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通用6篇)

校園 閲讀(2.55W)

為了確保活動有序有力開展,我們需要事先制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是闡明活動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活動方法等的企劃案。活動方案要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通用6篇)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1

活動意義:

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計劃、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活動。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發、促進和引導幼兒順利開展學習和達成有效學習結果的過程。有效教學就是要遵循幼兒園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

為促進我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更好地遵循《指南》精神,合理使用和駕馭教材,規範糾正幼兒園教育“國小化”傾向,愛丁堡幼教集團定於11月9—10日開展優質課評比觀摩活動。

活動目標:

1、圍繞數學領域,園所先組織新老師上示範課、老教師上名師模仿課;

2、通過“園所開展聽評、集團組織評比觀摩”的課研活動,促使園所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3、組織老師抓住有效教學的前提,選擇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

4、抓住有效教學的核心,組織新、老教師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目標應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個緯度;目標必須是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需要的。

5、抓住有效教學的關鍵,選擇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

活動形式:

1、園所組織新老師根據數學領域選擇教材內容上示範課、老教師選擇名師課例上模仿課;

2、月底組織教研組員入園,分片區(三園、七園)定點進行課例聽評,結合各園選送的2節優質課進行篩選,選出一節優質課代表園所參與集團優質課評比觀摩活動。

活動時間:

20xx年10月11—26日各園所開展新、老教師聽評活動

20xx年10月27—28日分片區入園聽評各園選送代表的公開課,進行初選。

20xx年11月9—10日(9:00—11:30)集團開展觀摩評比活動

活動地點:

愛丁堡第三幼兒園舞蹈

參加對象:

孩子人數20名、各園負責人、評委、參賽教師、聽課人員

活動準備:

*前期準備:上交教案(一式9份)預先抽籤以便安排時間表,制定評分表

*會場準備:橫幅、場地劃分(評委席及名牌、觀眾席及座椅、上課場地劃分)

物資準備:投影儀、一體機、音響、筆若干;會場準備由三園後勤協助完成;

活動要求

1、各園公開課教案電子版統一上傳教學羣(10月24號完成)

2、紙質版教案一式9份由各園打印,11月9號8:30簽到時交到現場;

3、評委:賴雲香、張麗娟、楊金燕、遊傳英、陳銀環、朱裕柳、聶彩虹、黃原花、陳寶珍

活動流程:

1、提前20分鐘簽到、入場領取課程安排表;

2、主持人開場白,簡單介紹本次活動目的及活動流程,並執行會場常規;

3、講解評分要求,下發評分表;

4、公開課活動正式開始;

5、公開課結束,聽評後,統一投票,根據投票,結合執教老師自評,公佈結果(3節優質課名單)

6、主持人進行小結,集體合影,結束。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2

指導思想:

為了適應幼兒教育發展需要,促進我園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並儘快適應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推進新課改,提高幼兒園課堂教學質量,我園將於11月21日——11月25日組織開展全園教師觀摩課活動。

活動目的:

1、為了深入學習、理解、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

2、提高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師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藉助説課、上課、評課的交流平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活動要求:

1、認真選材,教學內容符合幼兒年齡特點。

2、教具準備充分,幼兒參與性強。

3、聽課教師認真做好記錄。

活動安排:

1、教師認真備課,做好活動前準備。

2、20日抽籤確定教師授課活動時間。

3、21日觀摩活動開始。

4、每節活動後進行評議。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為了響應校總支開展“名師幫帶1+1”活動,培養造就一批骨幹教師,滿足學校培育人才需要。同時也為了增強教師之間的協助研究、互相促進。在傳、幫、帶過程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實施方案

以園內實際情況出發,以級段為單位,推選出一名業務水平高的骨幹教師擔任指導組長,指導本組其它教師在課堂上能熟練掌握教學常規,熟悉教學方法,並且指導老師寫好教學案例,教學反思,輔導教師上好園內的公開觀摩課。

三.獎懲制度

1.成立評委小組,對全園教師的公開觀摩課進行評估打分。

2.舉行全園優質課評比活動,評出優質觀摩課3節,指導教師享受同等獎勵。

3.評出優秀指導教師一名。

4.對於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師其指導教師負責上示範課1節。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雙腳跳、單腳跳的能力。

2、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沙包一個、用粉筆在地上畫圖形。

【活動過程】

一、幼兒把沙包扔進數字“1”裏面,再單腳跳進“1”,然後單腳包沙包踢進“2”,依次進行。最後把沙包踢進“9”後,幼兒單腳站在數字“8”裏面,彎腰把沙包撿起來。第二名幼兒再開始。

二、跳的過程中如果第一名幼兒沒有失誤,就可以再第二輪比賽中直接把沙包扔進“2”,如果還是沒有失誤,就可以再直接把沙包扔進“3”。第二名、第三名幼兒進行時也同樣。

三、分兩組進行比賽,每組3人,最先把沙包扔進“9”的一組為勝。

【活動規則】

1、不能跨字跳,必須按順序1—2—3?—4—5—6—7—8—9。

2、單腳跳的途中,另一隻腳落地了,就算輸,罰下場,等候地二輪比賽。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比較大和小,根據紙盒的特徵進行分類和配對。

2.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3.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與幼兒人數相等的鞋盒,大小各半,將大小配對的兩隻鞋盒用相同的包裝紙包裝;一隻特大紙盒;大小不等、形狀相同的球和雪花積木若干;一大一小兩隻塑料筐;自制示意圖兩張;音樂《大雨和小雨》。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認識紙盒一家,兩兩對應區分大小

1.教師變出一大一小兩個盒子,請幼兒觀察。師:(1)這兩個盒子一樣嗎?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2)你知道誰是盒子媽媽?誰是盒子寶寶?為什麼?

2.幼兒每人取一個紙盒,盒子包裝相同的兩人組成一組,分組比較,區分大小。

(1)根據相同的包裝特徵兩兩分組。師:找一找,哪兩個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2)比較相同圖案的紙盒,區分大小。師:比一比,誰是紙盒媽媽?誰是紙盒寶寶?

(3)加深幼兒對大小的認識。師:請紙盒媽媽們一起打個招呼,請紙盒寶寶們也相互親一親。

(4)將小紙盒放進大紙盒裏,再次比較。師:紙盒寶寶要玩捉迷藏的遊戲呢,快把紙盒寶寶藏到紙盒媽媽的懷裏去。

二、情境遊戲,根據物體的大小特徵進行分類和配對

1.遊戲一:運果果。教師扮紙盒爺爺,拖來一個大盒子,裏面裝滿大小不同的球。

(1)師:嗨喲嗨喲,我是紙盒爺爺,今年我的果園大豐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紀大了,沒力氣了,想請盒子媽媽和盒子寶寶幫我運果子。

(2)師:大小不同的果子,應該怎麼運呢?紙盒爺爺把要求都畫在圖片裏了,請你們看一看,説一説。

出示圖一,請幼兒看圖説出要求,並根據要求操作:用大紙盒裝大果子,小紙盒裝小果子;將大果子放進大筐子,小果子放進小筐子。

2.遊戲二:吃餅乾。出示大小不同的兩種雪花片。師:紙盒爺爺為了感謝你們,給你們準備了餅乾。誰吃大餅乾?誰吃小餅乾?一共吃幾個?盒子爺爺全都畫在圖裏了,你們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圖二,幼兒看圖操作:大紙盒裏放兩片大雪花積木,小紙盒裏放兩片小雪花積木。完成後,師生一起檢查操作結果。

三、拓展延伸,體驗樂趣

1.紙盒來唱歌。師:紙盒媽媽和寶寶都吃飽了,今天真開心,我們一起唱首歌吧。(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師指揮,幼兒有節奏地搖晃放有雪花片的紙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紙盒回家。

活動反思

鞋盒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輕便且容易收集。它們也是孩子們喜歡的玩具,常看到區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車”“小房子”,孩子們樂此不疲地用它們來堆砌、拖拉。為幫助孩子們學會區分大小,並按照物體的特徵配對,我藉助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積木、筐子等多組物體,在遊戲的情境中讓幼兒反覆操作、比較、分類、配對,感知物體的大小及數量。

在最初設計這節活動時,我用兩隻紙盒和孩子們一起操作,採取“教師示範、幼兒操作”的教學方法。孩子們操作的正確率很高,但是在後續的其他活動中卻發現,孩子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如何區分大小,如何根據大小不同進行分類和配對。於是,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原先設計的每個環節都是教師帶着孩子走,缺少讓孩子自己思考、主動發現的過程,導致孩子們在活動中“會做”,其實並沒有真正“學會”。

於是,我重新修改活動方案,每一個環節都讓孩子“學習在先”。在第一個環節,我出示兩個盒子,讓幼兒自己觀察尋找到答案後再進行操作,將大、小盒子配對。接下來的環節,我採用作業單的形式,將操作要求用圖示展示,讓幼兒自己看圖理解要求,並進行操作。

對小班的孩子用圖示的方法進行示範是一個嘗試,也是一次挑戰。有部分教師認為,直接用語言提示可能會比圖示更節省時間,但是,我覺得孩子讀圖、理解圖的過程,同樣也是學習的過程。為便於小班的'孩子看懂圖示,我儘量使用實物照片,活動中始終遵循“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育原則,每個環節都讓幼兒先行探索、理解,教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再進行引導。事實證明,孩子們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才能真正“學會”。

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方案 篇6

活動目的:

1.能按物體的特徵進行層級分類;能明確地講述操作過程與結果。

2.學習用數字對物體進行分類統計。

3.能有序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培養幼兒良好的數學常規。

活動準備:

1.紅、藍兩色水筆各一支;

2.“分衣服”材料:大小、顏色不一的“衣服“;“分鈕釦”材料:大小、釦眼、顏色不一的“鈕釦”若干份;

3.分類板、記錄紙;

4.投影儀。

活動預設:

一、以“開百貨商店”導入活動。

師:郭老師開的商店進了一批新貨,這批貨又多又亂,請小朋友幫幫我,將這些東西分一分,好嗎?

二、教師講解層級分類和記錄法

1.第一次分類並記錄:

(1)教師引導幼兒按照不同特徵來進行第一次分類,並根據標誌進行記錄。

(2)師:這些衣服一樣嗎?哪裏不一樣?可以怎麼分?

師:我們將分好的衣服再按照它的特徵進行記錄(先數一數分出的物品有多少,在相應的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誌)。

2.進行二級分類:

師:如果我要將這些衣服再進行分類,能不能再分?怎麼分?(請幼兒進行分類,分好後教師進行記錄。)

教師小結:像我們今天這樣一層一層進行分類的方法就叫做層級分類。我們在分同一種東西的時候都可以根據它的款式、大小、顏色等特徵進行多級的分類!

三、幼兒分組操作,進一步學習層級分類:

師:我的商店裏還進了一批的鈕釦,也想請你們幫我分一分。小朋友們可以根據郭老師剛剛的方法,將這些鈕釦一層一層進行分類,你們想想,看看有幾種方法可以將這些鈕釦進行分類整理!

師:我們分小組進行,每組2人,2個小朋友們可以先討論,然後按商量好的方法幫我的鈕釦進行分類。一人分一人進行記錄,每分一層都要數一數有多少,在記錄紙上用數字記錄並在上面畫上標誌。(提醒幼兒記錄好一種辦法後可以在籃子裏再拿一張記錄表用另外一種方法進行分類記錄。)

四、師幼一同評價操作情況:

師:請你説説你是按鈕釦的什麼特徵來分的?怎麼記的?

(請個別幼兒來介紹他的操作情況,引導全體幼兒對各組的統計表進行討論,看看這些統計表是否能讓別人清楚分的是什麼、是按什麼分的!)

五、結束延伸:

師:這些鈕釦還能再分嗎?怎麼分?等等我們回班上一起來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