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走近殘疾人》政治教學反思

校園 閲讀(1.13W)

在“山東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我用心聽了臨沂的胡晶晶老師執教的《幫幫殘疾人》(二年級)和泰安的武晶老師執教的《同在藍天下》(四年級)。因為年級段不同,教學目標不同,所以她們的課各有千秋。在欣賞她們精心鑽研教材、大膽超越教材的同時,我的心中也存在着不少困惑,如:課堂上教師能為了教學環節的需要而呈現自編的假案例嗎?教學視頻的大量使用是否會擠佔學生探究的時間呢?教學中,是否該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從而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呢?

《走近殘疾人》政治教學反思

帶着這些困惑,我潛心研究了我們山人版三年級下冊《走近殘疾人》一課的教學目標及內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先擷取了胡老師原設計中的精華部分,如:“體驗活動”、“介紹殘疾類型的一組圖片”及“小紅豔的故事”;然後我又把武老師蒐集到的“殘疾人自強不息,挑戰困境的圖片”補充進來。

在巧妙實施“拿來主義”的同時,我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增加了以下環節:

1.質疑課題了解學情

課堂回眸:在板書課題《走近殘疾人》後,我對學生説:“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哪些內容?或者説,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們大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我想知道殘疾人是怎麼殘疾的?”“殘疾人怎樣生活?”等。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我順勢把他們的提問進行了粗略歸類

思考:在聽品社課的時候,我發現,不少教師課堂上一直在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推進,一直是以自己的問題串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安排的“質疑環節”旨在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提問的機會。實踐證明,這一環節雖然用時不多,但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傾聽學生疑問的過程中,我還了解了學情,可謂一舉兩得。

2.完善資料加深體驗

課堂回眸:在播放小紅豔的故事,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後,我沒有戛然而止,而是補充了2005年至今,小紅豔成長中的相關資料。

思考:“籃球女孩”—錢紅豔四歲遭遇車禍,導致骨盆以下的肢體被全部截除的真實故事讓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得到了震撼。我認為如果課堂教學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還缺少深度。所以,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後,我適時補充了“小紅豔在社會關愛下圓夢”的資料。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感受到社會關愛的博大,而且還加深了對小紅豔的瞭解,如:面對厄運,她沒有屈服,而是堅持用假肢獨立行走,堅持努力學習報答社會,堅持學習游泳超越自我。這是多麼可貴的品質!

3.補充視頻引領行動

課堂回眸:走出小紅豔的故事後,我出示了一個可敬老人的一段簡短的視頻。這位老人,2歲時因眼睛生病而失明。為了維持生活,他自學了拉二胡。幾年來,每天,他都自己乘坐14路車到麗園附近的站點拉二胡。

思考:生活是品社教學的源頭活水。所以我認為,教師課堂上推出的典型案例應該都是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這樣才有説服力。當我把“老人拉二胡”這一鮮活的畫面呈現給學生時,學生們參與、表達的積極性明顯高漲,真正收到了“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將關愛落實到細節行動中”的良效。

因為準備匆忙,所以在執教過程中,我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1.思考有待縝密。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思想感情,課中我提到了“在我們的學校也有一位同學,智力發展遲緩。如果你以後遇見了他,你會怎麼對待他?”我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起來説出了那個同學的名字,甚至還有個同學情不自禁地悄聲説:“是不是就是*班的那個彪子。”學生們的敏感表現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評課過程中,谷主任給我指出了這一問題,並坦言:“不應該這樣指名道姓,因為這會刺傷那個孩子的自尊。對殘疾同學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平等的對待他。”仔細琢磨谷主任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自己一時的大意竟可能在不經意間傷害那個孩子,我確實應該警醒!是的,課堂上每一條信息的引入都要經過縝密的思考。

2.教學流程不夠熟練

雖然教學設計我反反覆覆修改了幾次,但是正兒八經的“練兵”我還是第一次,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有些生澀。這再次提醒我要牢記賣油翁“無他,惟手熟爾!”的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想達到一個飛躍,就要靠多練、多思、多改進。

3.態勢語有待優化

在態勢語方面,我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表情變化過於豐富,張揚,缺少穩重、大方、自然之感;語調有時不夠恰當;手勢的幅度和使用次數還是過於頻繁……對於這些不能忽視的細節,我會虛心接受批評,努力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