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橋之美》賞析及分析

校園 閲讀(2.14W)

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橋之美》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橋之美》賞析及分析
  作者簡介

吳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1950年秋回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字詞釋義

美感: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

口吻(wěn):口氣。

煞(shā)它風景:破壞人的興致的意思。煞,削弱,損壞。

史詩:敍述英雄傳説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敍事長詩。

殘月:快落的月亮。

詩境:指富於詩意的環境

媒介: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係的人或事物。

銷魂:靈魂離開肉體。形容極度的悲傷、愁苦或極度的歡樂。

力學:研究物體機械運動及其運用的學科。

蒼茫:空闊遼遠。

駐足:停止腳步。

極目:用盡目力(遠望)。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毫、釐,計量的小單位。

左右:此處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後顧:看看前面再看看後面。形容做事以前考慮周密謹慎。

魅力:自然流露出來的令人喜歡的感覺。

  段落分析

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例子。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個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總起,“畫家見的橋最多”。

第二段:從“小橋流水人家”詞句入手,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引出下文,從畫家的眼裏談橋之美。

第三段:敍説“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以及“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對多種橋的美的述説。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體寫了:

(1)茅盾故鄉烏鎮“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2)江南水鄉石橋與橋邊景色諧調搭配,“也令畫家銷魂”。

(3)卧龍一般的長橋之美。

(4)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和蘇州的寶帶橋,“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5)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橋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橋下的急流飛瀑構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引出鐵索橋、竹索橋,説明了“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和“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長江大橋的直線美,談到錢塘江大橋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橋連洞,洞連橋”的直線橋的美與險的關係。

第七段:由現實中的橋到幻想的“鵲橋”,再點橋之美,呼應開篇收束全文。

  語言特點

本文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顯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的這一段話,語言優美,有抒情色彩,運用假設推理,實現了橋在大千世界對於環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用詩情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秀麗的畫面,突出了橋與周邊景色的和諧美。

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本文是一篇説理性質的小品文,橋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單調的事物很難構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變幻多姿而讓人們珍愛,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發吧.

  寫作目的

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學原則,如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作為通用的原則來進行一些審美活動,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水平。

  説明方法

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

2.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3.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裏映着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

4.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

5.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將長橋比作卧龍,形象的寫出了橋的長和古老的特點。

第二句用了打比方,把看長橋比作讀史詩,史詩是歷史的象徵,將橋比作史詩就體現了橋的古老。

第三句用了摹狀貌,橋的倒影被“浮萍”“雜草”刺破,化靜為動,賦予了這片景物動感。

第四句用了摹狀貌,將橋的身段和水波比作樂曲,寫出了橋的動感和美感,又用了“形與色”,既寫出了色又寫了形,使整個描寫更富有美感。

第五句用了打比方,將畫家找橋比作孩子們尋找熱鬧,孩子尋找熱鬧是本能,而用這個比作畫家找橋,更體現出了橋對畫家的吸引力的大。

  問題探究

1、文章列舉了四個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課文舉了四個例子,意在説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構成陽剛與陰柔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美。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説,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説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受形成對照。

2、作者認為橋之美體現在哪幾方面?用簡潔的語言歸納。

一方面是橋自身的結構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橋在不同環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審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