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人生海海讀後感(精選14篇)

語錄名言 閲讀(9.82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海海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海海讀後感(精選14篇)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

之前聽樊登老師講過麥家老師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請麥家老師做客讀書會分享創作過程。之前不知道麥家老師,直到看到他之前寫過《風聲》、《暗算》才知道這位老師的厲害。

在採訪的過程中,麥家老師表現出來的豁達開朗、堅持自我讓人很敬佩。在滾滾紅塵中能做到不被誘惑、堅持自己的真心的能有幾個?大都被世俗帶領着漫無目的的前行着。

樊登老師説他用一天讀完了這本書,我用了兩天,故事內容很吸引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每次都給人一些震撼。熬夜讀完。

本書主要講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關的人的命運。故事梗概需要自己去讀、去品味。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如書名一樣,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沒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還有一點就是,你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就是真實的存在,譬如書裏面的“小瞎子”,在書的結局處,本以後得到同情資助,他會有所改變,沒想到最後還是會編造一些謊話,看到這裏的時候有種説不出的難受噁心,懷疑他在説謊但是又在想此時為什麼要説謊呢?難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直到“少校”去世後,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術刀,才跟作者一樣長舒一口氣,明白了人性。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愛一個人的勇氣,不管他變成什麼樣子?

“少校”在事業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遭對手陷害。發配回農村老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過的自我,沒有被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這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很令人佩服。

我們有什麼日子過不了的嗎?應該做到無論在哪裏?什麼樣的環境?都能開心的生活,過好每一天。前段時間整理微博,才發現以前很容易滿足,每天都有小幸福。後來變得越來越麻木了,找不到感覺了。

最近看到其他號在寫抑鬱的事情,原本以為只有自己會間斷性抑鬱,情緒低落。看到後才發現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不是個體的原因。有些人因為生活的艱辛暫時掩蓋了抑鬱的時間,或者是忙碌的沒有時間抑鬱,但內心還是很痛苦。只是在人生的浪潮中隨波逐流,沒有方向。我想改變一下自己的人生軌跡,做自己

未來的路會如何不知道,只有自己去尋找。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2

《人生海海》是當代著名小説家麥家20xx年出版的新作。麥家著有長篇小説《解密》《暗算》《風聲》等。其中《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解密》被翻譯成33種語言,是世界圖書館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經濟學人》評為“20xx年度全球十大小説”。麥家的小説具有奇異的想象力和獨創性,人物內心幽暗神祕,故事傳奇曲折,充滿懸念,多被改為影視作品。由他編劇的電視劇《暗算》和根據他的小説改編的電影《風聲》對諜戰類型劇發展意義重大。

麥家的這本《人生海海》講述了一個傳奇而充滿人生況味的故事。一個原本風光無限的上校,一生贏了無數場仗,最後卻敗給一個不足道的祕密。作者功力深厚,情節發展順暢,不復雜的故事又總有懸念,讓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樣一個祕密?整個故事圍繞這個“祕密”展開,從“我”的視角,講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從少年成長到中年的半生,在守護欲與窺探欲的對抗中推進,可讀性非常強。整本書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卻能於無聲處震撼人心。離奇的故事裏藏着讓人歎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是形容人生複雜多變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們像海灘上的兩粒沙子一樣相遇。”好在林阿姨終究找到了瘋了的上校,餘下的後半生,於林阿姨而言,既是愛,也是救贖。人生海海,苦難總會過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現實裏的深情和善良讓人感動不已,讀到上校離開的那一段,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個閃着金光的人呀……

麥家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生活從來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3

人生海海,誰主浮沉?

麥家的這本書讓我一直以為是他的自傳,直到叩問度娘才死了這條心。想來也是,什麼人才能擁有上尉一樣的人生呢?經歷戰亂而獨善起身;多朝更替而名聲泰然;偏居一偶卻眾望所歸。

再講故事,已然沒多大意思了。這是小説,任何複述都是對原文的贅述。格物致知,能悟出多少,正確與否尚且不明,這只是個人見解。

我看到人的深深侷限性,像是上吊的繩子,勒死人的脖子,動彈不得。爺爺一代鄉紳,英明聰慧,卻被名聲勒住喉嚨。為了還兒子“雞賊”的清白,不惜出賣好人,慘淡收場。爸爸重情重義,又為情所傷。因為內疚,草木皆兵,被折磨半個世紀。上尉一位名醫,懸壺濟世。卻為貓所困,處處被人拿捏。

稻盛和夫曾説了一句很有哲思的話:人生的意義,大致就是讓你的心志在自己死去時,要比出生時更加完善。簡而言之,人生海海,世人浮沉,不過是為了鍛鍊自己的心志,不斷突破自己的侷限性罷了。

就如柴靜説的: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存在。世到如今,依舊有人歧視同性戀,依舊有人視牲畜性命大於人命,依舊有人忙於名利,受不得臉上半點污漬。我們人類,依舊在大海漂泊,進化的彼岸遠在天邊。

時代由一個個人構成,人生海海,人是水,構成了海,但人作為水,卻控制不了海。如果人性具有劣根性,那麼時代也還在輪迴。戰爭從未熄火,黨派爭執從未停止,階級壓迫從未放緩……我已經不看新聞了,世事讓我厭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人有人的侷限,時代有時代的侷限。我眼拙,看不出這個世界是在螺旋式上升,還是圓圈似的往返。就像是學校長跑,一圈又一圈,跑到力竭,跑到氣喘,跑到撲倒。一圈圈都是相同的風景,梵天一夢,今夕何年。

人生海海,但總有一天也會海枯石爛。在單調貧乏的生活,我們的跑道越來越小,已然沒有機緣去突破自身侷限性。麥家,你是拓荒者,你的海很大,但我只有一片湖而已。湖很淺,很小,很安寧,也很無趣。

我羨慕你海的波濤洶湧,你垂涎我湖的波濤盪漾,我們之間,有一棟圍牆,無論在那邊都不會滿足。這大概就是人進化的動力吧,也是一個個大寫的圓圈。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4

感覺像讀了三到四本不相干的書,風格太割裂。本以為麥家返璞歸真寫鄉土,結果第二部分還是忍不住走向諜戰傳奇,最後變成十七年文學傳奇和九十年代都市傳奇。並不喜歡這種絮絮叨叨的文風,而敍述視角的不當切換也總讓人齣戲。麥家擅長講諜戰故事,這次想玩深度就漏了怯。大段大段的自白看似真誠其實極不真誠,人物像説書人一樣講故事,讀者只能知道人物想告訴你的,但是人物其實並不可信。《人生海海》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傳奇故事,沒法深入探討人類的心靈困境。那些被討論到的困境,都是社會性的。包括主旨“人生海海”,不也是一句“報紙上得來的話”嗎?

故事邏輯上其實有頗多破綻,明明都是相似的事件,有些奇蹟可以發生而有些奇蹟不會發生,一會兒神通廣大一會兒無能為力,成為有選擇性的發生,悲劇本身也變得牽強,太像是一個作者隨心所欲構造的故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自然生髮的命運。心靈鋪墊的薄弱和故事邏輯上的硬傷讓人搞不懂書中每一次逃離的意義和必要。最討厭那些説教氣的句子,前半部分作者明明用童年“我”的視角去講故事,但又太想講道理,找不到合適的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就用“爺爺説”這種生硬的方式表達。後半部分爺爺不在了,誰來承擔這個説教的角色?於是又有了“報紙説”,其實都是“麥家説”,寫雜文一樣。作者強行介入文本其實挺沒勁的,就像昆德拉説的,“發現惟有小説才能發現的東西,乃是小説唯一的存在理由。”話雖然偏激了點但道理不假,能用一句話表達的東西為什麼要寫成小説?換句話説,這難道不是觀念性的主題先行嗎?感覺講了這麼多故事,就是為了那些“爺爺説”和“報紙説”的句子做註腳。也模仿一次這種句式表達:報紙上説,這種麥家式的表達,直接乾癟,像淺水灘,一覽無遺。如果真正的好小説就像大海,那《人生海海》就像電影《羅馬》的開頭。最奇怪的是母親的缺位,難道只有男人的傳奇故事值得被講述?六十天賣了六十萬本,真的很會營銷了。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5

上校活着的勇氣是什麼?人生海海中上校是一個悲情人物。

抗日、內戰、文革……歲月如此的艱難,為什麼還活着?這是我讀這部小説讀到中間的時候的冒出的一個疑問。

讀到最後,作者把發生在故事中的人的悔恨、遺憾、悲憫、不羈的感情緩緩地放空,最後選擇仁慈了一切。

人生如同大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這裏面既有每個人日常滋生出的一地雞毛,灑落到具體人物上就是那麼的殘酷與無情,那種生活所帶來的悲與喜,哀與樂都是如此真切、殘酷,看看我們身邊熟悉的人,何不是在這樣的人間中度過;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善良的,作惡的,上天悲憫人間切切,即使人間嘴臉各異,皮囊萬千,歲月終究饒過了所有人。

我想,這大抵就是人來人間,對短短几十年生命歷程葆有的最基本敬畏,也是對生命敬畏的最大安慰。對於愛哲學的人來説,“死亡”,讀書筆記m一直以來都是無法繞過的問題。對它,從來都是不害怕,因為終究是要來的,所以不懼;又因為終究要來,所以給予了足夠敬畏。從呱呱落地到安然離世,從不願面對生活到勇敢活着,既是對生活不易的抗爭,也是對生命的激烈享受。

但是對於人生的探討終究是一個大的問題,哲學上永恆的一個命題,淺薄如己,深度難探,去談,終究是那麼泛乏無味。只是,這人生就那麼一次,有時候又只是短暫一瞬就離開這世界了,既是多麼美麗,又是那麼的短暫。短到我們像是伸手就能觸摸的地方,所以又覺得還是可以簡單的聊聊我們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小事。

看看身邊的那些故交,有些都沒來得及再次打招呼,都已經離你而去,那聲“下次見”、“下次找你吃飯”、“再見”……都變成了無聲的“下輩子見”、“下輩子找你吃飯”、“下輩子再見”。可是,親愛的,下輩子,你在哪裏?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6

這是一個關於好人沒有得到好報的故事,當看到主人公一次次受到命運不公的對待,會憤懣,會鬧心,我很不喜歡這類的情節,如果好人過的不好,怕影響我成為好人的心。這個上校,自帶主角光環,聰明睿智,勇武敢當,以我衝動的心性,看到這種不公的結局,應該氣的心裏堵的慌才對,因為是斷斷續續看的,這種情緒就被縮小了。在看《野性的證明》時,我鬱悶了很久,因為本是英雄,不該末路,應該有更美好的人生,卻受了許多無端的委屈和連累。當看到小瞎子説的主角父親與他的事時,我被深深的震驚了,是不願相信,也不能相信的事。這個父親在我看來,是再重情不過的人,不能做這樣的事,幸好結局不是那樣子的走向,不然真不知道自己如何自處;如果是那樣,我感覺看到這本書的感覺就崩塌了,就好像堅守的東西被毀掉了一樣。讀到後半段,開始的是憤怒,讀到後面,慢慢就變成感歎了,情緒被慢慢拉長,一直拉長,拉長成一種無力感,讓人不想去爭辯,去控訴,只能緩緩地吐出一口氣,像是對結局的妥協。

他是個明亮磊落至善的人,又因為聰明能幹,能不在乎流言,能以德報怨,成了聖人般的存在,在哪裏都聲名遠播。只是一輩子為了肚子上的刻字擔驚受怕,如果是真的做了也就算了,可是明明是有原因的,又怎麼甘心被無辜的冤枉與詆譭。

我遺憾這個主人公沒有一份愛情,其實我還挺盼望女主角出場的。作者總是寫道報紙上説,報紙上説,讓我有印象。這個世界裏,有死要面子的人,也有不要面子的人;有最真誠善良的人,也有壞到底的人;跟風輿論的人多,獨立的思考的人少。如果上校不是因為貓,大抵也不是這個結局,我想,人生還是要無牽無掛是最逍遙的,不用到哪都惦記着,貓可能在某一程度上代替了伴侶的作用吧。

人生海海,雖然沒有明瞭的文字解釋,但我想,我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含義。人生很寬廣,我們都沉浮於其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事,好的壞的笑的淚的,不論經歷了什麼,還請好好活下去。

我更喜歡看善惡有報的故事,命運不公的故事容易使人不忍與心鬱,當知曉結局時,更容易書寫出激昂的文字,熱血的腔調,好似要將這麼多的不甘訴諸於筆端。但是在現實中,公平的確好像沒有想象中多。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7

無意間看到這本書,開了頭就停不下來,一定要一口氣看完。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有點疑惑,這本小説怎麼語言這麼優美,比如描繪村莊或者人物外號等。於是我被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折服。而這本書的視角也很吸引我,故事以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的視角來寫,並且是以一個個“往事”串聯起來。主人翁是蔣正南,全書只提過一次他的名字,而最多的稱呼是“太監”、“上校”、“金一刀”、“小爹”。他是全村最奇怪的人,人們背地裏取笑他,然而家家户户有什麼事都找他商量。他養兩隻貓,像養兒子一般,為了貓甚至可以放棄大好機會。他有一個皮包,裏面有金子打的十幾件手術器具。他入了國民黨,也當過共產黨特務,還參加過抗美援朝。他忠貞為國卻多次入獄受苦。他被愛他的女人害的丟了前途。他有一個好兄弟卻被兄弟的父親害的入獄。他被小瞎子看到了他的祕密於是斷了小瞎子手筋和舌頭。他最後瘋了和愛他的女人結婚了。他像個孩子一樣的活到了接近一百歲......

故事很精彩,看到精彩處,實在想拍案叫絕。雌老虎、老保長、、老巫頭、小瞎子……這些人活生活現,故事蕩氣迴腸。

作者刻畫的主人翁是那麼的有血有肉,讓人心生敬佩。首先,他從小就很厲害,比如學木匠,很快就學會了。還有打仗受傷在醫院看醫生救治病人,自學了醫術。比如救了門耶穌和老首長等等人……他當特務深入敵人內部,忠貞為國等等。這樣一個人真的像金子閃閃發光。

閲讀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哪怕有幾處甚至讓我看的落下眼淚,但是卻給我一些啟發。文中有一處我印象很深刻。老巫頭説:“為什麼驚蟄不能動土?因為驚蟄是蛇蟲百豸甦醒的節氣,地裏土裏都窠着各種幼蟲胎卵,嬌氣得很,動了土就要了它們的命了。哪怕害蟲也是性命,要讓它們投胎活一世,不能叫它們投不了胎,死在胎盤裏,這是做人的起碼。”這本書用蔣正南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是一本值得回看的書。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8

“《人生海海》是麥家在時隔8年之後的首部長篇之作,於20xx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故事講述了一個渾身是謎的“上校”在時代中穿行纏鬥的一生,離奇的故事裏藏着讓人歎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這是搜狗百科對《人生海海》的描述。這本書好像從20xx年底開始就火了起來,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因為靜靜的一篇讀後感微博,看完她的微博我就將此書列入了自己的閲讀書單。20xx年生日下單了本紙質書籍作為27歲的生日禮物,但真正翻看此書也是近幾天的事情。説實在的,一開始看的時候有點投入不進去,什麼前山是龍變的,什麼老虎啥的,對於地形地勢的描述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但耐着性子看啊看啊,沒用多久,整個人的思緒就被故事吸引,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書裏很多語言描寫讓我耳目一新、拍手稱奇。比如:春暖花開時節,嫩綠的葉苗像一支祕密部隊,從條紋狀的樹皮下鑽出,便一發不可收拾,發瘋似的向天空和枝丫爭搶地盤。比如:到了冬天,村子像裝了套子,一下子封閉了,冷清了,安靜了。再比如對上校做的好吃的的描述:……但濃郁的香氣會飛的,從鍋鐵裏鑽出,從窗洞裏飄出,隨風飄散,像春天的燕子在逼仄的弄堂裏上下翻飛。香氣驅散了空氣裏的污穢,像給空氣撒了一層金,像閃閃金光點亮了人眼睛一樣,拉長了人的鼻子。等等……

書中的每一個人,都不能簡簡單單地以“好人”或“壞人”論之,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各自的思量,上校為守祕、爺爺為家族聲譽……但陰差陽錯,故事就漸漸發展成了最後的樣子。

看上校傳奇曲折的一生,有無奈有痛心,也為最終和林阿姨的結局感動和惋惜;也為“我”前妻坎坷的命運難過,就像書裏説的:我前妻真的是個好人,就是命苦,像上校。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

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語言風格,麥家的作品之前沒看過,語言風格也不是很瞭解適應,但我想,我不排斥這種風格和描述,甚至還有點想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9

麥家在《人生海海》末處寫道: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人生似海,起落浮沉。“人生海海”,這極富詩意的四個字裝載了厚重的人生況味,這其中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每天打開手機,螢螢發光的屏幕裏總有層出不窮的輿論風暴,讓人深感錯愕。這恰恰是最為真切的,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實。

“度日”“消磨時光”的常用語令人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於將它打發、消磨,並且儘量迴避它,無視它的存在,彷彿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

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意義。

也不知從何時我慢慢不再為那些表面的東西動心,更喜歡自然的東西,對自己寬容一些,不再和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死纏爛打,越活越簡單,堅持自己的形式——讓那喜歡閃光的事物盡情閃光,以最低調最隱幽的方式生存着。哪怕,人前黯淡,人後,亦黯淡。

通常,在一個單位都要從最基礎做起,這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問題往往是,由於長時間工作而喪失了向上流動的可能,其中原因可能非常複雜,主觀、客觀都有。這些毫無成就感的工作常常會給人帶來沮喪感,時間久了,人又開始習慣了這種沮喪感。

我們可能看到的未來就是成為某個部門的主管,但問題是你成為主管的條件也並非完全靠你努力就能具備的,況且成為他又能怎樣呢?

常説,人要有夢想,夢想可以有,但大部分夢想是實現不了的。即使實現不了那也沒關係,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或者説,有些夢想實現不了更好,這意味着沒有付出有可能是很沉重的代價。生活中,大多數人是平凡的,平凡沒有什麼不好,平凡自有它的幸運和樂趣。

在我們擁有夢想的時候,通常都是一廂情願的,對生活和社會還不瞭解,隨着時間的流逝,與生活的朝夕相處,逐漸會感到那些夢想越來越遠,有人會因此鬱鬱寡歡,有人會開始淡忘夢想,也有不幸的是當你的心再一次被喚醒,開始反思或是抱怨目前的處境。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0

這十天裏,我讀了一本書《人生海海》,這本書的作者是麥家。他用第一人稱的敍事方式,講述了一個人在那個時代裏的一生。

這是關於上校的一生,他曾經有讓人羨慕無比的榮譽和一生,他當過醫生,用自己高超的醫術,在戰場上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他當過特務,與日本人周旋,打探情報。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上校用自己小小的手術刀救了無數瀕臨死亡的生命,醫術高超的他在戰場上救人,妙手回春。而本是有機會當上副院長的他,卻被另外一位候選人設計陷害,被開除,只能回家鄉。

他經歷過,但他從未向生活屈服過。他曾經為國家出生入死,他在日本當特務,與一個個陰險狡作的人周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他自己卻被川島芳子所害很深,在他的小腹上刻上了讓他屈辱一生的字。

他為守護自己的尊嚴,寧願不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一起,也要守住這祕密;他善良,愛護生靈,他給他的貓最好的,不管什麼時候,心中仍惦念着他的貓;他堅強,在被司令抓起來後,仍嘲笑司令,儘管生活殘酷地對待他,但仍然樂觀面對生活。他是一個英雄!

最後他等來了願意守候他一生的人,他為了守護自己僅剩的尊嚴變成了瘋子,他的智商僅有七八歲小孩一般。而她用自己的善良打動了全村人,大家都願意她將上校接走,上校得以度過那安靜幸福的晚年。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可能人生漫長,我們不知道未來有多少風風雨雨,有多少苦難。但我們可以勇敢地去面對未來的一切,生活比我們想象的殘酷,它是無情的。但只要我們還熱愛生活,信心滿滿,我們總能看見未來的美好。

上校,他是一個英雄。他被歲月的洪流遺忘了,被黑暗而殘酷的社會摧殘,被生活折磨。即使“身敗名裂”的他被現實折磨,但他仍然願意樂觀地去對待生活。

生活像大海,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是晴天,什麼時候是暴風驟雨,但我知道前面一定有希望,一定會到達那夢想的彼岸。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1

初讀這本書,我覺得他是太監,讀到一半我覺得他是上校,讀完這本書我覺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樣寬廣,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無法觸及他的寬度。正如我們不知道有一天我們的日子會過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我們會活到多大年齡。這些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軌跡,但是上校在經歷瞭如此多的生命的打擊之後依然沒有放棄熱愛生活,沒有放棄給爺爺寫大字報。

正是這種對於生命無限的包容和熱愛,以及對於他人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和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智慧能夠讓他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之後依然能夠安然地活下去。

恐懼和羞恥心就像是一粒種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種下,就會生根發芽,並不斷地長大。上校那麼勇敢的一個人,在戰場上殺敵無數,救人無數的人,卻被自己身上的一個名字所打倒。爺爺是被自己所謂的面子所打倒,其實也是怕自己丟了老祖宗的臉的恐懼讓他鋌而走險揭發上校,釀成這樣家破人亡的悲劇,爺爺和父親的結局並不比上校好到哪裏去。至少上校是了無牽掛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但爺爺和父親呢?

愛的對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所有不幸的開端。林阿姨因為愛上校而不得被慘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贖罪,不管怎樣,大概是命運的兜兜轉轉吧,最終兩個人還是結婚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善事,就是在為自己鋪路,上校一生善良,最後雖然落的個傻痴的下場,但因為年輕時救過林阿姨的命,為自己的後半生鋪下了路,也為自己積下了福。

我覺得,人生海海這個名字真的好。其實想打九分,但是又沒有九分這個選項,剛開始給了八分,後來想想還是給了十分,希望麥家能夠再出一些這樣的精品吧,這個時代需要您這樣優秀的作家來盪滌我們浮躁的內心。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2

也許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創作的靈感之源,但與此同時,不幸的童年也會成為一個人一生都擺脱不去的陰影。它隱祕而又陰鬱地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某個小角落裏,這個小角落有時會成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有時又會被無限放大甚至吞噬整個心靈。它既滋養你的創作天賦,又毀滅你快樂的權利。

麥家説,“有人天生有的一些東西,我註定一輩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帶着童年那些傷疤和傷痛的記憶走下去,並寫下去,這大概就是我無解的人生。”

終於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如此偏執甚至極端地熱愛寫作,或許那只是一種被逼無奈之下的“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獨的心靈的唯一方法,但同時寫作也會使人無限接近於死亡的狀態。羅蘭巴特説,回憶是寫作的開始,反過來,寫作是死亡的開始。所以,沒有嘗試過寫作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曾經歷過什麼。那是暗無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敗感共同累積交織的狀態。

在讀《人生海海》的過程中曾無數次感受到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孤獨感,同時也對作者麥家心懷敬佩。他獨自承受着這種瀕臨死亡的孤獨,以決絕之姿挑戰自己突破自己,像一位英勇無畏的戰士一樣揭開自己的傷疤與那些痛苦的過往搏鬥。

幸運的是,經歷了五年孤立無援的撕扯對抗,《人生海海》最終圓滿完成。

這部作品飽含悲憫與傷痛,作者卻對這種情緒始終隱忍剋制,甚至在即將爆發之前選擇戛然而止。也許作品中並沒有大部分讀者期待的那種澎湃激烈的情節,但這就是作品的高級之處。留給你的永遠是那一絲説不清道不明耐人尋味又捉摸不定的悵然若失之感,好像最終得到了某種解脱,但其實又深陷其中讓人久久難忘、魂牽夢縈。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3

昨天讀完《人生海海》第二部前4張,今天讀完後四章,不由得解開了許多對於上校的疑惑。

1.老保長對上校的態度轉變

上校剛剛從軍回村時與老保長結下的樑子,對於日後上校對老保長的幫助來説,簡直不值一提。

老保長受了上校莫大的好處,上校即便在監獄受難,都還惦記着老保長的生命安全,不忘記要幫老保長還清賭債,上校對於老保長的恩情,遠遠大於他倆的過節。

村裏所有人都叫上校“太監”時,他很少惱的,村裏人有事,他不計前嫌得幫,他也不要什麼回報,只要一碗麪做報酬,看的出,上校實際是一個善良、有情義的人,所以,不難理解,上校被審判時,老保長拼命維護他。

2.老保長滿口下流話,但是卻是一條好漢。

老保長在小説的出場就給人一種下流的印象,在“我”眼中的好感度很低,“我”甚至一度因為老保長跟自己敬愛的爺爺抬槓而認為他是壞人,但是老保長雖然明面上當過日偽軍的保長,但是私底下卻做了不少好事。

若非知道老保長的為人,以上校的聰明增們會帶一個做過日偽軍保長的人去自己地下工作的地方,甚至還讓他接觸過自己的頂頭上司。

3.滿口道理的爺爺成了“我”心中最大的 反轉

“我”幾乎是在爺爺的教導下長大的,從小聽爺爺講道理,聽到後來“我”甚至都能用他講的道理來反駁他了,但是在自己兒子的名譽問題上,在自家的面子問題上,爺爺關心則亂,極其不理智得做出了揭發上校的舉動,讓“我”們一家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使他變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壞人。

不得不説這篇小説的角度,以小孩子的視角來探索和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一邊像局外人,一邊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再加上麥家獨特的人物描寫,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個性鮮明獨特。

人生海海讀後感 篇14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敢死不叫勇氣,活着才需要勇氣。

這是2019年讀完的第18本書,歷時7時45分鐘,時間不長不短,然而,我卻真真正正耗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才看完。

為什麼?

因為我沉浸在上校的劇情裏無法自拔,因為心裏有愛,有恨,有情,有義,還有歡笑與淚水,看得透徹,所以走得緩慢,走得深沉。

也許讀完這本書,我們會學到很多人生哲理,學到如何去做一個有良心的人,也也許,我們只是把他們的人生當作我們學會活着的一種方式,但不管怎樣,感謝麥家,給了我們人生不一樣的真諦。

生活,不是我們該活過的樣子,而是我們該記住的樣子。

人生百態,世態萬千,我們不求自已活到多麼高不可攀的境界,我們也不奢望自已活到人生多麼仰望不及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儘量做到像上校那樣,做一個有本事有擔當又睿智的人。這世間天大的事都要覺得不足為懼。凡事看得淡,卻又不隨波逐流,有自已的思想,有自已做事的方式,不浮誇,不張揚,不躁不嬌,凡事盡握我手的強大氣場,才不負青春,才不負人生,才不枉此生千辛萬苦的來到這世上。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心底最深的感觸。也許還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想要傾訴出來,比如,上校;比如,上校的一切。整個人生裏,別人的一切,星河萬里,不及我看上校的一眼。

但是,我卻選擇了放棄,只因為,對於上校,多少的語言,都無法去書寫,去記錄,唯有放在心裏,沉澱,定格,直至永恆。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