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讀物的讀後感

校園 閲讀(2.89W)

這部歷時二十年而最終完成的鉅著,以其用馬克思主義作理論指導的鮮明性,以其內容極為宏富、探討幾千年中國歷史各方面問題所達到的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以其編撰體裁的重大創新和科學性、時代性,獲得了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積一代之智慧”的鉅著 白先生主編的這部《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囊括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政治、經濟、民族、軍事、學術文化各個方面,全書共12卷22冊,約1400萬字,堪稱是本世紀最大的史學工程之一。

歷史讀物的讀後感

白先生從70年代後期起就醖釀編寫《中國通史》,他曾多次出國訪問而很有感觸,深感編纂一部內容宏富,與我們悠久的文明和大國的地位相稱,具有高度科學性的《中國通史》的必要,並且冀望這部通史要表達出深刻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設想並開始啟動。白先生倡議和主持的這一大型項目得到北京師範大學和全國許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詣高深的知名學者共襄盛舉,他們之中有:王振鐸、蘇秉琦、徐喜辰、斯維至、楊釗、高敏、安作璋、何茲全、週一良、史念海、陳光崇、鄧廣銘、陳振、陳得芝、王毓銓、周遠廉、章開沅、林增平、龔書鐸、王檜林、邱漢生、劉家和、何紹庚等。由白先生和這些知名學者組成全書編委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擔任了分卷主編,參加全書撰稿的學者共有 500餘人。由白先生總攬全局,提出全書的總體設想和要求,並採取卓有成效的推動和組織措施,各分卷主編精心實施,有關的眾多專家通力合作,終於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工程,被學術界稱譽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

多卷本《中國通史》對於推動中國史學發展的重大意義,首先就在於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鉅著。王毓銓先生為《中國通史》的完成寫有兩句賀詩:“積一代之智慧,備百世之長編”。前一句,中肯地講出這部鉅著的時代意義,它匯聚了史學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體的認識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結晶。後一句,中肯地講出其深遠影響,由於這部鉅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後人們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編著中國通史,這部書都是必備的參考和重要的依據。 薈萃了眾多名家、數百位學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國通史》,的確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為世人所矚目。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