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心得體會 閲讀(9.71K)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1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必須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因此,努力實施繼續教育工程,加強中國小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面向21世紀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是面臨新形勢的需要,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綜合實力的需要,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夯實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國小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1、通過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説,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脱“已成的我”,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2、教育無小事。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於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着新鮮芳香、體現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概括地説,教育的真諦在於啟發自覺,在於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3、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2

經過這一段的學習,給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一個現代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完善自我,我自完善,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教師,而這其中最關鍵的我認為有兩點: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一是自己廣博的學識。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的規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總之,師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萃,也是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教書者必須先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範,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這次學習的收穫是非常豐富,它引發我更多的思考,也讓我收穫了很多的知識。

我隨着繼續教育時間的不斷增加,繼續教育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與學習之中,或者説,我已經融入了繼續教育學習的廣闊天地之中。

通過繼續教育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理解了如何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貫穿於數學及各個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使我茅塞頓開,在開學這一段的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實踐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所產生的效應。這是以前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説實在的,在最初的學習過程中我對此並不感興趣,因為各種學習、培訓也參加了很多次,可往往是走形式的多,真正有收穫的少。所以開始點擊繼教網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和學時。可是,當我進入繼教網的那一刻,我就被這裏的一切吸引住了,它為我呈現的真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經典教育案例使我更全面的瞭解了什麼是素質教育,使我的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靈魂得到了淨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教師只是引導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不能夠進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並且教師自身職業的特點是教書育人,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斷變化,不斷創新,才能真正成為知識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擔當起科教興國的重任。

其次,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温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再次,通過學習,使我們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學到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業務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對於一名年輕的教師來説,對我今後的教學進行理論性的指導,以至於不會偏離素質教育、我想我們雖然學到是理論,而最主要的是我們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欲實踐,也就是説作為教師還是要將落實進行到底。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最後,教師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自然,教師的工作也是異常辛苦的。但是,當我們走進課堂,面對着一雙雙對知識的渴求的目光時,我們就要做到心無雜念,將一切煩惱與憂愁拋卻腦後,精神抖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的課堂中去。

我覺得學習不能是暫時的,只有不間斷的進行業務學習,才能提高我們的授課水平,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才能把新課程內容講好。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3

智殘兒童又稱弱智兒童,是指在智力發育期間(18歲之前)由於各種有害因素,導致精神發育不全或智力遲緩,並顯示出適應行為障礙的兒童。他們的情況很複雜,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第一大類型是在生命發展早期某個階段,患過大腦疾病留下殘疾的兒童,我們稱之為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第二大類型是患有進行性大腦疾病的弱智兒童,如癲癇病。

我們培智班的學生大部分屬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有1個癲癇病患兒),他們中有屬興奮型,易激動,自控能力差,動作無節制;有屬抑制型,孤僻,不喜歡和人親近;有屬嚴重言語障礙型,發音不準,説話口齒不清,再加上他們的年齡大小不一,這樣一些特殊孩子放在一個班級裏學習,給授課的老師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有所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了多樣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進度、多層次的教學內容以及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的個別化教育。通過實踐證明,對弱智兒童實行個別化教育,是深化特教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

個別化教育模式符合特殊教育規律,是一種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彈性處理各項教學因素,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形態、教學進度等使每個學生皆能掌握適合的教材,學得力所能及的本領,以達到個別化學習目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教育對象的個別能力、興趣和需要,尤其是他們個別的學習困難,但卻不一定要個別地進行教學活動。因此個別化教育並不等於個別施教。

一、建好一本“明細帳”,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前提。

1、做好學生的各項記錄,以全面為標準。

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對每一位剛入學的新生必須進行全面細緻的摸底調查,瞭解他們的基本情況,並做好各項記錄。首先是常規記錄,包括學生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父母的年齡、學歷、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家庭生活狀況、教育小孩主要承擔者等。其次是生理記錄,包括學生的個人成長髮育史、以往病史、智殘原因、其它生理缺陷及程度、母親生產史、父母親的健康狀況等。三是教育鑑定記錄,包括學生的理解記憶情況、上課注意力情況、觀察能力、語言缺陷情況、學習動機情況等。四是適應行為調查記錄,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與同學交往能力、個性等。

2、制定好科學的教育計劃,以個別化為方向。

通過摸底調查,可以知道哪些教學內容對哪些學生較容易,對哪些學生較難;哪些學生對相關聯的舊知識掌握較好,哪些還不夠鞏固,有待強化;哪些學生需要直接輔導,哪些學生可以當“小老師”等。在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準確分析、正確歸類的基礎上找出其存在的優缺點,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然後為每個學生制訂出切實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學科教學、動作功能、社會交往、生活勞動和興趣技能五大領域。這五大領域基本上反映了智殘學生教育教學的需要,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二、開展個別化課堂教學,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關鍵。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諾曾經説過:計劃的東西一定要付諸於實踐,這樣才能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培智班現有的課程是根據學科來安排的,容易受課本的束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侷限性和獨立性,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之間缺少聯繫性。《智力落後兒童心理與教育》一書指出:“不相關或跨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容易使智殘兒童產生記憶的零落甚至脱節和遺忘,從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因此,教育根據學生的個性而定,尤其是教學內容更要依據學生的實際而定,是個別化教育的關鍵。我按照“低起點、小步子、多循環、新花樣”的原則,讓每個智殘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落實到每個智殘學生的身上。在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的前提下,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等因素在班裏開展全班學習、分組學習和個別學習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立足共同點,進行全班學習。

大多數智殘學生都有語言缺陷,在表達過程中,往往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説話語流不暢或帶有口吃現象,常使人不知其所云。對於這種現象,在語言教學的時候,像學拼音、認字、口語交際、語言訓練等課程,就適合用全班學習的教學方式,不管以前是否學過,在課堂上逐個逐個地過關,過關的小朋友馬上獎勵小紅花,並讓全班同學鼓掌表揚,每當掌聲響起,孩子們臉上會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下一個小朋友也會躍躍欲試,此時,他們都會忘記誰口齒不清,説話含糊,連平常膽小從不敢舉手的孩子也會大聲地跟讀,這樣的效果非常好。

2、結合分散點,進行分組學習。

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心理缺陷的性質和程度,將情況相近或相似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分成幾組。一是智殘較重的為一組,因為他們的記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大腦疲勞發生頻率較高,就讓他們學習一會,自主休息一會,多重複,通過多次反覆增強他們的記憶。二是把智殘較輕的分成一組,他們相對來説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較高,理解能力強,注意力集中,能配合老師講課,在學習概念、計算法則時,根據理解去記憶,鼓勵他們把意思説出來,把他們集中在一起學習,能取得相應的效果。三是把記憶力較好,理解能力差的分為一組,他們對朗讀、抄默寫、背誦往往很感興趣,但分析課文,計算等內容學起來就很吃力,把他們定為一組放慢進度學習。

3、針對差異點,進行個別學習。

個別學習類似於個別輔導,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個環節特別薄弱,在全班或分組學習中不能適應,就把他單獨出來選取適合他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對一的學習。像以前班裏一個叫小錢的學生(現以畢業),他剛轉來時,已是四年級的學齡,卻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班裏也沒有和他同一進度的學生,我就發給他一年級的教材,在課堂上抽一定的時間單獨教他,手把手地擺小棒、數卡片,原來發現他的接受能力其實蠻強的,這樣面對面的學習,效率也很高,一段時間下來,他已經喜歡上了這裏的學習(先前的大班化學習,由於無從着手,以至一無所獲)。

三、創設多元活動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有效陣地

1、在節日活動中,培養感恩情懷。

通過多元活動,能使學生感到快樂,還能使他們受到教育。我利用節日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的感恩情懷。在節日裏,我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佈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如在母親節來臨的時候,要求低年級的小朋友為媽媽送上一杯熱茶;中年級的給媽媽洗一次腳或捶一次背;高年級的為媽媽整理一次房間。在新年到來之際,要求孩子們給你最喜歡的人制作一張愛心賀卡,寫上一句祝福的話,(不會做的孩子説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些融入生活主題元素的感恩系列活動,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漸漸學會關心他人,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關心周圍世界,懂得感恩與回報。

2、在藝術活動中,培養自尊自信。

藝術活動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教育孩子懂得什麼是美,如何發展美、品位美、展示美,能激發孩子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認真觀察、分析每個智殘學生興趣愛好、認知能力、行為表現的基礎上,我為每個學生選擇合適的興趣活動,利用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潛能。如我班的小錢同學,他的身體協調性特別好,自己對體育也很感興趣,我就讓他擔任體育小組長,每次上課學習技巧性的動作,我就讓小錢學會後給同學們做示範,這樣不但他的積極性特別高,不厭其煩地教小朋友,也能激發同學們學習的慾望。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7月小錢有幸參加省第二屆特奧運動會,在100米和50米自由泳比賽中獲得了兩塊金牌。又如小成同學,性格較內向,平時不善言語,卻很喜歡畫畫。課餘時間常會主動畫畫,每次畫完就拿來給我看,看她這麼用功,我也耐心輔導她,並選一些作品貼在教室的“娃娃樂園”裏。06年5月,小成在參加平湖市首屆殘疾人書畫展中獲得了銅獎。此外,我們實驗國小每學年都會舉行一個大型的主題節活動,像今年的家庭教育節,去年的經典誦讀節,還有以前的英語節,語文節等等,我們培智學校附設在實驗國小裏,這就好比近水樓台先得月,有了更多的優勢。孩子們和實小的孩子們一樣,在如此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薰陶下,有了不少長進。有幾位在我們班代過課的老師反映説:“想不到你們班的孩子會背這麼多古詩。”其實這都歸功於學校的經典誦讀節,像學校贈送的《六個“一百”》、《孝弟三百千》、《詩韻三百六》等書籍都是孩子們愛讀的,每天早晨我們都會有20分鐘時間進行朗讀。不僅如此,學校播放的上下課音樂是用古詩新唱的方式製作的`,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居然都能跟着唱下來。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適應能力。

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關注書本之外、課堂之外、學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對於鞏固課堂知識,培養適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根據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特點,設計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從而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如每年春暖花開之際,我會帶學生去學校附近的景點踏青(青少年宮、梅蘭苑社區、如意小區等);我們還和平湖師範的校團支部建立了友好班級,每週五中午他們都會來學校和孩子們搞活動;又如在勞動技能課中,教低年級的小朋友學會刷牙洗臉,洗紅領巾、洗襪子;中年級的小朋友學會擦門窗、掃地撿垃圾、整理抽屜;高年級的同學學會疊被子,折衣服,擇菜等,通過鍛鍊,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並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四、家校合作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可靠保證

1、以溝通為紐帶,取得家長支持。

在對智殘學生進行個別化教育中,家長的意見態度和支持程度非常重要。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能積極配合學校的,就能保證家校結合的教育方式真正得到落實,也能使學生的個別化教育得到有效提高。每學年開學之初,我會對班裏的學生,尤其是本學年的新生進行家訪,瞭解新生的生長環境,家庭教養條件,家長教育意識等一些基本情況,在近距離的接觸中達成真誠溝通。這樣,能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方矢。如在生活自理方面,有的孩子先天性動手能力較差,加上家中的溺愛,剛來校時,連最基本的吃飯、上廁所都不會。到了學校,會很不適應,有的學生一天到晚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甚至連小便也拉在椅子上)。我就手把手地教他們上廁所、鋪毛巾、吃飯、放飯菜盒、洗手、擰毛巾等。同時,我為每個學生建立一本家校聯繫本,把學生在校一天的基本情況以及回家要求家長配合做到的事情一一記錄在冊,家長若是親自來接的,就當面與他交流。事實證明,孩子在家裏能自食其力的,其動手能力就較強,因為他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家長也會在實踐中,看到孩子可喜的變化,增強教育的信心。又如在學習上,今年我班有3個新生不會握筆寫字的,家長每次來接時總向我訴苦,“吳老師呀,我家孩子不會寫字,可怎麼辦呀?”我就跟他們講:“這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惟有每天給他練筆的機會,先幫着他把筆,等他有了自主意識,手的肌肉慢慢會動了,再漸漸放開讓他自己寫。在學校裏,我就是這樣做的,你們回去也這樣給孩子把筆,你不要主動寫,你握着他的手讓他主動寫,我們雙方配合,這樣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的。”我給家長看我每天給孩子們把筆練的字,並在學生的回家作業本上範寫好課堂上所練的字,要求他們回去也這樣練,通過談心,家長們深受鼓舞,回去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2、以家長會為橋樑,傳授科學教育知識。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家長缺乏教育意識,對孩子完全放任不管,家庭只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不是受教育的場所;也有的家長雖有教育意識,但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式不當;甚有家長動不動就動手打孩子。在學校裏,有的智殘學生脾氣暴躁,自控能力差,動不動就亂髮脾氣,在老師的耐心教育、不懈努力下,雖有所好轉,但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孩子之所以形成現在的個性,與家長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給每個家長講授最低限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也請一些熱心家長親自來講講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這樣還能使一些自卑的家長重新鼓起教育的勇氣。通過這樣的交流,一些家長能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經常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講故事,把家庭生活搞得和諧融洽,愉快幸福。這樣的氛圍有利於矯正孩子的個性缺陷,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4

在這次師德師風大討論活動中,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學習心得如下:

一、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有時要檢查其質量高低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如按教學大綱教學,在講課過程中不一定穿插當時市場實際情況來講,很難看出教師是努力教學呢,還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教師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不斷進步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裏,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脱離羣眾,就會被人們評頭論足,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減小人們議論的素材,才會不被他們議論,這是做人應懂得的道理。

二、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

首先我認為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係,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局面,師生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老師,而不是學生,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後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才會更多,不一定我們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但我們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係,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三、必須樹立寬廣的服務觀

既然教師的天職是變化、自化、化人,那麼,新形勢下的服務觀務必是寬廣的而不狹窄的。過去一度受智育為上的支配,雖然我們一些教師也服務於學生,但只關照成績較好的學生,熱心於一些學生、冷淡一些學生,造成被動局面。我提倡寬廣的服務觀涵蓋兩層意思:一是服務於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二是服務於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

作為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希望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可認為師生間是一種垂直的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係,因為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係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使學生總以為老師的慶,觀點具有權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我們時常注意到了學生的一些想法,儘量讓其講完其看法,然後我也講講我的看法,不同之處我們再現場調研、論證,這樣可激發學生的一些親想法和看法。同時對我們教師的思維也有啟發意義。可以説教學應以人為本,教學中重視學生想法、看法,鼓勵其積極思考、創新。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5

通過師德師風的學習,我又一次認識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師德的形象,不是簡單地説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形象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們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

一、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二、熱愛學生是教師的美德,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書中説: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信任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信任學生,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育才富有實效,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學生。書中還説: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嚴在該嚴處,愛在細微處。”只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並努力去實踐。具備了這樣的師愛,就一定會在教學實踐中滿腔熱忱,真正與學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把學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學過程中來,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目標。同時,在這愛的交流互動中,教師的師德修養也會得到提升。

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四、教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們應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歧視差生。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掉一個學生。慈祥的笑容、親切的言語、文雅的舉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聲色俱厲的嚴格,更能貼近學生的心靈,更能取得教育的實效。教師,應以虛懷若谷的胸懷,誨人不倦的精神,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去照亮學生的心靈,去培養好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適應新時期發展。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愛崗敬業的要求有很多、很大的不同。每個教師都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做到愛職業,樂奉獻,真正成為新時期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6

一、要反思自己的職業道德狀況

一名教師是否愛崗敬業,團結協作,決定他是否能盡職盡責地教書育人,是否能腳踏實地,不斷進取,是否能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科學施教,這些都影響着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發展與提高。為此,教師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對祖國的命運和前途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教師工作的本質。責任和特點有深刻的理解,有“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和“愛事業”“愛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具有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

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應樹立符合時代發展的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學生基本觀念,思維技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應用知識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科技素養,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

人總是具有反思自己及自身實踐的可能性。我們與自身實踐保持一段距離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熟知它。我認為,教師為實現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思考自身的具體教學活動時,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

四、要反思自己的知識系統

儘管教師在上大學的時候獲得了一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識仍然是來自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自我反思。為了保證擁有知識的合理性和實踐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通過不斷地反思自己的知識系統,清除自己知識上的誤解和偏見,增進對教育實踐及其複雜情境的洞察和見識。

五、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教師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實驗能力,結合自己工作的實際,敢於對新的教育現象和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並勇於通過不斷的實踐,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方面的能力狀況,努力做專家型教師。

六、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常規

每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習慣,有必要經常進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促進自身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學常規中反思,擇取精華而創新,是教師進行教育改革的一種穩妥而有效的方法。

七、要反思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育專家,學者編寫的,是教學的基本依據。但是,教材也會存在不足。因此,教師要把教材當成扔需加工的重新改造的對象,根據本地的`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認知水平,科學地調整教材的內容和數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及時作好記錄,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八、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實現

就思想教育學學科的特殊性而言,德育功能不能缺失。思想政治課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針對學生的不良情緒,內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行疏導和教育。教師要適時抓住教育事件對學生進行教育,落實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錯失良機。

九、要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

身心健康是教師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難以保證完成教育教學,教育科研任務。健康的人格更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性格等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藉助行動研究,批判的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所依據的經驗、理念、背景,總結成敗得失,不斷優化教學問題解決,努力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的自覺活動和過程,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會起到良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7

通過對姜教授《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及其理性思考》講座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型專門技術人才的根本途徑,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但我國職業教育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

姜__教授認為,現在職業教育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這是與普通教育的明顯不同之處,但是在強調就業導向的時候,要關注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需求,一個是個性需求。職業教育既然是一種教育,它就要為人的一生髮展打基礎,所以更要注重個性需求,即注重人本性的目標。因此職業教育不能被動地適應工作崗位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應該是通過職業教育,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設計自己的職業發展。

雖同屬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為主,以培養高水平學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針對某一社會職業或技術崗位羣的需求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培養能直接成為生產第一線從事專門技術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應用型人才。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最根本的區別:一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職業發展能力較強,具有在某一個或幾個職業崗位從事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的能力。

二是學生對職業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術的瞭解和掌握程度較高。

三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一定職業崗位較高的專業理論和技能複合性特徵,需要更多的職業專項技術的學習、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應根據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科學的定位,在社會經濟對高等專門人才需求類型和層次上找準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系統中構建一個有別於普通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

職業教育的專業要以職業為導向。職業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原則。嚴格地講,職業教育的專業不應該叫做“專業”,它來自於對社會職業羣、崗位羣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或者態度的共同點,是一種用於教育的職業,並非完全照搬社會職業,因此應該是“教育職業”。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職業經常發生變動,所以職業教育的專業也是在經常發生變動。“專業”的概念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教育職業”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就要求我們應針對不同層次知識基礎和不同能力結構的人,因材施教,培養其成為社會需求的不同類型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僅要傳授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培養其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貢獻能力。

人才培養質量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教育的永恆主題。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為了滿足廣大青年學生成材的需求,滿足社會對各級各類不同層次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同時,尤其要更加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應當堅持“規格和特色”的有機統一,必須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一生高度負責,堅持應有的規格標準。同時作為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專門教育,培養質量應該突出這種人才具有的特種技術應用能力。只有堅持正確的人才培養標準,不斷增強質量意識,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在辦學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

具體到教師工作就是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針,合理處理好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關係。特別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堅持以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教育、敬業教育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把素質教育貫穿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處理好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既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還要讓學生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育教學改革要以行動為導向。

行動是一個人有意識、有目標、有反饋的活動,工作是一種行動,學習也是一種行動。工作要追求工作過程的完整性,是通過工作過程導向實現的。學習要實現學生思維過程的完整性,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受體,更重要的`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職業教育的三要素是學生、教師、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基於主動、自我調節、建構以及情境引導、社會化意義的學,學生是在主動存在與受動存在之間轉換。教師是基於激勵、支持、諮詢以及指示、描述、啟示意義的教,教師是在反應存在與主動存在之間轉換,當學生主動存在的時候,教師是反應存在,當學生受動存在的時候,教師主動存在。情境則是基於項目、案例和問題意義的境,情境是整合而存在的。

總之,職業教育改革要實現從結構導向的教學向行動導向的教學的轉變,由靜態變為動態,由知識的傳授向認識的傳授轉化,即知識產品的自我再現為目標變為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為目標。教學內容作為一個終端的產品來傳授變為教學內容通過認知的過程來傳授。課程材料的取捨由教育者來決定變為課程材料的取捨或選擇有學生參加。認知結果的複製評價為標準變為認知過程的掌握評價為標準。程式化的知識缺乏動態的適應性變為個性化的知識具備動態的遷移性。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範文8

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國小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經過這一段的學習,給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國的基礎教育最緊迫的任務是走向素質教育,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歷史性深刻變革,是一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歷史性深刻變革。面對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作為一名現代教師該何去何從,應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價值?通過繼續教育學習讓我更加明白:一個現代教師如果僅僅是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教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對學生做到教會做人、教會求知、教會辦事、教會健體、教會審美、教會創造,要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知、情、意、行和諧統一,而要達此種教育目的,首先就必須從改變教育者開始、一個現代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完善自我,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教師、而這其中最關鍵的我認為有兩點: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二是自己廣博的'學識。那麼怎樣樹立新時期的師者形象,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不斷虛心學習、調整、充實、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為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同時也使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深地感到“教學相長”這個詞語的內在含義、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再是我們教師知識網絡的一個子集。現代師生的知識結構呈現出一種全新的交集狀態、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保持一顆永遠年輕奮進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適應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

二、轉變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學生一定能成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應立足於學生的成長、

三、完善教學能力,明確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教育行為是在教師自我臨近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有關教學的經驗,知識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們只有善於設計教學,善於研究教材,選擇合理的教法,學法,靈活地運用講解、提問、練習、複習、談話,編制試卷等技術,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才能表現出高水平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技術,而且這種教學技術與行為的發展組合,便會產生一種寓於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甚至學術能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境界。使學生不僅生動的理解了學習內容,而且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走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與追求。我希望我們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充滿理想、充滿激情,必將帶來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