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工業工程的定義是什麼

校園 閲讀(1.54W)

工業工程培養以機械工程、電子工程等技術為基礎,以工業工程的理論、方法為紐帶,以運籌學、人因工程、設施規劃、計算機技術及現代集成製造技術等為工具,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工業工程的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工業工程的定義是什麼

  工業工程的定義

日本對工業工程(IE)的新定義

日本IE協會(JIIE)成立於1959年。當時對IE的定義是在美國AIIE於1955年的定義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制定的。其定義如下:

“IE是對人、材料、設備所集成的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為了對系統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在利用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採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設計的原理和方法。”

此後,根據AIIE的修改和補充,又在“人、材料、設備”上加上了信息和能源。

JIIE根據IE長期(特別戰後)在日本應用所取得的成果和廣泛的應用,IE不論在理論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JIIE深感過去的定義已不適於現代的要求,故對IE重新定義。其定義如下:

“IE是這樣一種活動,它以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財、物、信息、時間等經營資源,優質、廉價並及時地提供市場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探求各種方法給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們帶來滿足和幸福。”

這個定義簡明、通俗、易懂,不僅清楚地説明了IE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而且還特別對人的關懷也寫入定義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也正是IE與其它工程學科的不同之處。

美國工業工程學會(AIIE)對工業工程的定義

“工業工程是對人、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等所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一門學科,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認、預測和評價。”

從上述的定義,讀者或許可獲知一個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類及非人類參與的活動,只要有動作出現的,都可應用工業工程的原理原則,以及工業工程的一套系統化的技術,經由最佳途徑達到目的。譬如工業工程中的動作連貫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於人類的任何一種動作都有連貫性,因此把各動作經仔細分析,分成一個個微細單元,刪掉不必要的動作,合併可連接的動作,以達到工作簡化、動作經濟、省時省工之目的。

工業工程又分傳統IE和現代IE。傳統IE是通過時間研究與動作研究,工廠佈置,物料搬運,生產計劃和日程安排等,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現代IE以運籌學和系統工程作為理論基礎,以計算機作為先進手段,兼容並藴涵了諸多新學科和高新技術。

  工業工程的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機械製造基礎、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基礎和工程管理等工業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研究系統規劃、設計、運行、管理與控制以及大型複雜產品全生命週期的費用分析和控制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接受應用工業工程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訓練,具有實際系統開發與設計的初步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 較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信息管理等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

3. 掌握工業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瞭解其科學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4. 掌握現代工程管理複雜產品研製費用分析等相關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術,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5. 熟悉經濟建設和企業管理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6.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初步能力。

  工業工程的發展過程

早在十八世紀,亞當·斯密斯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提出的勞動分工概念,作為推動當時工業化生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IE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產業革命後,生產力有很大發展,1799年美國的惠特尼提出了“互換性”概念奠定了合理化、專業化、機械化、簡單化和標準化的基礎,因而能向大量生產發展。1832年英國的巴比奇在《論機器和製造業的經濟》一書中論述了專業分工、工作方法、機器與工具的使用、製造的經濟原則等。人們開始用新的思考方法來研究提高效率,這就孕育了IE的思想,為IE的誕生和發展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裏。泰勒受“作為經濟學家的工程師”的思想影響,在機械製造領域發展了這樣一個概念:方法設計、時間測定、生產計劃安排與控制等都是工程師的職責。他努力實踐這個概念,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等並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和標準化原理,從而使生產率提高了幾倍。吉爾佈雷斯夫婦致力於動作研究,設定了十七種基本動作要素以及工作流程分析,他為工作與操作的改進和後來的預定時間標準創造了科學的依據,提供了至今人們仍在使用的思維方法。享利·福特首創了符合標準化、專業化的生產線同步化系統(流水線),使製造領域的生產率大幅度提高。這一時期,享利·甘特創造了“計劃控制圖”或叫“甘特圖”,艾馬遜提出了“獎金計劃”和“提高個人效率的十二原則”,為生產管理和生產率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貢獻。1917年成立了IE協會和泰勒協會。

第三階段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第二次大戰期間廣泛地將當時的數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成果引入IE活動中,從多種學科的角度來考察、分析和改進所研究的系統。1924年至1932年梅奧進行的著名“霍桑”試驗,使人們認識到生產過程中人的行為和作用對生產效率提高更為重要,提高工人的士氣是提高生產率的有效方式;1924年休哈特首創質量控制圖使統計學成為IE研究中的一項有力武器。工作研究、質量控制、人事評價與選擇、工廠佈置、生產計劃與控制等已成為IE的內容。隨着機械化的迅速發展,費希首創“工程經濟”,解決設備的“經濟性”問題。運籌學的產生為決策者提供在多種方案中進行決策的方法,工業工程師將其應用到工廠管理中,使得IE的技術內容得到大大的豐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