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一語文阿房宮賦課堂實錄

校園 閲讀(1.23W)

第一課時

高一語文阿房宮賦課堂實錄

學生:(議論紛紛)虛假。

鐵皮鼓:其實有時候,儀式是必要的。問題在於,誓詞的第一句話就違背了憲法!第一句是:“我宣誓,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憲法裏恐怕不可能有這樣的要求吧?比如我不是黨員,你如何要求我忠於共產黨?難道我連信仰自由都沒有?我覺得似乎首先應該是遵守憲法吧?其實生活中這樣荒謬的事情比比皆是,我們只要用心觀察,就可以發現不對勁的地方。我今天忍不住要在上課前給大家讀我從網上下載的一篇文章。大家聽沒聽過龍應台這個人?

學生:(部分)聽過。

鐵皮鼓: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中,有三個台灣人寫的雜文在大陸很有影響,一個是李敖,一個是柏楊--(有同學低聲説,寫過《醜陋的中國人》)對,寫過《醜陋的中國人》,還有一個是龍應台,最有名的是《野火集》,其中最有影響的文章是《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大家知道講什麼的嗎?(學生搖頭)就是講不要隨地亂扔垃圾,不要污染環境之類的事情,在龍應台看來,這是比熱愛祖國更重要的大事!現在的台灣,比二十年前文明瞭許多,我相信龍應台的功勞是很大的。我今天讀的文章是龍應台的一篇文章《從<連爺爺您回來了>想到的》:

西安的學童為歡迎連戰表演朗誦劇《連爺爺您回來了》,誇張的手勢、做作的音調、不屬於天真兒童的戲劇化的台詞,在台灣成為許多人揶揄諷刺的笑柄。也有許多人,批評這些有“政治立場”的成人們對無辜的西安孩子們尖酸刻薄,不厚道。

我相信,不贊成對西安孩子嘲笑的人,不見得就欣賞那極盡誇張、充滿成人意志的表演風格,而可能,他們和我一樣,還深深記得台灣人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

一九七二年,我二十歲,大學二年級。XX又要連任總統了。為了營造“全國擁戴、萬眾一心”的氣氛,政府舉行大學生朗誦比賽。於是有文采的學生寫詩,懂音樂的學生配樂,國語標準、聲音優美的學生朗誦;於是每一所大學,有文采、懂音樂、有表演天分、聲音優美的學生都走到一塊兒去了,用最大的熱情,集體創作,主題是歌頌領袖的偉大、民族的偉大。

我當然是那個“國語標準、聲音優美”的大學女生,負責朗誦。正經的課,莎士比亞或是修辭學或是西洋文化史,可以不上,但是朗誦的彩排,比什麼都重要。比賽前的幾個夜晚,我們通宵工作。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你是那源遠流長的長江,帶着我們航行遠方;你是那茫茫河漢的星座,照亮我們迷濛的歧路,領袖啊…”

領袖、長江、黃河、長城、龍的子孫…想象這樣的詞,配上氣勢磅礴的交響樂,用字正腔圓的北京話朗誦,還有,“領袖啊”,要配上激越的手勢、虔誠的表情、流動靈轉的眼神。我們這個隊好像得了第二名,感動了很多台下的人,帶着榮耀回到學校。

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十歲的年輕人在日日夜夜的創意工作中所產生的同志感,夜半走在月光斑駁的鳳凰樹陰裏,覺得天地無聲、人生有夢,宇宙一片純淨。渾然不知這“領袖”是怎麼回事,更不知道,在同一個青春浪漫的時刻裏,同一個大學的學生正被逮捕、被訊問、被監禁、因為讀了“不該讀的書”,“説了不該説”的話,正被判處無期徒刑。

我們的手勢誇張,我們的音調做作,我們的朗誦詞充滿了世故的成人的意志,但是我們的感情真摯,我們的信仰誠懇,我們的`動機純潔,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最悲傷的黑暗就藏在那美麗鳳凰木的陰影裏。坐在台下看我們演出的更多的人,眼裏含着感動的淚光。

我問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人,是否也做過這樣的朗誦演出。

答案讓我嚇一跳。有的。一樣誇張的手勢、做作的音調、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動情演出。只不過,內容不再是對“領袖”的歌頌,而換成了,譬如説,余光中的《鵝鑾鼻》:

我站在巍巍的燈塔尖頂,

俯臨着一片藍色的蒼茫。

在我的面前無盡地翻滾,

整個太平洋洶湧的波浪。

一萬匹飄着白鬣的藍馬,

呼嘯着,疾奔過我的腳下,

這匹銜着那匹的尾巴,

直奔向冥冥,寞寞的天涯…

驀然,看,一片光從我的腳下,

旋向四方,水面轟地照亮;

一聲歡呼,所有的海客與舟子,

所有魚龍,都欣然向台灣仰望。

印象更深刻的是,一九七二年我的柏克萊教授從鐵欄杆外看着二十歲的我們在操場上穿着軍訓制服踢正步、操步槍、立正唱國歌、喊愛國口號時,他眼中流露出來的一種憐憫。我看出了他的眼神,驚訝於他的表達,但是那憐憫究竟代表了什麼,好端端的我們為什麼激起他的憐憫,要到數年後我離開了那個踢正步的操場、那個誇張朗誦的舞台、那個宣揚“愛國”和“偉大”的語境之後,我,才明白了他憐憫的含意。

對於在成人意志下起舞的孩子,他流露的是哀矜,是憐憫,不是自覺高尚的輕視,不是輕浮傲慢的訕笑。

鐵皮鼓:我有一個網友叫劉支書助理,我們曾經讀過他的一篇文章父親--(學生點頭,表示熟悉)他寫過一篇文章,就叫《朗誦是可恥的》,就是反感這種姿勢,但現在這種偽抒情早已經在校園氾濫。我給你們帶語文,就是希望能夠逐步幫助你們認識到這種偽姿態,更多地洞察人生、社會、歷史的真相,從而更為理性地度過一生。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地運用自己的大腦,凡事問一個為什麼,而且以這種姿態對待一切事情,包括學習,自然也包括今天的古文學習。拿到一篇古文,也要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篇文章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我為什麼要學習它?它對於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僅僅是為了應付大學聯考嗎?上節課我們讓大家預習,預習完了沒有?

(學生紛紛點頭)

鐵皮鼓:我先請同學把課文讀一遍,一共四段,我叫三個同學,餘鑫,你讀第一段。

(餘鑫讀得極快,聲音很大,但是流暢,無錯別字)

鐵皮鼓:有沒有讀錯的音?

學生:太快了,沒聽清。

鐵皮鼓:呵呵,我聽清了,沒錯別字,雖然讀得未免太快,但是看得出他反覆讀過,熟極而流,不錯。付鋭,讀第二段。

(付鋭讀,有幾個錯別字,但是每一處立刻被大多數學生大聲地糾正了)

鐵皮鼓:聲音宏亮,讀錯的音也已經被大家糾正了,我不再重複。特別要指出的是,第一句話很容易讀錯,但是付鋭讀對了,大家再讀一讀第一句。

學生:妃嬪媵嬙。

鐵皮鼓:不錯。金薇讀第三四段。

(金薇很流利地讀完)

鐵皮鼓:很好!我看到大家預習得很充分,感到很振奮!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堅持下去,相信每一個同學都能按要求在本週內將這篇文章背下來。現在大家齊讀一遍,放出聲音,讀出氣勢。

(學生大聲地讀全文)

鐵皮鼓:很好。我現在要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先説説第二段以前有哪些地方不懂。

蘇暢:“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的氣候是什麼意思?

鐵皮鼓:哪一個同學發表一下意見?(黃源已經迫不及待地發言)黃源,站起來説。

黃源:我想它是説阿房宮太大了。(其他同學馬上表示反對)

鐵皮鼓:哦,這是一種説法。哪位同學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學不等舉手已經説了,黃源明白過來,趕快重新補充)

黃源:哦,它是和上文照應的。上文説“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鐵皮鼓:好像還有--

黃源:歌台暖響,春光融融。

鐵皮鼓:這句話怎講?

(黃源埋頭翻書)

金薇:就是説宮女們在台上唱歌,歌聲充滿了暖意。

鐵皮鼓:這裏用了什麼手法?

李運:比喻。

李文思:通感。(大家紛紛點頭同意)

鐵皮鼓:對,這是通感,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學過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宮女們用甜美的嗓音唱歌,歌聲軟軟的,讓人感到一種温暖,彷彿春光明媚。那麼下句呢?“舞殿冷袖”,“舞殿”與“歌台”相同,是舞於殿的意思,在殿上跳舞,但是怎麼會冷袖呢?

楊曉梅:(坐在座位上大聲説)因為袖子扇起了風。

鐵皮鼓:不對呀!袖子扇起的風怎麼可能與風雨悽悽聯繫起來?

楊曉梅:形容舞女很多,許多人在舞袖,就給人這種感覺。

鐵皮鼓:這是什麼修辭手法?

學生:誇張!

鐵皮鼓:對啊,形容當時跳舞的場面,真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底風”。其實這兩句可以理解為互文,在一宮之內時而唱歌,時而跳舞,唱歌時吳儂軟語,跳舞時長袖翻飛,就給人一種感覺,彷彿天氣在不斷地變化,這當然也是誇張了。為什麼不能説形容阿房宮大呢?因為作者明明講是“一日之內,一宮之間”嘛!還有沒有問題?

唐強:“複道行空,不霽何虹”怎麼理解?

鐵皮鼓:是啊,複道是怎麼回事?

楊曉梅:兩層通道,上下層的。

鐵皮鼓:對,上面那層自然是橫在空中的。“霽”是什麼意思?

蘇暢:雨停了。

鐵皮鼓:不對。雨停了,可能還是陰天,烏雲滿天。

學生:雨後天氣轉晴。

鐵皮鼓:對。只有雨後轉晴才可能出現虹。雪後天氣轉晴也稱霽。我們高二將要學的一首詞前小序中就有“夜雪初霽”,教育在線有一個才女網友網名就叫初雪霽,意思是冬天的第一場雪剛剛結束,天氣剛剛轉晴。在這裏,作者把上層的通道比作彩虹,與上面的未云何龍相照應。還有沒有問題?

(沒人舉手)

鐵皮鼓: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到位。這樣吧,我再來考大家幾個問題。***,你説一説“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是什麼用法?注意,我問的是用法,不是意義。

王楠楠:名詞用作動詞。

鐵皮鼓:對。嚴格地説是數量詞用作動詞,以前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學生:有。(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

鐵皮鼓:哪一課?(一些同學已經説出來了)對,《勸學》裏有一句“用心一也”。你先別坐下,我再問第二個問題,“驪山北構而西折”這句話,分析一下它的語法結構,注意,不是翻譯。

王楠楠:“驪山”是主語,“北構而西折”是謂語。

鐵皮鼓:這裏的“北”和“西”是什麼用法?

王楠楠:名詞作狀語。

鐵皮鼓:對,是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因為後面已經有動詞了,如果後面沒有動詞,有時候方位名詞也會活用作動詞。但是你剛才有一個地方説錯了,哪位同學能夠指出來?

嚴忠孝:“驪山”不是主語。

鐵皮鼓:對呀!我故意要看你們理解了沒有,這裏的主語是--

學生:阿房宮。

鐵皮鼓:但是主語省略掉了,有的同學誤把“驪山”看作主語,實際上這句話是説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建起,向西折,然後通向咸陽。下面還有一個“鈎心鬥角”,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同學比劃)對,這是一種建築格局。前面説“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是很形象的,連接樓閣之間的走廊彷彿人腰一樣,當然這腰不是纖纖細腰,“縵”有寬緩的意思,這裏着重指寬,後文還有“縵立遠視”,“縵”着重緩意,“縵立”就成了久立的意思了。翹起的屋檐就象牙齒一樣高高地啄向天空,蘇軾有一句詩,“亂石穿空”,與此類似,把靜態的東西寫出了動感。接下來講整體佈局,每一個建築羣落是向心而建的,檐角相互對峙。現在所説的“鈎心鬥角”是什麼意思?

學生:相互算計。

鐵皮鼓:是個貶義詞了。古人用“鈎心鬥角”有時候也形容寫文章構思精巧。對了,現在“鈎”字怎麼寫?

學生:沒有金字旁。

鐵皮鼓:不對,兩種寫法都可以,這點要注意。好了,現在大家考慮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一段中哪個句子寫得最好?當然這個問題本來是見仁見智的,但是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是公認的名句,我想考了考大家的眼力。

(學生議論紛紛,有説是“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有説是“長橋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餘鑫説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鐵皮鼓:“長橋卧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這幾句當然很好,用了誇張手法,想象瑰麗,但其他幾句也大致差不多呀?

王楠楠:(肯定地)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他同學紛紛應和,意見漸趨一致)

鐵皮鼓:這一句好在哪裏?

餘鑫:短小精悍。

鐵皮鼓:可是“盤盤焉,囷囷焉”也短小精悍呀!

楊曉梅:這幾句極具概括性。

鐵皮鼓:有道理。還有呢?我把這句改成現代漢語,大家看一看怎麼樣?可以説成:秦統一了天下,砍光四川山上的樹,建成了阿房宮。

學生:不行,太平淡了!

鐵皮鼓:那原文的好處在哪裏?

黃源:高度概括,同時短促有力,很有氣勢。

鐵皮鼓:對。我們知道,長句往往比較舒緩,短句比較有力,一開始用四個有力的短句,極力概括力,籠罩全篇。但是大家還要注意,其實這四句寫了兩件大事,中間的跳躍性非常大,留下了不少空白,而且讓讀者一開始就有想法。“六王畢,四海一”,寫得多容易呀,但其實秦統一六國容易嗎?

學生:不容易。

鐵皮鼓:那他為什麼要寫得這麼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六國一下子就被滅亡了,在佩服秦的強大氣勢之後,人們禁不住要想,為什麼六國滅亡得這麼迅速?實際上文中就有答案,但不是第一段,這裏只是埋下了伏筆。後兩句也很奇怪,“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是不是一次建成的?

學生:不是。

鐵皮鼓:其實秦始皇死的時候並沒有建成,甚至項羽一把火燒掉它的時候還沒有建完,多浩大的工程呀!但作者説得非常容易,彷彿四川的山一下子就光禿了,阿房宮就建起來了。這裏留下的空白讓我們去想象,中間多少征夫淚呀!為建成阿房宮,百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艱辛!好,現在我們把第一段集體讀一遍。

(學生讀,讀完以後鈴聲正好響起)

鐵皮鼓: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在提問的時候説了一句話,第二段以前有什麼問題讓你們提出來,這樣説是什麼意思?

學生:就是第一段嘛。

鐵皮鼓:那我為什麼不説第一段?

嚴忠孝:還應該包括題目與作者。

鐵皮鼓:對。我們讀文章,首先要讀的就是題目與作者,我説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如果題目與作者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許多同學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是什麼題材?

學生:賦。

鐵皮鼓:我們以前學過《歸去為兮辭》,那麼“辭”與“賦”有什麼區別?我們下一節課再講。

第二課時

時間:2005年5月17日星期二下午第一節

教者:鐵皮鼓

教學過程:

上課前,有同學已經把詩抄在黑板上了:

鳳凰台上憶吹簫

作者: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人未梳頭。

任寶奩閒掩,日上簾鈎。

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説還休。

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

念武陵春晚,雲鎖秦樓。

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如今更數,幾段新愁。

李文思:(講這首詩,從作者到內容)

鐵皮鼓:李文思同學講得相當不錯,有板有眼,基本上把這首詩的內容交待清楚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了不少詩了吧?但是大家有沒有有意識地把這些詩聯繫起來考慮?比如,有些東西可能反覆出現?

學生:沒有。

鐵皮鼓:古典詩詞的欣賞,只弄懂字面意思是不行的,還有許多微妙的地方。不僅如此,古人寫詩比如喜歡用典,有許多意象或場景都是前人用過的,熟悉古典詩詞的人都會會心。所以,欣賞古典詩詞,具備相當的詩歌修養相當重要,而且,要漸漸地體會比較微妙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被翻紅浪”,只解釋為沒疊被子是不行的。古人寫景寫物的時候往往把心情投射其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被子沒被疊,同時也感覺到了作者的心緒,彷彿紅浪一樣翻卷起伏。下面的“未梳頭”也引起我們的一些聯想,李清照還有一首詩中有這樣的詩:“日晚倦梳頭。”而早在《詩經》中就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句子,(簡單解釋這幾句詩)説白了,女為悦己者容,在這裏,作者不梳頭,自然是因為丈夫不在了。後面提到“今年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也不是首創,有出處。詩人不直接説瘦的原因,卻説不是因為沉溺於酒或者悲秋,用排除法。“病酒”取自一首詞中的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而“悲秋”自然取自老杜的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都有來歷。“千萬遍陽關”裏的“陽關”,應該是語意雙關,其實古詩裏常提的就那麼幾首曲子,一説楊柳,指楊柳枝,也指楊柳,一説陽關,指陽關曲,也指地方,大約是中原與西域的交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家可以想象它裏面包含的文化意義。武陵人也是用典,來自《桃花源記》,而所謂秦樓之類的,在古代也是閨房的泛稱,不知道是不是取自《羅敷曲》?包括一提到美女,也無非羅敷綠珠之類的,不可不注意。古人寫詩詞的這些特點,與古代生活的節律是分不開的,古詩的背景是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種自然的節律,表現為緩慢以及規律性的重複,所以有些意象反覆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進行變化,熟悉這種情境的人自然很容易明白是什麼意思。所以大家要欣賞古典詩詞,首先要大量地積累,然後慢慢就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了。好了,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阿房宮賦》。上節課我就發現大家的預習特別好,所以這節課我設計了幾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大家有沒有信心?(這一塊花了十多分鐘)

學生:有!

鐵皮鼓:好,我們先把第二段與第三段大聲地讀一遍。

(學生讀二三段)

鐵皮鼓:還是先給大家一點時間,考慮一下,什麼地方不太懂?

蘇暢:“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怎麼理解?還有後面的“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有同學議論,餘鑫的議論聲比較大,顯得很自信)

鐵皮鼓:這個問題我找一個同學,餘鑫同學肯定能答出來,餘鑫。

餘鑫:是説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

黃源:幸是寵幸的意思。

鐵皮鼓:哪一課中學過的?

學生: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鐵皮鼓:對。這裏是説那些宮女希望被寵幸,但是有人三十六年沒有見過秦始皇,其實就是説有人從來沒有見過秦始皇。還有沒有?

汪洋:“綠雲擾擾”是什麼意思?

鐵皮鼓:是啊,“擾擾”容易理解,就是紛紛擾擾的意思,“綠雲”呢?

(學生眾説紛紜,有説是鏡子的緣故,有説是頭上的裝飾)

鐵皮鼓:這裏的“綠雲”是形容什麼的?

學生:頭髮。

鐵皮鼓:頭髮怎麼可能是綠色的?難道染了發不成?(學生笑)這句話似乎應該改成“烏雲擾擾”或者“黑雲擾擾”。(大家笑)其實的把頭髮不寫成黑的而寫成其他顏色的還有例子,想一想?

路遙:朝如青絲暮成雪。

鐵皮鼓:對。青絲就是烏絲。年輕的時候頭髮是烏黑的,老了以後就變白了,説的是這個意思。我們有時候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古人使用顏色時有時候讓我們感到難以理解,比如我們經常説青天白日,天明明是藍色的呀!同時,我們既説青草,也説綠草。《勸學》中有一句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我們的印象中,青與藍似乎是截然不同的顏色。其實大家知道,最基本的顏色只有幾種?幾原色?

學生:三原色。

鐵皮鼓:對。顏色與顏色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經常在電腦中繪畫的同學就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青,綠,黑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在古文中經常輾轉相訓。(板書:訓)就是有時候相互替代。綠極了我們也稱墨綠,聽過沒有?

學生:聽過。

鐵皮鼓:所以這裏的綠雲也是指烏雲,但為什麼用綠雲不用烏雲?

學生:綠雲比較美。

鐵皮鼓:對,很聰明。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沒有了我問幾個問題。雷雨龍,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的結構,113頁第二行,“杳不知其所之也”,注意,是分析結構,不是翻譯。

雷雨龍:我不會。

鐵皮鼓:呵呵,我剛才問你們有沒有什麼問題,你們説沒有,我一問,怎麼又不懂了?誰幫幫他?(連續兩個學生都答錯了,我把這個句子寫在黑板上)“所之”怎麼理解?

楊曉梅:所字結構,所到的地方,名詞性的。

鐵皮鼓:對,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的,那麼前面的“其”就是定語,修飾“所之”,構成偏正結構,做“不知”的賓語。好,第二個問題,請王楠楠來回答。“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什麼用法?

王楠楠:意動用法。

鐵皮鼓:不錯。意動用法經常翻譯為認為什麼什麼怎麼樣,或者把什麼什麼當成什麼什麼。我再問一個問題,某某某,(名字忘了)你翻譯一下這個句子: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某某某:陳勝吳廣起義,推翻了秦朝統治,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一切成了焦土。

鐵皮鼓:翻譯的時候不要看註釋,許多註釋裏翻譯得並不好,不如我們直接翻譯更痛快,比如可以翻譯成,戍守的士卒一聲大叫,函谷關就被攻下了,楚國人放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就成了一片焦土!這樣更好,是不是?(學生點頭)我問這個問題其實是想考大家怎麼理解這裏的“可憐”。

學生:可惜。

鐵皮鼓:還有什麼意思?

學生:值得憐憫。

鐵皮鼓:對,這是現代漢語用法。有一句詩是“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學生:可愛。

鐵皮鼓:其實我在讀這兩段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地方寫得並不好。大家注意這一段,“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這一段是形容秦的紛華奢侈的,但不是很恰當,他用的是誇張用法,但是,説柱子比農夫多,這勉強可以説是誇張,説椽比工女多,那算什麼誇張?一間屋子裏可是有許多椽呀!最可笑的是作者居然説欄檻比城郭多!既然覺得他寫得不好,我就想改一改,我讀一讀,大家聽我改得好不好。

學生:(部分)不好。

鐵皮鼓:我還沒改啊,怎麼就説我改得不好?別忘了,長江後浪推前浪--

學生:(齊聲)一浪更比一浪強!(大家笑)

鐵皮鼓:認真聽了--使負棟之柱,多於行道之樹木;架樑之椽,多於水中之魚蝦;釘頭磷磷,多於原野之閒草;瓦縫參差,多於田間之犁隙;直欄橫檻,多於山林之小徑,管絃嘔啞,多於暮春之鳥語。(邊讀邊解釋)我改得不錯吧?(眾笑)能不能代替原文?這個問題有難度,我要考考大家。

李運:我覺得不能換,原文中用的是與人有關的,你這樣換了以後不夠人文。

鐵皮鼓:不夠人文?我聽不懂你的話啊。

(學生議論,過了一會兒)

金薇:我覺得不能換,因為作者在這兒寫到了農夫啊工女啊有一種感歎在裏面,就是説這些人都挺可憐的,形成了一種對比。

鐵皮鼓:有些贊同你的意見,有沒有補充的?

楊曉梅:不能換!作者這裏用農夫,工女,粟粒,帛縷,城郭作比較,實際上突出了秦朝建阿房宮對百姓造成的災難。特別寫得好的是最後一句,“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與後面的“不敢言而敢怒”照應,説明百姓受欺壓不敢聲張,反映出秦的殘暴。(學生紛紛點頭)

蘇暢:(補充,意思類似)

鐵皮鼓:大家真不錯,剛才這三個同學説的大致是一個意思,我改的仍然用誇張手法突出了秦的紛奢,但是原作的比較與我相比暗含了一層意思,就是説秦的奢華是建立在對這些農夫工女們的剝削上的,一句話,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壓榨之上的。我也覺得最後一句話也得好,百姓沒有言論自由,萬馬齊喑,只剩下一片絃歌之聲,焉能不亡?這兩段我們基本解決了,再問一個問題,這兩段中哪一句話寫得最好?

學生:(異口同聲)最後一句!

鐵皮鼓:這次聰明多了。好在哪裏?

學生:照應前文,説明秦朝滅亡得快。

鐵皮鼓:是啊。很有意思。前面説“六王畢,四海一”,説六國一下子就滅亡了,然後阿房宮一下子建成了。這裏又説“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也表明秦滅亡得非常快,步六國後塵,而阿房宮更是一把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實秦滅得容易不容易?

學生:不容易。

鐵皮鼓:而且也不是陳勝吳廣滅的,但作者這樣寫,就給人一種感慨,讓人不禁要想,六國為什麼會很快被秦滅亡,而秦又為什麼會很快地被後人滅亡?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後一段的議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前三段是一部分,主要是記敍還是議論?

學生:記敍。

鐵皮鼓:對。(板書)前三段以敍為主,後一段是議論,敍述為議論作好了鋪墊。既然都是敍述,為什麼要分三段?説明肯定寫了三層意思,我不要大家總結,我總結一下各層的意思。(邊板書邊説)第一段主要渲染阿房宮建築的宏偉精美,第二段主要寫宮女的幸福生活--

學生:不對!

鐵皮鼓:什麼地方不對了?

學生:不是幸福生活。

鐵皮鼓:書上不是明明寫道,“明星熒熒,開粧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你看用掉了這麼多的化粧品和香料,難道還不幸福?

學生:得不到寵幸。

鐵皮鼓:哦,也對。其實《紅樓夢》中有個元春,大家知道吧?她入宮受寵,可以説是“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但是在省親的時候還哭哭啼啼,怪賈母把她送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更何況這些宮女。(改動板書)第三段應該沒有爭議,寫秦的奢侈,也指出這種奢侈是建立在對壓榨掠奪的基礎之上。(板書)現在沒爭議吧?

學生:沒有。

鐵皮鼓:大家注意,又一個高難度的問題來了,答出來有獎!

學生:獎什麼?

鐵皮鼓:書啊。注意聽了,我覺得文章的段落劃分有問題!第一段後兩句是:“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是寫宮女的對吧?

學生:對。

鐵皮鼓:那應該劃到第二段裏去呀?為什麼劃到第一段中?另外,第二段從“燕趙之收藏”一直到結束,強調秦的掠奪與浪費,應該劃到第三段中呀!“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與後面的“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意思也差不多,為什麼放在第二段中?這裏有問題。如果按我説的調整一下,會不會好一些?(下課鈴響)這是今天的又一個重量級的問題,大家下去思考一下,下節課繼續討論,答對有獎。另外,下節課我們還有更為重量級的一連串問題等着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