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國中歷史微課程實施的意義及策略範文

生活經驗 閲讀(5.17K)

微課程跟微學習、微內容密切相關。我是這樣來理解的,微課程是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説的,我們提供給學生的課程應該是“微”的。微內容是從設計者和學習者的角度説的,提供的學習內容應該也是“微”的。微學習主要是指學習的方式,處處可以學習,時時可以學習,不必非要用40或45分鐘,更體現出了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三者都有“短、平、快”的特點,是從不同的側面闡釋着同一個理念──“微”。

國中歷史微課程實施的意義及策略範文

這裏我們重點研究微課程,因為它是主導,只有我們設計的課程是微課程,其他兩者才能容易的實現。

微課程是由各種學科各種小知識點組成的課程的統稱。如何實施微課程,有的人説得更乾脆,直接名之為“碎片化”。那麼如何以微課程的理念,來深化、優化國中歷史教學,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下面結合我個人的理解,談談國中歷史實施微課程的意義及基本策略,希望以此為開端,我們能一起行動起來,深入研究、認真落實,不斷豐富、完善、提升微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微課程為處理教材提供了工具

以前我們在研讀教材時,相關的工具有點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確,現在的微課程、微學習等理念,為我們深化教材、處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們可以把教材進行碎片化處理,或者叫微處理,而不是滿眼都是教材,無處下手。

現在我們處理某一課教材時,先要想清楚這一課教材中,涉及幾個知識點,我如何來處理這幾個知識點,通過什麼措施讓學生掌握這幾個知識點,通過什麼方式檢測這幾個知識點的落實情況等等,要處理教材時,一定要先考慮清楚。

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計、規劃微課程時,一定要抓住這個“微”字,知識點劃分得要小些,要為學生進行微學習服務,從時間段上來説,學習的時間一般控制在5~10分鐘,上限一定不要超過十分鐘,如果超過了,就要想辦法對我們設計的微課程重新加以處理。

  二、微課程為二度開發教材提供依據

如何對國家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微課程理念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依據。如我們在學習隋唐科舉制時,有的老師進行了微處理,把這部分內容分為:科舉制的創立、完善、廢除、影響等幾個微內容,這就有點侷限於教材的.表述了。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把明朝的八股取士作為一個微內容,放在一起學習,這樣對科舉制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對科舉制的影響就更加客觀,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使之知道在不同的時期,對科舉制有不同的評價,學會把具體的歷史放在具體環境中評價的能力,使能力的培養不再變成一句空話。

  三、微課程可以讓教學目標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有時把課程目標跟課時目標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師制定《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的教學目標時,是這樣設計的: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等方面。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第一個目標感覺有點囉唆,可以這樣概括一下,如通過衣、食、住、行、樂等幾個方面,瞭解宋代的社會風貌。而後兩個目標,感覺有點空而大,顯然屬於課程目標這一層面的要求,需要我們在整個國中階段來完成。可以另找一個切入點來表述,如第2個目標:可以這樣設計,每個學生查閲一個與宋代衣、食、住、行、樂有關的事例,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第3個目標,可以這樣表述:通過節日習俗的傳承與演變,説出歷史對現實的影響等。

我想我們制定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時,要根據這樣一個原則:“具體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學目標,就讓學生能知道做什麼,如何做,做到什麼程度,你採用什麼方法進行目標測量等,我想這樣的目標才是有用的目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標,如果大而空,目標就成了海市蜃樓,中看不中用。

  四、微課程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歷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微課程可以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國中歷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減輕國中歷史老師的授課負擔,我們一般一個教師教五至六個班,存在重複勞動的現象,同一內容要講五至六遍,難免會讓人懈怠,而微課程可以讓我們把要所講的內容錄製下來,然後配以PPT課件,用相關軟件把聲音錄製下來,再轉化成視頻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後,我們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級中播放,減少了重複勞動,使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同時,因為採用了新技術,對學生來説也是新鮮的,從錄音中聽到老師的聲音,必然會讓學生感到新奇,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習效率也會在無形中得以提高。

  五、微課程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題教學

要落實微課程,首先要明確地劃分好知識點,而劃分出的知識點,都是一個小小的主題。而這一個個小的主題,都應該圍繞在課時主題這面旗幟下。如“對外友好往來”這一節課,課題本身就是一個主題,而劃分微課程,就要緊緊圍繞這一主題,我們先劃分為這樣兩個主題,即“友好往來的使者”和“對外友好往來的影響”。在“友好往來的使者”這一微課程下,再微分成“使節來華(包括遣隋使、遣唐使)”、玄奘、鑑真三個微課程,在“對外影響”標題下,再分為對日本的影響、對新羅的影響兩個微課程。這樣細分之下,可以讓學生更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當然對這節課的微課程化還有許多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來進行微課程化,如按照本節課教材上的標題來微課程化,也是一種方法,也有它的道理。還是那句老話:教無定法。遷移過來,那就是微課程化也無定法。

在設計微課程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知識來設計,同時要緊扣歷史主體知識。如在“對外友好往來”這一課時,在學習玄奘西遊的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西遊記》導入學習,不過不要偏離了主體知識,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可以作為過渡語,而不要作為歷史學習的重點。引入學生熟悉的《西遊記》故事,是要為完成歷史教學服務的。如通過回顧《西遊記》的故事情節,學生就會很容易地知道玄奘西遊的時間、出發點、帶回了什麼,他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等內容,不必再按照教材來學習這些內容了。玄奘在印度遊學多年,登上了佛學的最高講壇,受到了當地人的尊重。在學習玄奘的品質時,不僅僅要讓學生知道他不怕艱險,還要引導學生得出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有追求信仰、為信仰獻身的精神的結論,以及人應該愛學習、尊重知識的結論。這也是微課程的要義之一,即要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關鍵語句,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個簡要、清晰、明確的認識。

在課程微化的同時,當然還要有一種中觀、宏觀的眼光,我們要站在中觀或宏觀的角度來進行課程微化。同時,我們在課堂小結時,還要把微化的課程進行整合,使微化的內容整體化,使碎片化的內容系統化。

微課程雖然已經出現了很長時間,但對大多數老師來説,它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理解這一概念時,我們要抓住它的核心特徵,即一個“微”字,融合我們以前的好做法,催生出一些好的做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