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有關春節的隨筆

節日慶典 閲讀(1.7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春節的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春節的隨筆

有關春節的隨筆1

從出生到現在,我只在家鄉過過一次春節,但這卻是最難忘的一次,直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小時候我總認為農村的春節比不上大城市的,可實際上,兩者相反,農村的春節既傳統又熱鬧。

家鄉里,每到臘月廿十,大家都會停下手頭上的工作,準備一些過年所需的年貨。忙碌了幾天,到了臘月廿十三、廿十四,大家都把這兩天叫作過小年,這兩天,大家都要在家裏祭灶。除此之外,人們還要掃塵,有句俗話説:“臘月廿十四,撣塵又掃房。”臘月廿十四掃房子,為的就是掃去房子裏的窮運。

春節最熱鬧的,就要數除夕了。除夕一大早,人們起牀後,總能聽見無數的鵝叫聲,這些鵝是人們在臘月二十九買來準備做年夜飯的。早晨,人們趕着在門口兩邊貼春聯,在門上貼門神,還要把桔子、蒜綁在一起,然後掛在門頂上,寓意出入平安、大吉大利。接着,人們就該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了。人們對年夜飯的菜式也很講究,年夜飯裏一般都要有魚(年年有餘)、芹菜(工作勤勞)、葱(聰明伶俐)等寓意吉利的材料。忙碌了一天,終於盼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桌子上的佳餚色香味俱全,看得我口水直流。晚飯過後,大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小孩子們則拿着沖天炮、地炮、地老鼠等琳琅滿目的煙花在廣場上歡快地燃放。煙花對於我來説非常陌生,我真羨慕他們。時間越來越晚,廣場上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時,整個廣場上空都是星光閃閃的,照耀了這個偏遠的鄉村,增加了新一年到來的熱鬧氣氛。到了子時,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在家門口點燃起了響亮的鞭炮,據説,放鞭炮是可以驅趕年獸的,這一夜,人們有除了放鞭地,還要守歲呢。

“啪啪啪”1大的鞭炮聲又響起了,這意味看新的一年年七年級到來了,家家户户門口都堆着小山似的紅鞭炮紙,襯托着(11紅1形形的對聯,一種喜慶的氣氛映入眼簾。年七年級,人們要準備去親成朋友家拜年了,作為小孩子,最興奮的莫過於是討壓歲錢了,每當手裏捧着紅利是,心裏雨提多高興了。到別人家拜年,主入都會用糖果、瓜子來招待客人,年七年級那種春節的氣氛,令人難以忘懷。

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過後,人們才收拾好心情,又開始投入到新年的工作裏我喜歡農村裏過節的氣氛,但是,隨着時間的悄逝,也許過節的習俗會被人們漸漸淡忘、漸漸簡化,到了最後,人們只能在回憶裏享受這種氣氛了。

有關春節的隨筆2

今天,我學習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我想讓更多人瞭解一下我們寧夏的春節,頓時茅塞頓開,寫下了這篇文章。

我們寧夏的春節,從大年二十五就轟轟烈烈地開始:那天人們就感覺到了春節的到來,家人對自己的深切呼喚。遠在異國他鄉的寧夏川的“兒女”從世界各地“不擇手段”、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鄉,儘快和家人團聚。時常也能在電視上看到買不上車票的摩托車隊伍,他們攜妻帶子,不顧冬天的寒冷在國道上飛馳。過年最濃的是親情,最盼的是團圓,過年依然是無數寧夏人心中難以割捨的節日。無論身在什麼地方,回家吧,過年依舊!這些在外讀書、打工、生活的遊子為我們這個只有六百萬人的寧夏川增添了一份欣喜、熱鬧。

到了大年28才是寧夏人民春節的首次大飽口福的時候。當天人們一大早就去早市買了新鮮的土豆和紅薯,回家蒸熟以後去皮,再揉成泥,接着準備好花生碎、核桃碎、紅糖、白砂糖、紅棗碎和成的餡子,小孩兒們單單被這“半成品”吸引了過來,估計早已垂涎三尺了。等到包好成為湯圓狀時,便放進滾燙的油鍋裏炸了,當土豆丸子剛出鍋時,我家的小孩子就早已拿着小碗搶着來要丸子吃了。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家做的點心。蜂蜜、胡麻油、寧夏上好的麪粉,原料絕對正宗、天然。純手工製作的油炸點心,主要是油餅,饊子,和果子,光是那金黃的顏色就很誘人了。油餅鬆軟有度,香酥無比,果子吃起來嘎嘣脆,越嚼越香。

大年三十之前,家家開始大掃除,家裏的一家之主如指揮官般發配任務,我們一大家子各司其職,很快家裏便煥然一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八涼八熱的菜早已乘上了餐桌,大家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過年的餃子裏包硬幣更是寧夏人多年不變的習慣。把硬幣埋在餡兒裏包好,和其他餃子一起下鍋煮熟,吃到“硬幣餃子”便會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事事順利。八點整,春晚也如期而至,今年還增添了一個新“節目”搶紅包。發紅包的時間一到,大家全體動員,一手一個手機甚至都跳起了舞,最後雖説搶到的不多,但也為我們的春節增添了快樂的一筆。

大年七年級開始,家家户户開始出門拜年,也有不少人來家裏,對於我們小孩也沒什麼,唯一欣喜地就是家裏又增添些別人送的飲料、零食之類的東西了。但對於忙碌了一年的大人們而言,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過年娛樂的高潮是正月十五。耍社火、看花燈、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節目。騎毛驢、跑旱船、扭秧歌,社火表演的節目讓人目不暇接,每位表演者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元宵花燈會更是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讓這座城市變成了一座不夜城。

到了大年初七我們的年也就算過完了,人們也都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為新的一年做着美好的基礎。

有關春節的隨筆3

一年一度的春節是我最期盼的節日了!

春節一到,大人小孩都樂呵呵的:因為春節是我們小孩在學習上偷懶的好藉口,也是大人們在工作上偷閒的好理由!

春節最“紅”了。節日還沒到,人們就忙不迭地掛上了紅燈籠,映得整個村莊紅彤彤的,就是白天大家也捨不得把燈籠裏的紅燈泡關了。

家家户户都忙不迭地早早地貼上了對聯,掛上去的是心靈手巧,貼上去的是文化。這樣,到處紅光閃爍,到處紅紅火火,到處喜氣洋洋!

春節最“響”了。小孩子到處去放鞭炮,把長長的鞭炮解開了,提一袋在手裏,拿一支香,這裏放一發,那裏放一發。有時還比賽誰放得響。大人們也不管他們,只是看着樂,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大年夜,只見爸爸用幾塊皮球大的石頭卡住一束煙花,然後叫我遠遠地躲開。等我走遠了,爸爸就拿着打火機,去點燃煙花了。

一下、兩下……怎麼還沒有點着?看着爸爸人離煙花遠遠地,弓着腰,伸長了胳膊卻一直點不着,我在旁邊偷偷地想笑。

爸爸沒點着煙花,只好悻悻地來到我身邊。“給我!”我壯了壯膽子,接過膽小的爸爸手中的打火機,説:“爸,這有技術含量的活還是讓你兒子來吧!”我來到煙花旁邊蹲下,打着火,手一伸,一粒又一粒耀眼的火球就飛上了夜空,綻放開來。

春節最“樂”了。我們這裏的春節一定要搓丸子——湯圓。從我懂事開始,搓丸子的活總是奶奶做。今年,我開始幫奶奶做了。別看這搓丸子是手上的活,可也累得我滿頭大汗。奶奶心疼我,忘記手上粘着麪粉就用手來幫我擦汗,結果我就成了大花臉。奶奶見狀呵呵地樂了,我看着奶奶樂了,也樂了。

春節裏,平時難得露手的媽媽,現在給我們“露”了一桌子。大人們歡聚一堂,舉杯慶祝,美酒杯杯一飲而盡,緊接着便樂呵呵地划起了“酒拳”。氣氛是如此熱烈,讓爸爸也忍不住賣弄起自己的嗓子來,有聲有調地唱起了《世界第一等》。我們孩子就更歡了,平時媽媽管得嚴,不讓多喝飲料,説什麼垃圾食品,現在可好了,就算我們喝再多的飲料媽媽也不會吭聲了。

家裏的小貓麗麗是最懂得如何討好我了:只要用自己柔軟的身子輕輕地在我腿上蹭幾下,就可以得到一塊肉啦!

我忍不住要宣泄出滯留在內心的激情,向春節大聲説:“春——節,你——好!”

評:

“春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説是中華民族最大最喜慶的節日了。這一天,家人歡聚,其樂融融;這一天,舉國同樂,普天共慶。本文就表達了這樣一種對春節無比喜歡、熱愛的情感,作者寫的是自家,代表的是大家,文章引人共鳴。

開篇即表明期盼之情,入題快,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接着通過“紅”、“響”、“樂”三部分將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具體化,生動、形象;最後直抒胸臆,盡顯真情。全文結構清晰,情感豐贍,充滿生活氣息。

有關春節的隨筆4

今年春節,我有幸回到了相別8年的家鄉──湖北,與爺爺奶奶一起度過了盼望已久的新年,這一次的團聚我似乎更瞭解了家鄉的民風民俗,同時也有所感悟。

首先介紹一下年俗吧!湖北的一年中一共分為三節,以過年最為隆重,從臘月初八起,一直準備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東西為最多,如曬“凍米兒”。燙豆糕兒、打“糯米粑”等等,豐富極了!特以凍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準備過年食物,女性負主要責任,男的以清理債務為重點。應收的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財納福,過一個快樂新年。可貧窮人家是:“三十的躲貓兒,七年級的大擺手”。意思是:過年怕債主逼債,到處躲藏,到正月七年級就好了,因為從三十夜到元宵節。債主決不能向債務人討錢,可以放心大膽了。年夜飯這個名詞,在湖北稱“年飯”或“團年飯”,時間多在正午或天亮前,那一天説的話要吉祥如意,為了防止兒童口不擇言,特在廳堂上張貼“不禁童言”或“百無禁忌”的紅紙條兒。飯畢,長輩發紅包、晚輩收壓歲錢,晚間禁例大開,閤家同樂。燈火齊明,通宵達旦、謂之守歲;東方未白,大放鞭炮。出天方,開大門,迎接大年七年級。

看到了湖北的年俗,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春節,家裏來了許多親戚,在團圓飯時,大家都忙於敬酒,説些祝賀的話語,坐在旁邊的我,總覺得很不自在,吃過年夜飯,他們都忙於應付着發來的手機短信,直到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大家又坐在沙發上享受着晚會的節目,時不時鼓鼓掌,笑一笑,看完後時間不早所以就上牀睡覺了,想到這裏,我頭腦裏突然冒出一個從來沒思考過的問題:除夕夜我們能做的最温暖的事情是什麼?是啊,傳統的年俗的確非常吸引我們,但是現在看來又保留了多少呢?一切的快樂彷彿都被現代高科技取代了。吃頓團圓飯,發發紅包,看晚會,每年春節都是同樣的程序,每次我都等着盼着新年的到來,但是等它過去了,卻又覺得平淡無奇,沒有多少值得回味。雖然這也很温馨,但我總覺得少了些更樸實的東西。

春節的基本意義,就是,在一年中只有這個時段很多人才有機會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團聚,所以我希望春節能夠在中國逐漸變化的情況下,保持原有樸實,美好,温暖的樣子。

有關春節的隨筆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聽到這首古詩我想大家一定會想起一個令人興奮的節日—春節。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我家鄉的春節,可別有一番風味呢。在大年三十,大人們就忙着包餃子了。我們呢,嘿嘿,我們要去買鞭炮玩,買來的一串一串的鞭炮要一個一個的把它拆下來,然後,嘿嘿,來到別人家的門口,左看看,沒人;右看看,也沒人,把鞭炮放在地上,再把香悄悄地放在鞭炮前,“快跑啊。”咻—,嘣——!!跑出好遠後回頭一看,原來放鞭炮的地方只剩下一片一片的紅紙片了。“哇,不好有人出來了,大家按原計劃路線分散跑,五分鐘後集合。”一上午的.時間,就在我們的惡作劇下度過了。下午,我們男生要隨大人們去上墳了,哎……受苦的總是小孩啊,不是拿着燒紙、鞭炮和白酒就是扛着掛鞭炮的杆子。原本滿臉笑容的臉上頓時變成了苦瓜,囧啊。一路無話,不對,一路有話,而且還都是問我學習成績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啊,大過年的,又不能説謊話,説實話吧,又太失面子,矛盾啊。。。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俗話稱為“坡”的地方(其實就是田野),然後大人們估摸一下老祖宗的棺材大概埋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放燒紙、香點上火,一個字,燒!!比我大幾歲的叔叔們把自己製作的爆仗放在比較遠的地方點燃,“嘣”的一聲,連地上的燒紙都被嚇了一跳。因為我家人口太多,上一次墳要走七八里路累得很啊。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聽薩頂頂的《萬物生》;黃宏的《荊柯刺秦》;猜劉謙魔術的奧祕……到了午夜十二點,要吃餃子了,天空中出來震耳的響聲,耀眼的禮花在空中閃爍,鞭炮聲聲震耳欲聾,家家户户燈火通明,那五彩繽紛的煙花映紅了大地,映紅了天空。耐性子,陪老爸放完鞭炮後我便迫不及待的跑到鍋灶邊上去了,一邊看着鍋裏的餃子,一邊問奶奶已經不知多少遍了的問題“這餃子怎麼還不熟啊。”奶奶總是笑眯眯的回答我的問題:“好了好了這就好了。”可我的心思全在那餃子上了,本來全部都沉在鍋底的元寶,隨着水温的升高一個一個有順序的浮到水面,在水面打着轉,不一會餃子終於出鍋了,看着這一個個餃子,還真有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口裏怕化了的感覺。吃餃子時要先咬開個小口,然後放到一邊,在咬另一個如此循環直到咬完最後一個餃子後,在按先後順序把咬完的餃子吃掉。在吃過年的餃子時,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啊……到底是過年的餃子啊。大年七年級,我一馬當先,爭先恐後的去親戚家拜年,“過年好,過年好。”説完這幾句,大人們自然就把money拿出來啦。嘻嘻,每從一家出來,腰包裏都鼓鼓的,拜完年後,就和小夥伴們躲在一個角落裏比比誰的錢多。總是有一種很激動的心情。

正月七年級的習俗近年來越發平淡了,一家人睡到太陽升的老高才起牀,匆匆吃完了早飯,便上街閒逛。街上的商鋪為了在新年的第一天從人們的口袋裏弄到更多的進賬,不惜破壞正月七年級關門停業的老規矩,大張旗鼓辦起了“新年大甩賣”之類的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們過年的食物儲備、購買新衣提供了相當的便利,但是我並不喜歡這樣。總的來講,新年裏沒有逛廟會之類的活動,確是可以用單調無味來形容。

正月七年級到初十四,實在是在閒得無事中閃過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有些意思。這一天是非吃元宵不可,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從種類上分,可分為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最近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菜餡元宵,味道如何就不知了。在我的記憶中,元宵節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幾年元宵的晚上,還可以看見大人們領着小孩提着明瓦的燈籠逛遊,如今卻難以見了,見此情景,我不由得歎道,富有民族特殊的傳統文化這正在消失啊!

哎……這樣的春節,這樣的氣氛還能再維持幾年呢?可我知道不管在何方,我永遠會記住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記住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尤其是在守歲夜的時光。我會銘記在心,永生不忘。家鄉的春節,家鄉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