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

校園 閲讀(1.5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1

今天早上起牀後,我感覺天氣冷得讓我直髮抖,我拉開窗簾往窗外一看,整個世界都陰沉沉的。

我生病一個星期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打針。我拖着沉重的身子來到醫院,心裏很平靜,沒有絲毫的害怕。雖然我生病了,但是我並不想浪費這個看書的好機會,所以就打開電子書,找到了我喜歡的《朗讀者》閲讀起來。

《朗讀者》這本書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寫的。第一位朗讀者是一位演員,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們常常這樣評價他,在靠牆的桌子邊隨便一坐,就是一台戲。濮存昕爺爺給我們帶來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給我們朗讀的文章是《宗月大師》。在濮存昕爺爺小的時候曾是個殘疾的孩子,他遇到過一個像宗月大師一樣幫助過他的人,這是一個叫容國戚的大夫,他給濮存昕爺爺做手術,才讓濮存昕爺爺變得像正常人一樣。後來濮存昕爺爺讀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達出的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他就會想起容國戚大夫是第一個真正幫助自己改變命運的人。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浮現出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別人幫助過我們,我們也可以去幫助別人;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我是被別人幫助過的人,我也可以去幫助身邊的人。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2

冷暖對接成雨,春秋交替為年,因為遇見,事物發生了質的改變。那麼,人與人的遇見,是什麼?是一切故事的開始。因為不同的遇見,才有了生命,才有了萬千世界上千千萬萬個不同的人生。

遇見,從主持人董卿開始。董卿在事業最高峯時期來了個“急剎車”,選擇深造留學遠方。因為她覺得主持人不應當是演員,而是文人,自己曾經的失誤是應該避免的,個人能力需要提升,前進的方向也需重新思考調整。遇見,因選擇而改變,也因堅定和優秀更加美好。兩年後,無論是《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製片人及主持人的董卿,無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這樣的遇見,是主動的,積極靠近目標的;想要遇見嶄新的自己,是需要勇氣、需要沉澱的。

人動情的遇見,莫過於愛情了。以地為紙,書畫一生愛你的篇章,因為遇見殷潔,遇見一生想呵護的人,遇見愛情,周小林賣掉廣州的房子置了一片荒蕪,為太太養育起一片花海,腳踏實地,誠實勞作於大地,在綻放的花海中陪她一起看月亮看星星。對於城市中忙碌迷茫、低頭不語的人羣,這該是多麼難以想象的生活和相愛的方式。遇見一人,改變一生,恩愛一生,遇見你是我們故事的開始。

遇見,除了帶來改變,也會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遇見皇冠,世界小姐張梓琳開始了驚喜的人生旅程,奔赴世界各地參與募集善款超過三千萬美元;遇見女兒,她成為了內心豐富、感性的平常媽媽。親情的遇見,是一生的緣分,是許多感動的開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遇見”,讓張梓琳的美麗從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傳遞不同的光芒;而這兩次遇見,也會在她人生路上熠熠生輝,成為指引成長的明燈。

在人生路上,許多人都在執着於遇見個人存在的價值。有這樣一羣人,在炮火掠過的天空下,在生命時刻在受到威脅的醫院圍牆裏,遇見了新的生命,也遇見了作為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是“無國界醫生”蔣勵和她的團隊。在不太平的阿富汗,他們在三個月的時間接生了三千多個孩子,而且沒有一例孕婦死亡,這在高於中國孕婦死亡率二十多倍的阿富汗來説是多麼偉大的存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生命的崇敬、證明中國醫生的專業果勇、也找尋到個人存在的價值。在這樣一條需要披荊斬棘的人生道路上,我也遇見所愛和為之堅持一生的夢想——為山區的孩子帶去希望,帶去温暖,一幕幕遇見一步步實現,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一定還會選擇遇見。

感謝《朗讀者》這本精品的書,即使只是第一章的內容,我“遇見”許多真摯的力量,開始自己的思考。遇見,遇見你,遇見他,遇見喜,遇見傷,或欣喜或悔恨,或成功或失敗,都將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遇見是故事的開始,願我們足夠幸運、耐心和勇敢,把握少許難得的遇見,書寫值得一生回念的結局。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3

《朗讀者》這本書花了很長時間才把它真正看完,中間因為在備考停留了些時日。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人一定要多讀書,多讀些有意義的書,比如名著。學富五車的人要説什麼或是引用什麼信手捏來,到底還是肚子裏有墨水呀!我很羨慕這類人,打心裏羨慕。本書主要三冊,共12個主題,分別是遇見,陪伴,選擇,禮物;第一次,眼淚,告別,勇氣;家,味道,那一天,青春。這些主題,這些故事,這些文字,都是我喜聞樂見的,所以沒看到一些文字我都有話説。遇見,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着各種各樣的遇見,但我最欣賞的還是錢鍾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後,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人。”一直以來就羨慕這種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也憧憬着我也可以遇見,等待,就是為了更好的遇見。陪伴,“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着不説話。”在顧城的詩裏,陪伴是這麼簡單而美好。是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所以,不管多忙,都要多陪伴一下老爸老媽。選擇,無處不在,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選擇的結果,我選擇了考試教師,意味着我以後就要從事教育行業,不過我很喜歡,所以相信以後的我會越走越好。禮物,多麼美好的一個詞,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會有多少種禮物,對於心愛的人,不要吝嗇表達愛,展示你的禮物。第一次,作家汪曾祺説過“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也往往含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它是探索,是挑戰,是機遇。

所以説,如果你的人生能夠擁有更多的第一次,也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更豐富,更多彩。眼淚,聽到眼淚這個詞,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裏,不管你在做什麼,你一定會對它產生豐富的聯想。就如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哭着來到這個世界,而當我們要謝幕的時候,也將會在別人的淚水裏告別一樣。看到這些文字,我常常會感歎,怎麼可以寫得這麼真實貼切深入人心……告別,古往今來,這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海子説,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勇氣,就像茨威格所説,勇氣是逆境中綻放的光芒。勇氣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它,你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家,簡單一個字,能引起無數人的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喬治穆爾説,每一個人都會有現實的家園,而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兩個家園我都想有,嘿味道,當然不僅僅只是舌尖上能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們常説“人生百味”,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遇到的,想到的,慢慢都會積累成一種特殊的味道。我想要的是氣質這種味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那一天,人這一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你生命中不可複製的那一天。回家二十來天,我經歷了我之前未曾經歷過的,比如關鍵時刻學信網被鎖,身份證忘帶,當時我都覺得自己很大條,做事一點都不細心,後來面試,一上台忘詞,內心地壓力無比大,出現了人生中第一次吃不好,睡不着的時候,不過最後結局還是可以的,順利通過。青春,人生有一首詩,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往往並沒有讀懂它,而當我們讀懂它的時候,它卻早已遠去,這首詩的名字叫“青春”。雨果曾説,誰虛度了年華,青春就將褪色。是的,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不是用來揮霍的,只有這樣,當有一天我們回首來時路,和那個在最絢爛的驕陽下,曾經青春的自己告別的時候,我們才可能説:謝謝你,再見!每一個主題,我都看得很仔細,每一段文字,都是我喜聞樂見的,平時我一有時間我都會捧一本書,目前看的是《史記》,因為是文言文,所以看得超級慢,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所以我不塗快,昨天看到項羽本紀,鴻門宴這裏,我就想着項羽實在是沒有心機,錯失了殺劉邦的大好機會,我也能感受到當時亞夫的心理。

總而言之,閲讀,簡直妙不可言。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4

這篇可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讀後感,每個字都讀出來了。跟書評、影評、劇評不同,那些是用眼睛看的,現在是用嘴巴讀出來的。要説有相同的地方,那應該是都用大腦在思考着。

以前喜歡看書,不喜歡讀書,當然有時也把看書通俗地説成是讀書,比如我們常會教導人説:好好讀書,多讀點書,之類的話,比較少説:好好看書,多看點書。但是這兩個層次不太一樣,讀書一定是在看書,除非記憶力好,不用看書就能背誦出來;而看書不一定要發出聲音,有時坐在書桌前可以一看就是大半天,沒有發出聲音,旁人不知道你在幹啥。

以前的'我不喜歡讀書,確認地講是不喜歡讀出聲音,因為覺得那樣做很矯情,也很煽情。原因可能是小時候被大人這樣説過,大人聽到小孩的讀書聲,心裏很開心,但是不會表達內心的情感,而是用另一種相反的情感來表達,聽到的是:又再裝讀書了。心裏有愛卻不會表達,這是多數人的做法。就好像《紅樓夢》中賈政對賈寶玉一樣,在元春省親時,寶玉在大觀園中的一幢房子匾額上,題了四字:有鳳來儀。不管是賈政,還是賓客,都覺得這四個字用得極好,最終也用了這四個字。但是,賈政嘴裏卻罵道:豈有此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以前的我是不自信的,是封閉的,是不太會與人交流和不願意瞭解別人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不夠自信。自信這種東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嘴上説説我要做個自信的人,天天説,月月説,年年説,當説得多時,現實又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樣子,你可能會覺得,以前的我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其實我根本就不夠自信,我很自卑。如果有這種想法的人,我覺得也是不錯的,至少可以認清現狀,而不是自我麻痺,甚至自我陶醉。

好在,對我來説,小時候的不良影響已經不能夠左右我了,不夠自信的做法也已大大減弱。主要是因為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加上自己的判斷力,得出了正確的結果,用以良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要説哪種力量是最強大的,我心中的答案是思想的力量。

這樣説可能顯得有些唯心主義了,不過確實是如此。我們不能否認唯物主義的作用,相反,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事情的正確運行都是靠唯物主義來支撐的,畢竟我在故我思嘛。但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既然生活中用唯物主義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唯心主義呢?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了許多唯心主義的名詞,舉了許多唯心主義的例子,但以當時的學識和閲歷,是不能夠理解的,更多是硬記。就好像吃了半吃不熟的東西,感覺肚子飽飽的,卻會消化不良。

這個問題直到現在我才終於弄清楚了。生活需要唯物主義,也需要唯心主義,而人的本性,可能更多的是唯心。唯心的字面意思就是,唯我自己的心,跟着自己的心走。許多人也翻譯了這句話,比如有人説過:聽從自己的內心。意思是一樣的,不過是用當代語言説出來而已。當時覺得説這句話的人非常了不解,竟然還有哲學韻味,原來他不過是重新前人説過的話,翻譯了而已。

如果你在演講,你更願意説:你、我、他,大家一起幹吧!還是聲情並茂地説:同志們,我們要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我們就會有無窮的力量。我相信,在我們的力量面前,一切困難都是微不足道的。

前一句話,簡單,人們記得住,但印象不深刻,過後就忘了,這是唯物的一個特點。後一句話,宂長,人們記不住,但印象深刻,久久在人們腦海中迴盪,這是唯心的一個特點。還記得《大話西遊》中周星馳對朱茵説的話: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在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對那個女孩説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情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就是唯心的力量,全文沒有一個唯物的詞語,連時間“一萬年”也可以是唯心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已經證明過了。但是,我卻可以一口氣地將其默寫下來,背誦下來。我相信你也可以,因為這已深入人心!

《朗讀者》讓我認識了許多名篇大作和許多人,也在眾多散文、詩歌、小説,等等中學會了欣賞,在欣賞中更好地認識了自己。這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一個人的心靈,也會在照着鏡子時,想明白一些許久沒有答案的問題。

此時,我想到了一句話:讀經典可以改變人生。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在哪裏,也不知道第一個説這句話的是誰。但我覺得這句話包含了許多人生哲理在裏面。首先是讀,要大聲地讀出來,而不是看,淺顯地過一遍沒有大聲讀出來讓人印象深刻,心血澎湃。對象是經典,經典讀多了,你就變成了經典。結果是改變人生,本來是過一天算一天,現在是每天都過得明明白白,沒有虛度光陰,做着有意義且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過得很充實,成就感很高,人生也就此改變。

我不知道這樣讀書可以給我帶來什麼,其實我也不想知道。做事情,注重經過,把每個過程都做好,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到,用心去做,結果往往不會差到哪裏去,因為這是規律。需不需要羅列個一二三出來,説讀書之前怎麼樣,讀書之後如何,從功利角度、利己角度,然後升到人生角度來大談特談,大書特書呢?我想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不太願意這樣做。真正的自信是淡然從容的,源自於真實的內心。

這讓我找到了一種讀書的方法,那就是發出聲音。演講和口才不就是用嘴巴説出來嘛。大腦有東西,不會説,等於是無。大腦裏沒東西,會説,但説不出東西來。看書多了,就像涓涓細流匯入大海,大腦中的儲備就多了,如果不説出來,一直放在裏面,總有一天會滿的,到時可就是想到什麼説什麼,成了胡言亂語了。現在説出來,不管有沒有人聽,這都無所謂,至少是自己在聽。然後在説的過程中把大腦清空,騰出空來接受新的東西。如此,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樣做可以讓大腦記住,印象深刻,把知識昇華為智慧,把智慧融入到思想,用思想來指導人生,這樣會有意義得多,循環往復,就像修煉武功祕籍的內功心法一樣,內力會越來越強,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直到有一天,隨心所欲,不逾矩。那時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