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地理的知識點: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校園 閲讀(1.66W)

【—會考地理的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同時能將不是地圖形式的數字信息轉換可識別利用的形式。

地理的知識點: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資料採集

數據採集——向系統內輸入數據——它佔據了GIS從業者的大部分時間。有多種方法向GIS中輸入數據,在其中它以數字格式存儲。

印在紙或聚酯薄膜地圖上的現有數據可以被數字化或掃描來產生數字數據。數字化儀從地圖中產生向量數據作為操作符軌跡點、線和多邊形的邊界。掃描地圖可以產生能被進一步處理生成向量數據的光柵數據。

測量數據可以從測量器械上的數字數據收集系統中被直接輸入到GIS中。從全球定位系統(GPS)——另一種測量工具中得到的位置,也可以被直接輸入到GIS中。 遙感數據同樣在數據收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並由附在平台上的多個傳感器組成。傳感器包括攝像機、數字掃描儀和激光雷達,而平台則通常由航空器和衞星構成。 現在大部分數字數據來源於圖片判讀和航空照片。軟拷貝工作站用來數字化直接從數字圖像的立體象對中得到的特徵。這些系統允許數據以二維或三維捕捉,它們的海拔直接從用照相測量法原理的立體象對中測量得到。現今,模擬航空照片先被掃描然後再輸入到軟拷貝系統,但隨着高質量的數字攝像機越來越便宜,這一步也就可被省略了。 衞星遙感提供了空間數據的另一個重要來源。這裏衞星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包來被動地測量從主動傳感器如雷達發射出去的電磁波頻譜或無線電波的部分的反射係數。遙感收集可以進一步處理來標識感興趣的對象和類例如土地覆蓋的光柵數據。

除了收集和輸入空間數據之外,屬性數據也要輸入到GIS中。對於向量數據,這包括關於表現在系統中的對象的附加信息。

輸入數據到GIS中後,通常還要編輯,來消除錯誤,或進一步處理。對於向量數據必須要“拓撲正確”才能進行一些高級分析。比如説,在公路網中,線必須與交叉點處的結點相連。像反衝或過沖的錯誤也必須消除。

總結:對於掃描的地圖,源地圖上的污點可能需要從生成的光柵中消除。例如,污物的斑點可能會把兩條本不該相連的線連在一起。

國中地理課程標準之旅遊資源分佈示意圖

【—之旅遊資源分佈示意圖】,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讀“旅遊資源分佈示意圖”,回答9-10題。

9.a處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蝕作用 B.流水溶蝕作用

C.流水侵蝕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

10.發育雲南路南石林地貌的巖石巖,按成因劃分,屬於( )

A.侵入巖 B.噴出巖

C.變質巖 D.沉積巖

總結: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蹟、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地理學科“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近年來,我校一直倡導實踐“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所以我以學校教學模式為基礎,以地理學科省重點科研課題《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環節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為牽引,結合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特點和教學特點,向45分鐘要效率,經過兩年的 “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不斷摸索、不斷前進,形成了自己教學模式的雛形:地理學科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

一、“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涵義。

“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基於我們蜚克圖中學“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以演繹為手段、以參觀為形式的教學模式,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用。我校“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基本架構為:明確目標、學有方向──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訓練提升、形成能力。它是對傳統的“先教後學、課後作業”的顛覆性改革,一堂課總要從“先學後教”的“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着教師佈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然而,它的弊端在於課堂上很難深入拓展教材內容,而地理教學的時效性又特別強,鑑於此,我做了適當的修改。“以演繹為手段”即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多次進行角色轉換,如教師當記者、助教等,學生當老師、宣傳員、小記者、新聞發言人、規劃局長等,交流演繹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參觀為形式”是整堂課環節設計為站點式,如基礎加油站、問題現場會、知識拓展廳等。這些地理名詞,既體現了地理特點,又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由淺入深,還實現了教師導引,學生不散的目的,形成“形散神不散”的學習氛圍。

二、 “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程序。

下面我結合《世界的人口》一課談談“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程序。

(1)情境──導入

用《復活節島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帶着神祕感、好奇心進入今天的地理課堂。

(2)自學──辨析

課堂開始先發給學生創優導學案,讓學生完成學案,這裏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體現了課堂的民主性。

(3)演繹──交流

學案完成後進行以下環節:基礎加油站、問題現場會。

在基礎加油站環節,我主要讓學生講,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他們當小老師,來演繹自學所得,例如讓學生到大屏幕前來讀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圈指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地區並用小老師的語氣提問,在這種生生活動中突出了本節課重點1:世界人口的增長和分佈的特點,突破了難點1:人口的分佈及影響因素,有效落實了課標中的第一點要求: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問題現場會環節,我先讓同學們小組討論完成探究案,這裏學生的氣氛很活躍,甚至有的小組在進行小型的辯論會,我再趁熱打鐵召開問題現場會,教師當記者,讓同學們當新聞發言人,回答我的問題,之後我出示了一些最新的,有説服力的人口問題例證,例如(2012年11月08日騰訊網)菲律賓在過去幾十年間,這裏的人口急劇膨脹,越來越多的窮人在墓碑之間安營紮寨,貧窮和擁擠造就如此奇特的活人和死人的生存組合,在這裏,經常是這邊嬰兒在降生,那邊有人被埋葬。這些例證讓學生深刻體會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這樣利用角色的轉變,和這種師生之間的活動突出本節課重點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突破本節難點2:人口問題及對策,有效落實了課標中的第二點要求:舉例説明人口數量過多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同時,筆者認為,地理教學也不應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縛,因此我還依據不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金都好山水避暑後花園──阿城》時我還設計了興趣拓展廳、做主未來秀等。這裏主要採取教師引導(師教)、學生演繹(生教)等方式,師生之間不斷轉變角色,這樣,有如教師帶領學生做客、遊覽不同站點,學生自主角色演繹教學內容,達到課堂最佳教學效果。

(4)遷移──深化

將課堂教學延續到課下,佈置課下活動任務,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5)鞏固──競技

視課堂時間而定,採取競技的方式,反饋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氣氛。

(6)總結──昇華

選取適當形式,總結結束全課,力求發人深省、扣人心絃、留有餘音。

三、“先學後教──驛站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特色。

不流於形式,運用地理材料綜合地進行教學,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變得豐滿而具有趣味性。它對於活躍地理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地理、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的能力都是有益的。體現了地理課程的性質,同時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國中學習方法,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存在弊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摸索和完善,力求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樂園。

----國中地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是目前國中地理教學中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較多的一種形式。具體選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考慮。

(1).在研究教材過程中酌定研究課題。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規律等知識,雖然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結論對學生來説卻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內容紹嫫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研究課題。如學習國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內容時,就可把此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後通過學生網絡查詢、查閲書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後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這種課題選擇時必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搞研究,而且還要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

(2)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同時還可以瞭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着與他人交往和合做,懂得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並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學生會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那樣的重要,從而理解到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今後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與治理》這一課題的解決,常常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通常需要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科教學中穿插專題研究單元的這種形式,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由於這種形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結合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活動課內容相對較多的特點,可以適當在七年級地理教學中少而精地紹嫫一些研究課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研究方法和習慣,以便學生能逐步適應這一過程,到八年級可以適當增加一定的課時,但是一般七年級一個學期安排一到兩個課題為宜,八年級以一個學期不超過四個課題為宜。

2、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

目前,班級授課制依然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組織形式,課堂依然是常規學習的主要空間。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一個現實而又具體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關鍵是教師要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做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而不是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具體可採取如下策略: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習方法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教具、學生分組學習的材料等。然後向學生説明發現的過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價值和步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閲讀、演示、觀察、思考等學習活動,主動去概括原理、法則,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以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是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髮現知識的基礎,這時教師要巡迴視導,積極做好引導工做。其三,學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結論,並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或不甚理解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並做進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幾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探索的問題,把初探和交流中獲得的知識、結論加以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主導做用。最後,教師可讓學生把探究出的結論等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際中去,從而進一步驗證和鞏固所獲知識。(2)創設多種實踐活動,融入一些經驗性學習。

現行課堂教學知識獲得和運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觸客觀實際,只直接接觸經過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圖形、表格等“書面材料”,缺少直接經驗的過程和真正的`體驗。而研究性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學生在親自操做中體會到該“如何做”,自己走進實驗室核實一下,並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這要比在牛頓的著做中或在一本教科書中搜尋答案更有意義。這種&ldquo 八年級;真正的體驗活動”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宗旨。通過這種學習,學生將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學生的各項技能和能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會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多種實踐活動,儘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

學習方法

(3).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啟發學生思辨的內容。

以往的學習,偏重於對概念或理論的死背硬記,缺乏深一層次的疑問,如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眾多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則或理論存在的依據和前提是什麼?這些知識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而人們又是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實這些都是學生應該考慮的問題,而學生並不知道它們,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比如,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中可通閲讀《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説》啟發學生思考“大陸漂移假説”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價值何在?還有沒有其他學説能解釋海陸分佈的現狀?你們是不是能創造一個新的學説來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學態度是批判的態度,誇大科學的權威性是不對的。人們儘可以把科學的歷史觀為發現新理論,摒棄並不真實的理論並以更好的理論取而代之的歷史。在21世紀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中,學會這種思維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浩瀚的知識信息海洋中,學生就會迷失方向,以假當真,是非難辨。適當增加一些科學探索史,不僅有利於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路,尋找問題創新的切人口。

四、研究性學習在國中地理教學中的侷限性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都有其侷限性,研究性學習也不例外。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是希望教師在國中地理教學活動中要從地理學科教學實際出發,積極地、適量地選用這種學習方式,以便充分發揮它所固有的優越性,但不能誤認為國中地理教學應以研究性學習方式為主。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方式雖有許多優點,但由於受學科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侷限,其優點難以在學科教學中得以充分發揮。

第一,這種方式更適合於小班授課和開展小組討論,目趨瞿班級教學規模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

第二,在傳統的教學任務還沒有相應改革的情況下,課時不足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矛盾。有些內容如“氣温、降水的分佈”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需要十幾分鍾就能解決問題,而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學習方法

第三,研究性學習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難以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學科基礎知識。

第四,並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適合研究性學習這種方式,如:大陸、島嶼、半島的概念等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閲讀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種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課題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尤其是在一些農村中國小,受到教師專業水平、校園圖書館設施條件、校外活動場地規劃等方面條件的限制,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師這方面加強努力,積極創造條件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第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還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並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國中地理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學科、地理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髮展的需要。由於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世界地理試題之我國東部季風區

【—世界之我國東部季風區】,影響我國的夏季風,既有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也有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 .

比較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差異(20分)

地區 地形特徵 温度帶 景觀 氣候類型 土壤 農作物 耕作制度

東北温帶濕潤半濕潤區 寒温帶

中温帶

華北暖温帶濕潤半濕潤地區 黃土廣佈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 山地丘陵 貧瘠紅壤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 低山丘陵 磚紅壤 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三熟

3、開發早期,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經濟為什麼比長江中下游地區發達?(4分)

4、素有“魚米之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現在為什麼不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糧了?(4分)

總結: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

國中地理俄羅斯知識複習提綱

【—俄羅斯的】俄羅斯為八大工業國組織成員國之一,世界重要的經濟體之一。

俄羅斯

位置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大陸的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2萬平方公里(佔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7653公里。

地形

俄羅斯是以平原和高原為主的地形。

西部幾乎全屬東歐平原,向東為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北西伯利亞低地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聳立着大高加索山脈,最高峯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①主要山脈: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

②兩大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③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温帶,氣候多樣,以温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温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温度為1℃到-35℃,7月平均温度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冬季漫長,但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温和濕度適宜,利於針葉林生長。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嚴寒漫長;北冰洋沿岸屬苔原氣候(寒帶氣候),太平洋沿岸屬温帶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為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

水文

俄羅斯臨北冰洋和太平洋,瀕臨海域順時針依次為黑海、芬蘭灣、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地靠的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等。

河流和湖泊

①歐洲第一長河——伏爾加河,全長3685千米。(俄羅斯的母親河,五海通航)

②西伯利亞地區的鄂畢河、葉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國最長)。

③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和裏海。

資源

俄資源總儲量的80%分佈在亞洲部分。

①森林和水力資源。

②礦產資源: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油田)、天然氣、鐵(庫爾斯克)、錳、銅、鉛、鋅等。石油探明儲量82億噸(2009年數據),佔世界探明儲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蓋面積8. 67億公頃,佔國土面積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積量807億立方米。天然氣已探明藴藏量為4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3強,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資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

③鑽石資源:俄羅斯日前公佈了一個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鑽石礦。該礦位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隕石坑內,儲量估計超過萬億克拉,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科學家們表示,這個被稱為“珀匹蓋”(Popigai)的隕石坑的歷史超過3500萬年,它下面的鑽石儲存量估計是全球其他地區鑽石儲量之和的十倍。

我們的鄰國俄羅斯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世界強國。

七年級地理複習資料之東南亞

【—七年級地理之東南亞】關於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下面老師提供的複習資料學習。

東南亞

1、東南亞的範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羣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温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佈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温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藴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通過上面對東南亞地理知識的複習資料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對東南亞知識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