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太空課堂觀後感

校園 閲讀(1.44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太空課堂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太空課堂觀後感

太空課堂觀後感1

週五班會課上,學校組織了全校師生觀看神舟十號在遙遠的外太空中的天宮一號內三名宇航員為我們做的“太空授課”……

授課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幾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況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太空中專用的質量測量儀是依據牛頓第二定律製造的。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在質量測量儀中,設置一個彈簧凸輪機構,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另外再設置一個能夠測出物體運動加速度的測速系統,根據這個定律,宇航員可以在失重情況下測出物體的重量。

然後,王亞平老師把一個小球用線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當亞平老師給小球一個推力時,小球竟然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給處於失重狀態下的小球一個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會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了。但是在地面上,我們要給小球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之後王亞平老師又做了陀螺試驗,告訴我們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轉時,具有很好的定軸性,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樣適用。所以天宮裏的很多設備就是利用陀螺組合來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製作的儀器,用來測量航天器的姿態和軌道。

最精彩的要説水膜實驗和水球實驗了:王亞平老師使用一個金屬圈和一個水袋,把金屬圈輕輕地放入水袋,再將金屬圈慢慢地抽出,這時在金屬圈上形成一個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狀態下,普通水也能夠形成漂亮的水膜,這在地面上可是很難實現的。隨後王亞平老師輕輕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變厚,隨着注入的水越來越多,水膜竟然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變成了大水球,而且沒有破裂。當把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紅色在水球裏慢慢地散開,最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水球。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實驗,讓我們懂得了許多物理知識,也告訴我們外太空還有太多奧祕沒有被人類所攻克,這次太空授課,也激發了我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讓我們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處,而且也瞭解到了有關太空的一些知識,見識到了這些神祕的知識,加強了我們對無盡的太空的興趣。

太空課堂觀後感2

12月9日,被稱作最硬核直播課堂的“天宮課堂”開課啦!這是讓同學們從不同緯度感受祖國強大、樹立中國夢的好機會。上海市市八初級中學千帆中隊的孩子們懷着期待與夢想觀看了“天宮課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水膜張力實驗等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的驚呼聲、掌聲不絕於耳。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時,比如往水球裏放入泡騰片,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水球中的氣泡翻滾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物理現象在無數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循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xx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太空出差的頻率更快、時間更長,無不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遊蒼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大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學生來説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這次授課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太空課堂觀後感3

千百年來,人類對太空的想象和探索從未停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牛郎織女的浪漫、女媧補天的驚魄。自明朝萬户起,中國航天事業便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從神舟到天問,從長征到天河,無數中國人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才有了今天的太空課堂。

今天,我們在教室中觀看了太空中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做的太空實驗。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實驗,卻讓我看到了如今祖國的繁華與強大。

太空課堂讓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先進。自來水的循環供應、固定肌肉的“企鵝服”、先進的失重訓練器……無一不令國人自豪。回想五十多年前,祖國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在孕育萬物的神州大地上自己動手,沒有就自己造,經過無數科學家的努力,終於摸索出了一條中國人自己的航天路!今天的我們更應在這先進的生活與技術中不斷奮鬥。

太空課堂讓我看到了航天員的奉獻與堅毅。每位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前都會進行難以想象的高強度失重訓練,進入太空後,每天都要進行適應性訓練與科研工作。它們在太空中還面臨血液堵塞、肌肉萎縮的危險,他們又何曾埋怨過呢?美國“挑戰號”墜毀,給了全世界一個警醒,但依然有宇航員冒着生命危險再次踏入太空,為了人類事業不惜拋棄一切,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上太空前的遺囑就是鐵的見證。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秉承前輩的奉獻與堅毅。

太空課堂更讓我感受到了我們這一代青年身上的重擔。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當今之中國不僅在航天領域,乃至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都經歷着百年未有之大變革。我們也將肩負起祖國交給我們的使命。梁啟超曾説:“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在此盛世之中華,我們更應該摒棄庸俗懶惰,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