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必備】採桑子原文及賞析

校園 閲讀(2.96W)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必備】採桑子原文及賞析

採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閒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譯文

西湖的美麗有誰能夠了解呢?任何時候都是美景。車馬載着遊客翩翩而至,人們在花間飲酒,用醉眼觀景,直至盡興方歸。

誰知道隨意站立在那水氣交錯的迷離之中,綠草斜陽正美。水波幽遠,煙霧飄渺,白鷺飛來,彷彿水濱之間只有一點。

註釋

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豔歌”、“羅敷媚”。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飛蓋相追:化用曹植《公讌》

詩:“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

蓋:車篷;飛蓋指奔馳的馬車。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飲酒的圓形器皿。

闌干:“闌干”最早指一種竹子木頭或者其他東西編織的一種遮擋物。後來就引申為縱橫交錯的樣子,這裏指水氣交錯的樣子。

暉:陽光。

滄洲:水邊的陸地。

賞析:

詩人通過動靜交錯,以動顯靜的寫法描繪西湖一年四季,各個時節美景不同,遊人絡繹不絕的美景,下片詩人描繪了西湖黃昏的時刻倚欄向西天遠眺,單間芳草斜陽,一片瑰麗;水遠煙微,引人遐想遠的畫面躍然紙上。也表達做人最愛黃昏時刻的西湖。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

歐陽修特意遊覽西湖,於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作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該篇用審美的語言把西湖的好處給介紹出來。

該詞上片是説,西湖的第一點好處,是在於“佳景無時”——一年四季風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處;一天之中,無論曉景、午景、黃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正因為如此,一年到頭,一天到晚,都有車馬載着遊客翩翩而至。人們往往在花間飲酒,用醉眼觀景,直至盡興方歸。

在下片中,作者則告訴人們,雖然西湖“佳景無時”,但好中選好,最妙的還是黃昏之景。閒倚欄杆向西天遠眺,單間芳草斜陽,一片瑰麗;水遠煙微,引人遐想;而最讓人感到愜意的.是,水邊草地上,高潔瀟灑的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翔……該詞末兩句營造出了耐人尋味的意境。歐陽修晚年定居潁州,目的就是在這裏度過他的桑榆晚景,他對西湖黃昏之景情有獨鍾,這是符合一個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態的。

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餘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2

採桑子九日 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淒涼。

【註釋】 ①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②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③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④蕭:風聲;草木搖落聲。《楚辭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遙遠。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説,故鄉那麼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⑦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

⑧魂銷:極度悲傷。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採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納蘭寫此詞時,正使至塞外,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隻、孤獨寂寞,遂填此以寄鄉情。

【賞析】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採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迴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繫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彷彿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餘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賞析二】

覺魂銷

安意如

我遙遙想着你站在那山的高處,遠眺來時路,耳畔南雁長鳴。

鄉愁磨損了眉頭,怎麼你寂寥,我也寂寥?你魂消時,我也魂消?

今日是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古俗此日需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來消災。你卻因出使梭龍,遠離家人。那鄉路蜿蜒漸漸入了夢。夢又如何?夢中也迢迢,故園仍遙。

可能因為長在旅途之中,這種狀態讓我一直比較偏愛抒寫離情的詞。因為喜歡,要求也相對高,抒寫離情的詞要有一點愁心,兩地相思,五分曲折,九分軒朗,才有十分可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標本——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詩有一種日光遍地耀地亮烈,它的婉轉柔情也是春陽明亮,強悍而直接地照耀着人心深處。自“每逢佳節倍思親”感動世人起,登高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習俗,一種遙思遠方親人的方式,它更漸漸成為一種中國式纏綿疊嶂的.情結。

佳節,風光別,別的不是秋光秋色,而是心境。他們飲菊花酒,佩帶茱萸,卻少我一個人。

那一年重陽,王維在長安。他一生都是個幸運兒,多才多藝又很有人緣。唐宗室諸王都於他交好,樂於邀請他參加宴會。擱現在來説那就是頂極沙龍Party啊!按説王維應該很樂意參加這樣的聚會,也不應該有孤獨的感覺。但是王維就是王維,他的人始終沖和清淡。繁華於他不過滿身陽光照耀,走過了,就能恢復青衫淡泊。重陽節想到的不是拎着禮去四處拜節,而是遠在山東的父母兄弟。想着和他們在一起過節同樂。一杯菊花酒,一棵茱萸,就勝卻瓊宴玉液無數。

功名富貴有時也調皮也氣人,有些人鑽營一世也只能夠着着別人褲腳,有些人郎郎落落地站着,卻已獲得相看兩不厭的尊重。

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闋《採桑子》卻寫的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寥寥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闋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迴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繫起來,鄉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闋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彷彿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餘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怎麼能不消散?

在詞剛興起的時候,又稱“詩餘”,被認為是小道,其實詞有詞的,詩有詩的好處,意境可以互通互美。文學之道百轉千回,本就沒有什麼大小之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3

採桑子·羣芳過後西湖

歐陽修〔宋代〕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百花凋零之後西湖的景緻依然很美,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飛揚的柳絮好似細雨迷濛。垂落的楊柳縱橫交雜,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笙簫歌聲漸漸消歇,遊人也已盡興散去,才開始覺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放下簾櫳。

註釋羣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羣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濛濛”。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櫺,泛指門窗的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這首詞是歐陽修晚年居住的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從而表現了作者異常的、幽微的心理狀態。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這首詞上闋是説,雖説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麗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飄舞,柳枝在和風中隨風飄蕩,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着湖水。

西湖花時過後,殘紅狼籍,常人對此,當是無限惋惜,而作者卻讚賞説“好”,確是異乎尋常的。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羣芳過後的”湖上一片實景,籠罩在這篇實景上的`是寂寞空虛的氣氛。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使人感覺春事已了。“垂柳闌干盡日風”與上二句相聯繫,寫出了欄畔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單是這風中垂柳的姿態,本來是夠生動優美的,然而著以“盡日”二字,聯繫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來體會,整幅畫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條竟日在風中飄動,其境地之寂靜可以想見。在詞的上闋裏所接觸到的,只是物象,沒有出現任何人的活動。眼前的是自然界,顯得多麼令人意興索然。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下闋前兩句是説,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遊人去後,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詞,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得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説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籍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末兩句是説,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着燕子的來臨,直到雙燕從濛濛的細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

最後兩句,寫室內景,從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寫的一切,都是詞人在室外憑欄時的觀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着意寫燕子的活動,反襯出室內一片清寂氣氛。“細雨”字還反顧到上闋的室外景。落花飛絮,着雨更顯得春事闌珊。這首詞從室外景色的空虛寫到室內氣氛的清寂,通首體現出詞人生活中的一種靜觀自適的情調。

這首詞是歐陽修潁州西湖組詞《採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諸詞抒寫作者以閒退之身恣意遊賞的怡悦之情,呈現的景物都具有積極的美的性質,如“芳草長堤”、“百卉爭妍”“空水澄鮮”等等。獨此首賞會的是“狼籍殘紅”。整組詞描寫的時節景物為從深春到荷花開時,“狼籍殘紅”自然是這段過程中應有的一環。如果説諸詞表現了詞人作為閒人對各種景物的歡然會意,本詞卻不自覺的透露出來他此時的別樣情緒。作者這時是以太子少師致仕而卜居潁州的。他生平經歷過不少政治風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厲行新法,而不可與爭,於是以退閒之身放懷世外,這組詞總的是體現了他這種無所牽繫的閒適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這樣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紛擾固然覺得輕快,而脱去世務又感到空虛。本詞“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卻是極其微妙的反映出這種矛盾的心情。結尾“垂下簾櫳”兩句,乃極靜的境界中着以動象,覺餘情裊裊,表現出對春的流連眷戀意識,不免微露悵惘的情緒。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淨。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説。説“疑”者非真,説“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説“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裏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裏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説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遊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裏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裏,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麼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着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4

採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採桑子》組詞中的一首。它以輕鬆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穎州(今安徽阜陽)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全詞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景,筆調輕鬆而優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閒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閒地飄蕩在湖面上,遊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處推進的動態畫面。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二字為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遊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閒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慣於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為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徵,並將遊人之悠閒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遊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 、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5

原文: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絃。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譯文

西湖風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麼鮮麗。鷗鳥白鷺安穩地睡眠,它們早就聽慣了不停的管絃樂聲。 那風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鋪成的田野,有誰還會羨慕乘鸞飛昇成仙呢,這時人在遊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註釋

⑴雲物:雲彩、風物。

⑵瓊田:傳説中的玉田。

賞析: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側重於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詞的上片着力表現西湖的恬靜脱俗。詞人用鷗鷺閒眠來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靜謐,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遊客的高雅脱俗,沒有功利之心:儘管遊人往來、管絃聲聲,但是鷗鷺毫不戒備,依然安睡。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悦之情地衷心讚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閒眠”,表明已經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遊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絃,極盡遊樂之興。

鷗鷺對於這些管絃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於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歐公退隱之後,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羣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後,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悦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但比較而言要數“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清風徐徐,月光皎潔,湖水澄澈,晶瑩透明,月光一照,閃閃發光。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説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

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誰還願意乘着驂鸞做神仙呢!後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雲“玉界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説 ”,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餘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歐陽修晚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於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於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於文字也”(《思潁詩後序》)。並與梅堯臣相約,買田於潁,以便日後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於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後序》)。數年後,終於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願歸居潁州。幾次遊覽後,創作了十首《採桑子》。這是其中之一。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6

原文: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裏歸。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划船載着酒宴來賞玩,用不着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遊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盃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着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裏,船兒載着醉倒的遊客歸去。

註釋

⑴西湖:指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西湖。歐陽修晚年退休後住在潁州,寫了一組《採桑子》(十首)。

⑵幢:古代的一種旗子。

⑶蓋:古代一種似傘的`遮陽物。

賞析:

作者:清泉石濤

這首詩描寫了夏季西湖荷花盛開的美景,表達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閒適心情。上片,把荷花,荷葉比作紅幢、綠蓋的儀仗,隨着自己前呼後擁,寫出了荷塘荷花開放的旺盛姿態。下片,寫暢遊荷塘,飲酒聽曲,已完全沉醉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遊覽荷塘,官場上的上的失意和煩悶,都被這荷香、微雨所衝散,帶回的是一顆超塵脱俗的心境。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7

原文:

彤霞久絕飛瓊字,人在誰邊。

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

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譯文

熱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卻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裏呢?到底在哪裏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香銷被冷燈滅,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這寂靜的夜裏一遍遍默數着與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約之期已過,會面無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註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彤霞:代指仙境。宋趙鼎《燕歸樑》:“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

飛瓊:仙女名,後泛指仙女。

誰邊:何處,哪裏。

玉清:有兩説。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心期:心願,心意。

下弦:農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連線和地球跟月亮的`連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賞析:

據清人筆記,納蘭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是為其而作,乃詞人為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一首詞。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孤負春心,獨自閒行獨自吟。

近來怕説當時事,結編蘭襟。

月淺燈深,夢裏雲歸何處尋?

譯文

多情的明月應嘲笑我的無情,嘲笑我辜負了她對我的柔情痴心。如唱她已離我遠去,我只能獨自一人漫無目的地前行,獨自一人悲傷地吟唱。

近來不敢提起當初的事情,那時我還和她情投意合、相親相愛。月光悽淺,燈光暗淡,遠去的情人就像“裏悠悠飄去的一朵白雲,無處追尋。

註釋

多情應笑我: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柔情。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春心:指春日景色引發出的意興和情懷。《楚辭·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王逸注:“言湖澤博平,春時草短,望見千里令人愁思而傷心也。”

蘭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之友。

賞析:

納蘭不僅看重愛情,也很注重友情,他“在貴不驕,處富能貧”,短短一生中結交了不少朋友,説他“結遍蘭襟”也不算誇大。他的老師徐乾學的弟弟徐元文在《輓詩》中讚道:“子之親師,服善不倦。子之求友,照古有爛。寒暑則移,金石無變。非俗是循,繁義是戀。”

開篇之筆“明月多情應笑我”,幾乎令人驚豔。明月是如此的多情,一定會笑我此時的`孤單落寞,辜負春心。等讀到“獨自閒行獨自吟”這一句,這樣的意興闌珊、茫然心緒,描摹與敍説近似白話,樸實自然可謂獨步天下了。

自古多情的人總是空惹煩惱,所以納蘭的一方閒章刻上“白傷多情”四字,也正是表明了他由於“多情”而常給自己帶來失落、煩惱和惆悵。正是這種失落哀傷之感使他“近來怕説當時事”。

結句的“月淺燈深,夢裏雲歸何處尋”,化用了晏幾道《清平樂》中的“夢雲歸處難尋,微涼暗人香襟。猶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淺燈深”,卻是平白直淺,流暢自然,意境幽深而不乏優美動人。

這是納蘭詞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每每讀起這首詞,總會有一種哀愁油然而生,而又細膩。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醉臉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紅。

譯文:

本來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於多景樓中。同在他鄉同舉杯,故友又重逢。回首當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業無成轉頭空。

且停杯,側耳聽——琵琶聲聲訴衷情。細細地捻,輕輕地攏,醉了琵琶女,一臉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陽脈脈相輝映,江天一色晚霞紅。

註釋:

①多景樓:北固山後峯、下臨長江,三面環水,登樓四望,美景盡收眼底,曾被贊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②樽酒:舉杯飲酒。“樽”同“尊”。

③琵琶語:指歌妓所彈琵琶能傳達感情如言語。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④細捻輕攏: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攏指按弦。語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臉春融:酒後醉意,泛上臉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將要落山的太陽照着。

賞析: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於長江邊上,撒密安環水,登樓遠望,氣象萬千。由“多“字,出發了東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歎。多情多感,是詩人的氣質,也是多病的緣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樓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開篇兩句,一連疊用四個“多”字,寫出了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產生出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時正是作者因為反對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時刻,這裏的“情”、“感”和“病”,都帶着政治色彩,深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集會於多景樓之事實,語感平實,為的是給下面抒情的'“樂事回頭一笑空”作一鋪墊。“樂事回頭一笑空”,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語意相連,意謂這次多景樓飲酒聽歌,誠為“樂事”,可惜不能長久,“一笑”之後,“回頭”看時,眼前的“樂事”便會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遠留心頭,哀怨盡言外。上片虛與實結合,言事與言情的結合,而以虛為主,以言情為主,既不浮泛,又頗空靈錯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歸情,借眼前之景,寫心中之情,意藴盎然,如神來之筆。“停杯且聽琵琶語”承上啟下,認為“樂事回頭一笑空”,故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音樂,所以東坡特地挑選了虛字“且”放於“聽”字之前,用以表現他當時不經意的心態。“細捻輕攏”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語”,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化出,讚美官妓胡琴彈奏琵琶的技藝。本無心欣賞,然而卻被吸引,説明演奏得確實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轉:“攏”,指左手手指按弦向裏推,讚美之情通過“細”和“輕”兩字來表達出來,讓人不由聯想起白居易曾描述過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之美。贊罷彈奏者的技藝,順勢描寫彈奏者,但蘇東坡惜墨如金,不去寫其容貌、形體和服飾等,只用“醉臉春融”四字來寫其神,麗而不豔,媚中含莊,活脱脱描摹出一個懷抱琵琶的少女兩頰泛紅,嘴角含笑的動人姿態。

“斜照江天一抹紅”,是一句景語,是當時“殘霞晚照”的寫實,也可藉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臉”,妙處於難以捉摸,耐人尋味。這句“斜照江天一抹紅”,其意同於李商隱《樂遊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不過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罷了。東坡的這首小令,倏忽來去,只用了隻言片語,卻達到了曲折含蓄,言盡而意雋的境界之美,實難得。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撥燈書盡紅箋也,依舊無聊。

玉漏迢迢,夢裏寒花隔玉簫。

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

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

譯文

夜深,把油燈撥亮,在紅箋上寫滿思念,卻依然感到空虛無聊。長夜雨雨,時鐘滴答作響,即使在夢中與愛人相會也總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風雨之聲。將我的思念交付給秋潮,千萬不要誤了雙魚到謝橋之期。

註釋

採桑子:詞紅名,又名“醜奴兒令”“醜奴兒”“羅敷媚歌”“羅敷媚”等。正體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兩平韻一疊韻;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紅箋(jiān):一種製做精美的小幅紅紙,常作為題寫詩詞、請柬等用。

玉漏:玉製的計時器,即漏壺。蘇味道《王月十五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寒花:寒冷時節所開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謂將這孤獨寂寞的苦情都付與此時的.秋聲秋雨中。

雙魚:代指書信。謝橋:謝娘橋,借指情人所居之處。

賞析:

該詞的具體創作年份未知。這首詞到底是寫給誰的已難以確知。從詞意看,像是對某一戀人而發。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1

原文:

羣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説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濛;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着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彷彿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着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註釋

⑴羣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羣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⑵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⑶濛濛:今寫作“濛濛”。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⑷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⑹簾櫳:窗簾和窗櫺,泛指門窗的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羣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羣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羣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説“好”,並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於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笙歌散盡遊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遊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遊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説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藴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裏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羣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閒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全詞取境典型,敍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創作背景

本詞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遊玩,心生喜悦而作《採桑子》十首。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淨。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説。説“疑”者非真,説“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説“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裏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裏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説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遊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裏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裏,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麼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着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2

採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

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夜已三更。一闋悲歌淚暗零。

須知秋葉春花促,點鬢星星。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

古詩簡介

《採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春天讓人寂寥落寞,情思湧起,於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淚。下片寫秋日落葉春日繁花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邁向衰老,抒發世俗的感慨。全詞雖寫春,但意境蒼涼,抒發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不勝今昔的感慨。

翻譯/譯文

花草香美的美麗時節,人怎能在寂寞中度過呢?因而與友人話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彈唱一曲,悲歌低吟淺唱,竟引得清淚暗流。

要知道春花秋葉,季節更替地催促時光流轉,恍惚間鬢角已添了白髮,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虛名。

註釋

①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豔歌》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②芳菲節:指春天。

③一闋(què):一曲。零:滴落。

④秋葉春花促:歲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時間緊。

⑤點鬢(bìn)星星:鬢邊白髮雜生。語出左思《白髮賦》“星星白髮,生於鬢垂”。星星:形容白髮星星點點地生出。

⑥傾:這裏是一飲而盡的.意思。

創作背景

容若自二十二歲起,便擔任康熙侍衞,扈從鑾駕南巡北征。他的年華和精力,都被耗費在無休無止的扈駕出巡中。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芳菲時節,但是訶人卻因志不得伸、失去自由而終日悲憤哀傷不已。值此春夜,他卻獨自不成寐,捱到三更時分,愁情更濃,於是悲歌一曲,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春天讓人寂寥落寞,情思湧起,於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淚。詞以疑問語氣開篇,“那能寂寞芳菲節,欲話生平”。在芳菲時節,奼紫嫣紅、滿城春色的勝景。但是此篇中,詞人的心情似與佳景甚不相合一“寂寞芳菲節”。一邊是鶯啼燕語、百花盛開,—邊是煢然獨處,形影相弔,兩相比襯之下,詞人的內心確實是寂寞惆悵。因此,在這個時候,“欲話生平”自然是再也不能了。詞人自二十二歲起,便擔任康熙侍衞,扈從鑾駕南巡北征。侍衞一職十分辛勞,容若“性耐勞苦”,恪盡職守旦夕不懈,但是讓詞人痛苦的並不是辛勞,而是違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陰中,熟練的弓馬只能用於擔任警衞和奉陪狩獵,傑出的詩才也只能用於塗寫那些言不由衷的應制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卻獨自不成寐,想到這乏味的人生唯有“淚暗零”而已。

下片寫秋日落葉春日繁花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邁向衰老,抒發世俗的感慨。“須知秋葉春華促,點鬢星星。”詞人風華之年,盡在枯燥的鞍馬間度過,然而時光荏苒,秋葉飄零,春花盛開,年復一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髮之外,了無生趣。“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結篇處,詞人宕開一筆,説遇到美酒當前,就應該一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萬歲的俗世功名。既然理想渺茫,人世如風,等不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時候,那麼何妨有酒就幹,任誕放達,身後名定不如生前一杯酒。結處化李白《行路難》中名句: “且樂生前酒一杯,何須身後幹載名。”頗得太白逍遙超脱之風。

全詞雖寫春,感慨人生,輕歎歲月,但意境蒼涼,抒發了人生無常,轉瞬即逝,年華似水,不勝今昔的慨歎。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詞意傷感,有春光易老,年華易逝之歎,又有及時行樂之勸慰。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頗有消極之意。”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3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原文: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鬚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翻譯: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願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徵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亭前紅花飄落,春光亦隨花而去,花兒飄落的姿態優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兒不忍歸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細雨霏霏,這雨,浸潤了落花,也浸濕了愁緒,我雙眉緊鎖,難得一展。

沒有遠方的佳音,獨守綠色窗櫺,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飄渺,漸漸燒成了灰燼。思情難耐,百無聊奈時,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兒朦朧進入夢境。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賞析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裏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説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鬚在玉鈎”,是説精美的竹簾掛在鈎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鬚”,過渡十分自然。這裏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説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説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温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説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藴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這首詞是描寫一個少婦在晚春時節繾綣懷人,愁眉不展,百無聊賴的情懷。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詞中的女主人公觸景生愁。第一二兩句“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寫這個女子獨處事中,舉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隨風飛舞,看來,春花即將隨着這片片飛花無聲無息地消逝了。這顯然突出了這正是晚春時節。“亭前”一句寫“春逐紅英盡”是擬人,實際上是少婦在擬自己:“舞態徘徊”看似花舞春歸,實際是少婦內心的情思紛擾,無法平復。一個“徘徊”明是寫花,暗是寫春,尤其是寫少婦心中的.思憶徘徊。“細雨”不僅打濕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濕了少婦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傷春是一種文人傳統,但同時也是一種思婦情懷,“不放”一句形象地寫出少婦的愁思是那麼濃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繼續描寫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瀠細雨下個不停。晚春時節的花英是很容易謝樹辭枝的,哪裏經得起東風的摧殘,更何況又加上春雨的打擊呢?

正如詞人辛稼軒所説: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風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這象徵着歲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緒滿懷。“不放雙眉時暫開,’’就是愁緒滿懷的形象的説法,連讓雙眉暫時展開一點的笑意帆沒有。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還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詞的下片描寫女主人公綠窗孤處,百無聊賴的心情。起首兩句"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繼續描寫環境,從描寫環境的寂靜中體現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綠窗冷靜”是承上片的環境描寫而轉寫少婦的自身境況。暮春時節,花落雨潺,一個人獨守在空蕩蕩的閨房之中,總是一種悽清冷寂的氛圍,但是這些並不是少婦憂思不斷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斷”。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斷。”則愁苦更濃。“香印成灰”看起來是寫景,實際上是寫人,“成灰”,既有時間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隱有詩“蠟炬成灰淚始幹”,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這裏少婦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悶之情不可謂不深。“可奈情懷”近乎白話,同後句一起直接描寫,突出了無可奈何的心情,也暗點了百無聊賴的困境,雖然直白,但卻言淺意深,把少婦那種夢寐以求的懷思之情準確地表現了出來。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4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

納蘭性德〔清代〕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譯文

是誰在翻唱著悽切悲涼的樂府舊曲?風蕭蕭肅肅,雨瀟瀟灑灑,房裏點燃的燈燭又短瘦了,一個悽苦孤獨的一夜,在燭淚中逝去。不知道是什麼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就是夢裏也沒有到過謝橋。

註釋

(1)翻樂府:指填詞。翻,按曲調作歌詞,白居易《琵琶行》:“為君翻作琵琶行”;歐陽修《蝶戀花》:“紅粉佳人翻麗唱,驚起鴛鴦,兩兩飛相向。“樂府,本為漢代管理,祭祀、巡行、宮廷所用音樂的官署,亦稱由官署採集來的民歌為樂府。後來將一切可以入樂的詩歌均稱為樂府,容若詞中取其廣義,代指詞。

(2)瘦盡句:意思是説眼望着燈花一點一點地燒盡散作燈花,徹夜不眠。

(3)縈懷抱:縈繞在心。

(4)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未詳何人,或謂名妓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遊之地,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晏幾道《鷓鴣天》:“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納蘭反用其意,謂在夢中追求的歡樂也完全幻滅了。

鑑賞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樣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裏所描訴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意緒。此闋《採桑子》無一字綺詞豔深,而當中哀豔悽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説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不是不知何樣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納蘭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後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後誰還能做悼亡的淒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着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註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上闋側重訴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着風聲、雨聲和着淒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

下闋側重訴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悽惋徘惻,哀怨動人。下闋緊承上片“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進一步訴説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樣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樣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句,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豔之下,極之讚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深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願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於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灑然,容若的孤苦淒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深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整首詞以清婉筆調訴相思,相思也彷彿臨風而動,縈人懷抱。風也蕭蕭,雨過天晴也蕭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又是淒涼又是纏綿,並非雕琢之深。燈光瘦盡亦是人神傷消瘦,一字鏤盡風神,盡得其妙。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採桑子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譯文

西湖風光好,你看那夕陽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塢,長滿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紅。寬廣的湖面波平似鏡,小船橫靠在那靜寂無人的岸邊。浮雲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欄杆邊上涼風習習,帶來了陣陣蓮荷清香。這拂水的涼風,吹醒了遊人的酒意。

註釋

①西湖:指潁州西湖。

②塢:湖岸凹入處。

③汀:水中洲。

④軒檻:長廊前木欄干。

⑤芰:即菱。

賞析:

賞析一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説“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裏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裏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説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遊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裏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裏,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麼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着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遊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脱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淨。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説。説“疑”者非真,説“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創作背景

此詞為作者於熙寧五年(1072)退居潁州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