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符號中的由來

校園 閲讀(2.5W)

導語: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之間的關係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數學符號中的由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符號中的由來

數學符號中的由來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説,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裏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鋭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裏,才根據羣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併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形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鋭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號“{}”和中括號“[]”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拓展知識:

(一)關係符號:<、>、=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由英國數學家郝瑞奧特首先使用的,距今已有300多年。

等號“=”是16世紀英國數學家雷科德最早開始使用的。他説:“再沒有任何記號比等長的兩條線表示相等更為恰當。”

<、>、=真正為大家公認並普遍使用已經是18世紀的事了。

(二)結合符號:()、[]、{}

括號是一種運算符號,它的作用在於表明運算的順序。中括號[]和大括號{}是16世紀法國數學家韋達開始使用的,小括號()是17世紀荷蘭數學家吉拉特開始使用的。這些符號到18世紀才得到普遍使用。

(三)數量符號:x、y、z

X幾乎成了未知數的代名詞,傳説在古代埃及,在討論加、減法之間的關係時,其中一人就隨手抓起地上一把小石子※表示未知數,如:300+※=800,※=800-300=500。

1585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創用大寫元音字母AEIO等表示未知數,輔音字母BGD等表示已知數。到了17世紀,數學家笛卡爾對韋達的字母作了改進,他用字母表中最前面的字母表示已知數,最後面的三個字母xyz表示未知數。從此,xyz就被廣泛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