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暗算》讀後感

心得體會 閲讀(1.5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暗算》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暗算》讀後感

《暗算》讀後感1

麥家的《暗算》我是第一次接觸,包括麥家的作品我都是第一次接觸的。我記得以前厚圃依稀談起麥家的作品來,然後作品名字我不記得了,只記得他好象談過麥家,好象沒有談過。青萍兄的《暗算》落入了我的手中後,我在餘華之後選擇麥家,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有針對性的看一些東西,這樣挺好。《暗算》講的是國家安全局前身的故事,我記得以前好象聽過或者看過這麼回事。安全局的前身應該是什麼保密局或者如麥家所説的破譯局等等部門,故事就只用了三種人的身份構成,一個是聽風者,第二個為看風者,第三個則是捕風者。當然,這裏指的風是指一些間諜性的行為,比如破譯密碼,偵察情報和實際的參與戰爭行為。

聽風者用的是一個人作為主角,這人是個瞎子,名叫阿炳,當然,《二泉映月》的演奏者也是叫阿炳,兩人的特點當然是耳朵比較靈,有與從不同的聽覺與觀察力。這個阿炳從陸家村被帶到破譯局,主要是為了偵破敵國的密碼,從一千多組的摩斯密碼裏聽出敵方的電台,然後交給破譯者去解迷,為國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當然,文中的阿炳簡直就是個天才,他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破掉了敵方的電台,令破譯局原來計劃一年完成的工作提前了許多。而這個人卻是敏感的',不容質疑的,他不願意別人否定他的判斷,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斷一樣。這有些神經質,或者類似於瘋子的行為。在他倍受大家尊敬與膜拜,當然,他的缺點在於他經受不起任何的打擊,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後,他選擇了自殺。

《暗算》讀後感2

因為工作耽誤,《八佰》沒能看成,網上看又覺得時間太長,沒有那份精氣神。只能談談《暗算》這部小説。

電視劇應該是看了一點,但印象不深。小説看起來更有聲有色一些。

《暗算》主要講的是情報部門 701幾個傳奇人物的故事。有耳朵機靈的阿炳,有破譯能力超羣的黃依依,有大器晚成的陳二胡,用屍體傳遞情報的韋夫……

除了死後被利用的韋夫外,其他幾個都是天才,有他們的特長,帶給了無限榮耀;但他們也有致命的弱點,給予了他們悲慘的結局。如書中所講,701集中了最優秀的天才,把天才一個個送上了頂峯,又一個個送上了絕路。那些遙遠的年代,隱晦的角落,天才像流星劃過天際,一閃而過,不只是幸,還是不幸?

看《暗算》這書,跟看《解密》似的`。多少前人竭盡全力掩蓋的祕密都隨着時間流逝而浮出水面。在時間面前,沒有任何祕密。年輕時候説不出口的祕密,也許到老了就是喝酒就冒的故事。

但是祕密在他的有效期內,總是有着它存在的意義,吸引了無數製造祕密與破解祕密的人,留下了很多的傳説。

《暗算》讀後感3

整本書講述的是中國情報機構701的特殊人羣的特殊生活,他們被封閉在一個山裏面,基本上是與世隔絕。《暗算》整部先説都圍繞着幾個詞在展開:數學天才、算盤、下、破譯密碼。小説採用一種新的敍述方式,即直接引用採訪者的語言和作者自己的語言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描述。這部小説還有同名電視作品出品,但我沒有看過。麥家的寫作讀起來非常流暢,儘管語言描述沒有沈從文文字的華麗,也沒有餘華設置的迭起懸念,但是他的語言簡練,專業。

小説梗概上分為三大部分,上部主要講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中部講了黃依依和陳二湖的故事,下部的主題是韋夫的靈魂説。阿炳的故事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奉獻與忠誠。阿炳的奉獻就是將自己的能力全

部奉獻給了組織,儘管他只是一個聽力超羣的瞎子。他的忠誠體現自己對待組織的忠誠和對自己母親的'孝心,同時也要求他人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自己妻子對自己的忠誠。阿炳的死讓我感到很悽慘。不能説他的死是誰的錯。看罷這個故事,我同情阿炳,也同情阿炳的妻子。她是愛阿炳的,她也為阿炳考慮,阿炳沒有生育能力,但是又認為自己和妻子睡過後就該有個孩子,自己的母親就能夠抱孫子了,她只能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睡覺,進而懷上孩子,可惜的是阿炳的聽力實在太好,而阿炳自己又是那麼的執着。也許正是這樣的結局才能達到小説想要的效果。

《暗算》讀後感4

風,一種冥冥混沌中的快意,一種無法言傳和觸摸的神奇。《暗算》巧妙的分為了三個部分:聽風,看風,捕風,靈感源自於號稱中國“中情局”的神祕組織701,分別與701的三個特殊的業務局監聽局,破譯局,行動局一一對應。偵聽就是要聽懂天外之音,無聲之音,祕密之音,被喻為“聽風者”。破譯即解密,就是要釋讀天書,無字之書,為看風者。搞諜報工作的.就要深入虎穴,迎風而戰,為捕風者。我們從形象的比喻中足以看出諜報工作像風一樣的特點,抽象,敏捷而又稍縱即逝。

長期艱苦的蟄伏工作似乎是701成為一個周而復始的運轉機器,遵循着看,聽,捕三個步驟。仔細回想人生對夢想頑強的探索過程豈不是也亦復如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我們在嘈雜聲中追尋着希望之風傳來的一絲佳音。就像書中黃依依對烏字一號高級密碼頑強的探索,當我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試圖破解人生密碼時,依靠的不就是看風者的那份執著?在漫漫求索路的盡頭,艱苦卓絕的捕風終於略見曙光,我們難道沒有感受到“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柳暗花明的快意?人生漫漫求索路正如一次聽風,看風,捕風的過程,造就了層層遞進,由表及裏的人生三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