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精選32篇)

校園 閲讀(1.2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精選32篇)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

這個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來自楊絳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我們仨》。回味起來,猶如口中咀嚼的橄欖,越嚼越有味道,真是回味無窮,收穫匪淺。

整部作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描寫了一個尋找的夢,拉開序幕;接着描繪了“古驛道”中的另一個漫長的夢境,展現一家三口最後相處的時光;最後一部分,採用回憶的方式,描寫了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樸實而真摯。

我們曾經學習過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她用極為平淡的筆調,描寫了身邊像老王這樣生活艱難,卻又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普通人,作者以自己的善良體察到了他人善良,這是何等的不易!此文亦是如此,作者將很多在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進行了放大,充滿了無限温馨與和諧。她平靜地回憶了與丈夫和女兒曾經一起談論的話題,一起做過的趣事,一起走過的道路,緩緩道來,滿眼都是無限美好。她的文筆,雖然看上去平平淡淡,但又具有沉着冷靜,雍容優雅的氣派,這在中國的文學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是最為獨特的。

不僅如此,楊絳先生的文風有時又是詼諧幽默的。像在講述袁水拍同志想改善他們夫婦的工作環境時,一個小小的細節不禁讓我啞然失笑。“袁辭去後,我和鍾書咧着嘴做鬼臉説:‘我們要江青給房子!’”可能有些誇張,但這足以體現出他們夫婦倆的“可愛”與“淘氣”之處。而當江青傳話表示可以去釣魚台居住時,他們並沒有正面地給出回覆,當然也沒有接受。他們對名利的'淡泊,是有目共睹的。再如錢鍾書不願意當文學所的顧問;再三推辭喬木同志邀請做社科院副院長的事,最終因想不出好轍拒絕,只好“苦着臉”回家對夫人訴説。

就是以這樣平和而又自然的心情,楊絳先生寫下了這部獨特的散文。她有關心自己的丈夫錢鍾書先生,有體貼懂事的女兒錢媛,對她來説,那是多麼美滿的生活啊!

或許是天妒才人吧,緊接着,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到這個睿智博學的知識分子家庭。

楊絳先生在涉及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時,又將其幻以為夢,這也就是第二部分的來源。大概像這種傷心至極的生死之事,唯有以夢的手法寫出來,才更容易寬慰些吧!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寥寥幾筆,卻能感受到她寫下這幾句話時內心的悲痛與無奈。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先是失去了最疼愛的,也是唯一的女兒“圓圓頭”,緊接着又失去了最親密的丈夫,換做是誰都很難接受吧。但楊絳先生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從事文學的工作,她一直整理着丈夫猶如天書的手稿,並將其整理成集。

或許這才是一位睿智、博大、豁達的真正學者,因為只有她才真正領悟到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安詳辭世,享年105歲。有人説,她可能是中國最後一位用先生稱呼的女性了,她最終也給那個美好的時代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雖有人表示哀婉,但更多人覺得:他們仨,終於再一次團聚了。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

《我們仨》彷彿一個傳奇,一個熱愛家庭的母親,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一個懂事體貼的女兒。三個學者,趣味相投,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勝過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賢。

也許正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多次“辭官”才造就了這個偉大的家庭。人生總會有一道選擇題,儘管它只有兩個選項。第一種是追逐名利或夢想,獲得他人的羨慕;第二種是放棄對名利的追求,贏得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楊絳與錢鍾書似乎都放棄了主任及更多的職位,我們仨才能在一起。因為他們遠離了“官場”,所以才會有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緩緩流入心房。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聞”,而是“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香遠益清。

這一家好比蓮花,受到紅衞兵的欺壓沒有低頭,收到江青的邀請沒有答應。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啊!

《我們仨》如一個範本,令我們千千萬萬個家庭嚮往。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3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裏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4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鍾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習條件下工作,爾後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麼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拿學位似乎對他們來説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後有所領悟,多麼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説,該做什麼,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現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麼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5

在這個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風,多麼的清新亮麗,吹散走燥熱,帶來無私的温暖,伴隨着我度過了這個美好的暑期。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直到有這麼一個夢,在一個不知是什麼地方,太陽已經落山,楊絳竟走丟了,她着急地喊着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原野中,蔓延開來,可卻沒有絲毫的迴應,她慌了,突然驚醒,才發現是一場噩夢,她向老伴錢鍾書描述整個夢的經過,可他卻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夢,我也常做。”讓楊絳不驚感歎:“我們都老了。”

書中最後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

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

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7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麼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盪,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説,翻譯外文,無愧於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悦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繫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後人憑弔,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8

這兩天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其實很久以前就聽説過這本書,前幾天到圖書館很巧的就看到了這本書,有時候很奇怪,查過目錄的書在圖書館怎麼也找不到蹤跡,可藏在心裏很久的書卻能就這麼突然的跳到你的眼睛裏。

以前感到名人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包括他們的生活也是那麼的神祕,需要用仰視的方式來觀看,可看了這本書明白了原來名人的生活和我們普通人的並無二致,有着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有時更甚之,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境遇,甚至比普通人的還多,但他們依然樂觀,依然饒有興味的生活,不斷的'“探險”找到生活之美,對親情的那份眷顧,對家人的那份愛更真更純,也許這就是名人與我們的不同吧,他們更愛生活,更懂的珍惜身邊的朋友。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9

《我們仨》使我感到這血濃與水的親情,這被多上文人所歌頌的孝道與愛,可以是如此的淳樸,也本來就是如此的淳樸。

楊絳在回憶,回憶丈夫的笨拙與可愛,回憶初得愛女的喜悦,回憶女兒的聰明與孝順,回憶許多年來一家人經歷的風風雨雨,三個人同甘共苦……不知道她在寫下這一個個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在不由自主的勾起嘴角微笑。我想肯定如此。

在第三章的剛開始,楊絳便寫道錢鍾書大喊:“娘!阿圓欺負我!”也説道他們夫妻倆曾合夥説女兒是學究,是傻瓜。錢媛還説:“爸爸只能當我的弟弟。”一家三人,宛若朋友一般親密,互相關愛,互相尊重,這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後一家人失散了,也應該是老天同樣眷顧這樣的幸福。

愛,無需歌頌,真誠即可。幸福,無需尋找,生活中滿滿的都是幸福。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0

這是一個普通温馨的三口之家,又是一個並不普通的三口之家。普通在於過着平常人家的日子,享受細小的幸福,不奢靡,不別樣雅緻,彼此擁抱彼此珍愛;不普通在於全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都有極好的修養,不別樣雅緻,精神卻極其高雅。比平常人家更懂得愛惜點滴的幸福。

他們可謂一生坎坷,種種經歷,看的直叫人心疼!這樣的'文化泰斗,這樣的純良知識分子,這樣的熱愛着祖國的大地祖國的文化的學者,竟要遭遇如此那般煉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樣別緻的“我們仨”,總被種種魔障阻隔開來,這樣相愛的“我們仨”,還未享受夠屬於“我們仨”的快樂逍遙,就這麼失散了,這麼輕易的失散了……

好心疼。

最後留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孤獨走在人生邊緣,還經歷着繼續與這個世界的戾氣相搏。歷經坎坷的賢妻、才女,一個人帶着回憶,帶着“我們仨”繼續了“我們仨”的生活。

尋常而又不尋常的“我們仨”,願天堂沒有魔障,沒有分離,還有無盡好書好景於“我們仨”共品。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1

《我們仨》其實更像一位老人的娓娓訴説,訴説着一個家庭的故事,一個關於他們仨的傳奇。書中有楊絳跟隨錢鍾書出國讀書時候的趣事,二人喜獲愛女時的歡欣至極,媽媽眼裏父女二人的胡鬧,父母年老時對女兒的擔憂,女兒對二老的貼心照顧,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肝腸寸斷,三人失散獨留楊絳時的灑脱豁達。這是個充滿愛的三口之家,更是讓中國人戀戀不捨的根。楊絳説:“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這個學者之家,他們仨一生受盡苦難,但是全書字裏行間多流露的是對朋友、親人、陌生人的感激之情,書中那最樸實無華的文字彙成的卻是最充滿温情的故事。讀後怎不令人動容?

此時我又想起先生的百歲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人生難得是淡定,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2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帶給我複雜的感受,會跟着它開心的時候歡笑,跟着它悲傷的時候流淚,跟着它的離別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能顯出情感的真摯,才能真切的打動人。錢鍾書一家三口的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全書以夢魘般的古驛道開頭,楊絳先生天天的.夢魘,感覺到她內心的極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而後失散,年邁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跟先生相繼去世,更是傷心悲痛。她説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這份淒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而後,楊絳先生用了平淡樸實的需要回憶了他們的過往,剛結婚隨錢鍾書先生去牛津,兩個人自己第一次做飯,稱自己笨,每天早上錢鍾書都會為楊絳先生做好早飯,苦中作樂,志同道合,而後有了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三個在一起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在為這個家庭幸福感動的同時讓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麼,幸福其實是一種感受,別人覺得你苦,但是你們苦中作樂你們覺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這就是幸福,永遠幸福!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3

楊絳的《我們仨》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終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對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人的親情回憶,記敍了一個知識精英家庭大半個世紀的'家庭故事。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僅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文學吧。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像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即使如危難的時期那段歲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靈的歲月,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只可是對生活變化的一種適應。對於危難的態度,作者細心的繞過去了,讓我都懷疑錢鍾書先生在危難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別的知識分子一樣命運多粲。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4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才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5

很平靜地看完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一位老人對於往事的娓娓道來和對故人的懷念。

在那個動亂年代,“我”,阿圓,鍾書,我們仨相依為伴,日子艱辛卻也其樂融融。書中囊括了“我們仨”一起走過的大半生,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簡樸平淡,卻也有工作、閲讀、探險等雅趣的點綴。

讓人欽佩和羨慕的不僅是三人的成就,更是這一家人為人處事的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三人間流淌的無以言説的愛。父母對孩子的`牽掛、女兒對父母的體貼、鍾書先生與楊先生的相知相惜,總是那麼細膩,那麼温潤無聲。像春風,像細雨,像蜂蜜,甜得化不開。

看完楊先生和鍾書先生的夫妻日常,我想起一句,轟轟烈烈的一時總比不過相敬如賓的一生。你容我的皮,我知你的痴。特別是那段鍾書先生對楊先生那句“沒事,我會解決好”深信不疑的描寫,真的是很讓人羨慕了,卻絲毫不嫌狗糧吃得撐。

我還想起一句,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真正厲害的人,遠不止在某一領域有斐然的成績或極高的造詣,在生活的各處都會顯出他與別人的不同。鍾書先生是如此,楊先生是如此,阿圓亦是如此。

把生活的苦寫成詩,再放到蜜罐裏蜜一蜜,多年以後,再拿出供人品嚐,就只剩下甜了。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6

古驛道、客棧、小船、夢境——虛虛實實地暗喻了錢鍾書先生最後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我們仨”在古驛道上閤家團聚,但女兒卻先一步走失。每天楊絳先生就帶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葉,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尋小船,下榻新的客棧一程一程地相送。她希望這是一場夢,一場長達萬里的夢,然悵然一夢終有醒,夢醒時分,“我們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復是家,真的成了一個客棧。沒有撕心裂肺、痛貫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讀之心會痛到淚水奪眶而出。

茫茫黃泉路,踽踽獨行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時,楊絳先生採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無矯飾,平鋪直敍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記錄着“我們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瑣瑣碎碎,還有風風雨雨,但讀者仍能從輕描淡寫的敍事中,感受到“我們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我們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賞、求同存異、相互尊重,面對困難、疾病,幽默風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尋常人家一生嚮往的美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讓我們以一種認真的態度與未來同行,且行且珍惜!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7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充滿悲歡離合。

這本書講述了楊絳錢鍾書一家温馨的日常。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故事。正如楊絳所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們和普通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在無常的命運面前家庭的平淡幸福是如此渺小,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即使命運如此不公,她仍選擇將三人的回憶沉澱,將生活細碎美好的經歷當做生命的温柔源泉滋養自己的內心,以此來抵禦命運給予的傷害。

羅曼羅蘭説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併且仍然熱愛它。這種英雄主義深深根植於日常生活和人與人間的情感中。人生裏總是要將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8

楊絳先生去世那天,記得所有媒體都在用《我們仨》送別她,温情脈脈的説“我們仨終於又可以團聚了”。那是我所見過的很温柔,祝願多於感傷的一次送別。

沒有翻開《我們仨》之前,竊以為也會有大篇幅的對“死亡”哲學的討論,就像陳希米的《讓“死”活下去》一般在懷念史鐵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讀了之後才發現,真正拿到明面上來提及(還不是談論)死亡,不過是書的最後兩段,才真正敍述錢媛和錢鍾書兩人的逝去。沒有感傷、恐懼死亡,沒有熱切期盼我們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細水長流的生活瑣事,一點一滴。想起思想史課上談宗教,討論中國老人為什麼都那麼恐懼死亡。死後一無所有,一了百了,不復存在,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們仨》這般,我們只是失散了。他們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館。“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他們走後,家又變成了旅館。我還在和以前我們分散時那般,淡然生活,濃濃思念,尋覓歸途,總有相見的那刻,總會再次找到我們的.家。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會冰涼的可怕?

還沒有看《尋夢環遊記》,很適合一起看,瞭解墨西哥的亡靈節為什麼可以是一個歡歌樂舞的日子。然後應該會更明白為什麼中國老人最怕死亡。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19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閲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敍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懷和難捨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後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習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後學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一直在延續,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0

曾高中時聽説過楊絳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讀,曾楊絳一百歲逝世,引起世界轟動,她曾説,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與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自己。被她書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淚,在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剛正不阿,堅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雜,只讀自己書,她説,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遠記掛着對方,問候着對方,瞭解着對方的處境,竟會有如此般令人羨慕的愛情,親情,友情。她説,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耐人尋味!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1

我們仨:錢鍾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温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於是由先生延續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多才,正直善良,温暖親切。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麼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温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鍾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温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嚮往。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2

最美的是她們仨“散於古驛站”,“美”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散而是楊先生的夢,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否是夢,我作為小小讀者又何從知曉呢?又或許楊絳先生回憶那些日子太多逐漸離別的悲傷,不忍直直回憶,亦夢亦真、朦朦朧朧,隔着時間就像在述説着很久以前的事,也就不那麼痛了。

原文摘錄: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裏翻滾的笑浪。

很喜歡楊絳先生這樣調皮的文字,還記得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情話“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果,遇到她之後我結婚從未想過別人”,我想鍾書先生如此喜歡她定與這份小調皮有些一些關係。

原文摘錄: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般讀;政治家或企業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鍾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書讀。

類似的回憶錄我也讀過幾本,在這當中讀到的`是我們不曾知道的那些人最真情的一面,最打動人的也是這份真情。她們仨將人間真情(愛情、親情)詮釋得那樣美好,讓我相信:原來,人間有真情,而且情可以深至此!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着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後日子罷了。

我們常説“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整篇書中沒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後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她忍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敍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後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從這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藴藏着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4

楊絳先生時常夢見鍾書忽然不見了,只有她一個人,站在荒郊野外裏,鍾書不知道哪裏去了。楊絳先生還在夢境裏面看着圓圓生命逐漸的流逝。圓圓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繼續堅持守在鍾書的身邊,直到有一天鐘書跟她説:“絳,好好裏”,她都忘記了有沒有説“明天見”呢,也許時間太倉促來不及説再見。楊絳先生在書中以夢虛寫死,記錄了他們仨在最後一段相守的歲月,可能是虛幻的想象能給她一點安慰吧,那只是夢,他們在夢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尋覓歸途,尋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兒,他們一定會在一起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楊絳先生説“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她的客棧罷了。錢鍾書彌留之際對她説:“絳,好好裏”,她答應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現在。如今在客棧歇息夠了,她離開了這座客棧尋找他們仨的家,只是這一次她沿着的這條路是他們走過的,她肯定能夠找到他們 。他們父女兩個像個哥們,還是她的兩個小頑童的模樣在前面等着她。而她會在錢鍾書的面前抱着她的女兒,依偎在他的懷裏,“鍾書,我一直記得你的話好好裏活到了現在,我們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5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着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一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一樣撲過去,當時説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 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裏。 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後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鍾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麼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原來也是普通人一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一段。後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牀角一樣 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後堅持寫點把。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6

花一個週末讀完了這本《我們仨》,準確來説也四個來小時,篇幅較短,記錄的大多是回憶的生活瑣事,但就是在這生活瑣事的字裏行間中,洋溢着滿滿的“情”,親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帶着滿滿的思念,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楊絳先生一人來思念,確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死別的深痛思念。

敬佩錢鍾書和楊絳先生對生活、對家庭的態度和方式,與世無求,與人無爭,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點滴生活中發現樂趣。也敬佩他們對自己興趣和工作的堅持,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讀書和工作,相濡以沫的兩人有共同的樂趣是莫大的幸福。

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要學的是這種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淡然處之的態度,是這種始終不迷失自己堅持做喜歡的事的狀態。快樂可以很簡單,但快樂又來之不易,就像楊絳先生説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要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寥寥數句,聊表對本書的喜愛。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讀錢鍾書先生《圍城》的興趣了。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7

你看不到楊絳先生滿腹才華的拋露,你也尋不到她追憶一家三口一生作為的身影。這部書僅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懷念過世的丈夫與女兒的書籍,如此這般簡單,純粹,這就是我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慨。

耳聞這本書的出版,已經不下兩年,帶着幾分好奇與探究之心去揣測這本書的內容,卻擱置了幾年,未曾去細細品味一番,至於原因,自己也説不清。昨天,在圖書館尋找餘華的《細雨中呼喊》,未尋得,卻看到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淡雅的封面,樸素的'標題,它就那樣靜靜地、靜靜地躺在那裏,如同楊絳先生失去至親後那顆孤單卻又安靜的心。我帶着疼惜般地捧着它,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在讀它之前,我便猜想着,錢鍾書先生的一生該是何其的故事紛呈,這本厚厚的書裏該是滿滿地記載了錢先生的豐功偉績吧。如果我猜對了,那楊絳先生就不是楊絳先生了;如果我猜對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書的最開端,每一頁上都印着楊絳先生一家人的舊照,那是我從未見過的錢鍾書和楊絳,一張張温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們年輕時光刻下的痕跡。我們相差的歲月使我對兩位前輩的印象就是博學的老人,淡泊的學者,更是我們後人無法超越的經典。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8

家。大概是世間一切美好所集成而來的詞彙。

所有的歡樂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會被無限的放大。而磨難病痛,卻變的很小。是三個人卻並不止三種身份,雖然知識淵博卻行動笨拙的爸爸;馬馬虎虎不會做飯的媽媽;事無鉅細成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書裏她們不是文學家、不是歷史中的偉人,而是世間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個家庭。

一整本書,詳盡的.描繪了一家人的温馨快樂,將回憶的石子全部捧了出來而只剩一人的過程卻只用了半頁紙來敍述。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當看到這句話時,眼眶一下子就紅了,摸着還很厚的書頁,心想一定還沒到時間。然而…還是結束了。

沒有任何言語,僅僅是兩個去世時間。眼淚不受控制的掉落下來。後面的一張張的生活記錄彷彿還帶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個温馨快樂的家中,從初始的夢境到最終的現實。

大概我實在嚮往,嚮往一個父慈母愛孩子頑皮的家,才會對書中的家這麼的不捨和難過。覺得她們好幸福,不為她們的身份地位、寫過什麼書、發表過什麼言論、對國家做過何等貢獻。只為她們擁有彼此,能成為我們仨。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29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創作的一本散文集,整本書表達了一個思想: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温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一個夢拉開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後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去的過程。第三部分楊絳採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裏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着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隻有家,才是最好的港灣。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30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仨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結束了尋覓,踏上歸途,享年105歲。“我們仨”永遠不會分離了。

書中記錄了“夢”與現實,讓我感動的是彼此的相濡以沫,即便在動盪的年代也不忘工作與寫作,對生活的熱愛從未減退。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31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跟隨楊絳先生的腳步,一頁頁畫面從我眼前略過。“我們仨”的`温暖、幸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鍾書新婚後來到英國牛津大學求學。輾轉多次,在巴黎迎來了“MissSingHigh”——錢瑗,於是“我們仨”相聚了。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仨”始終相依。楊絳的一句“不要緊,我會做”就足以讓鍾書放心;圓圓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特地寫信教媽媽做飯;圓圓生病時,楊絳夜夜“看見”她。“我們仨”始終相互信任,不論什麼結局,都是心連心走下去。

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管世風如何,不管身份如何,楊絳夫婦一直低調平實,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曾寫“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識的人。”

楊絳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真諦便是歸本,珍惜。我彷彿看到楊絳夫婦正坐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鏡,柳樹在晚風中飄揚,他們在人羣中不是最顯眼的,卻有着一種不同於凡夫俗子的氣質。

讀後感:相守相助,相失相聚《我們仨》 32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説過,可能因為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為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為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為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在時間的洪流裏,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願我們仨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