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通用15篇)

作文 閲讀(8.99K)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山大地震》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通用15篇)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

寒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電影《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不僅是對往事的追憶,更表達了在災難面前親情的偉大,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電影首先展示了這樣一幅場景:1976年7月28日,羣蜻蜓飛過,藍光壓城,23秒的地震,建築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壓。在牆倒屋塌的呼號聲中,人真的如草芥般無奈,像被獵殺的獵物一樣,一個個倒下。看到孩子被困在石板下,無助地喊着媽媽,我的眼淚都流下來了。

電影中,男主人公推開了他的妻子,自己衝到前頭救孩子,可惜被倒塌的樓砸死了。石板的兩頭,是兩個孩子,“只能撬一頭,救一個,一個是女兒,一個是兒子,你救哪個?”“哪個都得救啊!”母親哭着説。“不行,再不決定就都沒了!”這個叫決定嗎?這叫挖心挖肝啊。“救弟弟”。聽到這三個字,埋在廢墟下的女兒哭了,恨、委屈、絕望,但偏偏沒死,於是再也不想認這個救弟弟捨棄自己的媽媽。

媽媽帶着缺了一隻胳膊的兒子重新開始生活,懂事的兒子離開了學校一樣成才。女兒被一對軍人夫婦領養,決口不提以前的事情。兒子勸母親再嫁,母親絕不再嫁,她對她兒子説:誰能拿命來對我好?其實在這點上,她並不苦,一些人沒有在身邊,在心裏活着足已,比一些人還活着,但在自己心裏跟個死人無異的強。“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這句話跟隨了女主人公元妮32年,心靈的創傷用什麼都無法修補啊。

母親洗好了西紅柿,告訴女兒:西紅柿洗好了,我沒騙人。這個當初地震之前給兒子吃而沒分給女兒的西紅柿,整整壓了母親32年。老母親給女兒跪下時候,我再次流下眼淚。

最後,女兒終於寬恕了媽媽,一疊連聲的對不起背後,是兩個人苦命的人32年的苦痛煎熬。那母親對女兒的一跪、那遲到了32年的西紅柿、那墓碑前的天安門字樣的書包、那每年都和弟弟一樣的課本……母愛的偉大,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

電影結束了,不光我們全家,全場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入場時還是歡聲笑語,出場時卻是一片沉默。真情、大愛、人性、親情、無不透視着母愛的偉大,這就是電影告訴我的。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2

李元妮説;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我總是自以為,是一個行將成年的人,其實在我生活過的短短十六年光陰中,我可以説是毫無閲歷,至少,我總是不懂得珍惜的含義,而這部電影卻第一次讓我懂得,珍惜擁有小盆裏的蔬菜,魚缸裏的熱帶魚,恩愛的夫妻,和睦而快樂的家庭,一切美好的事都可以隨着大地小小的抖動一次身體而成為過眼雲煙,在這一切都成為過去後,我們可以指責老天的不公,痛惜失去的一切,可是在這一切牢牢握在我們手中時,我們可曾如此地珍視他們?

李元妮在片頭給過女兒一個承諾,“明天,媽再給你買西紅柿。”明天,一個多麼平凡的字眼,我們的口中不也是有很多明天嗎?——“今天太忙了,明天再回家看父母。” “今天累了,明天再做這些題。” “孩子,明天我再陪你玩。”,有時,我們確實是因為太累了,太忙了,把事情暫擱到了明天,可有時,我們是否是在“明天”真正解決了這些事,我們也許在明天來臨時,以另一個理由將事情推到了更遙遠的明天,然而我們可曾想過,我們其實就像是那隻“明天再壘窩”的小猴子,今日復明日,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澆個猝不及防。

而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恰便是這個道理。人生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樹,看似枝繁葉茂,充實繁密,然而秋風一打,樹上的葉子便隨風飄零了,往往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看一看,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我們往往太過熟悉,熟悉到我們總是天真的以為,他們永遠都會陪在我們身邊,不會消失,然而在災難面前,人類永遠是卑微而猝不及防的,自然界一點小小的變動,上帝一個小小的玩笑,都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往往這時,我們才知道失去事物的珍貴,因為沒了,我們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很多人總是恐懼着世界末日的到來,然而恐懼又有何益,我們既然無力對抗自然,還不如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多學一些知識,多陪陪父母孩子。我們不是聖人神仙,不可能解決人生中每一個未了心願,但我們至少可以,多珍惜一下身邊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都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3

"老婆,老婆,你在哪?(我聲嘶力竭的呼喊着我的親人,似乎忘記身上的疼痛,推開了壓在我身上的傢俱跟瓦片,我找到了她,用盡全身力氣把她抱起來喊醒在昏迷的他,我心在想是不是她被砸死了?我心痛極了)。

正在我絕望的等待死亡的時候,她睜開眼睛説:快跑,不要管我,先找孩子我可能活不成了,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們的孩子,把他們養大(做為一個女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她的家人,而我我很後悔,這太痛苦了,親眼看着自己的愛人在自己面前死去卻無能為力,這是我一生的傷疤,每當夜晚來臨,我都會想災難發生那瞬間,妻子死去的那情景,這些記憶痛苦已經纏繞我33年)。

這些是我看完東方台系列記錄片<唐山大地震>與少數倖存者談話後記憶的寫片段,從前聽説唐山大地震可能是很熟悉的的話題,可最近看了這個節目感觸很深,原來這幾乎見慣的話題是這麼血腥在我看來美麗的世界發生這麼大一次災難我認真的看,聽,聽他們心底最真實的心聲,生與死人性的心裏的鬥爭,每個倖存者都很激動,但有更多是痛苦。

"我開飛機看整個唐山的時候,我非常傷心的哭着並向上級彙報情況,這個我生活這麼多年的地方已經是一片廢墟,這時在北京中國各部分地區派的飛機帶着救援物資趕來,人們不管搶着吃,當時已經不知道手髒不髒抓起來就吃此時的唐山已經沒剩什麼了(一位倖存者男大概50多歲,講述這些的時候眼淚一直在流,能看出他失去的那種難過儘管他還活着,他還是難過,我很佩服他還有勇氣活下去,當什麼也沒有的時候還能堅強的帶着痛苦活下去看這個節目我很心酸,鼻子也一陣一陣的酸`眼淚也很自然)。

看那些記錄,照片,倒塌的大樓,下面壓着的卻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愛人,家人,朋友,可他們都壓在下面,有些已經死去,有些人呼吸困難,或者流着血等待死亡真的好痛心,原來我心裏美麗的世界我太不知道滿足了,自己也知道這點不好,可是卻改不了,還是不滿足,滿足就是放鬆自己!!我不滿足,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但是跟他們比我是幸福的幸運的祈禱世界和平,減少災難,好人一生平安!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4

這是一部能讓你體會生命的好處、體會最深的母愛的紀錄片——《唐山大地震》,在那裏,有愛,有期望,有寬恕,有感動…… 蜻蜓遷徙,災難就要上演。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道紫色的光環出此刻寧靜的唐山市上空,地震隨之而來。一家子,姐姐驚醒後趴在窗台上喊媽媽,牆上出現了一道道裂縫,母親衝上去救孩子被父親一把拉住,自己去了。短短几十秒,唐山變成了一座廢墟。父親被壓死了,兩個孩子被壓在同一塊石板下方。“只能救一個,只能救一個!”母親選取了弟弟。在另一邊的姐姐哭了,正因她早就知道母親會選取弟弟。弟弟截取了一隻胳膊,姐姐在幾天後奇蹟般醒了過來,卻怎樣也找不到媽媽,被軍人收養了……

在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中,姐弟相遇。姐姐寬恕了母親,體會到最真摯的母愛!

父親救了母親,正因他知道:孩子是不能失去母親的,以及他對母親的愛。父親走了,捨得把母親一個人和孩子扔在人間。

母愛是偉大的,但在姐姐面前,為何又消失了呢?可能母親是想姐姐就應讓着弟弟,因此先救弟弟。也可能是母親偏愛弟弟……但我最想堅信的就是母親只看到了弟弟,沒看見姐姐,只聽見弟弟説話,沒聽見姐姐説話。以為姐姐生的期望不多了。只有這種説法,對姐姐才公平一點點。想到這兒,我早已淚如雨下……

弟弟有愧於姐姐,正因要是先救姐姐,弟弟有可能已經掩埋在廢墟里了。姐姐有愧於母親,正因她發現母愛的時候已經很晚了,讓母親苦苦的堅信她死有32年了。母親有愧於父親,正因當時要是母親沒被父親攔住,就不會是父親離開了……此刻,他們都已經互相原諒了,這才是一個很好的結局!

此刻,想一想,我們的母親對我們付出了多少愛:想起母親為我準備的每一頓豐盛的飯菜;想起母親為我洗的每一件衣服;想起母親在我遇到挫折時那充滿愛意、期盼我站起來的眼神:還想起母親在我生病時守在牀頭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我卻總是説媽媽對別人比對我好、嫌她做的飯不和我的口味。此刻想起來,真是慚愧極了!

媽媽會用一生去愛我,我也會用一生去愛媽媽!

《唐山大地震》這部紀錄片反映了在地震時、地震後的母愛以及親情!提醒着天下的子女們:要照顧好你們的母親,至少也要對得起她給你完美的童年!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5

“老婆,老婆,你在哪?”(我聲嘶力竭的呼喊着我的親人,似乎忘記身上的疼痛,推開了壓在我身上的傢俱跟瓦片,我找到了她,用盡全身力氣把她抱起來喊醒在昏迷的他,我心在想是不是她被砸死了?我心痛極了……)

正在我絕望的等待死亡的時候,她睜開眼睛説:快跑,不要管我,先找孩子……我可能活不成了,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們的孩子,把他們養大……(做為一個女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她的家人,而我……我很後悔,這太痛苦了,親眼看着自己的愛人在自己面前死去卻無能為力,這是我一生的傷疤,每當夜晚來臨,我都會想災難發生那瞬間,妻子死去的那情景,這些記憶痛苦已經纏繞我33年……)

這些是我看完東方台系列記錄片《唐山大地震》與少數倖存者談話後記憶的寫片段,從前聽説唐山大地震可能是很熟悉的的話題,可最近看了這個節目感觸很深,原來這幾乎見慣的話題是這麼血腥……在我看來美麗的世界發生這麼大一次災難。我認真的看,聽,聽他們心底最真實的心聲,生與死人性的心裏的鬥爭,每個倖存者都很激動,但有更多是痛苦……

“我開飛機看整個唐山的時候,我非常傷心的哭着並向上級彙報情況,這個我生活這麼多年的地方已經是一片廢墟,這時在北京中國各部分地區派的飛機帶着救援物資趕來,人們不管搶着吃,當時已經不知道手髒不髒抓起來就吃。此時的唐山已經沒剩什麼了……”(一位倖存者男大概50多歲,講述這些的時候眼淚一直在流,能看出他失去的那種難過。儘管他還活着,他還是難過,我很佩服他還有勇氣活下去,當什麼也沒有的時候還能堅強的帶着痛苦活下去……看這個節目我很心酸,鼻子也一陣一陣的酸`眼淚也很自然……)

看那些記錄,照片,倒塌的大樓,下面壓着的卻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愛人,家人,朋友,可他們都壓在下面,有些已經死去,有些人呼吸困難,或者流着血等待死亡……真的好痛心,原來我心裏美麗的世界……我太不知道滿足了,自己也知道這點不好,可是卻改不了,還是不滿足,滿足就是放鬆自己!我不滿足,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但是跟他們比我是幸福的幸運的……祈禱世界和平,減少災難,好人一生平安!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6

漫天的蜻蜓從川流的人羣身邊飛過,嗡嗡的聲音像一架架小型戰鬥機震撼着人的心靈,一場災難即將降臨在這座繁華温馨的城市。這是昨晚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出場場面。總的來説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許多感人的場面讓我的眼淚不知不覺的往下流,不過還沒我想象中的多,準備了兩包紙結果用了一包,呵呵。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終於謝幕,走出電影院時心裏感動之餘有些沉重的感覺,於是頭一次想到回來寫篇觀後感。

這部電影的感人場面很多,在我心裏最為震撼的有兩個場面,一個是方登懷孕悄然離開十年後回來看養父,幫陳道明穿上羽絨服後,陳道明坐下拍沙發時的場面,那一拍,那一喊一下就把觀眾的心揪了起來;另一個是離開32年,女兒方登回到唐山,與母親見面的場面,那幾個通紅的西紅柿一下就揪起32年前的那個晚上的回憶,徐帆的那一跪一下就把觀眾的心靈震撼,那一句“你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就讓我的眼淚也一下奪眶“冒出來”。

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無價,親情的偉大可以包容一切。讓陳道明(拍沙發)傷心的不是女兒犯的過錯,而是女兒的離開,但當女兒回來之後,這十多年的錯過一頓哭訴和責怪就完事了,除夕打的那個朋友電話,就知道陳道明有多開心了。相反,女兒方登32年對母親責怪“不是忘不了而是記得清楚”就顯得太不應該了,最後在墓地的“對不起”就説明了這一點,其實對於母親來説,這句“對不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離開32年後女兒回家了。

這部電影還讓我想到的是活着的人對待生活的態度。相比死亡,人活着就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責怪、甚至仇怨在生命的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32年的怨恨32年的內疚何苦來哉。人生活應該豁達一點,開朗一點,偶爾的不快,爭吵就當隨風而去,誰知道明天會是怎麼樣!

兩人只能救一個,在那種情況下其實救誰都沒有錯,活一個總比死兩個好。但在當時,作出那個決定,母親的心是痛苦的,女兒的心是悲涼的。親情和生命你會如何比較?當一個人和她的一個親人(父母或兄弟姐妹或子女),只能活一個,那個人會怎麼想呢?作父母的肯定會將活命的機會留給子女,做子女的會不會也是這麼想呢?要是兄弟姐妹之間呢,會不會為了親情將自己活命的機會讓給別人呢?若一早女兒方登就這麼想,我想也就沒有這個電影了。其實人的思想和精神是隨着生活年齡而不斷昇華的。

“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珍惜愛情,珍惜現在擁有的,好好生活。各位共享!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7

《唐山大地震》上映了2天了,今天是週末終於有空去電影院探個究竟了。聽看過的朋友説影片很感人,但我事前做足心理準備,要硬撐着不哭。

因為馮小剛説過:“只要是正常人看了這樣的故事都會感激,除非他是一個混蛋。”開場前工作人員更送來一包紙巾,馮大導很有信,觀眾必哭,結果證明不是混蛋,撐了半個小時,眼淚已失控流下,完場時雙眼哭腫了,但仍肯對着電視鏡頭講觀後感,只因此片值得推薦。

看此片記緊準時,否則便錯過開場時十多分鐘的大地震場面,特技效果做得十分逼真,很震撼,看罷電影后隨即訪問馮小剛,他形容:“這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災難片。”

馮大導所言非虛,該片改編自張翎的小説《餘震》,的確1976年的23秒唐山大地震,給片中飾演母女的徐帆和張靜初帶來32年的餘震,32年來一直活在23秒的噩夢中,影響一生的抉擇。令人感到無奈苦澀的是天災,不單帶來身體的傷、財物的損失,還要迫災民做無情的決定,兩個只能活一個,要兒子還是要女兒?寧願女兒死,還是截肢保命?活着又比死更難受。

編劇落筆很到位,完全拿捏到角色的感情,馮大導拍的電影多以男性元素,原來導女性電影功力不遑多讓。

馮小剛説:“我初看劇本,已覺得徐帆很適合演這個角色,但又擔心被指夫妻檔,於是跟各單位開會,研究哪個女演員最適合演這個角色,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徐帆是最佳人選,我便順水推舟。”

徐帆把角色演活,感動人心,她説:“很多時拍哭的劇情,都要醖釀情緒才哭得出,可是拍此片,劇本對白令我完全投入了角色,根本不用培養情緒,眼淚自然而然出來了。”

我預言女主角徐帆是今屆金雞百花影后大熱,她演外柔內剛的母親,能牽引觀眾的情緒,難怪馮小剛不怕外界指他捧老婆做女主角,假公濟私,環顧內地女星名單,當紅的范冰冰、李冰冰、趙薇、章子怡、鞏俐都不適合。

張靜初演女兒,由18歲演至40歲,遊刃有餘,她告訴我:“我是個很喜歡問問題的演員,很多時,在劇本以外,導演會給我一大疊資料,讓我更瞭解貫通角色情感的起承轉合,但跟馮導演合作,完全不需要。”果然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分鐘。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陳道明,留意他在處理歲月催人的細微變化,屬錦衣夜行,卻不可或缺。

《唐山大地震》不單帶來視聽的震撼,更帶來IMAX以外人心的震撼。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8

電影一開篇,屏幕上湧出一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難者的名字,每一個名字都代表着一個生命從這個世界上以外的消失,突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我趕緊向某人要了兩張手紙,我怕我忍不住。

地震的那十幾分鍾,我感覺拍的很好,很震撼。我一直張着嘴在喘氣,心在嗓子眼,感覺下一口就提不上來了。樓房倒塌的那些鏡頭我感覺很有內涵:“偉大”、“高舉”、“萬歲”、“戰無不勝”,多麼崇高的神聖詞彙,多麼偉大的革命理想,在災難面前都被摔得粉碎。在23秒裏,人就像蟲子一樣被上帝抹平,然後當大地平靜之後,無數扭曲的屍體被留在了這個世界上,身上還帶着血跡,就像我剛剛拍死的蚊子。人太渺小了,面對命運,甚至連反抗的時間都沒有。

1976年解放軍在唐山抗震救災的那段我很喜歡,流淚了,但是並不滿意。我對這些展示國家力量的鏡頭具有天生的崇拜感。據家裏老人們講,當時解放軍救援的效率並不是很高,很多幸存者是災區人民自己從廢墟下面挖出來的,比如電影裏面的方達。解放軍大多也不大懂得如何救援,很多幸存者本可以不截肢,但是當時很急,於是成了一生的殘廢。但是他們當時看見解放軍,看見一車車連綿不斷的解放軍,他們感到安心了。毛主席派人來了。唐山人民對於解放軍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電影裏面卻用簡單的特技一遍遍的循環播放車流、人流、飛機空投的救災物資。那些戰鬥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普通士兵,他們為了毛主席的指示,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為了這座城市的重生,他們獻出了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然而這一切都被這部電影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取而代之的一對善良的軍隊幹部夫婦領養了一名漂亮的唐山孤兒,這名孤兒據説以後可以做文藝工作。這是真實的,但是這是對解放軍抗震救災偉大精神的抹殺,也是對這對夫婦善良初衷的抹殺,更是對那個充滿崇高理想年代的.抹殺。

好了,到此本電影的災難片部分結束,進入倫理苦情電視劇階段。徐帆演的很用心,很投入,但就是有那麼一點點過火,她那一口走味的唐山腔,感覺像是在話劇舞台上。也許她是有意的,如果她壓得住火,我想我會哭的很厲害。她送方達的那段戲應當是整部戲裏最感人的部分了。汽車停下了,方達回到了她的身邊。鏡頭一轉,汽車裏奶奶沉默的表情。“把方達帶走就是要了元逆的命啊!”而此刻,方大強母親的心卻早已死了。看着徐帆佝僂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母親也經常顯露出佝僂的老態,眼淚刷的一下就下來了。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9

最近看了很多電視台對馮小剛以及這部片子的專訪,覺得馮小剛越來越敢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了。

之前,很多人都説這是一部災難片,很多地震的場景很恐怖,很血腥,不想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看了電影以後,才知道,很多説法都是沒經歷過的人自己臆測的。經歷了,才知道什麼叫經歷。

片中扮演母親的徐帆説了一句話,堪稱經典:沒了,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影片中的姐姐方登因為母親在突如其來的唐山大地震中説了一句無奈的話:救弟弟。而對母親產生了極大的仇恨。當姐姐醒來時,她躺在屍體車上,旁邊是她的爸爸。從此姐姐不愛説話,被陳道明夫婦倆領養走,也一直保持着沉默。這種沉默不是對過去記憶的失憶,而是一種仇恨和牴觸。直到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姐姐在救援中偶遇弟弟,才最終選擇去勇敢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而她哪裏知道,32年了,母親內心經歷着何等的煎熬?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情節,小人物,大背景,小故事。

片中,弟弟的奶奶要把殘缺了胳膊的孫子帶走,媽媽無奈只好同意,汽車緩緩離開了,媽媽絕望的看着車的背影和孩子的臉,突然,車停下來,車門打開,孩子下車,向媽媽跑來,徐帆近乎嚎叫的撲向孩子,那一刻,我開始流淚,任眼淚傾瀉而下。

第二次淚流滿面的時候,是片中汶川大地震的場面,我突然覺得自己又回到了2008年5月12號的晚上,四川巴中的那個酒店,整整一個晚上,我緊張的待在那裏,看着電視裏滾動的死亡人數,悲慟了一個晚上,眼淚流了一個晚上。

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更多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輝,親情和大愛在災難面前瞬間碰撞,艱難的取捨,痛苦的抉擇,更多的是母愛,父愛,血緣,親情的偉大力量。徐帆硬是把唐山人,汶川人內心裏的悲苦和無奈演繹的生動和真實。

地震後,生活還要繼續,祭奠、工作、上學、結婚、生子、退休......

結果的背後,那個過程才是最令人感動和敬佩的。

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經歷了,才知道什麼叫經歷。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0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馮小剛導演的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它不知讓多少人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就在教師節的這天下午,我們集體觀看了這部電影。

感動一生命的饋贈

故事中的父母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地震發生後,他們首先想到了孩子,地震威力巨大,所到之處,全部成為一片廢墟。母親看到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便向樓上衝去,父親深知危險,便用力地將母親向後一甩,衝進樓裏,“譁”的一聲,無數瓦礫壓到他的肩膀上,樓房倒塌了。

生命在地震中十分脆弱,大自然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將一個生命結束,而生命又是頑強的,一個男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換取自己的愛人。大自然雖無情,可人間處處是真情,是愛的源泉讓他這麼做,是心的的顫抖讓他心愛的人活了下來,他將自己的愛化作生命的清泉,遺贈給了自己深深愛着的人。

我不禁熱淚盈眶。

感動二艱難的選擇

母親已經失去了丈夫,而幸運的是他的孩子還活着,但又不得不做出一個選擇。一塊水泥板下壓着的是姐姐和弟弟,但她只能救一個,這手心手背都是肉,命運就是這樣無情的捉弄人。就在一番猶豫和掙扎中,母親選擇了弟弟。一旁的姐姐聽了傷心極了。

人生處處面臨着選擇,在進退兩難的境地,母親選擇了弟弟。如果生命可以交換的話,母親寧可拿出自己的生命。我們在面臨那樣的選擇是,又會怎樣呢?為人父母,那個不想讓自己的兒女好好地活着?我想起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失生而取之者也。我為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感到同情,感到傷心。“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鮮活的生命就那樣枯萎了。

感動三深情地擁抱

造化弄人。地震中,姐姐並沒有死,她的心中充滿了委屈,不想回家。而母親心中自始自終都是一片廢墟。23秒,32年,母親從頭到尾都是守着廢墟過日子。然而,在汶川的地震中,姐弟相認姐姐最終選擇了回家。母親烏黑的頭髮已變得發白,青春的臉龐也變的滿是皺紋,桌子上還擺着姐姐要吃的西紅柿。32年,女人一生中有多少個30年。姐姐懂了,失聲大哭,與母親抱在一起,多年的恩怨化為一個深情款款的擁抱;姐姐懂了,母親懂了,我們也懂了,放聲痛哭。為了親情,為了理解,為了原諒。

一個瞬間鑄就了32年的永恆。影片展現了人性,展現了親情,展現了理解,展現了原諒。《唐山大地震》的確是一部成功的、非常感人的電影,願在地震中逝去生命的同胞們安息,人們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1

距離上篇觀後感,貌似過了n年了,國小畢業後就再沒寫過觀後感了吧。還記得那部《媽媽再愛我一次》影片嗎,從電影院出來的我,淚流滿面。昨晚進入放映廳前,還被髮放到一包餐巾紙,看來又是一顆催淚彈。

不同的人看了同一部影片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個看點,落下的也是不同的淚,感傷的不同的心。

面對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我們無能為力。憑血肉之軀,再堅強的信念也鬥不過無情的天災。我最受不了的就是這種悲情慘劇,我最無法忍受的就是被迫的無奈,我最痛心的就是看着身邊的人漸漸離我而去可我卻無能為力。

影片中的無奈---救弟弟犧牲姐姐,救姐姐犧牲弟弟,折磨着母親痛不欲生。説了無數次的“兩個都得救”後,被迫選擇了弟弟。我知道,這句話對於姐姐來説是個巨大的打擊,從而使得奇蹟般死而復生的她,獨自生活了32年後再與母親相認。

曾經見過這樣的一幕:一個乞丐上自動扶梯,由於沒站穩,上升的過程中一直無法平衡,使得手中的乞討碗不停地晃動,為了不讓自己掉下來,只能選擇讓錢灑落。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這輩子不要讓我面臨類似的選擇,選擇生命是最痛苦的。世上有這麼一種人,因為不想被傷害,因此選擇不去愛。他們對一切都漠然,他們對一切都淡然,不報希望就不會有失望,沒有追求就不會遭遇打擊。因為太渺小,太無能,無法給予世界社會需要的,乾脆就封閉心靈,不被社會感染。這種自欺欺人的懦弱表現,看似很無知,實質真的很無知。他們私底下侃侃而談,大肆發表內心對當局的不滿,之後又感慨以卵擊石的無奈,最後抒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做人本分。其實我很討厭這種假仁假義的人,然而很不幸,我卻又是這個邊界的一員。

活了快三十年了,都還沒賺一分錢,更別説為社會貢獻了。一生琢磨着要為社會做點什麼,卻一直都是空想沒有實際行動。

其實,《唐山大地震》給我的最大感觸,倒不是抗災的眾志一心,而是對待生命的態度。只有喜沒有悲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害怕悲而放棄了或許會有的喜,是一種錯誤;遇到了喜由於沒有好好把握變成了悲,是一種遺憾。每一段人生,每一個生命,都可以譜寫成一首動人的樂曲。只是有些屬於聲勢浩大的交響樂,有些只是幽靜的小夜曲。每一個態度,每一個心情,都決定着這首人生樂章的走向。

走出影院,問我同學的感受,她的回答是:活着真好。我的回答是:我要好好地活着。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2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億元的票房向世人證明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確實,不愧是大導演導的電影,這部影片在催人淚下的影視效果之餘,讓人感觸良多,筆者從個人的感覺漫談一下該片成功的幾個方面:

整個故事情節精彩而完整,前後呼應。影片以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從著名演員徐帆飾演的母親痛苦無奈在女兒和兒子之間,選擇放棄女兒救出兒子,導致僥倖倖存下來的幼小的女兒登對此心靈遭受沉重打擊而引出的故事為電影主線,這個故事選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離的震懾力一點都不亞於《泰坦尼克號》悽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故事情節鋪展合理,展現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懷。 6000 多萬重金打造出來的大地震慘烈的場面,篇幅恰到好處,充分展示了編劇和導演對整個影片節奏把握的功力,使人們不要忘記 30 多年前那次慘痛的大自然災難,又緊緊圍繞故事主線展開。影片中女兒登遭受的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她幾十年不願與母親相見,讓人覺得合理,情有可原。在養母彌留之間,她温柔的貼着養母的面説,爸爸愛你,我也愛你。這是一個很善很美的瞬間,這一刻,這位養母一定覺得為養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學會感恩,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品質,影片用這一句温柔的話昭示了這個簡樸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親身母親因為絕望無奈放棄登而負疚了一輩子,一樣痛苦的心靈關閉了本能屬於還年輕的她的幸福。經歷汶川地震救災場面的登最後理解母親當時的痛苦與無奈,與母親盡釋前嫌相認,這些情節都過渡得相當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戲骨陳道明的演繹讓影片增色不少,幾位年輕演員表現也出彩,有一處小的細節:高大帥氣的研究生師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遠道而來正內急的登上洗手間,登愣住了,沒想到這位酷斃了的師兄如此細心體貼,影片後來兩人很快成為情侶並導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這種看似不經意又非常巧妙的畫龍點睛之筆又完全可以與電影《阿凡達》嚴謹的故事設計媲美。

可以預言,成功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會是影視界眾多獎項的寵兒,如果國外不對中國電影有偏見,對中國文化有一些真正的瞭解,筆者甚至認為,外國獎項也可以收穫良多。我感動噓唏之餘,為咱們中國人能拍出這麼好的特定題材的影片感到振奮和高興。而影片折射出來的人性的光輝與感恩的偉大更是一切獎項所不能涵蓋的成就與貢獻。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3

閒暇之餘,我讀了一本名叫唐山大地震的書,讀完後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那一場發生在多年前的大災難,從藴釀、發生、結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錢鋼先生的筆下復活了一般,一樁樁感人的故事,一個個經歷劫難洗禮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現於眼前,我就像參與其中,見證?那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慘烈的大天災。

這確實是一場浩劫。作者並沒加上一丁點兒的誇張、一丁點兒的放大,只用了最寫實的方法,將幾位親身經歷地震人士的感受記下來,將地震的死亡人數、影響範圍等資料摘錄下來,已教人感覺到那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但願這一切都是假的。

書中記錄了很多受災者的故事,有幾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採訪筆記記錄了這一件事:一個孩子在地震時遭撞傷,頭皮被掀開一大塊,裏面滿是沙子,救災人員用水去為他沖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讀到這一段,我幾乎掉下眼淚,那只是一個小孩而已,一個本應天真爛漫的小孩,卻要承受?成人也難於忍受的劇痛,這是多麼的令人心酸啊!另外還有兩個故事令我熱淚盈眶:分別是那位被樓板壓住下身,無法脱險的護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盡力去救治的仁醫。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麼惋惜,無奈。

但此書的最大價值卻不在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個個故事背後帶給我們的深刻體會,那一堆堆統計資料向人類發出的嚴厲警告。書的第一章就已給了我們一個信息:人類是多麼的愚蠢麻木。一開始,作者描述了許多地震前的異象,一大羣老鼠移居,一大羣昆蟲遠飛,?、狗等都出現不尋常的舉動,是否在説明人類連動物都不如呢?動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來臨,但一直自封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連一丁點感覺也沒有,是甚麼回事?是千萬年的進化,令我們失去了最基本預知災

害的動物本能嗎?但這仍不算是最令人類汗顏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恥的是我們一直引以為榮的科技萬能思想。人類就是太過倚賴它,明明看見一大堆不尋常的事正在發生,但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們信任的那些儀器並沒有動靜,所以不會有事發生。結果一直被人類奉為至寶的儀器出賣了人。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日漸發達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們滅亡的毒藥呢?況且,那些所謂的新科技產品、現代化建築,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嗎?千多年累積而來的科學知識所造出來的建築,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幾分鐘已將其完全摧毀。人是否要醒覺,不應再完全倚賴這些不可靠的東西呢!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4

這是一部能讓你體會生命的意義、體會最深的母愛的紀錄片——《唐山大地震》,在這裏,有愛,有希望,有寬恕,有感動……

蜻蜓遷徙,災難就要上演。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道紫色的光環出現在寧靜的唐山市上空,地震隨之而來。一家子,姐姐驚醒後趴在窗台上喊媽媽,牆上出現了一道道裂縫,母親衝上去救孩子被父親一把拉住,自己去了。短短几十秒,唐山變成了一座廢墟。父親被壓死了,兩個孩子被壓在同一塊石板下面。“只能救一個,只能救一個!”母親選擇了弟弟。在另一邊的姐姐哭了,因為她早就知道母親會選擇弟弟。弟弟截取了一隻胳膊,姐姐在幾天後奇蹟般醒了過來,卻怎麼也找不到媽媽,被軍人收養了……

在32年後的汶川大地震中,姐弟相遇。姐姐寬恕了母親,體會到最真摯的母愛!

父親救了母親,因為他知道:孩子是不能失去母親的,以及他對母親的愛。父親走了,捨得把母親一個人和孩子扔在人間。

母愛是偉大的,但在姐姐面前,為何又消失了呢?可能母親是想姐姐應該讓着弟弟,所以先救弟弟。也可能是母親偏愛弟弟……但我最想相信的就是母親只看到了弟弟,沒看見姐姐,只聽見弟弟説話,沒聽見姐姐説話。以為姐姐生的希望不多了。只有這種説法,對姐姐才公平一點點。想到這兒,我早已淚如雨下……

弟弟有愧於姐姐,因為要是先救姐姐,弟弟有可能已經掩埋在廢墟里了。姐姐有愧於母親,因為她發現母愛的時候已經很晚了,讓母親苦苦的相信她死有32年了。母親有愧於父親,因為當時要是母親沒被父親攔住,就不會是父親離開了……現在,他們都已經互相原諒了,這才是一個很好的結局!

現在,想一想,我們的母親對我們付出了多少愛:想起母親為我準備的每一頓豐盛的飯菜;想起母親為我洗的每一件衣服;想起母親在我遇到挫折時那充滿愛意、期待我站起來的眼神:還想起母親在我生病時守在牀頭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我卻總是説媽媽對別人比對我好、嫌她做的飯不和我的口味。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極了!

媽媽會用一生去愛我,我也會用一生去愛媽媽!

《唐山大地震》這部紀錄片反映了在地震時、地震後的母愛以及親情!提醒着天下的子女們:要照顧好你們的母親,至少也要對得起她給你美好的童年!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5

這幾天在電視上一直聽到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二爺爺説今天帶姑姑、我、表妹一起去看《唐山大地震》。我們2時37分從家出發到電影院,爺爺買過票後進去看了看時間才2時50分,沒辦法,等唄!總算等到3時了。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倖存者陷入一個震後32年的情感困境,這是我看之前在網上了解到的影片簡介。

開播前,全場肅靜,都準備好全心投入的狀態,我心跳也加速,死死盯住屏幕,擔心錯過每一個鏡頭。

影片放到元妮選擇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時候,這一刻,現場隱約傳來了抽泣聲,也帶動我積累多時的情感一下爆發,在眼圈打滾的眼淚差點就掉了下來。影片隨着時間,把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帶到了另一個場面。收拾了一下心情,從歸平靜,偷偷看了一眼身邊表妹,她比我還要堅強,竟然對視微微笑了一下。

中間一段就跟看情感連續劇一樣,講述大學期間女兒方登和讀研究生的師兄戀愛懷孕,因方登不願意打胎而導致分手,方登把孩子生了出來。而弟弟方達背上行囊外出打工,後來,自己開了公司,還開上寶馬,帶回了媳婦。

影片放了毛主席逝世的場面,我在想,影片是講述大地震,關毛主席他老人傢什麼事了?接着放到了姐姐和弟弟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最後在汶川地震,同時參加救援隊而相遇,卻沒有發生任何故事就姐弟相認,讓我很莫名其妙,影片怎麼可以忽視了這個過程?本來還抱有期待姐弟相認的感人鏡頭,最終都沒有出現,直接就轉換到弟弟帶着姐姐回家見媽媽。

在電影放到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電影裏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已的女兒活命而同意把女兒的腳據掉,當我們面對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時,我們只能選擇,選擇棄捨!做這樣的決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在這一秒,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再次在眼中打轉,我的淚水掉下來。

在姐姐方登和媽媽元妮相認的場面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影片讓我非常滿意,特別是那句“親人,永遠是親人。”在災難面前,我們想到的永遠是自己的親人,正是這些人間真愛讓場面感動,讓觀眾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