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生物基礎知識梳理總結

校園 閲讀(2.49W)

生物是國中要學習的一門新課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需要記憶大量的的知識點,那麼你有哪些知識點是還沒有掌握好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必備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生物基礎知識梳理總結

  國中生物知識重點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餘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

2、人體的代謝廢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糞便(排遺)不是代謝廢物.

3、人體排泄的途徑:

1)排汗(皮膚):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

2)呼氣(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統):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徑)

4、排泄的意義:1)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2)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含量平衡3)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排糞便是排食物殘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統的組成:①腎臟: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輸尿管:輸送尿液 ③膀胱:暫時儲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主要分佈在皮質;腎小球主要分佈在髓質。書61、62頁圖

6、尿的形成

1)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球時,原尿中的有用物質如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質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後形成的。

8、血液流經腎臟需經過2次毛細血管,分別是在腎小球和腎小管周圍,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沒有發生變化,在後者氧含量發生了變化: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9、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它兩端連接的都是動脈。出球小動脈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

10、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區別: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路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

12、尿液異常與其相對應可能發生病變的腎的結構:

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

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

尿量多→腎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出是間歇的。

14、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構成厚度結構及作用

表皮外上皮組織較薄無血管。

角質層—保護生髮層—分裂產生新細胞

真皮內結締組織較厚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彈性和韌性

豐富的毛細血管—-運輸、調節體温

神經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屬結構:毛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傷到了皮膚的真皮。

16、排汗不僅起到排泄作用,還可以調節體温。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

  七年級生物基礎知識

人體的自我調節

1、人的自我調節方式主要有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兩大類型。其中神經調節具有主導作用。

2、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

它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

3、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胞體(代謝中心)和突起組成

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樹突:短,是樹狀分支;軸突:長,分支少

神經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產生衝動、傳導衝動的功能。

4、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過程的結構是反射弧。

5、反射弧的結構:包括①感應器:感受刺激,產生衝動 ②傳入神經元:傳導衝動到神經中樞③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衝動產生新的神經衝動 ④傳出神經元:把新的神經衝動由神經中樞傳致效應器 ⑤效應器:接受衝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

神經衝動在反射弧上傳導的方向:感應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

6、神經中樞:位於灰質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匯聚形成

7、反射的類型:

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已經建立的先天性反射。

條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後個體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後天性反射。

能夠對語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條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徵。

8、大腦皮層是人體最高級的中樞,有軀體感覺、軀體運動、語言、視覺、聽覺等中樞,其中語言中樞是人類特有的,軀體運動和軀體感覺中樞是對側控制的。

9、眼球的結構 書81頁圖

10、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睫狀體舒縮,調節晶狀體的曲度,從而使遠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視網膜上,所以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11、近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鏡矯正

遠視是因為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使得物體在視網膜後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鏡矯正。

12、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錘、鑽、鐙)→耳蝸(耳蝸內感受器受到振動的刺激,產生衝動)→位聽視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13、視覺感受器:視網膜 聽覺感受器:耳蝸 頭部位置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 嗅覺感受器:嗅黏膜 味覺感受器:味蕾

14、四種味覺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舌的外側 甜:舌尖 鹹:舌尖 苦:舌根

15、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脣、舌尖、鼻尖。

另外,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的背側面觸覺要敏感。

16、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17、耳的結構:

外耳: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傳送聲波);

中耳:鼓膜(產生振動)、鼓室(咽鼓管與咽部相通)、聽小骨(由錘骨,鑽骨和鐙骨組成聽骨鏈)

內耳:耳蝸(含聽覺感受器)、前庭(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半規管(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

18、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衝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感受器的適應。

19:外分泌腺有導管進入體內管腔或排出體外,如唾液腺、肝臟、腸腺、胃腺、皮脂腺等;

內分泌腺無導管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如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性腺等

19、激素: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

它們在血液中量雖少但作用非常顯著,特別是對於新陳代謝、生長髮育和生殖的調節是不可缺少的。

生長激素由垂體分泌,能促進生長。 幼年:不足→侏儒症;過多→巨人症;

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症。

性激素由性腺分泌,能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髮育,激發並維持第二性徵。

甲狀腺激素甲狀腺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髮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幼年: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成年: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

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

缺碘導致合成過少: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

胰島素胰島降低血糖濃度分泌過少——糖尿病

20、侏儒症與呆小症異同:

相同點:患者都是從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點:“侏儒症”是由於患者在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長緩慢,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一般正常。“呆小症”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激素分泌過少,造成生長髮育遲緩,患者不僅身材矮,生殖器官不發育且智力低下。

21、孕婦在懷孕時缺碘,生出來的嬰兒會患呆小症。

  七年級必背生物知識

傳染病及人體免疫

1、病原體——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的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

2、傳染病——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的疾病.

3、特點——傳染性和流傳性

4、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

1)、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攜帶者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可為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易感人羣:對某種傳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羣四、傳染病的預防措施:如果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預防措施如下:

1)控制傳染源:當人體發病初期表現出來的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對傳染病人要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對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應及時處理

2)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講究個人衞生和環境衞生。消滅各種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蠅、蚤等,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羣:不要讓易感人羣與傳染源接觸;讓易感人羣預防接種;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可以提高他們的抗病能力。

5、從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來看,流行性感冒流行時,流感患者是傳染源,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是傳播途徑周圍對該病缺乏抵抗力的人則是易感人羣。

6、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第二道防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殺菌作用

第三道防線—— 組成:免疫器官(脾、淋巴結)、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功能:產生抗體,消除病原體(抗原)

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使抗原清除或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後,身體仍保持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當同樣的抗原再次侵入人體時,身體就會產生大量的抗體。所以患過水痘、天花的人就不會再患了。

免疫種類形成功能

非特異性免疫:遺傳而來,人人生來就有對一切病原體都起作用

特異性免疫:只有在出生以後,與該病原體經過鬥爭的人才有,不能遺傳對某一中特定病原體起作用

7、免疫的功能:

1)排除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維護人體健康。

2)及時清除體內衰老的、死亡的或損傷的細胞。

3)隨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8、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

抗體——身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一類蛋白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特異性結合,主要存在於血清中。

9、計劃免疫——在易感人羣中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92年前要求12歲以下兒童接受“四苗”,92年後增加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