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閲讀優秀隨筆

文學 閲讀(1.7W)
閲讀優秀隨筆1

《草房子》是曹文軒的一部講究品位的少年長篇小説。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國小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殘疾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

閲讀優秀隨筆

《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她讓我們想起浪漫、温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為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瀰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國小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經歷,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愴,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堅守,等等,在這所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裏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時甚至催人淚下。

閲讀優秀隨筆2

法布爾寫的《昆蟲記》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是一羣昆蟲共同譜寫的生命樂章、是一部永遠解讀的書。正如法國戲劇家羅斯丹所説,“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維、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感受與抒寫。”我在讀他寫的文章時,我感到每一隻蟲子都不是孤獨的,有着人們的思維,正如蟬天真善良螳螂殺人不眨眼這樣的特點,法布爾給予了蟲子們人的特點。

在法布爾的文章中,我讀出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蟲子的喜愛,彷彿空氣與他融在一起,我也如同生臨其境,目睹了一場又一場蟲子們的彼此較量,重新認識了蟲子。

讀着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昆蟲故事,我身臨其境,彷彿與法布爾一起拿着放大鏡觀察着小昆蟲的喜怒哀樂,讓我感受到昆蟲世界的奇妙。

《昆蟲記》向我們介紹了法布爾迷戀昆蟲研究,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奧祕,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取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葆文。面對它的引領,我明白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都需要和諧與友誼。只有學會熱愛自然、熱愛小生命,人類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閲讀優秀隨筆3

暑假裏,我讀了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一本名著《大衞。科波菲爾》,從中感悟了許多啟示。

大衞,一名普通的男孩。在他出生前父親便已去世,留下年輕的母親和保姆來照顧這個小傢伙。雖然沒得到過父愛,但在大人們的精心呵護下,大衞擁有了一段美好的童年。直到一天,母親與一位男士相愛,大衞有了一個繼父,一切都改變了。繼父象魔鬼,貪婪兇狠,繼父的姐姐也是個鐵石心腸的人。温暖的家變得如冰窖般寒冷,很快大衞的母親在他們姐弟的折磨下病逝了,大衞輟學做了童工。

在此期間,大衞有幸逃了出去,投奔了姨婆貝西。在貝西與狄克先生的幫助下,大衞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與故人重逢。雖然飽經磨難,但善良、正直的品質一直留在大衞的身上。在接受死亡與分別的洗禮後,大衞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並收穫了温馨的愛情。

與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霧都孤兒》相比,它更加完美,不僅帶有青年時的憤慨,更多了幾分成熟,也更加貼近現實。無論孩童時代的大衞,還是青年時代的大衞,身上那股韌勁令人讚歎。如果換成我,我也能象大衞這樣嗎?面對兇狠的繼父我會保持冷靜嗎?在經歷那麼多失敗,我還會擁有希望嗎?我覺得我很難做到。

從大衞的身上我看到,在危難之中,擁有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那逆風飛翔的蝶。其實成功離我並不遙遠,只要堅持追求,總能將他捉住,而我卻常常畏懼失敗,不敢向前。今後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一定以大衞為榜樣,做一株看似柔弱,但歷經風雨永不彎曲的青竹!

閲讀優秀隨筆4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説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鋭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鋭的語感,是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脱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温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説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悦,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閲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閲讀優秀隨筆5

我進入國小語文教學工作已經有一年半了,之前我一直在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這樣的一個轉變,使我在教學方法和認識學生方面有很大的改觀,也對國小生和國小教材從陌生到熟悉這個過程有了很大的感觸。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對學生的認識和掌控

我才進入國小這個集體的時候,整個國小給我的感覺是充滿了朝氣和活力,老師如此,學生更是如此,我時時都能感受到那種活潑的張力,這是我在國中學校不能感受到的。所以,這羣國小生對於我來説完全是陌生的,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我的陌生,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我認為我很幸運的是,學校給了我一個五年級來帶,從國中跳躍到國小來,能帶高段對於我來説,應該還是比較好掌控的。我覺得高段正好是與國中的銜接,那我正好可以用國中的一些教學模式,以為這樣省事些。其實不然,國小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意識與國中完全不一樣,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孩子們會提出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我得重新來認識這羣孩子,認識他們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我也請教了很有經驗的長期從事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何老師,經常與她交流。她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讓我樹立了對於國小語文教學工作的信心。剛開始為了瞭解學生,我常常以學生的問題作為我的教學起點。比如,拿到一篇閲讀課文的時候,我會先讓同學提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寫人的文章,孩子們就會提出好奇的提出,這個人是誰,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精神品質等等。其實孩子的問題就已經可以解決我們閲讀要解決的問題了。漸漸地對於學生我有了深入的瞭解並以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調整我的教學計劃。一年多了,我和孩子們相處很愉快,也有了一定的默契。

第二,對於教材的認識和把握

我們現在國小用的語文S版的教材,我要重新解讀新課程標準,重新認識教材,重新認識這羣本身熟悉而又陌生的孩子。思考教給學生什麼內容,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以五六年級的教材為例:一學期一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如童話單元,寫人單元,民族文化等等。怎麼樣去整合教材,整合知識點,要求學生達到什麼閲讀能力,要做到心裏有數。怎麼樣才能把閲讀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我更新自己的理念,多讓學生動手。要對教材吃透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鑽研,去查資料,去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通過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從而整合成自己的一套教學知識。

第三,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一堂簡單的語文課堂有時候往往會被我們語文老師上成一堂思品課。比如,我在上五年級上冊人物單元《孔子》這篇課文,在和同學們討論人品問題的時候就延展得太寬了,不知不覺就走偏了,教育孩子怎麼為人處世,怎樣做君子等等,對於語言文字的掌控就不到位。在上課前,我們老師都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各種知識點匯聚在一起教給學生。有時候我們會忽略一個簡單的思考——那就是這節課我們到底要幹什麼。這學期,我們城北國小語文組進行了高效閲讀教研活動,我們的教育專家雷震校長的觀點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我們是教育者要遵循教學規律。在語文課堂上就做語文老師該做的事情,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品析。我們在解説課文的時候,要做到教學風格張弛有度。拿到一個單元,首先從總體上去把握這個單元到底要幹什麼,對於精講課文,我們給方法;閲讀課文,根據方法指導學生去學習,從文中抓句子作為語言訓練點。在有效閲讀教學中,我們根據自身學科規律,要做到聽、説、讀、寫、思,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我帶着這樣的觀點走進我的課堂裏。比如,在上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名著單元的時候,我就抓了一篇精讀課文《將相和》、《老人與海》重點來進行指導,引導學生抓故事情節,教會學生在文中找關鍵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從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神態等去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其他的略讀課文放手交給學生去分析,進行小組交流,全班總結,最後佈置寫作練習,這樣下來效果比平時每課都講的效果好。

以上就是我的感觸。我希望我在國小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我必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時時提醒自己,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那就是多讀書。以自己那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去感染和薰陶學生,從而培養他們的讀書習慣和能力,以期達到“把自己對語言文字的領悟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