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語文《綜合練習1》教學設計

校園 閲讀(1.54W)

  教學目的:

國小語文《綜合練習1》教學設計

1、積累關於“感受”“幻想”“質疑”“發現”“驗證”的名人名言。

2、在鍛鍊孩子們口語交際的同時,使孩子們真正學會辯論,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3、利用創設的想象情景,寫想象作文,培養學生大膽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交際能力、想象能力、寫作能力。

教學具準備:相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口語交際、寫作方面的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學習名人名言

師:課前老師佈置了蒐集有關“感受”“幻想”“質疑”“發現”“驗證”方面的名人名言作業,這節課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名人名言,在交流時暢談自己的感受。

師:今天我們再學習幾句名人名言,你收穫會更大。

師出示書上的名人名言,引導學生讀。

讓學生暢談自己讀名言後的感受和收穫,也可以試着用一兩句富有哲理的話總結自己的感悟。

師朗讀。

師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讀、感悟,反覆這樣,激發學生用心感悟自然,熱愛自然,感恩自然,欣賞自然。)

2、進行“口語交際”——我心目中的美好。

(1)教師介紹口語交際的活動方式。

學生圍繞書上的口語交際內容進行整理,交流,説出自己的觀點。

(2)師生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不僅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熱愛周圍環境的教育。)

  第二課時我的小筆頭

  設計理念:

“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要求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因此本次設計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和思想的實際,抒發本單元中《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讀後感,自由表達,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作前準備:

熟讀選擇的其中的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選第一單元《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中一篇文章寫讀後感。

2、能結合書上的感觸最深的地方,清楚表達自己的感想。

 教學重點:能結合書上的感觸最深的地方,清楚表達自己的感想。

 教學難點:怎樣圍繞課文重點寫出自己的讀後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具準備:範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語

引導回憶:同學們,你們最近看過哪些課外讀物,看後有什麼感受嗎?(抽幾名同學談)

點撥話題:剛才大家討論的很熱烈,今天我們就根據自己的體會,寫一寫讀後感好嗎?什麼是讀後感呢?(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二.讀習作提示,明確習作要求

1.本單元圍繞回歸自然的內容讓我們欣賞了五篇課文,再者五篇課文中有兩篇課文你讀後一定會有很多感受,那就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樓蘭的`憂鬱》,本次作文就是把對這兩篇課文中的其中一篇寫出自己的感受,要聯繫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可以對其中某些內容談談自己看法。

2.讀一讀例文,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樣寫讀後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複述,哪些句子是寫感想)

3.題目可以用“《****》讀後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據寫的內容擬定題目。

  三.習作指導

1、緊扣原文抓住重點。

必須是從原文引發出來的感想、體會,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應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或兩點上來發表議論。

2、聯繫實際,情感真實。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社會實際,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寫並結合切身體會,體會才真切,文章才具有説服力。

3、讀感結合有側重。

正確處理好“讀”“感”的關係。“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讀有感,讀感結合,比例協調。不能只讀不感,一味抄寫課文,沒有體會,也不能只感不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通常情況下,側重於寫自己的感受。

當然交代所讀文章的名稱和主要內容是必寫的。

4、引導探究,總結寫法:

夾敍夾議,敍中有感,感應中有敍。

  四、學生選材,互説。

  五、打稿。

  第二課時

  一、朗讀習作,評議修改。

學生完成習作草稿後,各自朗讀一遍,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議修改。

  二、文後指導。

1、結合學生的作文進行講評。以表揚為主,哪怕是一句話或者一個好詞語用得好,都要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2、範讀兩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賞,學習寫法。

一篇帶有共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作文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三、修改作文。

  四、謄寫作文

  板書設計:

讀後感“讀”“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