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語文的教學設計模板

校園 閲讀(2.46W)

引導語:好的教學方案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有關語文的教學設計模板哪裏有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閲讀!

語文的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2、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並理解本文豐富瑰麗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4、學習本文善於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緻地描寫藝術形象,並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本文運用想象、誇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艱深,則給理解帶來難度。

教學方法:

學生務必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太宗説:“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是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前面我們學習了賈誼寫的《過秦論》,他指出了秦的什麼過失(即中心論點)呢?對,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張。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也寫了一篇文章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阿房宮賦》

二、阿房宮:“阿房”舊讀“ēpáng”現讀“ēfáng”。

根據歷史記載,阿房宮東西寬三裏,南北長五里,可容納十五萬人居住。而這只是阿房宮的主體建築。以此為中心與咸陽相連接,周圍三百里內星羅布修建了二百七十餘座離宮別館祠堂廟宇。各個建築之間有寬闊平整的道路或閣道相連接,直通到終南山下。

修阿房宮的材料是從千里之外的蜀、荊運來的,參加修建的工役達七十萬人之多。當時有運石工人編的歌:“千男呼喲萬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斷流。”

返回

秦始皇在討伐六國的過程中,掠來大量美女和珍寶古玩,咸陽城裏的宮殿已顯得擁擠,他便下令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把盡有的珍寶和宮女搬到阿房宮。

數十年後,楚霸王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暴政,聽説愛妾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移恨於物,竟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如同美女般風華絕代的阿房宮就這樣結束了它來去匆匆而又凝聚着無數血淚和情愁的生命。

三、現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燒阿房宮

兒子:“爸爸,老師今天講了火燒阿房宮。”

父親:“誰燒的?”

兒子:“項羽。”

父親:“抓起來了嗎?”

督學巡校:

◆盛努之下,督學寫了封呈文給教育局局長,稟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長覆函説:“燒掉就算了,再拔經費重建阿房宮。”

◆督學到校巡視,與學生交談間隨口問道:“你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嗎?”

◆學生一臉惶恐,連聲説:“不是我燒的,不是我燒的!”

◆督學啼笑皆非,向校長指責:“貴校的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居然説阿房宮不是他燒的。”

◆校長平靜地説:“本校學生一向誠實,既然他説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四、杜牧,字_______,號_______,晚唐傑出的詩人、散文家,與________合稱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隱、樊川文集)

六、學習第一段

(1)重點實詞

六王畢畢:完了,結束。

北構而西折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為建築

不霽何虹霽:雨後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陽--走:趨向今多指行走

鈎心鬥角:古義-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緻。今義-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四海一--“一”數詞→動詞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驪山”名詞→狀語從驪山“北”“西”名詞→狀語向北向西

蜀山兀--形容詞用作動詞,指高高的蜀山變禿了。

廊腰縵回--“腰”“縵”名詞→狀語像人的腰部一樣,像縵帶(綢子)一樣

蜂房水渦--名詞→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未云何龍,不霽何虹--“雲”“龍”“虹”名詞→動詞出現雲彩出現龍出現虹

幾千萬落落:座。今多指下降,衰敗。

(4)第一段是怎樣以既簡練又誇張的筆法,對阿房宮進行總括性描寫的?

明確:用“六王畢”等十二個字,勾勒出秦滅六國和阿房宮的建成,筆法簡練,突兀有力。“覆壓”兩句,寫出了阿房宮佔地之廣,建築之高,是一種誇張的寫法。“驪山”四句,寫阿房宮依山傍水的走勢,非常簡練。

七、學習第二段

輦來於秦--輦:名詞用作狀語,用輦車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動詞用作名詞,指收藏的珠寶,聚斂的金銀。精英,形容詞用作名詞,精品。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是名詞用着狀語。鐺、石、塊、礫,是名詞用着動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動詞用如名詞,指收藏的珠寶,聚斂的金銀。

這句用了互文的修辭格。這句話意思就是“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的統治者擁有的無數的金玉珍寶。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狀,在早上;在夜間。“歌、弦”,名作動,唱歌;彈琴。互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第二段是怎樣寫阿房宮內的奢侈的?

第二段從兩個方面來寫阿房宮內的奢侈。一方面寫宮人們的華貴生活,另一方面寫對珍寶毫不吝惜。

一、二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哪幾個方面?

宮殿建築的雄偉壯觀;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

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

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第二課時

八、學習第三段

1.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佔。

2.獨夫--失盡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衞邊疆的士兵;“叫”,吶喊。

4.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詞活用作動詞,變為焦土。

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是名詞用作狀語,鐺、石、塊、礫,是名詞用作動詞。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圍繞哪兩個對立方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三段是圍繞秦始皇和老百姓兩個對立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秦始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老百姓辛勤勞作,怒氣填胸。

九、學習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動用法,使滅族。……者……也,表判斷。非……也,表否定判斷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愛:愛護。

3.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4.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名詞作動詞,放火

5.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自哀”→“哀自”

6.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鑑,意動用法,以……為鑑。

7.“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①哀之;後人②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③而復哀後人④也”

(1)“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

(2)“哀”,哀歎。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歎”。

(3)四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後的人,主要指唐代統治者,③指唐以後的人(統治者)。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歎他的自取滅亡。

研讀第四段,要求:説説秦(包括六國在內)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作者寫作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其原因是“不愛其人”。

其目的是“鑑”,即:借古諷今,要唐帝國吸取秦亡的教訓,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顯志。諷諫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轍。

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不愛民),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哀之,鑑之)

最後一段的議論以秦為中心,上下延伸,總結歷史教訓。這一段的哪些話是作者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是作者向統治者敲警鐘。

秦朝必亡:暴斂百姓揮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燬(果)

後人當鑑:後人不鑑則復哀(明旨)

十、總結全文:

1、主題:借古諷今,通過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的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

2、寫作特色:

1)想象、比喻與誇張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抒情相結合。

3)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十一、關於“賦”

“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形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賦體的演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多用鋪陳誇張手法,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呈現散文化傾向,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從內容上看,賦要通過“體物”達到“寫志”的目的,結尾的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劉勰:“賦者,鋪也。鋪採螭(音chī,鋪陳)文,體物寫志也。”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通過描摹事物來達到抒寫情志的目的。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