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美學散步》讀後感(通用16篇)

校園 閲讀(3.03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散步》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學散步》讀後感(通用16篇)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他更是一位欣賞家。集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

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裏走走,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亭台樓榭、花樹池石。

內容梗概

藝術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與感悟,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自己心裏。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的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境,那麼什麼是意境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羣共存互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但界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於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説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於是,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即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為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兩句話表出了中國藝術的最後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詩詞、宋元的繪畫莫不如此。中國那些最偉大的藝術品的境界,都植根於一個活躍的、至動的而有韻律的心靈。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裏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裏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藉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

比如魏晉的書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就是魏晉人簡約玄澹,超然絕俗的哲學美的具體體現。藝術的欣賞是為了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魏晉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國藝術史區別於其他民族,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這個時代之前,思想定於一尊,藝術過於質樸;這時代之後,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藝術過於成熟。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峯。

晉人發現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説:“從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他們風神瀟灑,不滯於物。而對於哲理的探索,卻是一往情深,王戎説“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顧愷之畫絕、才絕、痴絕,痴絕尤不可及。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好,是由於他們對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他們是用心靈在體味自然。

晉人之美,美在神韻。神韻可説是“事外有遠致”,不粘滯於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歸鴻,手揮五絃。這是一種心靈的美,擴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種鎮定的大無畏精神。美之極,則雄強之極。王羲之書法人稱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淝水大捷植根於謝安美的人格與風度中。枕戈待旦的劉琨,橫江擊楫的祖逖,勇於自新的周處,都是千載而下懍懍有生氣的人物。這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生氣,活潑美,美的成就極高的一個時代。這是一種唯美的人生態度,還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把玩現在,在剎那的現量裏求極量的豐富與充實;二是美的價值寄於過程本身,不在於外在的目的,所謂“無所為而為”的態度。比如王猷大雪夜忽憶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經宿至門即返,人問答曰:“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宗白華認為這種寄興趣於生活過程本身而不拘泥於其目的,顯示了晉人唯美生活的典型。

在這部書裏,宗白華用他抒情的筆觸,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晉人的心靈,待得我們散步歸來,發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昇華與淨化。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2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於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瞭解到底什麼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麼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裏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彷彿是在美學的境地裏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穫良多。正如他在前言裏説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説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係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並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慾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絡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閒情,更別説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麼“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麼困惑生活無趣,要麼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麼呢?“我們在自己的心裏找不到美,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裏,不只是在自己的心裏而是到廣闊天地裏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3

當我把《美學散步》從圖書館給借回來後,發現它的內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全是專業術語而且文謅謅的學術著作,而是文辭優美、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的美學奇葩。

閲讀這本書確實是一種享受,宗白華先生用他抒情的筆觸、透徹的感悟引領讀者體味中西藝術的精髓,待我們“散步”歸來,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心靈和靈魂得到了很好的淨化和昇華。宗白華先生用自己的心靈和靈魂感受着世間萬物,並用行雲流水般流暢美妙的文字將其訴諸筆端。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並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亞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體系性思想,莊子在“散步”中領悟到了宇宙的玄妙,達·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諦。在各種美學現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學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上網搜索過一些關於宗白華先生的信息,原來宗白華先生與朱光潛、蔡儀、高爾泰、李澤厚並稱為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治學特點是不建體系,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劉小楓對宗白華先生的評價那樣:“作為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先生那裏,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使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生成和發展於中國面臨軍事和學術危機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祖國既面臨政治、軍事的壓力,又面臨學術的危機。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風潮中,他並不隨波逐流,堅持以中國傳統的美學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為參照,凸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梳理和闡發。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他曾坐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我不禁為宗先生對藝術對美近乎痴狂的態度而慚愧,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繁華社會中,已經很少有人可以有着這麼平靜的心態去欣賞藝術。我不但要吸取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知識,也要學習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態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於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由此可見,對於芙蓉出水的美和錯採縷金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加偏向於前者。

如果要我在這兩種美中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前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而且天然。正如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相比,我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的淡雅和簡單,其實詩詞畫都類似,有時候太滿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適當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華先生在發現美的時候,態度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為我們讀者展示了一個極美的人生和宇宙,這裏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白華先生從一丘一壑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正是這種景緻的準確描繪。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宗白華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靈光的高僧,中國美學遇到他真可謂幸運,他學貫中西,中國美學特色被熔鍊出並標舉,最終被貫入了一種深沉摯厚的生命意識。

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

看完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學散步》,感覺正如編者在重版説明中講到的:“我們懷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們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我們要從宗先生成功的學術研究中吸取營養,在積極吸納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時,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力凸顯民族文化的個性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因其獨特的個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顯出奪目的光彩。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4

初看題目會想,為什麼要將美學和散步聯繫在一起呢?宗先生説,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在於沒有計劃,沒有系統,看重邏輯的人可能會瞧不起,可是我們應該知道,西方建立邏輯學的亞里士多德學派被成為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水火不容。其實,靈感來自於放空,如果讓自己太過於緊張和壓抑,美好的感覺也難以體會到。

我們究竟該閲讀什麼樣的書?暢銷的書也讀過一段時間,讀起來確實很容易,也讓人有成就感,可以獲得閲讀量的榮耀,但是捫心自問,這樣有用嗎?閲讀經典書籍的時候,覺得十分晦澀,一小時可能就閲讀兩三頁,但是可以回味,此時不懂,待以後經歷些許之後,恍然大悟,這樣的感覺不是更加奇妙?閲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就有這樣的感覺。一頁頁的字,非常的厚重,帶領我們進入美學的世界,感受這個世間的美好。其實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需要細心觀察,體會,放慢自己的腳步,沒有目的,漫不經心,也許會遇到多重驚喜。

中國美學中重要問題初步探索

初看文章標題十分學術,但是讀起來趣味十足,有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藴還能學到美學的基礎知識。什麼是美,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卻很難説出所以然。因為美本來就是抽象的,有不同的審美觀,看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評價,然而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循。

作者從總體美學特點和學習方法談起,再到先秦工藝美術,古代哲學文學中表現的思想,古代繪畫美學思想,音樂美學思想和園林藝術美學思想。生活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如果可以掌握方法,得到的美好感受會更多,從專業的角度去體會,也是一種幸福。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什麼是意境,作者列舉了五種境界。為滿足生理的物質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因人羣共存互愛而有倫理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人可以達到很多種的境界,在於內心的想法和涵養。心裏想什麼,眼中看到的便是什麼。如果憂心忡忡,再美好的景色也是灰白兩色,人逢喜事,覺得哪怕一片葉子都非常動人。

本章列舉了這樣一首詩:-楊柳鳴稠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見江南。情由景生,景亦可由情移。中國古詩的樂趣與妙處便是如此。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如果當年早些參透這點,也許語文的詩詞鑑賞還能多得幾分,哈,看來我進入功利的境界中了。

藝術的概念

藝術是個大概念,將藝術之美具體化,分解為繪畫、舞蹈、音樂、書法、雕塑、園林設計等等,這些藝術形式各有特色。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源自網絡

看待藝術,不應該只看藝術,需要將哲學思想和藝術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動靜結合,陰陽明暗高下起伏,正如道家的陰陽調和,或採取中庸之道,通過比例不斷調和,協調之後達到想要的效果,這便是藝術。如果選擇極端,總有一部分人難以接受,但另一部分人會認為精彩絕倫,也頗具創新性,何樂而不為?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和基礎

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採用了比較法,將中方與西方的繪畫歷史和特點進行了比較。中國畫有其抽象意境深遠之美,西洋畫則是具體通透寫實之美,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比較才能更知道自己偏愛哪種。藝術的呈現也是中西方歷史地理環境之差異比較,不同的歷史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審美觀,正是因為多元化才讓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開頭作者就為繪畫正名,他是實踐生活中體味萬物的形象,天極活潑,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表達出人生最深的意趣。

中國畫的魅力在於氣韻生動而幽淡的,微妙的,靜寂的,灑落的,沒有彩色的喧譁炫耀而富於內心的幽深淡遠。西方則體現出和諧、比例、平衡、整齊的形式之美。各有千秋,全憑個人愛好。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第一個是禮教的、倫理的方向。第二是唐宋以來獨愛自然界的山水花鳥,使中國繪畫藝術樹立了它的特色,獲得了世界地位。第三則是從六朝到晚唐宋初的豐富的宗教藝術。宗教藝術屬於精神上的成就,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徒將其傳承,很難讓後人領會到精髓,但是通過藝術,敦煌的飛天壁畫,將這神聖的信仰和人們的情懷保存下來,供後人學習和體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昇華,痛苦也逐漸減退。這樣的藝術,不僅是美的欣賞,更是心靈的淨化,感謝敦煌藝術。

我有幸在武大的藝術館參觀了敦煌飛天畫展,那是一次心靈的震撼。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那些畫,雖然是還原的畫,但是威力不減。那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神情,我欲飛天的自由和張揚,隨着飄帶讓神思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覺和內心的迸發,渾樸而天真。希望有機會去敦煌看實體壁畫。

論《世説新語》和晉人之美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作者做了如下舉例: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朓的詩,酈道元的寫景文,雲岡、龍門壯偉的造像,洛陽和南朝宏利的寺院。看到這些,你會被中國藝術之豐富多元而驚歎,當自己的文化都沒有研究透徹,何來的自信和資本去膜拜於外國藝術?當然,也不是不能瞭解外國藝術,只是不能過於崇拜。

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何如此燦爛?可以從很多角度分析,也許政治處於亂世階段是最大的因素。亂世中對文化的束縛沒有那麼大,正如春期戰國時間文藝的繁榮,此時也是如此。文人可以各抒己見,時事出英雄,如果有好的見解被採納,還能獲得豐功偉績,揚名萬世。文化自身也有影響因素,人們見識到了獨尊儒術的權威和專制,不想再於體制內生存,便走向另一面,道家文化,玄學清談佔據上風,而此類文化本身就是主張自由,虛幻,無即是有,任意發揮,造就了魏晉時期的自由開放之風氣。

説起《世説新語》,記得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當一家人在雪天坐在一起討論詩歌時,出題人問白雪紛紛何所似,有人答撒鹽空中差可擬,然一才女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是何等的有才氣啊,而這樣一家人的氛圍也是充滿文學底藴的。此書還記錄了很多故事,讓人看到這個時代的精華。

生於這個時代,可能會不幸,畢竟亂世不太平,朝不保夕,但是生於這個時代又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你想,個人價值便能放大到最大化,是個人展示自我的舞台,想當英雄還是狗熊,悉聽尊便。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5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裏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裏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説,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藴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裏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説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慢慢合上《美學散步》一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藝術家也曾發掘過這樣的美,但是都無法像他那樣灌入一種極其深沉摯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覺,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6

美學歷來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因為美正常依附於歷史,文學,藝術等存在,併成為歷史和文藝的靈魂。一直以來,美學家談美學都是從歷史或者文藝入手。

譬如《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按照歷史的發展梳理美學。從遠古到商周,從盛唐到明清。一個個看似無關的細碎事件被從歷史中篩出來串聯在一起,組成了幾千年來綿延不絕,若隱若現的美學脈絡。這種在千年歷史中拿捏,為美學把脈的能力,無疑對審美的敏鋭力有着極高的要求。

其實另一位美學大家朱光潛,也按照歷史的經絡闡述過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中,我們看到的,其實不僅僅是美,更是西方歷史文化的結合體。是雅典學園到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對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鑑賞與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潛把人作為一個觀賞者,看美的發展,美的昇華與變化,把“我”作為一個置身事外的記錄者,記錄下了浩浩百萬字的美學體系,森嚴而宏偉。李澤厚則對這種態度持否定態度。他認為美是隨着人的出現而出現的。

人是美的鑑賞者,更是創造者。美的感覺起源於人的思維,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説兩位大師孰是孰非,只能説這是唯物主義美學和唯心主義美學的碰撞。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感受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撫摸鏽跡斑斑的青銅器,吟哦氣吞山河的盛唐詩歌,欣賞清雅超然的山水畫作比嚴肅地審視厚重的歷史,探究一部部哲學論著帶來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個普通人發自內心的共鳴。

不妨再將眼光放到《美學散步》上來。同樣是負有盛名的美學著作,宗白華先生並沒有像前兩位那樣按照中西曆史發展來梳理美的脈絡。正如書名所説,這本書就如同散步一般,漫無目的的散步。走到哪裏,拾起什麼,便對它講解一番。看上去,似乎這本書根本就不成體系,根本就是隨筆,山水,素描,雕刻,書法,哲學,詩歌無所不談。但就在這雜亂無章中,宗白華先生卻又有條有理地帶我們探究了一個個美學的大問題:虛與實,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藴。在虛與實,陰和陽,充塞與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對立的碰撞與融合中,一切已達化境,因而產生了美。再將其與朱光潛,蔡儀等的唯物主義美學對比,發現在這方面,宗白華和李澤厚不謀而合。

唯物主義的美學研究者深究着本體論,認識論等鑽研,於是,對於美學的研究越發艱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後,體系巨大而難得要領。而宗白華和李澤厚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跳脱出來,不再苦究美的哲學邏輯。他們認為,與其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藝中尋找美的邏輯,美的原理,不如探尋你的內心。因為美的感受正是發源於你的心。羅丹的雕刻,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王羲之的書法好,好在哪裏,無非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和美的對象融合在了一起,藉以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向外發現自然,向內探尋自我,於是山水等外物空靈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產生。這種境界有一點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學散步》《美的歷程》時,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説罷關於美學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來看看這些美學著述的依託。

比如《美學散步》,主要是依託着陰陽虛實等意境,依託着審美的心來闡述美。至於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於藝術家本身的境界思想來講,而非立足於專業技法。因此,可以説這是一部隨心的書,他的邏輯是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與萬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讀這本書,不能用腦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萬字的《西方美學史》則紮根於西方歷史,探尋歷史的`美學,每一處論述都注重着邏輯,嚴格的剖析着各種美學哲學流派的發展,繼承。如果説美學散步是隨意綻放的空谷幽蘭,那西方美學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葉茂的橡樹。

與《西方美學史》類似,《美的歷程》也是依託歷史,只不過是依託華夏的歷史。這本書對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學史》那樣邏輯嚴密,一枝一葉一根一脈的來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歷程》對於中國歷史中的美,採取了一種大刀闊斧的取捨,摸到了千年以來美的脈搏點,龍鳳圖騰,青銅饕餮,楚辭唐詩,魏晉風流等等等等。將一個個極美的點從歷史的煙海中挑出來,連成一脈。如果説朱光潛是大禹治水一般將九州山河開闢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澤厚就是傳説尋龍點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峯一嶺,點出美學的龍脈。

至於蔣勛的《美的沉思》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又與前面的幾本論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於書法,《人間詞話》着眼於詩詞。看似一本是書法論著,一本是詩詞鑑賞。卻又無時不刻讓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蔣勛與王國維一樣,曾經致力於對西方美學的研究,蔣勛承襲泰納,王國維承襲叔本華,尼采。而後,他們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華夏大地的美,將眼光放回到了中國這片土地上來。

於是這兩本書便有了依託,兩種古老的中國藝術形式——書法與詩詞。不難看出,這兩本書儘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還是中國的。譬如王國維,很好的繼承了中國的古雅美,在嚴羽和王士禎的神韻説和興趣説基礎上提出了耳熟能詳的境界説。這才有了中國婦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實,不管如何來看,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卻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每一個美學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又沒能展現出美的全部。而當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人類已經認知的美。邏輯的,內心的,嚴謹的,虛無的。

而通過《美學散步》《美的歷程》,其實給我們帶來的,是展現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類的歷史還將繼續,那麼人類就會不斷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美。我們也許無法完全明晰從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過閲讀這一冊又一冊書,我們可以掌握一點美學的脈絡。因而,將自己也作為美學的主人公,美的建設者,去參與創造這宏偉精妙而又千姿百態的美學史詩。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7

“在我看來,美學就是一種欣賞。美學,一方面講創造,一方面講欣賞。創造和欣賞是相通的。”宗白華先生在《我和藝術》一文中如是説道。那麼該如何欣賞美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建立起完整的美學理論,以理性的眼光來欣賞美學;有的人陷入或主觀或客觀或主客觀統一的西方思維裏;而宗白華先生卻執着於自我的追求,以構建中國美學觀念為目的,在中西美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背景下,堅持美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統一,堅持理性思辨和感悟體驗的協調,堅守中國美學的詩性的個性,將對美的思考置於詩性的闡發中,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美學欣賞形式——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是自由的,宗白華先生並沒有為我們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美學,如何建立起一種審美態度。他將被人們逐漸遺忘的中國古典文學作為自己欣賞美學的基石,以詩性的語言描述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思考。走進《美學散步》,就如同走進了一片古典雅緻的園林,在詩意盎然的美景中自由漫步,享受着周圍這一切所帶來的寧靜安詳與自我思考的空間。美源於人的心靈,再美的風景,得不到心靈的折射,也是無所謂美的。“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麼,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宗白華先生一針見血地説道。而美學散步,則正是將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身邊的美之中,以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體會,去感悟。在《美學散步》中,宗白華先生執着於對藝術的追求,特別注重對藝術涵藴的人生情懷的體驗和揭示。他以極強的代入感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在散步中淨化我們的心靈,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宗先生創造性地建構着著名的“藝境”,一方面強調藝境要超脱空靈,另一方面又強調藝境要充實深情,這與“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告訴我們藝術不僅僅需要對生活的一往情深真情實感,也需要超脱生活的靈性與思考。人生的美麗,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如今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中,我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豐富,精神生活卻在逐漸空虛。對物質的追求矇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難以發現身邊的美,我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欣賞和對人生的思考,只能在無形卻又強大的推力下悶頭向前。而西方文

化的融入更是讓我們與中國古典美學漸行漸遠,盲目的崇外思想顯露着當下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輕視和不自信。而《美學散步》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園林,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至於失去對美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書中字裏行間都表達着對生命的傾慕讚美,對宇宙的哲理情思。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清新自然、古樸典雅的畫卷,帶我們走進了一個詩意盎然、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更拾起了我們對中國五千年曆史文化的信心。

閒暇時,讀讀這本《美學散步》吧,走進宗白華先生的內心世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體會古人的智慧與情趣,在一片美的意境中感受心靈的律動與精神的洗禮。走進《美學散步》,你會發現,這是一個讓人陶醉的世界。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8

在生活中,我們會問:“什麼是美?”目前對於我而言,美是一種抽象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種感受,思想。而觸動我最深刻的是,美該從何處尋?書中作者説到“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麼,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我們會犯這樣的一種錯覺,會為着尋美本身而去尋美,卻往往忽視近在身邊的美。其實,美就在於你的心,你對美的理解那便是在於你的自身感覺、情緒與思維。而很多時候,美不僅僅是人的主觀意識,還是一種客觀的對象和存在。

美是隨處可尋的。比如人的一句話,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裏,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想法甚者人可以發現你的心靈之美;語言就是美的形象化,因為美具有靈性與人性。

那麼在尋美的過程中,只在自己的心裏尋美的蹤跡同樣是有問題的。尋美需要擺脱自己心的狹隘及目之所見的範圍,而是要由大及小地審美,尋美。美的形象化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美是動態的過程,對美的線條,點、色、形、音、韻都表現着內容的價值,意義與情感。簡言之,即對美的直觀感受便是要在結合人自身的生活體悟與價值觀進行動態契合。因而尋美的準備便是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鍊。

有人曾在生活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美是不存在的。他們認為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到的東西,只不過是簡單的線,點或者一堆東西的堆砌而成的。美是唯心主義的東西,無需探討。而這種對美的白色的,機械的死的評論,這樣價值觀下的外部生活便是無趣的,索然無味的。所以,我更加願意相信這個世界存在着美。它是與真,善一種值得人類社會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哲學探討和建立的對象。

哲學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間表達我們情緒中的深境和實現人格的協和是“美”。宗教有着熱情的澆灌,哲學有人生智慧與宇宙觀念,美的實現載體(即“文學藝術”)則在汲取與融合這兩者的基礎上,表現着人生,流露出人的情感個性與人格。

而空靈與充實則是藝術的精神二元。

常言道:“距離產生美”。即是在説明美感的形成在於對物象造成距離,在於能空。美是在距離化、間隔化條件下誕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美的“靜照”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的絕緣也就是所謂的萬物靜觀皆自得。美在於心靈內部的“空”,精神的淡泊。所以,在時下世事紛擾的世界,美更需要我們本着純摯之心去創作,去品味。

尼采説藝術世界的構成由於兩種精神組成:一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如音樂)。這豪情讓我們體驗到生命裏最深的矛盾,廣大的複雜的糾紛,這便是“實”。

藝術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捨,而後能深,能實,然後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不無把它的最深意義燦然呈露於前。“真力彌滿”,則“萬象在旁”。美就是如此美麗!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9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翔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後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們面前舒展開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我們去玩味古代名畫的內藴,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虛空之上。空中則盪漾着“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着無盡的深意。《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説一幅畫要湧動着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這種對“絢爛之後歸於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宗白華內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現代文明高度高度發達下,人們的傳統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於這種矛盾的憂鬱和苦痛的邊緣,宗百華悲愴地喊出“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他反覆提醒國人要意識到現代精神的頹廢問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發出的吶喊與召喚,他把他的這種孤獨的探索和冷靜的思考引入了美學範疇,個體生命的孤獨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藝術之境中完全可以轉化為對生命的歌頌和追求。通過藝術對人性本真的追尋,他的孤獨落寞得到了徹底地發泄,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園,返回精神的故鄉,撫平內心的傷痛,慰藉平日孤寂的靈魂。

《美學散步》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着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宗白華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向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合上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0

《美學的散步》,收錄了宗白華先生關於美學和藝術學的論述及另外33篇小品文。關於美學和藝術學的論述,是作者在大學期間給學生授課的講稿,內容十分抽象,屬於純理性的範疇,其與物質可感的現實世界相隔甚遠,是高度的概括,需結合具體的實體或放在具體的環境中去理解,非仔細研讀而不能得其精要。33篇小品文,有關於美與藝術的散論,有關於詩歌的通信,也有為書籍所寫的序言和演講辭。涉及到美學和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建築、音樂、繪畫、書法、詩歌等等。宗白華先生精通美學和哲學,其對於藝術的探究,有自己獨到的理論和建樹,將美學和藝術的觀點與社會生活和人性思想相結合,以細膩的筆觸和優美的文字剖析了藝術與美和現世生活的關係,給人的精神世界吹去了一股清涼的風,帶來了温和的美的享受。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對美的追求。遠古時代人類就知道以樹葉蔽體,知道在器物上雕刻花紋,説明人在天性中本能的就有美的意識和嚮往。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人類對美有了深刻的認識並將美上升到了理論的層面專門來研究,可見,美不單是一種藝術上的實踐,更是一種理論意義上的建構。從表現美,到以美的理論來指導美的實踐,在這個相互作用交替往復的過種中,人們提升了對美的認識,領悟了美的本質。個體意識的覺醒必將影響到羣體,既而推動整個人類意識的進程。美就是這樣生髮而來的,它不斷的以新的形式出現,不斷的得以校正和發展,成為一個又一個歷史時期的印跡。可以這樣説,美豐富了歷史,也豐富了人類的心靈。

談到美,必然離不開藝術。藝術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以生存必需和本能為基礎上的人類精神的高地。在這個高地上,人類能夠體驗和感覺到生命的快樂,進而醒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音樂、舞蹈、美術、文學,這些無疑普遍地給人以精神和靈魂上的洗禮。藝術是最能直接表現美的,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我們欣賞一幅畫,説畫得漂亮,這就是美的最直接地流露,我們感受到了它,畫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反之,我們説某部電影演得一團糟,就是對其藝術價值的否定,認為其“不美”,也是對美的評判。

但是,人畢竟不是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藝術當中,更多的時候,人是生活在現實的工作和勞動當中的,與柴米油鹽為伴,和喜怒哀樂為伍。因為個人受教育程度以及際遇和心境的不同,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程度自然迥異。但是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一直在追求和嚮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好是本質,條件要富足優越;美是形式,外在要高尚優雅。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要走。但是不論條件是好是壞,美的內核取決於人的認識和內心的操守——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這個古訓早已被世人所接受。心靈的美,才是本質的美。也只有心靈的美,才有可能談及對美的發掘和昇華。

在生活中,人們不斷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最終是為了傳播美。對美的感悟和投入越多,個體的生命也就越覺得幸福和有意義;當點點滴滴地美匯成了江河,當善意和良知成為人們行為的首要,人類社會才能融洽和諧,世界才能實現和平與大同。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1

美從何處尋?美,究竟存在於人的心裏,還是客觀存在的。對於同樣的事物,有的人會驚歎於她的美麗,而有的人卻無動於衷。詩人華茲沃斯從説過:“一朵微笑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的深思。”似乎,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於一朵小花產生如此深的思想。美,或許是由人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

美,就是美感所感受的具體對象。它是通過美感來攝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觀的心理活動的本身。就像物質的內部結構和規律是抽象思維所攝取的,但自身卻不是抽象的思維而是具體的事物。對於美的攝取,是需要通過對美感的培訓。美感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經驗。羅素説:“世界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肯定了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對美的發現則取決於我們的美感。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我第一次是在《家有兒女》中的一集聽到的,人與人的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深以為然。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被他人所喜愛的地方,也可能是每個人都有不願被打擾的地方。這裏講的是人際關係的和諧。這種和諧就是美的。回到普遍的情況,美有時候是需要脱離於其中才能感受到。“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樓上看你。”這裏的“你”,是不知自己為美的,但當從樓上看風景的人的眼中,你也是這風景中的一部分,也是美的。正如宗白華大師所舉的女子郭六芳的詩句:“儂家家在兩湖中,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自己住在現實生活裏,沒有能夠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對自己日常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從遠處來看,才發現家在畫圖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裏。所以,當你不斷地以更大更遠的視角去看,美會更容易被發現,也更震撼。這也是電影藝術裏為什麼常常會出現一些不斷推拉由近及遠的鏡頭。《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結尾那從帝國大廈漸漸遠去的鏡頭,給我以震撼、美的感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法國普列維爾的《公園裏》中:“在冬日朦朧的清晨,清晨在蒙蘇里公園,公園在巴黎,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在這漸行漸遠的的鏡頭裏賦予愛情永恆的含義。

我曾在3月某一天的午後,在前往郵局的路上,當熾烈的陽光被層層雲朵蓋住,只是柔和地照亮了大地,伴隨着少許春寒,我第一次發現了廣財校園的美。它也許不如許多大學,但在自然的關照下,校園的建築和和自然還是和諧的。二教前那片稀疏的桃花林,也有蜜蜂的來訪。《美從何處尋》

天時,地利,人和,我發現了廣財春天的美。

改造我們的感情,使它能夠發現美。這是“移我情”。改變着客觀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對象。這是“移世界”。正是那天的陽光,改造了世界,讓我發現了美;也正是那天悠閒的心情,讓我一改往日的浮躁,能夠停下來發現美。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鍊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準備的。對於美的感受,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前面那位説過一朵花都能引起他極深的思考的詩人華茲沃斯,必是經歷過人生的許多,才會有此感受。試問一個稚童會對一朵微小的野花產生難以用眼淚描述的深思嗎?他也會認為花朵是美麗的,但他卻不會對花產生如此深的感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與這一微小的花聯繫在一起,從花的美麗中延伸到其他帶給他同樣美麗的感受的經歷,從而震撼。

美不但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它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提供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2

什麼是美?什麼是美的對象、美的內容和形式?原本我以為只要是自己覺得好看的東西就是一種美,但是在《美學散步》中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美。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研究中,以散步作為形式,以吸納中西、古今美學精華為宗旨,是他的美學思想呈現獨特的散步風格。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幾乎彙集了他一生的經典之作。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統完整的理論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華先生的娓娓道來,層層展開以及語氣的和藹親切;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難懂的理論,但能在他深入淺出的探討中獲得新的體悟;在《美學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證,但能從他信手拈來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內涵。

而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為宗白華先生豐富的學識和敏鋭細膩的感覺。豐富的學識使他的文章飽滿、圓潤和諧而又充滿張力,敏鋭細膩的感覺使他的論述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然而在這麼美的一本美學經典之作中,宗白華先生正在向我們傳達着一個重要的觀點:美是心靈節奏的自由表現。

那何為“美學散步”?如果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研究是美學散步的話,他的散步就應該是在廣泛的研究對象之間,在中西美學之間的研究方法。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並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我們從宗先生的《美學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邏輯性的特點:在各種美學現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在本書中看到“散步”的無拘無束的特點: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藝術化人生,體現出風神瀟朗的人格品質。

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是實現其美學理想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其凸顯中國文化個性學術理想的方式,他傳承中國古典美學精髓,注重哲學在美學思想中的根本價值,美學研究是建立在哲學等文化思想的基礎之上,因此,他美學研究中的“散步”表現出明顯的文化風格。

《美學散步》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在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叫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叫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

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在這部作品中,所有的文章都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閲讀這本書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欣賞,書名叫做《美學散步》,就是帶領我們在藝術的園林裏散步,看看作者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藝術世界。藝術的欣賞就是歲美的事物的發現與感悟。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正像書名所暗示的那樣,書中所選文章是宗白華先生在不同時期對美學問題的探索,雖然章與章之間有所聯繫,但每篇都可以獨立成章。但那並不意味着這本書就毫無章法可言,相反的是,這本書猶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華先生緊緊抓住詩、書、畫、舞、樂、建築等相關藝術門類所體現的共同特徵,廣泛聯繫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在一個廣闊的舞台中探討美學的基本規律,介紹着自己的透徹之悟與藝術之思。在這本書中,始終有幾個詞如“實虛”、“空靈”、“意境”等貫穿其中。由此可説明,宗白華先生尤其重視對空間意識的論述。我認為以上這些詞極其類似,雖然不能將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華先生的文章裏卻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來應該是他反覆提到的美學思想。

但還有一種介乎於二者之間的“藝術境界”。在對藝術的闡發中,宗白華先生特別注重對藝術涵藴的人生情懷的體驗和揭示。這是在對藝術富有同情和生命意義的理解基礎上,宗先生創造性地建構着著名的“藝境”,一方面強調藝境要超脱空靈,另一方面又強調藝境要充實深情,之處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

得屈原的纏綿悱惻”的深情,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的靈氣。一往情深才能深入萬物的核心,是的藝術具有豐厚的生命內質;超曠空靈才能使藝術獲得如鏡中花、水中月般的生命靈氣。

在這部書裏,宗白華先生用他的抒情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金人的心靈,待到我們“散步”歸來,會發覺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與昇華。如果我們渴望藝術的美的薰陶,只要進入白宗華的《美學散步》就一定能夠讓自己置身於美的殿堂。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3

楊帆,女,1990年出生於遼寧,在錦州渤海大學就讀中文系。喜歡一個人安靜的思考和閲讀。

書法與詩歌等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其中藴含着深刻的美學思想。這是從字的結構之美、筆的使用、筆法章法、執筆人心之美四方面來體現的。

據説倉頡最初造書,都是依照物象來點畫的,之後形聲相益,才產生字,由字生文,使字昇華到藝術境界,具有藝術價值而所以成為美學的對象。中國文字成熟期分為三期:純畫時期、圖畫佐文字時期、純文字期。中國的書法和畫是分不開的,通過抽象的點、線、甚至是符號等直觀物象來表述自己的情感。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曲折、應接、疏密、穿插等規律和結構來表示交織在一個物象裏或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相互關係。

書法自從殷代以來風格的變化很顯著,所以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風格的特徵。尤其是純文字時期,文字就像是一個有生命的軀體,各個部件像血肉筋骨一樣組合在一起,立刻使文字有動感有活力起來,使這個生命能夠站立和行走,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形式。

而中國人所用的筆也是書法中藴含美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從殷代起就有了筆這種特殊的工具。中國人的筆是把獸毛(主要是兔毛)捆縛起來做成的,我們現在稱之為“毛筆“。這種筆是歐洲人用的鋼筆、鉛筆等所不能代替的。它鋪毫抽鋒,極其柔軟又富有彈性,再配上一張好紙、一盤好墨、一方好硯,揮放自如、變幻無窮。正因為這種筆的發明和運用,才創造了美妙的書法藝術,才使歷代不斷有偉大的發展,所以在中國藝術最高峯的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獨愛晉人王羲之的《蘭亭序》,臨死時還懇求其子讓他把它帶進棺材,可見它是一種怎樣獨特的藝術,帶給人怎樣一種美的享受。

書藝中的用筆更表現出獨道的美學思想。這與執筆人用筆的技術性問題或者説是筆法有密切的關係。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漢人的隸書八分、魏晉的行草、唐人的真書、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態和風格。

古人曾説: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後漢大書家蔡邕在論字時也説需“縱橫有託、運用合度、方可謂書”。

歷朝歷代的中國,可以稱之為書法家的有晉人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柳公權、顏真卿,還有為人熟知的宋人歐陽詢等等。無一例外,他們對文字都會心會意,能夠熟練、巧妙的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和行筆的急緩來表現作者對物象的情感。歐陽詢曾留下真書字體結構三十六條,這也流露出他對書法美學範疇的思想。只有明結構之法,方得字體之美。

而一篇文字全幅的章法也是貫穿情感的血液。如何起、如何領、如何應、如何接、如何轉、如何承、如何回、如何旋。同時運用得當,才能善於表現作者的基本樂思,從而使文章互相照應、相互聯繫。一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全篇從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氣貫注、風神瀟灑、起收有力、連接得當、主題貫穿,可謂“絕世好書”,具有美的典型意義。

最後要説的是人心之美。一手好字,必包含着主筆人的內心獨白。主筆人將其獨特的個性與風格靈活的融入到書法中,這才是真正的書法。世間美景皆由情起,只有“美人”才能用“美字”去抒寫“美心”。中國人用筆抒寫世間萬象,盡筆之勢、詮世之美,用的是一種膽量和氣度,來豐富色彩、視覺、形象和心靈世界。如以草書見長、人稱“草聖”的書法家張旭,他見山水鳥獸、花草蟲魚和天地事物之變,有觸動心靈的,不論喜怒哀樂,必將賦一草書。他的書法是可喜可愕的,在表現世間生靈的同時也暗含自己的情感,或理性、或感性,構成一幅意境,美不勝收。

書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前進,同時扮演着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值得好好品味和斟酌!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4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是學貫中西、造詣極高的,但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

一. 關於“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一般説來,將拉奧孔的嘴巴雕刻得張大或微開顯然不會過多影響人們對創作者的能力的評判。觀眾評價這件藝術品是按照內心所獲得的感受,即以是否產生或產生何種程度的審美愉悦感來評價它的優劣程度,進而以此評價創作者的能力。假設有兩座拉奧孔的雕像,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微開着嘴巴的拉奧孔比張大嘴巴的拉奧孔更能激起人們的美感(理由見《美學散步》6-7頁 萊辛語),人們便認定前者更有藝術性,而將拉奧孔的嘴巴雕成微開狀的那位創作者更富有創作才能。在此條件下,便可以説,藝術反映人的能力。“藝術是一種技術,古代藝術家本就是技術家”(24頁)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是藝術的特殊目的”,“藝術”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卻不一定是“藝術”的。因為“藝術”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經人加工的自然狀態下的事物、風景,就不是“藝術”-雖然它們也會使人產生美感。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如果説荀子強調的是‘性無偽則不能自美’;那麼莊子強調的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雖然藝術必然是人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強調藝術的人工製作和外在功利”,後者(莊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藝術的獨立。”我認為此處道家所強調的“自然”,應歸因於對過分“人為”的糾正,即認為藝術不能囿於狹窄實用的功利框架。至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認為這種“大美”不能被稱為“藝術”。我們看到無垠的天、廣闊的地、瑰麗的晚霞、壯美的山川時,不會認為它們是“藝術品”,雖然也會由衷地感歎它們的“美”。“藝術品”必然是人為的,是人加工過的東西。若説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將“造物主”擬人化了,反映的還是人的能力。若將這些天、地、晚霞、山川繪成圖畫、拍成照片,那便成為藝術品,因為圖畫、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經人加工過的-並不是藝術品。因此莊子所説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説的是天與地使渺小的人產生的“崇高感”,這是自然地會在人心中產生的“美感”,我們不必牽強地認為在人類誕生前早已存在的天與地是“藝術品”,雖然它們確是“美”的。

“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頁)這已經很好的説明了“藝術”與“自然”的區分了。

“藝術須能表現人生的有價值的內容?必須同時表現美(7頁)”,這一點可以從美就是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面來理解。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蘇格拉底所説的“糞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認同,在於有用的東西還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稱為美的。

藝術創作可以遵循規律,也可以突破規律。如既有對稱美,又有不對稱美。但“表現人

生的有價值的內容”和“表現美”卻是藝術所必須具備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為藝術。 宗白華在引用萊辛的話中有這樣一段:“文學追趕藝術描繪身體美的另一條路,就是這樣:它把‘美’轉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動’之中。因此它對於畫家不像對於詩人那麼便當。畫家只能叫人猜到‘動’,事實上他的形象是不動的。因此在它那裏魅惑力就會變成了做鬼臉。”但是在文學裏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動的美,它來來去去,我們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因為我們一般地能夠較為容易地生動地回憶‘動作’,超過單純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對我們的作用要更強烈些。”(9-10頁)在中國畫裏,同樣地,繪畫(藝術)可以將文學裏的難以追逐的“美”轉化做“魅惑力”。就意而言,與畫相配的詩並不一定具有“明確表達的含義”,如王維的《藍田煙雨圖》所配的詩,它表現的意境既與王維的詩意相似又不盡相同,看上去是闡釋了詩,實際給人的感覺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畫面原先並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説,這首詩既是一種闡釋和理解,又是一種再創作。不同的詩人可能因對這幅畫有不同的體會而寫出不同的詩句,不同的畫家也會對此詩有不同的體會而畫出不同的畫來-新創作的畫又會表現出新的意境,由此詩配畫,畫配詩,延綿不絕。這也可以説明詩與畫並不是一回事,卻是可以圓滿結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滿的。

二. 關於“美從何處尋”

世界對於個人來説就是一個對象化了的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個或無數個世界-沒有兩個人的思維是相同的,因而對於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於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美麗心靈》中的納什就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這可能是唯心主義,然而人確是憑自己的感覺去認知世界的。

許多個夜晚在《東風破》(流行歌曲 周杰倫作曲)的旋律裏入睡,悠揚的二胡聲每每將我帶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識的世界,引動無盡的夾雜着哀愁與温暖的回憶與追思。“一個造出新節奏的人,就是一個拓展了我們的情感並使它更為高明的人”(18頁)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節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這種新節奏也得符合人的審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沒有人的心緒和思維是相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剎那”的心緒和思維也是不同的,那麼就有無數的“新節奏”等着人們去創造,去發現,來滿足這無數的心緒和思維,以應和它的節奏,引起它的共鳴和感觸。這種共鳴和感觸很多時候是由“回憶”引起的。當節奏與某一時候的心境相吻合,回憶便復甦,人便彷佛進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識的世界。“我們一般地能夠較為容易地生動地回憶‘動作’,超過單純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對我們的作用要更強烈些。” (10頁)那麼對於音樂的“節奏”的“回憶”效果也説明了“節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亞於文學和繪畫,甚至超過它們的影響力。人的心靈是一個多麼奇妙的世界。

關於“美從何處尋”,我認為“美感”是人的心理現象。當我們説某樣事物是“美”的時候,其實是將自己的心理感受對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進而以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屬性了。事物是否“美”,取決於它在人心裏引起的感受,沒有絕對相同的感受,也就沒有絕對相同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存在於每個人的主觀世界裏的對外在世界的印象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東西,但它存在於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產生的主觀(心理)基礎。而真實的事物(有形或無形,可感或不可感)-沒有任何人為色彩的-存在於客觀世界之中,它構成我們感知“美”的客觀(物質)基礎。“美感”(心理感受)存在於人的心理世界中。

三. 關於“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宗白華認為“美感的養成在於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強調“隔”在美感上的重要,這大概就是所謂“距離美”。朦朦朧朧隱隱約約,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確能產生獨特的意境,引人遐想萬千。這是空間上的“隔”。至於時間上的“隔”,我想起曾看過的一篇文章,講印度人約會非常散漫,極不守時,讓別人在約定時間後等上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照他們看來,等待是一件樂事。在等人時,可以有無盡的想象,想象對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見面時的親熱和愉悦,何樂而不為。當然這對於嚴謹的德國人來説沒準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宋人趙師秀有詩“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一幅悠閒淡然的圖景。與朋友約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還沒到,便獨自敲着棋子,挑下燈花,卻不顯得惆悵,這大概也是等待時想象的快樂吧。“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都給藝術增添了想象的成分,而這想象又造成心靈的“空”,也成藝術的空靈。王國維所説的“隔”則是指詩詞中的生僻詞句典故,不懂這些詞句典故便不能領會作者表達的意思,這就使觀者產生隔離感(往往不是距離美),這種隔離感不是想象可以彌補的,除非去查資料,而這樣就容易導致閲讀的不連續,破壞了意境的營造。這大概也是王國維反對“隔”,提倡“不隔”的原因。因此並非所有的距離都能產生美,它應該處於合適的範圍內,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現象還原,也不至於大到不可捉摸,無可名狀。合適的距離才能使藝術空靈而不流於空乏,充實而不至於擠兑想象的空間。“一個藝術品,沒有欣賞者的想象力的活躍,是死的,沒有生命的。”(39頁)藝術家需要想象創作,藝術品也需要欣賞者的想象才能達到最大的昇華。

四. 關於“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這一部分大致反映了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關於他的美學思想我不再歸納羅列,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我仍是冒昧地斷章取義,將其中一些我不大認同的觀點舉出來,並寫出自己的觀點。在第38頁第三段中,宗白華先生論述了“美”與“真”、“善”的關係,要求藝術滿足思想,“要能從藝術中認識社會生活、社會階級鬥爭和社會發展規律。”這只不過是“藝術為政治服務”、“文以載道”的另一種表述形式。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確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但這不應該是我們藉由欣賞美的途徑。藝術品有“積澱”的美,但藝術家並不一定也沒必要載主觀上刻意加入這種“社會生活、社會階級鬥爭和社會發展規律”,而我們要作的欣賞、審美不是建立在分析藝術的這些功用的基礎上的。我們沒必要以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的眼光去尋找其中的深刻含義(雖然瞭解這些含義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它的美),我們要做的是發現“樹”的形式美,而不需像植物學家和工匠那樣做細緻的分析。藝術性是藝術品的必然要求,思想性卻不總是伴隨藝術左右,這與“藝術須能表現人生的有價值的內容”不能混同。藝術不能承載太多與它自身無關或關係不大的東西,那樣只會增添它的負擔,偏離它自身原來的發展軌道,走向政治化,走向藝術自身的毀滅和終結。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為藝術而藝術”只能是個美麗的幻想。

五.關於“中國藝術境界之誕生”

“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述,像一照相機的攝影。”(79頁)這説明了繪畫(藝術)與照相機的區別。攝影所得的照片記錄的只是一種機械的真實,將一瞬間的光與影定格下來,在這一意義上説,照片比繪畫更能反映現實,它幾乎是絲毫不差(差別的只是精度)地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將現象還原至本來面目。繪畫若在這一點上與其一較短長,必然技藝不如。這也許是十九世紀以來寫實主義繪畫不在佔據主流的原因之一。中國傳統山水畫論認為“似

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崇尚“氣韻生動”。這種“氣韻”並不是虛幻而與現實毫無瓜葛的,這種“真”同樣要求“對自然現象作大量詳盡的觀察和對畫面構圖作細緻嚴謹的安排。”(李澤厚:《美的歷程》 169頁)中國五代畫家荊浩驚異於太行山之美,作了數萬本草圖,“方得其真”。這種“真”自然不是簡單的真實,畫家在作畫時,每一刻的心緒都不同,每一筆都是不同心緒的反映,繪成整體便是無數不同心緒的集合。可以説繪畫既是空間(平面)上點﹑線﹑色彩等的組合,又反映了時間上的心理凝積過程。在這一意義上説,一幅畫包含了無數幅畫,是無數個心理活動凝積的產物。因此畫是“流動”的,即“美在流動之中”(9頁)。

或認為就算攝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動”的,那麼錄像總該是“流動”的,它真實記錄了事件的前後過程,應該是最真實的“真”。我認為錄像只是有限張(或者無數張)照片的連續展示而已,它在本質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機械的真實。無論多長的錄像,它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註定它不能反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一幅畫或許只描繪了一幅圖景,卻可以藴藏着無限的剎那,而相片雖然也可以讓人聯想,卻因為它過於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剝奪了欣賞者想象的權利,想象的空間喪失了,藝術性也就隨之削減了。

攝影的過程是機器的運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實質(85頁)”,繪畫是畫家用畫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緒、情感、記憶創作出的給欣賞者以無盡想象空間的藝術品。這也許已經決定了二者在藝術性上的區分了。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5

閒閒的碎語,但字字珠璣,品味雕琢的語言,暢遊美學的境界,彷彿美玉一般,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體會一份清閒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寧靜的心中,獨戀一份美的意韻。

宗白華先生美的態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這裏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新鮮活潑的心境,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結合。而宗白華先生似乎輕而易舉的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這種境界是“一內在自足的境界,無待於外而自成意義豐富的小宇宙,啟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層真實。”它不是從無邊的空間指向無限,而是從無邊回到萬物,返回自身,迴歸“小宇宙”。它屬於有限之中,又讓人從有限中發現永恆。可以説,宗先生中的美學思想已然把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閲讀中思考,我感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顆珍奇的寶石,它們折射着理性與感性的光芒。或論詩畫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自然與藝術的乃至整個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論及的,他總在直觀的把握後,欣賞它,讚美它,評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法,以詩人靈感閃現時的思維方法,表達自己精闢的美學見解。如他在評羅丹的雕刻時這樣寫到:“我這次看到了羅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種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調和,何等完滿,何等神祕不可思議!這大自然的全體不就是一個理性的數學,情緒的音樂,意志的波瀾麼?一言以蔽之,我感到這宇宙的圖畫是個大優美精神的表現。”讀了這樣的語言,誰會以為他是在評價藝術作品?而又有誰能説這不是在評藝術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論詩時説:“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好一個“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正是可用來總結《美學散步》中所體現的宗先生的美學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筆墨簡淡,而微言大義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尋者,他是美學的醉夢者,他是精神和肉體的勞動者。”宗先生對羅丹的評語又可恰如其分的用來評價他自己。

藝術的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和感情,那麼美在哪裏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魂,那麼什麼是意境呢?因人於世界接觸關係層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或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羣公共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羣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學術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歸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對藝術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誕生;對藝術的展示就有美麗的縮放!或許一切美的光都來自心靈的源泉。一個意韻,我想就應該是一個情與景的結晶,深入了才可得鏡中花,水中月。散步於美學中,亙古不變的——芳香泗溢!

《美學散步》讀後感 篇16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裏面彙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瞭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繫古今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學境界。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

美,並不等同於我們平時所説的魅力,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沒,應該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於直白的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在交往中處於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於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紮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閒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

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希冀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説畫家只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展現景物,一幅畫就是一張畫起來的照片,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只有在畫作中折射出來自作家人格的高尚格調,才是一幅真正的傑作,現在專業的攝影技術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把玩照相機,是因為照片中有來自於攝影者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展現了他們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而這些正體現其對美高格調的追求。

自然擁有靜態的美感,連綿的山脈是永遠存在而不可動搖的,山不會動,但是卻孕育出滿山的蒼翠和無數的飛禽走獸。人們往往是為高山的沉穩與博大所震懾,對它不可屈服的頑固生命力產生一種敬畏感。人們常常會為崖壁間頑強生長的一顆不知名的小樹而引發生命的感歎,對它堅韌的性格引發自身弱點的覺醒。只有當人們感受到樹的蓬勃生命力的時候,才能對生命力產生內心的呼應,從而形成一種審美的感受。

人的生命是一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不一樣的心靈感受。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有它的精彩之處,人們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現有生命的這一歷程。長者往往會給予後輩以各種的經驗教訓,但是個人對生命的領悟還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領悟,領悟人生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對生命的真是體驗。如果一個人永遠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只是得過且過的一輩子,那麼他就無法領略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甚至可以懷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頓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風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體驗者應當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將出現在未來的美麗“風景”,用探索美的心靈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