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文學 閲讀(1.0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1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雲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是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着作,如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敍述至此,最後一餘秋雨的一句話來結尾。

閲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2

靜的夜空,最好莫過於讀書,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

《垂釣》是《餘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為個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鈎,每次下鈎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鈎、起鈎,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鈎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鈎,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缽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説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為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意味無窮。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才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鈎、起鈎,而且次次都是滿載而歸,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翻開這樣的一本書。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當然會感慨萬千。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3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 ,“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4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餘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後,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裏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裏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閲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後,總感覺應該留下點什麼,特別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讓自己已經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再翻起餘老師的文章,只好趁着心裏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餘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並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閲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後,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於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餘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着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裏,又想起許多當前關於餘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説,讓人對現實中的餘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餘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5

説句老實話,我一開始並不喜歡餘秋雨的作品。理由出奇的簡單,我不喜歡他的風格,更不願去體會他所想表達的一切。他沒有冰心和藹,沒有巴金的可愛,亦沒有史鐵生的樂觀,有的只是一種苦澀的無奈!

我不喜歡他,直到我讀到他的《牌坊》時,我才發現原來我並不瞭解他。

我第一次接觸到《牌坊》是在老爸書桌上翻閲《文化苦旅》的時候。説真的,第一遍是完全沒有讀懂,不知道他那字句間淡淡憂傷的為何而來的?更不知道那引用《熱冰》一段是何用意?煩躁了,也就沒了興趣,直到我第二次觸摸到它……

它突兀地放在我的書架上,很明顯,這不是出自於我的自願,但我還是自覺地拿起那本書認真地啃起來。直到這時,我才漸漸發覺這是一篇好文章,越讀越有意思。一開始不論我怎麼讀,都感到有一層膜隔橫在我和餘老先生之間,讓我總接觸不到他……許久,爸爸看着我百思不解的樣子,不由地笑了,道出石破驚天的兩個字來:“時代”。

在這番提醒下,我頓時醒悟過來。那冰封着的牌坊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融化了一角……

“原來是我的理解角度錯了……”,呢喃了一句後,我的思維一下子開闊了。正如文中所敍“把女兒悄悄封進冰塊的父親,你們一定會有的,我猜想,你是否企盼過那兩個揮汗如雨的青年,用奔跑的熱量,讓你們完全解凍,一起招向熹微的天際?”這個例子是多麼地好啊!那冰封的冰塊,牌坊中的,那虛假的只有空明的神聖如此重要?哪些可愛純淨的女老師內心是如此的簡單,美好而又令人嚮往,猶如天使般聖潔。可天使也會有自己的願望啊,她們是多麼希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去看着長大,她們的內心也充滿了純潔的愛的渴望!可惜沒有人理解她們。她們只能在得知自己從未謀面的丈夫死去的消息後安詳地逝去,帶着純潔的夢被封在那“不透明的頑石”裏。她們的父親堅持着所謂的虛無的神聖和聖潔,把他們封在層層寒冰裏……

腦海中,那層寒冰竟又消融了一些,可依舊冰封着……

不由地,我陷入了沉思,難道被冰封住的僅僅是她們嗎?難道我們的心就沒有被冰封?兒時的夢想在現實的打擊下,被冰封在記憶深處;童年的興趣也在父母的厲聲呵斥下,被那些所謂的正科給冰封了起來。我們總是寄予期待,期待父母有一天能解開那層冰封,但事實是隻有我們自己去努力、去拼搏、去敲碎、去融化那層冰,才能擁抱那温暖的太陽。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冰封着的牌坊”,只不過被冰封的不只是“牌坊”罷了。

此時此刻,我忽然感到心中的那層隔膜碎了,恍惚中,我看到了一個蒼老的`背影,沿着夕陽的餘暉孑然而去。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6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想必人們對餘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麼高的品味。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歷史,濃縮人生。秋雨是年輕的,他能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一個多年的夢,為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灑脱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麼的一份閒情逸致呢。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麼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甚至對於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説明我們已經失去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對於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解。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7

激情與智性的二重奏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説:“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為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的抒發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結合了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為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讚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為” “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於水利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的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 ——“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為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踴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為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內藴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的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將視線聚焦於“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敍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湧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藉助於思接千載、心騖八極的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闔的聯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韜略時,作者順水推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這是借題發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才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隱喻,它與長城所象徵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第2自然段,插敍了石像出土後,一位現代作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發出的詰問——“活着或死了應站在哪裏”,這是對當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麼?那不就是曾經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為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運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謀篇佈局的常規。本文着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將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於紙上,感性與理性交融,譜寫了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的二重奏。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8

“比梁實秋,錢鍾書晚出三十多年的餘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一段話。余光中把餘秋雨與梁實秋,錢鍾書相併列。的確,餘秋雨散文的出現,從《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無疆》,十多年來,餘先生的散文讀者眾多,好評如潮。有人評論説:從空間上它進入了民眾,從時間上進入了散文歷史。樹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峯。拜讀完餘先生的幾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萬千!

餘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歎》以及《行者無疆》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後,它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縷清風拂人心田!。它擺脱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宂長之大,而是體現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湧動着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蹟。行文中充盈着閃光的智慧,藴涵着深刻的思考,飽蘸着的感情。殘簡斷垣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着我。走進廢墟,他體會着歷史的滄桑,品味着文化的內涵,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歎;面對着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着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歎着”飛天的後人”。

餘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就這樣,山川草木,樓台軒榭,廟宇亭閣,雲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着文化的魅力!。

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託着他悠遠的憑弔;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着他濃重的感喟;白髮蘇州,江南小鎮,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迴響着他的感歎,殘簡斷垣中閃現着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美的語言闡釋。——跋涉於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一頁頁風乾的歷史對話,撫摸着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歎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看過《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我們覺得中華民族並不是哄傳的那樣頑固與腐朽,而是更為的強健,尤其是在我們看過《千年一歎》後。餘教授考察着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乃至印度文明,承載着感受着它們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中華文明歷經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以至強健的緣由。金字塔。帕特農神廟,泰姬陵,一個個熠熠閃光的名字,都進入餘教授自由馳騁思考的天空!

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觀體悟,它流溢着歷史詩情的的沉鬱柔麗,張揚着現代飛天的吟嘯。它不動聲色卻有內裏乾坤,波濤澎湃又不失驕矜,天馬行空遨遊於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顯生命本色!

還是以《收穫》上推薦大散文的評論作結語吧!”它力求新的觀念和審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於智慧””對歷史和現實有合乎今人的審視品味——-有歷史穿透力,敏於思考,有助於再鑄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秋雨散文。讀罷掩卷沉思,頓覺韻味無窮!

有感於此,姑妄言之,姑且聽之!作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9

這段時間重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又有一種新的感悟。餘先生通過對歷史、社會、哲學、民族、人生的挖掘,將這本書演繹得沉重而悲壯。

説真的,十年前讀第一遍時除了這篇回憶散文,敍述鄉間的牌坊(與別的地方的“狀元牌坊”、“御賜牌坊”不同,這兒鄉間的牌坊,幾乎都是為女人立的,為一些已經亡故的女人。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這些女人“從一而終、寡而不嫁”的事蹟,因此又叫“貞節牌坊”。)、村裏的尼姑庵,以及幾個從外地來的女教師外,其它的沒太看懂。今又重讀文中結尾的幾段文字卻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漸漸明白了,我們鄉間為什麼留有那麼多無言的牌坊,卻又湧來那麼多陌生的美麗,尼姑的美麗,女教師的美麗?我漸漸明白了,女教師們為什麼那麼迫切地想要招收女學生,連翻山越嶺也不在乎?河英,雪嶺上的一個紅點,就像那束冰封的金髮。

這些美貌絕倫的東方女子,也為一個個鄉村解了凍,為一道道山樑解了凍,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凍。

我已經斷定,在大地還在沉睡時悄悄出現的熹微晨光,與《中國曆代失蹤女子名錄》有關。但是,這部名錄,是山川之玄,歲月之祕。它無痕無跡,無符無字,卻被天地銘記。我只知,自己,就是從那解凍了的鄉村走出。

“我”明白了女教師和無言牌坊的關係。女教師是首先解凍了“冰封着的牌坊”的女人,她們被生活了。她們的“美麗”表現在“被衝破封建禮教”。

她們迫切招收女學員,是希望通過她們努力,讓未來的女性不再揹負那沉重的封建禮教。面對封建禮教不再成為新的一批舉白旗的為快樂,以為獲得"真理"的人。

這些美貌絕倫的東方女子,正在努力着為一個個山村,一道道山樑,為女人也為男人,為還在沉睡者的中國解凍,她們是偉大的。她們是哪一座座無字的牌坊,雖無符無字,卻被天地銘記。我只知,自己,就是從那解凍了的鄉村走出。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10

這幾天在網上讀餘秋雨老師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頗多,讀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篇反映誠信的《信客》,我們上次學生做作文也是寫了反映誠信的話題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談一下。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我要説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客户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説的,在這個世界上,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為先!

西方有句話:他騙了所有的人,最後發現他被所有的人騙了。信譽,是對受權益的維護和尊重,承諾,就自己來説是一種責任,就對方來説是一種希望。失信和失諾,不管對象是誰,都是一種失責。然而,正是這種然否,才顯示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高下,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為何難追?因為言出諾隨,方顯君子本色。言必行,行必果,特別是在競爭激烈存在的現代社會,承諾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只有一諾千金,才可贏得至高無上的信譽。

鄭周永説過,信用是財產,有信用就有一切。麥可格雷爾也説過,一切商業交易中,信用第一。請看美國的凱特皮勒公司是怎麼做的。這個公司是世界性的生產推土機和鏟土機的公司,它的廣告中説:凡是買了我們產品的人,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需要更換配件,我們保證48小時內送到你們手中,如果送不到,我們的產品就白送給你們。他們説一不二。有時候為了把一個價值50美元的零件送到邊遠山區,不惜用一架直升飛機,費用高達2000美元。有時無法按時在48小時內把零件送到用户手中,就真的按廣告所説,把產品白送給用户。由於經營信譽高,這家公司歷經幾十年仍然興旺。這就是講究信譽給凱特皮勒公司帶來的效益。正是有了信譽,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的發展,才有了凱特皮勒公司興旺。這就是説,承諾就是信譽,承諾的實現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存。

另一家國內的銀行的員工們也很好的做到了講誠信,維護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做到了名不虛傳。當記者拿出1100元錢,卻故意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100元,遞進2號窗口。服務員熱情餓接待了他們,並將多出的100元退了回來。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工商銀行吉林市湘潭儲蓄所的一件事。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普普通通的銀行的職工的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堅持,才換來了他們這樣的文明稱號,這種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告訴我們:信譽要靠實際行動積累。

但也有一些單位口號喊得震天響,在真的有事發生後卻一再推諉,在羣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一消費者到一家門面堂皇,公開向消費者承諾包修3年電器商店,花820元買了一台全自動洗衣機,使用僅10天,就發現定時器失靈了。當該消費者帶着發票把洗衣機運回商店要求換一台新的時,就惹得營業員滿臉的不高興。她説,換新的不可能,只能給你修理一下,今天沒修理人員,你先運回去,明天派人。不得已,筆者只好運回去等人上門修。殊不知,修了壞,壞了修,折騰了好幾個回合仍無效果。真是讓人有克説不出,這樣的服務,這樣的承諾,又怎麼能讓人信服?這件事告訴我們:承諾不是隻説不做。就像池田大佐説的: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的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這也是我們以後要吸取的教訓吧!

説到這裏,不禁又想起了《禮記》上的一句話: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這句話戰國時期的尾生做到了。尾生曾與一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來,河水卻開始上漲。於是他便面臨着兩難的選擇:要麼固守着誠信被淹死,要麼丟掉誠信保全生命。尾生最終選擇了誠信,抱柱而死,成就了千古美名。讀來雖覺慘重,但在追尋誠信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正像《信客》裏的那位老信客,一生的信譽毀在了那條窄窄的絲綢帶上,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腳步聲。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着眼,迷迷亂亂地回想着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世人,牢牢的記住那句話吧:萬事誠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