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熱點 閲讀(1.78W)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戰略佈局之一,這高度説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發展生態文明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同時,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需要國家整合社會力量一起努力,共同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尋找出路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性;出路探析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這充分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更高水平的文明形態,它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它以全人類的整體利益和發展為出發點,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追求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12。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之一,這充分表明我們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昇華,同時也揭示了發展中的生態問題已不容忽視。

一、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性

1.建設生態文明是當今國際社會謀求新發展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經濟飛速增長,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口膨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問題亟待解決。另一方面,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和粗放的發展方式仍未徹底改變,造成經濟增長以較大的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自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方針以來,我國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總體上還沒有轉變“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長方式。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只有解決了生態問題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在國際背景之下,世界資源環境問題總體嚴峻,環境惡化威脅到各國經濟發展,全球變暖、環境污染、臭氧層破壞、極端天氣、物種滅絕等環境問題頻發,這些環境問題已經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走向,國際社會都在積極倡導解決環境問題的措施,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出路,力求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實現GDP的綠色增長,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道路已經成為國際新趨勢。

2.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我們國家在發展的初期繼承了西方工業化的“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付出了犧牲資源環境的代價。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充分表明我國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的生態化表現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中國政治論文)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自身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人類決不是消極地向自然迴歸,而是積極地與自然實現和諧,着力解決好羣眾普遍關心的生態問題,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3.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命題,明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究其本質和建設生態文明是一樣的,旨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礎,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是以自然環境為前提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他方面的實現,都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協調的基礎上,處理不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任何社會文明都難以為繼,正如恩格斯所説“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383只有生態文明高度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會源泉不斷。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出路探析

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實施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它涉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消費觀念、提高公民參與意識等多個方面。中國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所作為乃至做出歷史性貢獻,必須借鑑西方發

達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有益經驗,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調動公民的積極性,共同建設生態文明。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借鑑國外有益經驗

首先,明確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干預職能,政府監督污染者改變行為,減少對資源的破壞,以達到社會所期望的環境保護水平。具體措施是多方面的。例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集約化環保之路,合理利用資源,科學合理規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可再生資源和研發新能源;第二,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生態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化,增加科技成分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鼓勵無污染的新興行業和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第三,為資源立法,建立完備的環境保護體制,明確各方面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義務,有效地管理環境。

其次,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西方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化之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尤其德國、日本、美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這些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成就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德國在發展生態文明方面,注重環境教育,為資源立法提供法律保障,發展環保產業,超額完成國際環境條約的義務;日本把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嚴密立法明確責任主體,採用綜合性的調整機制促進國民循環型生活方式的建立;美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治理環境工作注重多元的區域規劃,保護大面積國家森林公園和恢復森林,田納西河谷就是美國生態建設的成功典型;其他國家如法國禁止採挖原煤、北歐國家積極推行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等舉措,這些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目前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另一面,努力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結合中國實際探索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所做的努力,都是致力於人類的整體發展的。中國能否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成功,從目前的和可預測的量來看,政府的作用是關鍵的,是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核心保障174。

2.轉變公民消費觀念,整合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首先,倡導公民轉變傳統消費觀念,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傳統的消費模式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拜金主義、鋪張浪費、追求面子工程,過度消費,這種消費模式嚴重浪費資源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文明要求我們持可持續的綠色消費模式,倡導一種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既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觀念,改變過度消費、鋪張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我們在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時可以借鑑一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倡導的“3R”消費模式(Reduce—資源利用減量化、Reuse—產品再利用、Recycle—廢棄物再利用),以此為基礎,逐漸使公眾養成綠色的消費新觀念,將適度消費合理消費內化於心,促使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新模式,只要我們養成了科學的生態消費觀,那麼消費會作為一種新的推動力帶動經濟的綠色增長,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成就斐然。

其次,提高公民參與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生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離不開公民的廣泛參與。而目前的環保現狀,主要還是靠國家政策執行,民眾參與遠遠不足。今後我們致力於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環保,形成“全民環保”的局面,進一步明確政府、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在推行環保的過程中,首先,我們要儘量避免拘泥於形式的作風,環保不只是在環境保護日簡單地敷衍了事而應是立足於全民的持續的、穩定的、漸進性的工作,我們不僅要環保日還要環保周環保年,切實將環境保護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將社會大眾的環保力量發揮到淋漓盡致。其次,加強基層宣傳與交流,發揮公眾的影響力,公眾是一個潛在的環保主力軍,但作為環保主體力量的我們對於環境保護還有很多認識欠缺,例如很多人仍不能準確地將垃圾分類,公共場所的分類垃圾筒形同虛設,這就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與交流。在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進程中,公眾只有積極主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將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牢記於心,在觀念的指導下,廣泛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那麼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勢必矚目。

當前中國,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公眾的環境參與意識也隨即普遍高漲起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積極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發揮中國特色同時發揮公眾、基層羣眾團體以及各類環境非盈利性組織的環保能力,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建設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王宏斌。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王信建。建設生態文明與治沙防沙工作的思考.中國林業經濟,2008,(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