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風箏》教學設計大綱

校園 閲讀(2.42W)

在《風箏》中體會魯迅先生有愧於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於自省、勇於改過的精神,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箏》教學設計,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瞭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風箏》教學設計大綱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感悟誤解中所體現的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有愧於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於自省、勇於改過的精神。

3.運用圈點勾畫和質疑批註的學習方法,初步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感悟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體會新兄弟之間的手足深情。

教學難點:多角度地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風箏》。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國中階段,以後我們還會學到他寫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鄉》等文章,今天我們學的《風箏》,描寫了人間的至愛真情,充滿柔情,透過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偉大作家的心靈世界。請打開書,我們來深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朗讀1、2自然段,3、4自然段指名讀,5、6自然段齊讀,7、8、9指名讀,10、11自然段齊讀,12自然段老師範讀。

教師簡評朗讀情況。設計意圖:開課簡潔,定下基調,深情讀文。語文課堂傳出琅琅書聲。

  二、課堂活動一:給本文再命個題目。

教師提示: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再給課文命個題目,也可以從課文中提取有關詞語。命的題目要簡潔、扣題、有文采。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評議。老師預設的幾個參考題目:

兄弟親情難忘故鄉的風箏 永久的悔

無怨的恕精神的虐殺 久經逝去的春天

躲到嚴冬去吧 我?弟弟?風箏童年故事沉甸甸

絕望 那一次,是我傷害了你 自責,也是愛

設計意圖: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課堂活動二: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

(1)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並就此提出疑問,在小組內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並適當的予以點撥、啟發、釋惑。 老師儘可能地把問題考慮到,以靈活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問題,要沉着引導,靈活地智慧地處理。研讀文本要讀得遠,讀得深。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麼“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

2、“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精神”的“虐殺”?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了那件事,“我”的心為什麼依然沉重?

4、課文結尾説“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什麼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一句太拗口,應如何解釋?

6、“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嚴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這句話中運用了“不幸”一詞,按正常理解,此處應是很

幸運才對,一本書糾正了他的一種錯誤思想,為什麼説是不幸呢?

8、為什麼把第五、六自然段分開?

9、“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麼説“浮動”,而不是“飄着”或“飛着”?

10、“去討他的寬恕”,用“討”好還是用“求”好?“我還能希求什麼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學生所提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問題(整體性的而非細節性的)無非是前三個問題,弄懂這幾個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討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課時,請同學們再次速讀一遍課文,整理自己的讀後感受,看有沒有新發現。在學生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師生商討後確定幾個需要共同研究的關鍵問題,即上述前三個問題。

  四、深入理解與探討

圍繞三個關鍵問題依次展開研討,逐層深入,理解全篇。讓小組同學發言:提出你組中你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採用“問一問”與“幫一幫”的活動形式。

1、“悲”從何來,是否僅僅因為“我”不喜歡風箏?

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着眼於全篇來尋求答案,樹立閲讀的整體意識。

明確:眼前的風箏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製作和放飛風箏,“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是“精神”的“虐殺”?

這是課堂研討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開。

⑴緊承上一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製作和放飛風箏,具體內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回憶當年的這一幕。

明確:懺悔自責。

⑵為什麼把這一幕稱為“精神的虐殺”?不就是毀掉一個風箏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我”實施的“虐殺”之“虐”?哪些詞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無情的“虐殺”?

讀書、圈點,師生討論明確:遭到粗暴踐踏的不只是一隻風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斷、擲、踏扁、傲然;“小兄弟”:驚惶地站、失了色瑟縮着、絕望。

⑶根據文中提供的材料,發揮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隻風箏能完工,那將是怎樣的一件工藝品?請你描繪一番。(意在通過想象,進一步體驗這種精神虐殺的殘酷。)

⑷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虐殺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殺的經歷?請描述一番。

(打開“文本語文”與“生活語文”的通道,使它們互相豐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應機械進行,宜視具體情況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麼依然沉重?對弟弟的“全然忘卻”,“我”究竟持怎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允許發表不同觀點。不過,依照本文的具體語境,及魯迅先生一以貫之的觀念(國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遺傳)來看,“我”的悲哀顯然是典型的“魯迅式的悲哀”,這種“悲哀”既是為當年的“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更是為被虐殺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給“我”寒威和冷氣的不僅是“嚴冬”,更是那種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種難以拔除的集體無意識。教學時應相機闡發,不可硬性灌輸。

4、.教師小結,對問題稍作分類歸納,指導、補充、強調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

  五、課堂活動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親情。

過渡語:剛才大家通過探究質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課文。美的文章需要我們含英咀華,慢慢地細讀細品。接下來,我們用給語言做批註的方法來體味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