖然有爺爺無微不至的疼愛,黃狗的陪伴,生活裏充滿了與動物朋友的歡聲笑語,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孤獨的,甚至有一絲的傷感,隨着年齡的增長,她那顆充滿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豐富的世界,更加希望聽到渡口飄來那些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外面的世界雖然嘈雜卻使人更加充滿幻想和與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闖入翠翠的生活,使本來平靜且無憂無慮的日子在轉眼間灰飛煙滅。

“車市車路,馬是馬路”爺爺對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話,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是順順,總是對爺爺的誤會,無意間卻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客觀存在的,有時它會因矛盾而升化為人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翠翠與二老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這本就是一場夢,就像當初對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長了半夜的歌,朦朧中,翠翠伴隨着歌聲張開了翅膀,飛到對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終究是一場美夢,夢醒時,心中就只剩下迷茫與失望……

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翠翠對於這一切還沒有明白什麼,朦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樣,美麗但很短暫。

世緣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當去亦挽不住。

邊城的讀後感7

兩三寸斜斜的太陽柔和地撒在書頁裏,光斕在我的手指間挪移,我沉浸在《邊城》波折的海洋裏,思考的波瀾摻雜着書中優美的文字在我腦海裏激盪。

我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看《邊城》,它總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老船伕和渡船,翠翠和黃狗,天保和儺送……翠翠與老船伕的相依相守,天保與儺送的手足之情,屠夫賣肉時的刻意挑選,以及那個宛如“世外桃源”的茶峒,無一不讓人回味無窮。《邊城》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而其中的善良更讓人温暖,這樣的暖流撫摸着我的心,在我的心田悄悄地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書頁間的酸甜苦辣讓“種子”得到了滋養,它讓我看見了世間百態,今天的暖陽似乎讓它有了窸窸窣窣的萌芽跡象。《邊城》,你在呼喚着我嗎?

記憶中我做過許多好事,可它們都不像今天這樣讓我感慨。同伴們呼喚着我,我也呼喚着自己。陽光帶着六個少年,帶着他們最淳樸的願望,來到蕭山區半爿街老年過渡房,去看望生活在那裏的老人們。

這家老年過渡房坐落在居民樓中間,大概有七八間平房,這裏設施簡陋,院子裏沒有一點綠色植物,一些老人坐在房子門口的凳子上,院子到處都是一種冷清的感覺。我曾無數次幻想過敬老院裏面的場景,那裏應該是白色的大院,微笑着的老人,每個人都充滿了晚年生活的快樂,春天的季節,那裏應該是春風盪漾。看到這種情景,讓我心裏很是失落。

我們走進院子裏最旁邊的房子,一位衣着樸素的老奶奶坐着椅子上,她的臉上佈滿了皺紋,手上也寫滿了辛勞。屋裏清爐冷灶的,只有些許的陽光從不大的窗户照進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奶奶先是驚訝,進而雙眼有了一些欣喜,我們坐下來和奶奶聊起天來,奶奶告訴我們平時她的兒女由於工作很忙不經常來看她,她只能和這些同齡老人為伴,談起兒女時老奶奶言語中充滿了遺憾和失落。為了讓老奶奶開心,我和同學們還一起表演了一個小節目,老奶奶開心的笑了,我們的歡樂笑語彷彿勾起了她年輕時的活力,笑容如碧波盪漾在老奶奶的臉上,看到老奶奶笑盈盈的樣子,冷清在我心頭蕩然無存。在陽光的沐浴下,老人臉上的慈祥讓我感到十分温暖。

為了讓老人們居住環境更好一些,我們還幫忙打掃了院子的衞生。短暫的活動結束了,我們要離開這裏,老人們不捨地望着我們,他們的眼裏充滿了渴望,充滿了期待……這是一雙雙怎樣的雙眼,他們都經歷過世間的風風雨雨,而現在卻是那樣需要陪伴,我不禁在心裏期待,期待每一個兒女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期待社會能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期待有更多的人能靜下心來聽聽老人們的訴説。今天的經歷,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今天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裏種下的這顆“種子”,一定會在愛的温度下茁壯成長。

一寸寸陽光照進我心田,在《邊城》中我感到善良的温度在書頁間流淌。

邊城的讀後感8

説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為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才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説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説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為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為中心的連接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着整部小説;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為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為一方才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為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説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説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閲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裏藴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嗎?

邊城的讀後感9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説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説不上那時是七年級還是八年級。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説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説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為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説説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説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痴痴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為,撲朔迷離的成為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的讀後感10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它!”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的讀後感11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羣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氲融化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敍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着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裏藏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説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悦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説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為是天保打動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着遺憾去世,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的讀後感12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

——題記

猶記一場鳳凰瀟然夢,一本書,一場偶遇,一段不澀不黏不哭不甜的痴戀。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還記得那划龍舟鳧水捉鴨子的他,矯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為捉鴨子成績斐然故心中不勝歡喜。而在橋上苦等爺爺的才15歲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卻焦急害怕。她生於30年代,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這是她與儺送的初遇。

或許是夢吧。翠翠那麼美好,像是一個玻璃球,那麼易碎。爺爺的離開讓翠翠明白責任與堅持。她就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待着儺送的回來,撐着她那船在江上飄着一縷夢。故事就此結束。翠翠等到儺送沒有?那時他們是否仍然相愛?他們該多大?是否儺送會和翠翠在一起不分開呢?為什麼沈從文要讓翠翠這樣苦等下去,不能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結局?

太多太多的疑問我想知道,為什麼便草草收尾呢?或許人生是真實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儺送的大哥天保遇難,作為親兄弟怎能不為之悲傷難過?我想沈從文用無言的筆觸告訴我們,愛要留在最美好的時候,真愛是永恆的,儺送一定會回來。而翠翠,始終也要長大,在面對生活時更加堅強,也懂得自己對儺送的一份愛,一份永恆的真愛。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復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儺送,也是一個無法回去的,曾經的美好,像一個夢境。

我始終相信我能遇見翠翠,翠翠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我想看她淺顰輕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會擺渡我走向過去,穿越歷史的厚度,看時光過隙間那斑駁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歲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顏。那條渡船撐十幾年,人來人往,天地人生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撐到我們白頭,掉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歸離恨天云云。也許只為一個執念,一段往昔,一片雲霞,一往情深。

可是,時間這塊布,裹挾着翠翠和儺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頭。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那濃麗色彩的鳳凰古城,清清淺淺的江水,濕潤的草木氣息,都被歲月掩埋。他們的愛情像是我們路過的風景,一直在逡巡,卻沒有人為他們而聽。

我,找不到。

雨在下,視野裏有濃有淡。濃的是水邊的青石,綠色的青苔佈滿全身;淡的是若有若無的遠山,以及山腳下的江水。生活或許回不到過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現代化這隻大手攪亂,成一鍋粥。面對新奇事物的誘惑,他們還能回到過去嗎?還會有翠翠和儺送這般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感情嗎?

可是,江水還在。只要江水還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時光中,儺送或許正乘着船渡過千山萬水,只為與夢中惦念的那個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才是永恆。

——尾記

邊城的讀後感13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温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

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脱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的讀後感14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非常美。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K《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邊城的讀後感15

《邊城》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語言古樸清新,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畫面,而細膩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久久牽動着內心的一角,在不經意間早已情隨文牽。

湘西擁有純淨的風光:清澈的河水淌過過水底凌亂的碎石,發出悦耳的叮咚聲;微風拂過竹林,發出沙沙的奏鳴;乳白色的霧靄漂浮在靜謐的黃昏,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遠離都市的喧囂與繁華,湘西擁有不一樣的安寧與美好。沒有鳴笛,沒有尾氣,沒有喧鬧,更多的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絕對的寧靜。陶淵明嚮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湘西可能就是世外桃源吧!看慣了高樓大廈,見多了車水馬龍,我內心更jia憧憬沈從文筆下的湘西!

人們常説:“世態炎涼,人情如水”。在當今年社會又有多少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呢?“人之初,性本善”,或許每個人在牙牙學語的時候都有念過。可是,誰又能避免世俗的污濁之氣?這份心底最初的“善”終是被遺忘了。人性至真,人性至善,人性至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才成了多少人的理想國。

《邊城》中的人情亦如水,卻又不似水那樣淡薄,而是像湘西的河川那樣清澈。閲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滿滿的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翠翠與爺爺守着渡船相依為命,爺爺覺得自己老了,擔心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沒人照顧翠翠。而十五六歲的女孩心裏不免有些羞澀與靦腆,爺爺不便直説就只可遠遠地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可爺爺怎麼也沒想到是自己過分的關心耽誤了翠翠的一生。

這使我想到了我們,父母對我們愛得太深,我們被保護的太好,如若有一天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他們的羽翼,面對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記得小時候常聽爸爸説自己的童年:因為家在農村放學後要拾豬草,回家餵豬;決不能在晚上寫作業,要不然會被家長説點燈熬油……我很愛聽爸爸講自己的故事,因為我沒有經歷過,我不知道那種感覺。他還常説自己自己小時候經常到河邊抓魚,在河邊烤着吃,可是在現在又有多少河流可以抓到魚呢?

鷹在出生後不久就要學會飛翔,小鷹也有害怕,可是鷹媽媽還是會把它推下山崖。難道鷹媽媽就不會心疼嗎?會,它當然會,可是如果小鷹不會飛翔怎麼去尋找食物。所以,我認為在我們年輕時要經歷一些必要的磨難,這樣在我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會少一些不適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説實話,我們不可能被保護一輩子。

三年的美麗中秋是三年時光的縮影,大佬與二佬都愛上了翠翠,之後發生了許多淒涼的事情——大佬和爺爺相繼離世,二佬也因傷悲踏上了尋找前途的道路,而河中的渡船上只剩翠翠一個孤寂的背影。

文章寫得很淡,沒有波瀾壯闊,我讀的時候卻感受到了説不出的悲涼。原來離與散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擁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一瞬化為烏有。時間的長河不允許我們逆流返航,只允許我們向前遠航。任時光流逝我們回頭再看滿是回憶,眺望遠方,未來充滿了期望與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