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電影爸爸的愛觀後感

校園 閲讀(2.64W)

1.

電影爸爸的愛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爸爸的愛》這部電影,非常感動,幾乎是流着淚看完了整部影片。

電影中的小女孩盼盼很不幸,一出生就沒有了媽媽,還患上了一種血液病,需要靠別人的血液來延續生命。輸血需要昂貴的費用,為了有足夠的錢治病,她那當大學教師的爸爸除了上好自己學校的課程,還要去老年大學教書,給別人的孩子做家教,甚至去汽車站賣礦泉水。出於做父親的責任和愛,盼盼爸爸從沒有放棄過女兒的生命,堅定地要讓盼盼活下去。在爸爸的堅持和努力下,加上週圍好心人的幫助,盼盼靠着不斷的輸血,維持着生命,一天天慢慢長大。

然而當盼盼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她的血液病到了晚期,生命危在旦夕,一次次暈倒在病牀上,在父親全身心的關愛下,在周圍人們的熱心幫助下,她又一次次頑強地活了下來。最後,醫生告訴她的爸爸:“盼盼有希望活下來,但她的手術費高達31萬元。”31萬元,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數字,耗盡心血的爸爸哪來那麼多錢。這時,又是社會上的好心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爸爸的學生們想辦法設立了一個愛心捐助箱,很快就收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捐款,盼盼終於有了足夠的手術費。

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幾乎一邊看,一邊落淚,很想知道小女孩盼盼會不會活下來。最後,盼盼終於活下來了,我心裏激動極了。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爸爸的愛是多麼偉大呀!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一個充滿愛的世界是多麼温暖,愛可以戰勝病魔,可以擊退死神,愛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也會擁有一顆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2.

人們常説,世上只有媽媽好,母愛的確偉大。但誰又能想到,血濃於水的父愛,同樣也能驚天地,泣鬼神。

淚水與苦澀的交織,艱辛與無奈的掙扎,一顆催人淚下的炸彈就這樣在心海里爆炸。影片圍繞父親高峯和女兒高盼盼父女二人展開。高帆是一位大學老師,他的妻子在產下盼盼後死去。沒有了半邊天的日子,高帆既為人父,又為人母,一個人用瘦弱的身體承擔起撫養幼嬰的責任,固守着妻子臨終前的遺言。然而,不幸接踵而至。盼盼一歲時,被查出有血液玻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變成了醫療費,為了女兒的健康,他毅然放下了大學教師的架子,放下了一個男人的尊嚴,偷偷到車站賣礦泉水。而錢卻被小偷偷去,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留下了自責和痛苦的淚水……

七年過去了,從小在病房中長大的盼盼病情到了晚期,必須依靠父親的血維持生命。於是,高帆不顧一切得輸送給女兒帶着透支自己生命的血液。終於,他倒在了講台上,腰椎骨折而殘疾,一輩子坐在輪椅上……

影片的結尾是盼盼向社會呼呼尋求幫助,世界如此的美好,卻為何偏偏讓善良的人受傷害?看着盼盼哭訴的樣子,淚水再一次奪眶而出……

問世間情為何物,相信每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大千世界,人間從來不缺少愛,或許我們應經麻木。人生註定有太多的苦難等着我們,可是我們不要失望。於是,我們看到了那雙手,手裏面有你的童年;我們看到了那對眼睛,眼裏面有你的人生;我們也看到了那個人——那雙手和眼睛的主人——你的父親,是他用肩膀替你扛起了整個世界。

父愛如山,我們生活在向陽的一面,背面是怎樣的艱辛我卻永遠不知道。

【擴展閲讀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編輯本段教學示例

看了《虎門銷煙》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説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説,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編輯本段範文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説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衝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