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人教版會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精選10篇)

校園 閲讀(2.31W)

為了會考做準備,各學科都要打好基礎,歷史是比較複雜的科目,考生在複習階段要力求弄懂每一個歷史知識點,突破重點難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歷史重點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人教版會考歷史必備知識歸納(精選10篇)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1

“蒸汽時代”的到來

1、工業革命也叫產業革命,是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社會變革。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2、重要發明成果:

①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珍妮機”。 標誌着工業革命的開始。

② 1785年,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的蒸氣機投入使用,這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③ 1825年,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旅行者號”。

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克萊蒙號”。

3、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血腥的資本積累

1、罪惡的“三角貿易”:

(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鋭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

(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後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

(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

(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開闢以後,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國人後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3、18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於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2、“三角貿易”是指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非洲擄獲黑人後運往美洲販賣,再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以此獲取暴利。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

2、在南美的解放運動中,領導者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解放者”。

3、19世紀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國家是葡萄牙。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2

1.郡縣制與分封制

【錯因】對兩個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縣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貴族政治。

【正確理解】郡縣制起源於先秦時期,郡和縣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而且最初的縣的規模可能要大於郡,秦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滅六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推行郡縣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維繫分封制的紐帶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而郡縣制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

漢代沿襲了秦的郡縣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國並行制。但王國問題成為西漢初年影響中央集權和國家穩定的重要隱患,因此在漢武帝時期,通過頒佈“推恩令”,基本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後的一些王朝偶有在個別地區推行分封制。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錯因】認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會,一半是封建社會。

【正確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喪失國家主權,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內涵。

3.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

【錯因】不能客觀評價這兩次農民運動。

【正確理解】這兩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中比較典型的農民運動,從階級鬥爭史觀的角度看,這兩場運動地位較高,但從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強的階級侷限性,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源在於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鬥爭目標、方式以及指導思想具有典型的小農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後期頒佈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學習西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綱領、方案;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扶清滅洋”既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帶有明顯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4.辛亥革命

【錯因】對辛亥革命最後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認識不到位。

【正確理解】從辛亥革命的直接結果來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應該説是取得了勝利。但從最終結果來看,它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5.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

【錯因】對各時期的`根據地的名稱記憶不準。

【正確理解】“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瞭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6.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錯因】對二者的關係把握不準確。

【正確理解】

(1)“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誌着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為主的孤立態勢,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而“馬歇爾計劃”比較隱蔽,它着眼於經濟,擔負着抗衡蘇聯和控制西歐的雙重任務。美國企圖通過幫助西歐振興經濟、穩定政局,從而穩定資本主義陣營,聯合西歐各國一起對抗蘇聯。美國企圖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2)二者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發展,穩定資本主義世界,確立美國的霸主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當然,“馬歇爾計劃”在客觀上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7.蘇聯解體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代表着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

【正確理解】蘇聯解體是各種矛盾和因素交織的必然結果。從歷史上看,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和政策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的結果;從現實來看,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加速了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並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8.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與世界多極化趨勢

【錯因】認為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是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

【正確理解】蘇聯經濟的衰退和蘇聯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標誌;第三世界實力的增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只是兩極格局結束的標誌。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3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經濟(略)

(2)影響:政治經濟形勢逐步穩定,80年代面臨新的經濟困難。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試圖擺脱蘇聯控制,被蘇聯鎮壓。

二、東歐劇變

1.原因:

(1)內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造成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又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2)外因: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

2.實質:社會制度的根本性改變。(由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

3.概況:各國執政黨喪權;社會制度改變;政治版圖的改變。

4.啟示:

(1)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

(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

(4)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亞非拉的奮起

一、印度獨立

1.背景:二戰後初期,印度民族獨立運動再次高漲。

2.時間:1947年,英國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印巴分治。

3.領導人:尼赫魯

4.韓國、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現代化國家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納賽爾領導),收回蘇伊士運河(1956年)。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

3.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誌着歐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曆史的結束,也標誌着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丁美洲捍衞民族主權的鬥爭

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的領導下,通過武裝鬥爭,推翻親美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2.巴拿馬人民通過不懈鬥爭,從美國手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1999年)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4

1.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時間: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一五期間重工業成就:

①鞍山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②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③製成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④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4)一五期間交通運輸業成就:

①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車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時間:1954年9月

(2)制憲機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五四憲法特點:

①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②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5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代表人物:法國伏爾泰、盧梭和孟德斯鳩思想理論:

(1)伏爾泰: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由開明的君主統治,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2)盧梭:否定封建王權,認為統治者如果違反民意,侵犯人權,撕毀大家都應遵守的契約,人民就有權推翻他(即“社會契約論”)

(3)孟德斯鳩:明確提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影響: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猛烈評擊和對“自由”“平等”思想的宣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

聯繫中國實際,説説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A.戊戌變法→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科學的革命

英國的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在數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包括“牛頓三定律”)。

英國的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出版(時間:1859年):

①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②《物種起源》的意義: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促進了社會的競爭發展。

德國的愛因斯坦及相對論的提出(時間:20世紀初):

意義: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相對論還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係。

居里夫婦:成功提煉出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鐳。

科學發展的原因

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大前提和根本原因;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帶來的思想自由是重要因素,它擺脱封建神學束縛,促使人們去積極思考探索;科學家們的辛勤忘我的實踐探索。

科學與思想的關係

近代科學奠定了歐洲啟蒙運動的基礎,啟蒙運動也推動了近代科技的發展。

近代科學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使自然科學擺脱了宗教神學的束縛,這是近代科學革命成功的根本的原因。

二是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促使人們去積極思考與探索,才能促進科學的進步。

三是科學家的個人因素,沒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辛勤忘我的'實踐探求,科技的進步是難以實現的。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有什麼區別?

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但由於發生在不同的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的發展狀況及要求不同,因而產生了諸多區別。

⑴從首先產生的國家看,文藝復興首先發生在意大利;而啟蒙運動首先發生在法國。

⑵從批判對象看,文藝復興運動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啟蒙運動則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

⑶從涉及的領域看,文藝復興集中於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主要在政治、思想領域中進行。

⑷從批判形式上看,文藝復興運動藉助於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披着宗教的外衣;而啟蒙運動則擺脱了宗教的束縛,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⑸從作用來看,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文學、藝術、思想的發展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而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作了思想動員和理論準備。

世界的文化傑作

背景:

(1)政治經濟的激烈變革

(2)人們思想的重大變化。

1.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德國的貝多芬是偉大的作曲家。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1804年)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貝多芬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交響樂作品,標誌着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

2.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不朽名作。

3.美術名家——梵高:荷蘭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響的畫家。《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是在法國南方創作這幅作品的,南方的陽光賦予他創作靈感。畫家運用有力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對比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近代文學藝術繁榮的原因:

一定的社會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基礎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會變革,人們的思想發生着重大的變化,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著名代表人物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善於觀察社會生活,自強不息,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聯繫在一起。青少年學生應該像托爾斯泰那樣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努力改造不合理社會;也要像梵高那樣關心窮人、嚴謹治學、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熱愛生活;還要像貝多芬那樣自尊自強、熱愛祖國、富於正義感。

啟示:正是近代社會的變革,才誕生了偉大的文化藝術,反過來,文化藝術的進步,又促進了近代社會的飛躍,所以説世界近代文學藝術成就是世界近代社會生活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反映。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6

一、法國大革命

1.背景:啟蒙思想的影響;封建制度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等級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財政危機。

2.爆發標誌: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為法國國慶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高潮: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熱月政變,標誌法國大革命結束)

4.重要文獻:《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

6.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礎。)

二、拿破崙帝國

1.1799年,拿破崙通過政變奪取政權。

2.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佈《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範。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殘餘勢力,推動了法國以及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發動戰爭。

3.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敗,敲響帝國的喪鐘。

4.1814年,拿破崙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台,封建王朝復辟。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7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裏;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説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併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説,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範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8

一、冷戰中的對峙

1 、冷戰政策

( 1 )含義: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了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為。

( 2 )內容:①政治上:推出杜魯門主義, 1947 年 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它國家的政策,標誌美蘇戰時同盟關係正式破裂、美蘇冷戰開始;②經濟上:實施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 、兩極格局的形成:標誌是蘇聯組織成立華沙條約組織

3 、美蘇爭霸

( 1 )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①實力對比: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②領導人:赫魯曉夫、肯尼迪;③蘇聯意圖: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 1962 年,危機的解決表明戰略優勢在美國

( 2 ) 70 年代:①特點:美蘇爭霸達到高潮;②對策:美國實行戰略收縮,結束越戰,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蘇聯採取積極進攻戰略,如 1972 年 12 月出兵阿富汗

( 3 ) 80 年代:①蘇聯對策: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備控制為核心的全球緩和戰略;原因:經濟困難;事件: 1989 年從阿富汗撤軍。②美國對策:實現有限的緩和;原因:因擴充軍備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競爭

4 、冷戰結束: 1991 年蘇聯解體,也標誌着兩極格局結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 、“一超多強”:“一超”指的是美國,制定了全球戰略,干涉別國內政,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多強”指的是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

2 、科索沃戰爭: 1999 年 3~6 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狂轟濫炸;多極化趨勢是長期的、曲折的,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三、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1 、原因: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經濟聯日益密切

2 、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影響增大;生產活動全球化趨勢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3 、影響: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對中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9

一、冷戰政策

1.原因:

(1)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首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

(2)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日益強大。

2.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3.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

4. 具體表現:

(1)政治上: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台(標誌着美蘇戰時同盟關係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2)經濟上: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軍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

5.結束: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冷戰的結束

6.1955年,蘇聯成立華約,標誌着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形成。

7.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兩極格局結束。

二、美蘇爭霸:

1.根本原因:美蘇兩國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2.實質:是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範圍的劃分。

3.過程:

(1)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蘇守。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蘇攻美守。事件: 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雙方實行有限緩和。

4.影響:美蘇爭霸影響世界和平,也影響世界局勢。

5.認識:美蘇等大國違背客觀的歷史潮流,實施霸權主義,導致恐怖主義氾濫,直接威脅世界安全、和平與發展。

會考歷史知識歸納 10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2.時間:1911年(舊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孫中山等

4.主張:以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主)為綱領,試圖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5.革命活動: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提出較為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標誌);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頒佈《臨時約法》。

6.失敗標誌: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8.啟示: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當時中國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