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校園 閲讀(2.53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説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週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週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總結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説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係。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係。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基本理念

1、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理性認識。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學的思想。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

2、 採用討論比較方法展開“活動”

考慮到學生以前學過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採用比較法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了解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的異同點,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以及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

3、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閲讀專業書籍,蒐集一些關於地球運動的資料,對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補充、説明。

知識目標:

1、 知道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週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轉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3、 記住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五帶的名稱和範圍。

能力目標:

1、 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繪製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的內在聯繫。

情感目標: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通過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地球自轉及帶來的影響。

2、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2、 地球公轉且地軸是傾斜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產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

②一年中白晝的長短變化。

地面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 四季的變化

教學用具:

地球儀、手電筒等。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觀察、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包括方向、週期、速度、軌跡等。

②結合“地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示意圖”,分析全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分佈規律。

③説出黃赤交角的意義。

④掌握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擬地球自轉、公轉運動,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動手演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現象,養成從現象分析成因、探索事物發展變化內在原因的觀念。

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學生對地理空間能力分析較弱,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理性思維有所啟蒙,結合其認知思維特點,以圖像動畫演示為主。

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

難點:黃赤交角對太陽直射點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地球運動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及意圖

學生活動及意圖

複習導入:

【課堂活動】

課堂模擬:

學生自主閲讀課本

自主學習黃赤交角的相關概念

【課堂活動】

師:國中我們學過地球運動,地球運動有幾種形式?

生: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方向

教師給出三幅圖,一幅側視圖,兩幅俯視圖。請兩位學生上台合作,一位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一位觀察,然後把方向在三幅圖上繪製出來

小結:

方向:自西向東(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

週期

恆星日與太陽日

講解恆星日的概念,教師繞着一個同學公轉,同時自轉,一週後不只360°。——因為公轉多出了59′。

小結:

週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速度

線速度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轉過的弧長。

角速度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角度。

小結:速度:角速度——15°每時

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注:角速度和線速度在南北兩極點都為0)

二、公轉

佈置任務:找出地球公轉的基本數據:方向、週期、軌道、速度,具體的值是多少?

1.方向

觀看公轉的視頻,自西向東。

週期

週期:一恆星年(365日6時9分)

速度

播放ppt展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

小結: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

自轉與公轉的關係——黃赤交角

出示圖片,完成思考題:

1、什麼叫黃赤交角?是如何產生的?

2、請在圖中注出:

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南北極點。

四、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觀察動畫或觀察圖片,找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這個時間太陽分別直射哪裏?完成下列表格: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日期

節氣

直射點位置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6月22日

夏至

北迴歸線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12月22日

冬至

南迴歸線

【結合黃赤交角,思考問題】:

1.迴歸線(2326 ′)是怎樣得到的,迴歸線的含義是什麼?

2.極圈(6634 ′)是怎樣得到的,極圈的含義是什麼?

完成活動題: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能不能用一個簡圖來表示呢?同學們試一試。

思考:

1.迴歸線以北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2.北迴歸線上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3.兩條迴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4.南迴歸線以南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運用教具、學具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畫圖演示

出示材料,學生判斷

問題引導,學生自學

動手體驗理解自傳方向

動身演示,體驗自轉週期的參照點不同

自主學習公轉的特點

閲讀教材

觀看動畫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略)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週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徵。

教學難點:

1.由於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

課時安排:

2課時。建議第一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週期;第二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日月星辰的東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麼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後,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自轉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地球是繞什麼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並講述自轉的週期)

[教師]這有一個地球儀,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台演示)

[提問]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麼不西升東落?(由於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並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後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並講解產生的原因。

[提問]地球自轉一週,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是多少?(大約是24小時)

[活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每組一個地球儀,一個手電筒,完成:

①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

②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並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説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麼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麼?(由於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一>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

地球繞什麼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麼?(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並講述公轉的週期)

[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展示]課件:地球的公轉<二>

(教師用鼠標控制,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停”下來,再單擊使該區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然後完成下表。)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緯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師]地球繞太陽不停地公轉,太陽的直射點就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移動,這對地球表面的冷熱狀況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提問](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的慾望)

①一天當中,早晨、中午、晚上我們感覺什麼時候最熱?這與太陽光的照射有什麼關係?(中午。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熱量就越多。)

②一年當中,我們這裏最熱是什麼時候?最冷是什麼時候?這與陽光的照射又有什麼關係?(7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為此時陽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學生回答後,教師加以歸納,然後指導學生讀教材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節

月份

北半球得到光熱的多少

[提問]南半球的季節與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討論](分小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識)

①我們這裏一年當中白晝時間一樣長嗎?什麼時候長,什麼時候短?為什麼?(不一樣。夏季較長,冬季較短。由於地球的公轉)

②如果地球不是傾斜而是豎直的,地球表面有無四季變化?(沒有)

[教師]地球是個很大的球體,在同一時間,緯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冷熱就有差別。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佈狀況,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個帶。

三、地球上的五帶

(讀教材圖1.20“地球上的五帶”,請各小組完成)

①在圖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帶,並找出它們之間的分界線。

②中國主要屬於什麼帶?還有小部分屬於什麼帶?湖南屬於什麼帶?(北温帶。熱帶。北温帶)

③完成下表:

五帶

範圍

有無陽光直射

得到的太陽光熱多少

四季變化情況

熱帶

北温帶

南温帶

北寒帶

南寒帶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在本課中,學生將通過資料獲取地球運動的關鍵信息,從而認識地球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

活動一:閲讀“地心説”和“日心説”兩大學説的文獻資料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一)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晝夜交替現象。

(三)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髮現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關鍵在於確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係,因此本課需要學生依據正確的地球運動再次模擬實驗,最終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正確解釋。這樣的設計,既體現科學的嚴謹性,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日心説”和“地心説”都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説。

2、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還會繞着太陽公轉。

科學探究目標

1、學會在閲讀過程中使用文獻摘要,並能通過閲讀文獻獲取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

2、能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最終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實事求是,勇於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

2、有證據意識,知道所有科學觀點都需要眾多證據的支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的動力。

2、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通過閲讀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的準確信息,並通過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難點: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材料一組

小組:反光效果好的小圓貼片、較硬的鐵線、第1課中學生自己製作的地球模型、手電筒、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展示班級記錄表,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中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幾種假設。

2、引導學生説出每種假設的根本區別就是地球和太陽的運動狀態不同,從而聚焦到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主題中來。

3、揭示課題: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板書)

二、探索: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20分鐘)

活動一:閲讀文獻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1、閲讀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比較他們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並記錄在活動記錄表中。

2、比較兩種學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你的依據是什麼?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1、改進地球模型

a、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實現自轉的“地軸”(地球有自轉軸且地軸傾斜作為事實直接告知學生即可,不必過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貼上1個反光的小圓片,使兩個小圓片剛好分別處於白天和黑夜,為了方便觀察和交流給小圓片編號。

2、學生進行模擬實驗,並從地面觀察的視角來觀察不同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過程。

3、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現象。

三、研討:交流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12分鐘)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説”和哥白尼的“日心説”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較“地心説”和“日心説”,誰的觀點更具説服力,依據是什麼?

3、再次做晝夜模擬實驗與前一次做晝夜模擬實驗有什麼不同?

4、藉助活動記錄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四、拓展:(預設3分鐘)

1、你還知道哪些現像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2、課後收集更多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的資料。

【板書設計】

3、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

日心説證據:

1、有長期的觀測數據支持

2、伽利略通過觀測也證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地心説證據:

地球上看

日心説

地心説

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活動記錄表】

活動記錄表一:比較異同點地心説和日心説的(填序號)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處在宇宙的中心,並且靜止不動。

3、地球是運動的,繞軸自轉,並且24小時自轉一週。

4、太陽處在宇宙的中心,並且靜止不動。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體都圍繞着地球運動,並且每天做一次圓周運動。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地心説

日心説

活動記錄表二:畫出小圓片的亮暗情況

小圓片

自轉前半周

自轉後半周

亮暗

情況

【作業設計】

1、地球上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

A、太陽繞地球轉

B、地球繞太陽轉

C、地球自轉

D、太陽自轉

2、改進地球模型時,穿金屬絲操作方法正確的是()。

A、從南極穿入,北極穿出

B、從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從北極穿入,南極穿出

D、隨意穿,沒要求

3、下面()圖,小圓片的亮暗情況與實際觀察結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內容中不屬於日心説的觀點是()。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陽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圍繞太陽轉並且繞地軸自轉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範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範圍的關係: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麼現象?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並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自轉有什麼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週期多長?公轉有什麼特點?

(3)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麼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7

課程標準:

1. 用事實分別説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3.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徵。

2 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利用圖表説明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

1.用地球儀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通過遊戲活動理解地球運動的特徵和意義。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説明四季的變化。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結合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地理。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徵。

2 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2分析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

3五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根據文字圖片資料分析,運用直觀教具演示,參與教學遊戲,合作學習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結合生活經驗,閲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明確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的自轉】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

教師:出示資料,提出問題:

1.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週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學生演示地球儀,觀察在下圖中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陽的一面和揹着太陽的一面各有什麼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1)利用光源和地球儀,學生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佈。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範圍。要求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如中國和美國)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並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3 讓學生看圖片“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活動結果展示:

(邊演示)

(1)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週是一天。

(2)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3)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着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揹着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4)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越往東的地區,時間越早。

活動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轉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2 )地球是透明的會怎樣?

(3) 地球自東向西轉情況會怎樣?

(4)中國國土遼闊,當最東部灑滿陽光的時候,最西部還是繁星滿天,為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給與補充糾正。

課堂小結:

比較的項目地球的自轉

方向

圍繞的.中心

週期

地理意義

鞏固運用略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週期和地理意義;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意義;其中季節變化又是難點;

【課時安排】

2~3個課時;

【教學方法】

演示法、談話法、練習法、講授法等;

【教具】地球儀、手電筒各一個;flash課件;

【情感價值】

通過對地球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初步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材處理】

從現象上看,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學生自小從生活中就有所瞭解。但要求學生從理論上解釋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產生的原因。因此,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積極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請大家解一下原因。學生爭搶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轉,另一方面還在繞日公轉。

【活動】

1、用手電筒當作太陽,請兩位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

2、請同學們觀察演示,並對地球自轉、公轉做簡單的描述、評價、對比等。

二、地球的自轉

【設置問題】

在學生演示活動結束後,教師設置以下問題:

1、若地球不自轉會產生什麼現象?

學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個透明的球體會產生什麼現象?

學生:地球永遠是白天。

以上問題學生通過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師提出如下問題: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在一定時間的探究活動結束後,學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語言準確地描述晝夜交替現象。

【演示】

1、用紅色的粉筆將地球儀的任一經線圈勾畫出來;

2、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西向東轉動,藉手電筒的光束當太陽;3、讓學生觀察:當一紅色經線正對太陽時是什麼時間(正午),另一紅色經線背向太陽時是什麼時間(子夜);當這兩條經線隨地球儀不停轉動時時間怎樣變化(晝夜交替)?

在演示後引導學生歸納描述: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向着太陽的一面是白天,揹着太陽的一面是黑夜,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就產生了晝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轉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觀察《地球公轉示意》圖,自由合作完成下面問題:1填表(用flash課件演示地球繞日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

太陽直射點

四季劃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井底的機會,這口井可能位於什麼地方(藉助flash課件演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有一個地方一年四季晝夜平分,這個地方位於哪裏?

4、結合生活經驗,比較6月1日、12月1日晝夜長短情況。

5、地球繞日公轉運動中是直着身子還是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產生四季?

教學中教師及時檢查、指導各小組的活動。最後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週期

產生的現象

地球自轉

自西向東

一天(24小時)

晝夜長短

地球公轉

自西向東

一年(365天)

晝夜長短變化;四季變化

四、地球上的五帶

【問題與假想】

1、如下圖:在三種情況下,哪個點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多,地面的氣温最高?

2、演示:用手電筒做太陽光源,在教室黑暗處按上圖三種情況照射牆面。要求學生觀察:在三種情況下牆上光斑亮度強弱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3、如下圖a,若地球是一個平面,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

4、如下圖b(同時與圖a比較):地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如A、B、C三點)冷熱程度是不是一樣?若地球不自轉,會不會產生四季變化?

5、探究題:在生活中,太陽能裝置如何放置,取得的採光效果最好?

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後歸納: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佈狀況,把地表劃分為五帶(同時要求學生讀教材第12頁的圖説出地球上的五帶)。

【活動與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上的五帶》圖,完成下面問題:

1、中國主要位於哪個温度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哪個?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陸在哪裏?

【小結】

1、中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温帶,小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2、全球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大陸,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大陸。

【教學後記】

教學中要貼近生活經驗設計問題,儘量降低問題難度,鼓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地球運動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9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二、三章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讓學生認識世界,反映地理學和社會發展的。

本節教材是講述自然地理學最基本的知識——地球的自轉、公轉及其最基本的運動規律。本節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圖》的第三節,通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地球的運動有一個大概的瞭解,讓學生對地球運動的基本狀態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熟悉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説明四季的變化。

4、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具備時差的知識。

5、利用圖説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説明各自的特點。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對教材中,四季的形成問題不容易理解,課堂教學中出現目標的偏離,不利於正確認識四季的形成。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

(一)、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下面請看---------(教師演示地球活動)

師:同學們觀察到了什麼?

(二)、閲讀書本,自主學習

1、地球運動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麼樣的?

2、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

自轉公轉

方向

轉動一週所需要的時間

旋轉中心

轉動特點

3、請列舉自然界中什麼現象可以證明地球的自轉方向?

(三)、合作學習,分析成因

1、教師演示投影片,講解晝夜形成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為不透明的球體,二是太陽光線是平行光。圖中的虛線是晝夜的分界線,叫做晨昏線,且與太陽光垂直的大圓圈。

提問:觀察投影片,看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那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教師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讓學生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請學生上來用投影片來演示中國和美國晝夜交替的情況,思考晝夜更替的原因是什麼?

4、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在夜半球和晝半球大體經過多少時間?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多少時間?

5、閲讀書本第10頁中“暢暢與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6、教師總結:可見,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位於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了時刻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

(有興趣的學生課後計算一下倫敦、北京、新加坡、東京、莫斯科等幾個城市之間的時差各相差多少小時?經度每隔15度,時間相差1小時,計算時採用“東加西減”的方法)

1、教師提問: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得最厲害?那麼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麼規律來嗎?(教師用投影片演示陽光的直射和斜射)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呢?請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來説明。

教師演示地球的公轉投影片,讓學生完成表格

節氣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陽直射緯度

季節北半球

南半球

受熱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晝夜長短北極

北極圈以北

北極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極圈以北

南極圈以南

南極

(3)觀察後,思考並解釋太陽光的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2、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書中“地球的五帶圖”,觀察投影片,總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地球上五帶內各帶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3、看書1.20圖,説説我國大部分陸地位於五帶中的哪一帶。

五、筆記與板書提綱

地球的運動

自轉晝夜交替24小時

公轉四季變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帶:北寒帶、北温帶、熱帶、南温帶、南寒帶。

六、練習與拓展

見《地理填充練習冊》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八、反思與反饋記錄

學習地理

(一)要學會閲讀理解地理教科書

地理學習的支柱是教材的閲讀理解,地理不同另兩個文科之處在於,對教材知識點必須理解記憶而不要死記硬背,要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閲讀,積極思考。

上課時間有老師的引導,可以少走彎路,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國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複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範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所以,一定抓緊學習的主陣地課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恆星日、太陽日;時區、區時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氣温與氣壓的關係;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生態平衡的條件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説服力做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

第三、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聯繫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繫,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並説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説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説明五帶的界限,並舉例説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當遇到一件不可能實現的事時,我們通常説:“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麼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出來嗎?(太陽東昇西落)那麼真的是太陽在升落嗎?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演示]地球繞着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週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説明]太陽東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麼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週的時間裏出現什麼現象,説明什麼?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閲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説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於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後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於什麼季節?你最喜歡什麼季節?為什麼會有季節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麼關係?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説明什麼規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麼規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麼季節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麼季節最温和?為什麼?(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麼季節較長?什麼季節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於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麼關係?

[演示觀察]

(1)假設地球直立着(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裏?(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着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月份)

夏至

6、22前後北迴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温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後赤道過渡,温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後南迴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説出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

2、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和遷移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件演示及地球儀等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説出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為主、直觀教學法為輔

教學媒體

課件、地球儀

教學設計

導入:

情境: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爸爸説:"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了20圈了!"爸爸笑着説:"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經繞太陽轉50圈啦,我還準備再轉幾十圈呢!

1)你認為宇航員爸爸的話可信嗎?

2)你知道這位宇航員爸爸的年齡嗎?理由是什麼?

考點梳理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

2、晝夜交替現象

3、四季的變化

4、五帶的劃分

考點解讀

一、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規律

中心方向週期地理意義

自轉

公轉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

情景導入:在同一時刻,家住中國福州的明明和遠居美國紐約的姑姑打電話互致問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為什麼打招呼會有時間的差異呢?

課件展示圖片及思考內容,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

三、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

學生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

課件展示圖片及思考內容,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造成太陽直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之一:四季的變化

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之二:五帶的劃分

課件展示自測內容,指導學生完成。

釋疑"導入"情景。

教學反思:本節複習課教學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於"地球的運動"知識的理解。該內容屬於國中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和過於宏觀,因此藉助一定的教學技術和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根據教學需要,把收集來的複習自測等圖片資料等的展示,然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利用地球儀及學生的肢體語言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複習效果。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晝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義,地方時、區時的應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規律及其意義。

2、學生了解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原因及其規律,四季及五帶的劃分。

3、通過讓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驗證結論等培養各種能力。

4、通過對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兩節教材內容闡述了地球運動的主要地理意義。與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被表述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這樣做更具科學性,因為無論是晝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等,都不是單純的自轉或公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

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講了三個意義: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與老教材相比,少了“對地球形狀的影響”。這反映出新教材重視“實用性”的意圖。因為與前三個意義比較,後者的實用性明顯偏低。

在講述“晝夜交替”時,新教材增補了用太陽高度來描述各地的晝夜狀態,使“晝夜”與“太陽高度”兩個概念聯繫在一起,既有利於晝夜狀態的説明,也有利於學生對太陽高度這個抽象概念的理解。

對於“時間”,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內容,充分體現了“應用性”特點。教材首先明確了地方時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時的缺陷,從而自然引出“區時”,最後介紹了各國的一些特別計時的方法,使學生全面瞭解“區時”的使用,以適應社會。

而對“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則刪除了理論分析,只介紹偏轉規律,這完全符合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談,增加了“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的實例,更加貼近生活。

2、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從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帶的劃分”,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內容非常重要,且放在這裏也比較自然。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新老教材無大的差別。主要闡述了各地晝夜長短隨季節的變化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只介紹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和季節的變化規律,並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個特例進行分析。刪除了較難,也較繁瑣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四季的劃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及歐美國家天文四季的劃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節氣”內容,因為這不僅是我國科學史上的一個輝煌成就,而且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對晝夜的產生,應先演示,可以用地球儀加發亮的燈泡(或手電筒)、多媒體動畫、掛圖、板圖等。再設問:為什麼會產生晝夜?逐步引導學生得出: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某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亮的半球為晝,暗的半球為夜。那麼晝與夜之間的界線叫什麼呢?引出晨昏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