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恩格斯合力論思想的現實意義

生活經驗 閲讀(2.84W)

 [摘 要] 合力論思想是恩格斯晚年所特別注重闡發的思想,它對於深入理解作為歷史的辯證決定論的唯物史觀有着重要意義。但現在對於這一論述也產生了一些爭議,本文從文本出發,闡述筆者個人的一些見解,並且提出了在當代社會中合力論思想的現實意義: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

恩格斯合力論思想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恩格斯;意志合力論;平行四邊形

 一、引言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歷程表明,大約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歷史合力論就已成為他的理論研究重心。1886年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他就已經有相似的表述。1890年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他系統明確地提出了人們創造歷史的兩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從而形成了著名的“意志合力論”的理論。1894年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他又一次重申了這一思想。恩格斯借用力學平行四邊形法則的原理和合力概念,來比喻和描述社會歷史運動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及其作用,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內在的動力機制。他把歷史的發展,看成是由無數個相互交錯的力量和意志最後融合成為一個總的合力所產生的結果,從而既説明了歷史發展是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又充分肯定了個人意志在歷史合力中的積極作用。

二、關於合力論的爭論與新解

  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主要提出兩點,第一我們自己創造着我們的歷史……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第二點則是討論合力論的來源的論述。對於這個論述有些新的解釋,故全文引述如下:

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由於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願望都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於同一運動規律的。但是,各個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個都希望得到他的本質的和外部的,終歸是經濟的情況(或是他個人的,或是一般社會性的)使他想往的東西——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説,這些人的意志等於零。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裏面的。”[1]

蔣大椿認為:這段論述中的這些單個意志相互矛盾和衝突,誰的意志、願望也實現不了,結果交織成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是合力。這樣的想象顯然是離開實際歷史的;這個“總的平均數”的“合力”究竟成了什麼呢?恩格斯説,由於單個人意志相互衝突相互妨礙,“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以往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1]。恩格斯在另外一處曾更明確地説:“無數的個別願望和個別行動的衝突,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中佔統治地位的情況完全相似的情況” 。很顯然,單個意志相沖突融合而成的“合力”,“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佔統治地位的情況完全相似的情況”,也就是“合力”等同於“沒有意識”,即這裏的意志、意識等於零,恩格斯最後又強調説,不能認為“這些人(單個的)意志等於零”,而是都對合力有貢獻幷包括在合力裏面。單個意志衝突融成的“合力”等於“沒有意識”,即等於零,而單個意志本身卻不是零,而是有貢獻的。這是頗為費解的。如果單個意志都是有貢獻起作用的,不是零而是一個正數,那麼其平均數不論大小,總該有個數值,而不至等於沒有意識、意志的零[2]。

中山大學的劉森林教授認為,無論我們怎樣看待這一思想,它都不能成為一個標準的唯物史觀原理來對待。因為,對於羣體合作來説,最終結果呈現為眾多參與者不同效應的平均值的説法在現實社會中不但並不必然;而且從方法論上説,也與受到馬克思一貫批判的個人意志框架能夠直接相容,從而也就與馬克思的主張存在頗大距離。考慮到恩格斯所論的並不是一個人數極少的小羣體合作的情形,那在愈來愈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就更不必然出現個人在羣體運作中平均性地產生一個正面效果這一情形。毋寧説,恩格斯的合力論只是一個為分析説明社會合作行為所設定的極簡單的理想化模型[3]。

阿爾都塞有相似的表達,他認為,“訴諸無窮的平行四邊形之合力的合力論,或者人們相信通過無限性(即不確定性,即認識論的真空)能在最後的.合力中產生出人們想得到的合力,即與經濟因素歸根到底是決定因素相巧合的那個合力;換句話説,或者人們相信真空能產生出充實(例如,如果單是從形式上遵守力量組合的公式,恩格斯固然看到對壘的各種力量可以互相抵消或互相妨礙……但在這種情形下,誰能夠向我們證明,總的合力一定就不等於零?誰能夠向我們證明,總的合力一定是人們所希望的經濟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什麼因素?從形式上講,人們對所有合力和任何一種合力的內容都沒有任何把握)。或者,人們就把自己期望的結果——經濟——偷偷地塞進最終的合力中去,這就完全等於在單個意志的情形下一開始就把宏觀決定性因素塞進微觀決定性因素中去。或者我們不脱離開恩格斯向其對象(單個的意志)所提的問題,那麼,我們就會陷入到無窮的平行四邊形及其合力的認識論真空中去。或者我們直截了當地採取馬克思主義的解答,那麼,我們的答案就沒有了根據,因而也就不必再去尋求這個解答”[4]。

阿爾都塞認為個人意志及其衝突是恩格斯合力論的“方法論和理論的真正前提假設”,而這個假設“無非是傳統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假設”,是馬克思用於批判的傳統資產階級意識的出發點。恩格斯之所以把這個被馬克思視為“經濟人的神話”、這個“離洛克和盧梭較近而離馬克思較遠的虛構”作為自己的論據,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勒龐認為羣體中“並不存在構成因素的總和或形成它們的平均值”這樣的理想狀況;因為個人在進入某些羣體中時往往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些羣體合作關係中,“實際表現出來的,是由於出現了新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組合”[5]。

張一兵教授的《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一書中,他對把合力論視為表述個人活動和作用的普遍的一般法則提出了質疑。認為恩格斯的本意不是通過合力論來表述一種適用於一切社會歷史過程的一般規律,而只是申明一種人類在特定歷史時期中與特定情景(存在嚴重物役性和明顯似自然性)相關的特殊規律。這種特殊規律將在“人終於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之後消失掉[6]。

董根洪則認為合力論是有適用範圍的,曾在《恩格斯“歷史合力論”適用範圍辨正》一文中説:“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的情形,只能存在於私有制和階級分化對立的社會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他認為恩格斯的合力論是不包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時期的歷史創造過程。“歷史合力論”本身揭示的只是階級社會的歷史創造和發展規律[7]。

三、 對於歷史合力論的理解

筆者認為:第一,先從文本來看,背景是19世紀末,機會主義妄圖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引向邪路,肆意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而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也趁機歪曲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説成經濟唯物主義,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歷史合力論”的觀點。但我們要看到,恩格斯是先談了第一點之後,才談到第二點關於意志合力論的。正如王南湜在《歷史合力論新探》中的提法:歷史合力論只是對物質條件決定論的補充,或者更確切地説,是對物質條件決定論的一個環節的展開。恩格斯提出意志合力論或歷史合力論,絕不是要在他所肯定的物質條件決定論已清楚地説明了歷史過程的客觀性的前提下,再另起一線索,用意志的相互衝突而導致的意外結果再次去證明歷史過程的非主觀任意性[8]。所以不能單獨割裂開看。

第二,恩格斯肯定了許多因其特殊生活條件而產生的單個人意志的存在,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是重要的。這是一個前提,人區別於動物,社會與歷史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前提。而個人意志能否成為一個合意志,正如勒龐所提出的羣體中“並不存在構成因素的總和或形成它們的平均值”這樣的理想狀況;因為個人在進入某些羣體中時往往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些羣體合作關係中,“實際表現出來的,是由於出現了新特點而形成的一種組合”。在此我認同勒龐的觀點,人的意志力能否機械的用無數個平行四邊形來解釋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勒龐提出的這個新的組合與恩格斯所説的合力的概念並不矛盾。換言之,對於一個羣體最終有一個合目的與合意志,而這個合目的與合意志正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最終力量,對於這個合目的或合意志是如何形成,是否能用物理力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得出,或者正如恩格斯所説的,是無數個平行四邊形的結合。他在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也提到了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下,也就是當個人加入羣體後,對於個人而言也並非是單一方面的力量,個人本身就具有的無數的“力”,去影響整個羣體的無數方面,使之發生一種質變形成一個新的組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從系統論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單個要素的改變可以推進或阻礙整個系統的發展,甚至改變系統的性質,這都是可能的,但是整個系統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方向是必然的。所以恩格斯與勒龐是兩條路徑。

第三,歷史的潮流是前進的,而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9]。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社會歷史就是人的活動史。沒有人,社會將不復存在;沒有人,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進步。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並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歷史合力論承認作為創造歷史的所有個體的人們,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在這個意義上説,歷史合力論就是關於歷史主體創造作用的理論。這也論證了為什麼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做出結論説,這些意志等於零。因為人類歷史的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已證實了這個總的平均數不可能是一個負值也不可能等於零。

第四,人類追求的最高的自由是全面自由的發展自己的。原本就是多樣化,多元化的意志自由。即使在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自由意志。“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各個人的意志……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只是説明了歷史的發展進程不是哪一個個人意志所能控制的,歷史的發展不是滿足哪一個個人的意志,個人的意志與人類的合意志之間還會產生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合力,而達到個人的發展道路。這一點就否定了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某一個領導人或英雄的個人意志所能夠決定的。並且指出,人類的追求也不是完全統一的思想和統一的意志,而是在歷史潮流的大方向中的百花齊放,是多樣性的統一。

第五,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在這裏筆者不是強調個人主義,而是認為作為每一個人對於社會歷史的發展都是一個要素,或是推動,或是阻礙。社會歷史是人類的社會歷史,不是某一個人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影響每一個的生存與活動。所以對於社會歷史的發展不能排除任何一個人,每個人的意志發展都會影響社會歷史合意志的發展的快慢,在這個意義上,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影響了社會歷史的進程。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對整個人類和整個社會歷史有一份責任。歷史合力論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彰顯了人的主體地位,張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確立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説,個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本質,要讓人的能力由單一變得多樣,人的社會關係由貧乏變得豐富、由封閉變得開放、由片面變得全面,要讓人的個性不再受到壓抑,讓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得到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完善,從而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四、合力論中的當代現實意義:擺正自己的位置

根據恩格斯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產生一個合力,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而每一個人都能為此做出一份貢獻,但是對於個人在現代的社會中,如何為推進社會歷史的進步作貢獻這樣的命題則顯得比較空洞。從個人角度而言,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與社會歷史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具有現實的意義。歷史的前進方向和發展潮流是勢不可擋的,它代表了人類的合意志,而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立的意志,當個人的意志力與人類的合意志力的夾角越小,就説明個人在推動社會進步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所作的貢獻也就越大。同時,社會對個人發展的阻礙也越小,所提供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也越大。相反,當一個人是反社會潮流的,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他的發展也必定受社會歷史的阻礙,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大潮中。因此,如何縮小這個夾角,使之成為一線,就需要擺正自己所處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力,使個人能夠全面自由的發展。人是社會的產物,在社會中個體的差別性與地位、身份等天生的位置不是個人的意志所能改變的,那麼如何在現有的社會環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就成為現代人所思考的問題。

第一,擺正心態。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取決於他的生存狀態,而其生存狀態的好壞又與其心態息息相關。大而言之,心態是人對人生的體驗、對命運的感悟、對自我的定位;具體來説,心態是人面對困難時的意志,是對情緒的調控,是對現實與夢想的平衡。正如比爾·蓋茨有一條名言:Life is unfair, you want to adapt it. 人生來沒有貴賤之分,但有貧富之分。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與地位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沒有天生的公平。在現實的地位與環境中,只有先擺正自己的心態,才能避免好高騖遠,確定現實可行的人生目標。具體而言,首先需要了解或正視自己的缺陷。人都不會是完美的,總有缺點,人要前進,要發展就必須首先了解自身的缺陷與短處,而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缺陷怨天尤人,要知道缺陷與優勢之間也會相互轉換。正視自己的缺陷,才能發現彌補和駕馭缺陷的方法。其次需要接受失敗的心態。失敗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經歷。它的存在是一種必然。誰都希望自己的命運有一個好的歸宿,具體而言就是事事順利。但實際上幸運不可能永遠降臨於一個人的頭上,反倒是各種各樣的困難時常陪伴人的左右。人只有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一切困難,才不會讓困難毀掉自己的意志,才有希望跳出困境的旋渦。最後就是超脱的心態。人們常説,高興地過也是一天,悲傷地過也是一天,既然都是過一天,為什麼不能開開心心地過。許多人汲汲於一得一失、慼慼於一時一事。多少人為了功名利益兄弟反目,為了江湖道義朋友成仇。身陷局中之人,在局外人看來不值一提的事情不能釋懷、緊抓不放。但是,人生的幸福就是這樣,你越是緊抓不放越有可能得不到。回頭看時才發現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而把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給遺漏了。看透這一點,不妨以超然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方能品味幸福。超脱的心態並非沒有追求,而是要求生活簡單一些,踏實一些,最終會發現生命的真諦。

第二,和睦的人際關係。馬克思所説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生活不可能是脱離他人而存在的。尤其是在當前的網絡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狀況下,交往變得尤為重要。首先對於自己需要克服固執。浮誇、傲慢、懶惰、墨守成規是構成固執性格的要素之一。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社會適應性較差,對周圍環境或人漠不關心,易與人發生摩擦,處不好人際關係。自己的內心苦悶,卻又不能耐心地聽別人講話,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積聚無處排解,最後陷入心理變態的泥潭之中。克服固執就需要有開放的性格,不要有虛榮心,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要樂於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提高個人修養,豐富知識,把自己從教條和陳規陋習之中解脱出來。其次對於他人要學會寬容,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凡有彌勒佛的寺廟裏,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人能達到能容天下萬事萬物的度量,其思想便是進入“禪”的高層境界了。度量,是對他人長處、短處和過錯的一種包容與寬恕。也就意味着對他人的理解和通融,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它也是一種美德。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當你有一顆寬容的心,你會發現腳下的路寬廣了,平坦了。第三就是穿別人的鞋走路。由於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看到的,想到的都不相同。在比較了自己的“鞋子”和別人的“鞋子”的不同之後,你才更有發言權,才知道為什麼相同的事會有不同的觀點,看問題才會更全面,更透徹。所以,在要求別人瞭解你之前,要先懂得體諒他人。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別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別人,嘗試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換個方向思考,就多了些和緩的溝通空間;換個方式説説話,也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會。

第三,行動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唯一途徑。比爾·蓋茨的另一條名言:Many of the scenes on television is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must do their buried in his work, not like TV where my daily dwell in the case of coffee Lane. 人生畢竟是現實的,不像在電視中所看到那樣,角色只要在咖啡廳聊天中提出一個希望或設想,過一會就實現了。而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現實中,對於每一個理想,都需要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靠自己做出來。如果只有宏大的理想,而沒有行動,理想是不會實現的。擺正自己的位置,目的是為了發揮個人最大的潛能去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去達到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跨出第一步,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但這些困難不是靠坐在咖啡廳裏去克服的,而是要靠行動去克服。當你把你的理想付諸實踐,理想才不會變成空想。作家克雷洛夫如是説“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河流上架起的橋樑。”赫胥黎告訴人們:“赫赫偉業是怎樣建立的呢?它不在於你懂得的知識有多少,而在於你切實有效的具體行動。”海爾公司總裁張瑞敏指出:“管理,知道不難;想到不難;做到就難;而天天堅持做,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去則難上加難……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知行合一的觀念自古有之,可是,有太多的時候有太多的人就是不願意行動,一説到行動,他們就有太多的“藉口”,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生活中“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比比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説得好:“行動,是一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其實,所有的“藉口”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這世界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你沒有立即行動。《聖經》上説:“如果沒有行動就等於死亡。”一旦你已經開始行動,那麼繼續前進就不那麼困難了,即使是看起來很棘手的事情你也要立即行動,千萬不要等待和拖延,這樣這會使你覺得越來越艱鉅,越來越可怕。一旦你立即行動起來,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很容易。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擺正自己的位置,是為了更有效的行動或更高效的行動,更有利於個體的全面發展,同時行動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

五、小結

人生就像足球比賽,球員在場上的分工或者説在場上所站的位置是很明確的,個人有個人的職責,有屬於自己的領域。對於所有球員而言,願望只有一個就是進球,而要完成這個目標,並非人人都要去進球,由於個人的能力的差異,每個球員的位置都不一樣,但他們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説,一個 球隊的好壞,就要看每一個隊員對自己的位置把握得準不準,是不是在需要你出現的時候剛好出現並在你應該的位置上採取了必要的行動。人生也就如此,擁有一個理想,站好自己的位置,用實際行動來實現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蔣大椿.歷史與人的意志支配的實踐[J] .安徽史學,2004,(1):25.

[3]劉森林.羣體合作困境的馬克思主義審視:重評恩格斯的合力論[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4]阿爾都塞.保衞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1.

[5]勒 龐.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18.

[6]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300-304

[7]董根洪.恩格斯“歷史合力論”適用範圍辨正[J] .浙江經專學報,1996,8(1):41.

[8]王南湜.歷史合力論新探[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3):67.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