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成語故事》讀後感(15篇)

作文 閲讀(3.1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成語故事》讀後感(15篇)

《成語故事》讀後感1

書是知識的海洋,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個寒假我讀了《感恩父母》、《成語故事》這兩本書,我非常喜歡《成語故事》,因為這本書看起來特別有意思,我們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成語,有些成語的字我認識了,也學會用了,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而來,比如"朝三暮四"這個成語,這個寒假,我向媽媽提出了這個問題。媽媽讓我到成語故事裏去尋找答案。

帶着疑問,我打開了書,哈哈,這下它們的來歷我全知道了!我就説一下"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來歷吧,古時候有一個老人養了一羣猴子,因為他養的猴子很貪食,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教訓猴子。

一天,他對猴子説:"明天給你們吃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猴子聽了發起怒來,他又説:"好吧,那就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聽了,高興得翻跟頭,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老人變換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來歷是不是很有趣?夠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這本書後,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成語,更瞭解了它們的來歷。在今後的説話寫作運用上都會有許多的幫助,我今後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成語故事》讀後感2

《成語故事》這本書裏包含着各個成語不同見解和哲理。比如拋磚引玉這個成語故事,比喻用粗淺的東西引出完美。珍貴的東西;再比如聲東擊西這個成語故事,指製造出要攻打東邊,實際上卻攻打西邊。而有一個故事,叫懸樑刺股,故事裏的人物讓我深感敬佩。

在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書生,他的身境非常之坎坷,曾到一位隱居深山的鬼谷子那裏學習學成後,他想去各國遊説,找一個一官半職。蘇秦曾來到秦國,在一個小旅店裏住了兩年,一連給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揚自己治國主張。可是,秦惠王沒有采納,蘇秦在心灰意冷的時候回家了。回家之後,親戚。鄰居們都看不起他,這讓他感到非常之慚愧,決定要發奮讀書。從此以後,他整天都在家裏讀書。到了晚上如果打瞌睡,蘇秦就會拿旁邊的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經過一段時間的苦讀,終於掌握了更多治國道理。對各國的軍事更加的瞭如指掌。這就後來成為戰國時代一位具有響噹噹的大縱橫家。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學會他那種勤學苦練。發奮讀書的精神。

《成語故事》讀後感3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我在裏面學到了很多成語。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成語故事是《拔苗助長》。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是個急性子,老是擔心自己的禾苗長的不夠快,於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兒子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就不會得到成功。故事裏的農夫就犯了這樣一個思維錯誤。我們在學習中也應該避免犯這樣的錯誤,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是有一個過程的,就像種禾苗一樣,要一點一滴的積累,踏踏實實的學習,最後才能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我還學會了如何使用這個成語造句: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

《成語故事》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

書中講的是:東漢未年,劉備去為了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就去拜訪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卻外出郊遊,不在家,劉備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後來,劉備又去拜訪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又外出閒遊,張飛本不想再來,見諸葛亮不在,便氣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食,準備三度造訪諸葛亮。

於是便動身再次拜訪諸葛亮,到了草廬外,只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劉備的誠意,終於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願意出馬輔佐他,打敗敵軍。

讀了《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故事之後,讓我明白了:去拜訪別人,必須有一顆誠懇之心。這樣,才會有回報。我們學習也是一樣,只有我們認認真真的聽好每一堂課,把所學的知識要點充分掌握住,按時完成佈置得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最好自己能獨立完成,檢查自己真正學會了多少知識內容,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水分,到了考試的時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績。如果,平時學習馬馬虎虎,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就會靠的成績很差。所以,我們要用《三顧茅廬》的態度去學習。

《成語故事》讀後感5

南北朝時期,有位很出名的畫家張僧繇,他繪畫的技術很好,傳説,梁武帝要張僧繇去作畫,他在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他用了三天就花完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很多人都來看他畫的龍,走近一點都沒有眼睛,大家求他把眼睛畫上,他説:“要是把龍的眼睛畫上龍就會飛走”,大家都不信,以為他是騙人的,他只好為另外兩條龍畫了眼睛,在電閃雷鳴中人們看見被畫上眼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飛向天空,過了一會兒人們再看看牆壁,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梳了一個特別簡單的頭髮,我又買了一個好看的髮夾,我就戴上了,一個特別簡單的頭髮,戴上了髮夾,感覺我現在好美啊,原來發夾也有這麼大的作用啊。”讀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今後在讀文章的過程中,我一定要把好詞好句都記下來,等説話或寫作文的時候,在關鍵地方用上這些好詞好句,就可以讓語言和文章更加精彩了。

《成語故事》讀後感6

暑假期間,我看了一本書——《成語故事》,書裏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吸引着我,啟發着我,引導着我。

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磨杵成針》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李白小時侯讀書很不用功,還沒寫完作業就跑出去玩。一天,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拿着一根又粗大壯的鐵棒在石頭上使勁的磨着,李白看了感到非常的奇怪,就好奇的問老奶奶在幹什麼,老奶奶説,她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感到非常好笑,覺得不可思議。老奶奶又説,只要功夫到家,自然可以成功,李白聽了以後很受啟發。從此,李白無論碰到了多大的困難、磨難,時刻記住老奶奶的話,最後成了一位詩人。從這則故事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什麼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受到了一些啟發。我們要像故事當中的那個老奶奶一樣,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鐵棒也能磨成針。在我們平常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堅信自己能做到,再粗的“鐵棒”也會被我們磨成“針”。相信自己,不懼困難,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最終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成語故事》讀後感7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 ,名字叫《成語故事》,是中國作者宋海峯主編。

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的成語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望梅止渴》《磨杵成針》。

《磨杵成針》的故事中講啦立白少讀書,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讀書,一天,李白又讀的心煩起來,便走出去,途中遇見了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鐵棒 ,李白覺得很奇怪,問道:您這是 在幹什麼啊?老婆婆回答説:我這是把它磨成 針呀!李白驚奇 極啦,説:這麼粗的鐵棒,要把它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笑着説:我不停的磨下去,這根鐵棒會越來越細,最後一定會被磨成針,怎麼不行?李白聽了很受感動,於是下定決心堅持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啦一位偉大的詩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要堅持就一定 能成功。

讀完了這本《成語故事》,啟迪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在傳統經典文化的薰陶下自內而外發出儒雅的氣息,變得知書達禮,心胸寬廣。

《成語故事》讀後感8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名叫《成語故事》的書,他是圍繞着一個成語來説的一個故事,最終把成語的意思寫在最終一段。比如説:亡羊補牢,故事寫了楚襄王當上了國君很開心,整天吃喝玩樂,敵軍打下了都城,在內的不少土地也被佔領了,他還沉迷在享樂之中,到快要攻入城池,他心裏才後悔萬分,於是他去請回莊辛向他道歉,期望能夠挽回局面。莊辛告訴他只要把破掉的羊圈趕緊補上就不算遲,只要齊心協力,還是有期望的。楚襄王最終用了莊辛的方法,最終收復了大部分的地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在收到損失之後,要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楊時和遊酢去請教教師,遊酢要敲門時,楊時説:“讓教師在休息一會”,於是他們便在外面等候,不一會兒,下雪了,越下越大,他們的身上擠滿了雪,當教師推開門看見大雪中屹立着楊時和遊酢時,感動得説不出話來。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以頌揚尊師敬道的可貴精神。

這兩個故事讓我記憶很深,因為這兩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個是:在學習時,如果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要盡力去補習;第二個是:要尊敬教師。

這本書真好看,又能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還能夠讓我們瞭解歷史故事,所以我提議大家都去買這本書。

《成語故事》讀後感9

你若要問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叫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那就是《成語故事》。

這本書的封面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你一翻開這本書,看了一點之後,就會被它徹底給吸引住的。

題目的下面是成語的意思,接下來就是這個成語的故事了。這本書非常的周全,有用這個成語造的句子,還有這個成語的出處,更便於我們理解。要是有空位子,還會刊登一些有趣的歇後語。這本書可不是那麼死板,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幅插圖。

這本書裏有許多的好詞好句,文章寫得很生動,好像自己就在現場一樣。這本書既能夠長知識,還能提高寫作能力。那些歇後語引用到文章中,能使文章更幽默;“造句”裏的好句引用到文章中,能使文章更生動,所以這是一本很實用也很有趣的書。

看了這本書後,我的作文明顯有了進步,作文中能用上好詞好句了,詞彙也變得更加豐富了。而且看了這本書後,瞭解了古代的一些人物,弄懂了自己以前不懂的成語的意思。這就是知識,多些知識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現在,學校的讀書節又來臨了,從現在起,讓我們一起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一起感受讀書的快樂。

《成語故事》讀後感10

我不喜歡學成語,因為成語都是四個字,也不好理解。媽媽為此總生我氣。

幾天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成語故事》書,媽媽與你一齊閲讀此書,而且十分肯定的告訴我,你肯定會十分喜歡此書的,喜歡學成語的。這天媽媽抓我一齊閲讀《成語故事》書,翻開書媽媽給我一邊讀成語一邊講成語的故事,我發現裏面有許多我沒學過的.成語和沒有看過的故事。

讓我難忘的是《專心致志》這一篇講的是:兩個人拜著名手弈秋為師,學棋的時候,認真地聽講,乙卻心不在焉。結果,甲的棋藝越來越高,乙的棋藝還是一樣。

弈秋語重聲長地對兩個學生説:下棋如果不專心致志,也是學不好的!告訴我們做事要專心致至。

還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資料是: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説: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能夠成功。

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

沒想到,我真的喜歡上了成語,原先每個成語都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啊!

《成語故事》讀後感11

想必大家都看過《成語故事》書,我也不會例外,因為,這是一本經典的好書。

我看完此書後受益匪淺,這本書有為人處事篇,堅強意志篇和求學求知篇。每一篇都給我們了一種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對我們敦敦教誨。這本書裏面有些故事裏的人犯的錯誤看起來很蠢,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然而,我們卻沒有注意到自我有時也會犯這種錯誤。這本書警告我們不要犯那上頭故事裏的經典錯誤事,也不能像故事裏的人那樣心胸狹窄做事不顧後果,更不能像故事裏的壞人一樣明知故犯。這本書還能教會我們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塑造一個優秀的我們。

這本書有些經典的故事是我們從小就理解到的,可是,我們仍然有可能照樣“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等等。難道這是家長提醒的不夠嗎?是教師教育的不夠嗎?不!那都是我們自我一時的不慎而鑄成的錯誤。我們讀了這本書的故事後,會更清楚的記得一些教訓,本能的吸取一些教訓,這是僅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我個人認為《成語故事》是一本很棒的書,也是我們成長中必讀的書,它會使我們更加優秀。

《成語故事》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兩個成語故事,它的名字叫《鐵杵磨成針》和《畫蛇添足》。

《鐵杵磨成針》講的是:古時候,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放下書包就出去玩。有一天,他在外面玩耍時,看見一位老婆婆拿着鐵棒在石頭上磨呀磨。李白問她幹什麼?她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婆婆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李白,他慚愧地低下了頭。從此,他不再貪玩,認真讀書了。終於成了一名偉大的人。這個成語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退縮,勇敢向前,就一定會成功的!

《畫蛇添足》講的是古代祭祀活動結束後,主人要把一壺酒獎勵給有功勞的喝。但是參加祭祀的人很多,這酒每個人都喝一口的話,那就不夠喝了!大家安靜下來,其中有一個人説:“讓大家都畫一條蛇吧,誰先畫好就讓誰喝 ”。大家都同意了,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看了看四周,沒有一個人畫好。於是,他就自作聰明給蛇畫了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他説:“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説完,一口喝了美酒。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做到位就行了,不要弄巧成拙,反而壞這件事。

《成語故事》讀後感13

我讀完了《成語故事》這本書,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讓我學到很多有用的知識。

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有趣的成語,半途而廢、不恥下問、脣亡齒寒、風聲鶴唳、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這些成語都包含着一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半途而廢”。

圖片

半途而廢這則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決定外出尋師,提高自己的學識。一年後他放棄了學習,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氣,拿起剪刀到紡織機前説:“這些絲織品都是蠶絲織成的,一根一根蠶絲累積起來才有一寸;一寸一寸累積起來,才有一丈、一匹。如果我現在把織機上的絲織品剪斷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費。你在外學習,每天都要問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方面不夠?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成就自已的美德。你中途就回來了,跟我剪斷織機上的絲織品沒什麼不同。”聽了妻子的話,他深受教育,立刻動身回到老師那裏,繼續努力學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到頭來一無所有,結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貓釣魚一樣。

《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歷史知識、文學知識,還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成語故事》讀後感14

這個週末我力行老師“多讀課外書”的教誨,從家裏書架上翻出了一本《成語故事》,讀完以後真的讓人學到了不少知識,受到了不小啟發。

這本《成語故事》當中有很多成語,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則成語《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不為五斗米折腰》。

《背水一戰》講述了在古代戰場當中一些部隊將士遭到了敵人猛攻,最終部隊退守到了河邊,已經無路可退。於是將士們背水一戰,與敵人展開了殊死較量,最終為部隊殺出一條血路。《背水一戰》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到了危機關頭人應該拿出勇氣面對困難,這樣的勇氣是非常強大的,能夠促成你完成任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四面楚歌》講述了一個國家四周虎狼洶湧,各種勢力勾心鬥角,為利益爭鬥糾紛。而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在這樣“四面楚歌”的環境當中立足保存,在於巧妙地化解、制衡各種勢力,從而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

《不為五斗米折腰》講述了一個文人清廉傲骨的品格,告訴我們不能夠低三下四得去接受他人的施捨,應該有自己的行為處事風格,不能夠越過自己的為人底線。

通過這些成語故事的學習,我真是學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我會牢牢吸取其中知識涵養,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當中。

《成語故事》讀後感15

《成語故事》這本書有許多成語比如説程門立雪、割席分坐、邯鄲學步、口蜜腹劍、高枕無憂、樂不思蜀、孟母三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請君入甕、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完璧歸趙、望梅止渴、洛陽紙貴······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邯鄲學步。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趙國的邯鄲人走路姿勢特別優美,壽陵的一個人,不顧路途遙遠去學趙國人走路。他學得很認真,可是他學的總是學不像,等他身上的錢花光了之後,不得不返回燕國壽陵,可是他把自己的步法忘了,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走路了,最後只狼狽的好爬着回燕國。

我想:如果我是那個人,我一定會把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天天看天天看一直看會為止,然後慢慢學,就算我學不會我也不會,也不會像那個人一樣狼狽的爬會燕國。我還知道了生搬硬套的模仿別人反而把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掉了。

讀了這本《成語故事》它讓我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許多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