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中國智慧》讀後感(精選7篇)

校園 閲讀(1.69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智慧》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智慧》讀後感(精選7篇)

  《中國智慧》讀後感1

對於易中天先生的書,我向來敬愛有加。他作品語言風趣幽默,娓娓道來,敍述問題平民化,易於理解,易於接受。讀到會心處,合卷細品,真是其樂融融。最近,我讀了他的《中國智慧》一書。

《中國智慧》裏面講述了六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可謂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值得廣大傳統文化研究者及其愛好者閲讀。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説,是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啟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實我就很懷疑它的科學性。不過,現在很多人對它推崇有加,還有不少大學開設了《風水》專業課程。現在,在我看來,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則》。一説"中庸"二字,首先給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沒有原則。是儒家思想固然沒錯,但是説它沒有原則就不對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不就是原則嗎?其實,中庸不但是講原則,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則,是最高的原則。

最感興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晉的風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合適詞來形容我對《魏晉的風度》的感覺。所謂"魏晉風度",是一種什麼樣的風度呢?怪異的風度。比如説,"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當時官至"副總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會上讓大家學驢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歡驢。結果追悼會上就一片驢叫聲。你説一個重要人物到場,你不至悼詞也就罷了,竟然叫大家學驢叫?——這成何體統?還有那個劉伶喜歡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晉元帝司馬睿生兒子,大宴羣臣,給予封賞。有個叫殷羨的官員説,陛下生下龍種,臣等高興是高興,只是無功受祿,很慚愧啊!晉元帝説,你慚愧什麼!朕生兒子的事,還能有你什麼功勞?你説好玩不好玩?也許你會説,這是編的吧?如果編的,那也是劉義慶編的。這類故事在《世説新語》裏比比皆是。好玩歸好玩,不過我認為這些看似荒誕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實體現了一種價值,一種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還有魏晉玄學也很有意思,單就那個"清談"就讓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他的書彷彿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讀他的書讓人如沐春風,不忍掩卷。

  《中國智慧》讀後感2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易中天“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這是易中天先生書中的一句話。沒錯,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並一定會轉化為個人智慧,只有經過思索,提煉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才會成為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説是啟迪。易先生的《中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啟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料,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向來喜歡。讀他的書彷彿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這本《中國智慧》也不例外。本書分為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後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啟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就好。《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周易》的啟示主要有四條:憂患意識、理性態度、變革精神、中庸原則……

我有時覺得現代的人,是沉重的。壓抑的心情、偽裝的表情、麻木的感情,人們開始喜歡放鬆,開始追求用更輕鬆的形式和更愉悦的感受去享受知識。易先生的幽默,天衣無縫的切合了現代的思潮。我也是這樣的人,我喜歡輕鬆、幽默的方式。於是對於我來説,上的課要儘量風趣;看的電影要儘量喜劇;讀的書也要儘量幽默。所以我喜歡易先生。

我有時覺得現代的人,是浮躁的。浮躁的為人、浮躁的處世、浮躁的學習。在機場的候機室,人們除了打牌就是看手中的電影、除了聽歌就是在聊天,很少見到有人正兒八經的讀正兒八經的書。浮躁的社會讓人也漸漸地變得浮躁起來。

  《中國智慧》讀後感3

在《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來,《周易》作為羣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認為《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藴含着“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説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很贊同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為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眾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卻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無為更是有所為。這給我們無奈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啟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遠無法很緩慢腳步,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的財富卻遺失快樂,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最平凡的東西也是最好的東西,就像是水一樣,很常見卻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累累的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知足常樂,獲得樂趣,享受人生。並非什麼也不幹,而是去接受,去體會自己力所能達到的成就,便是一種逍遙,是人生的智慧,是“大無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自古代以來統治階級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愛”思想是最為後人所用的。比如“創建能和諧社會”便是以仁愛為前提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像禮記要求的一樣像愛親人一般愛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去善待別人,雖然不能“外户而不閉“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符合國情的和諧社會。

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這些燦爛的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財富。

雖然我覺得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在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不是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瞭解。

  《中國智慧》讀後感4

《中國人的教育智慧》是為全面挖掘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並正確地汲取和借鑑我們祖先的家教財富所編寫的。

《中國人的教育智慧》選篇縱貫古今,篇目多系名人名作,內容涉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讀書作文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社會人生的許多方面。它們體現着中國曆代一百餘位有成就的出色的家長與歷史名人智慧的靈光和豐富的教子經驗。該書對於傳授知識和進行傳統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作為老師,我們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與賞識學生。是呀,學生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與追求,他們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賞識。沒有愛就沒有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可以改變甚至影響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看了這麼多的家訓,讓我真的感受到這些長輩對他們晚輩的愛,而且言傳身教,感情真摯,讓我深深感到了他們對晚輩那份深深的期待。 讀了這麼多家訓,其中顏之推的家訓讓我感受最為深刻。顏之推説,人們看到鄰居或親戚當中有出人頭地的人才,都要子弟欽慕崇尚而學習他,卻不知道學習古人的人生智慧,多麼短視啊!世人只看見騎馬披甲,長槍強弓,就説我能成為將軍;不知道當將軍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斷形勢,明鑑興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傳下達,收税斂財,就説我能成為宰相;不知道當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風易俗,調節天地陰陽,推薦舉用賢才等學識氣度。只知道不貪腐,辦事講求效率,就説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誠心待人,為人楷模,御民有術,止風滅火,消災兔難,化鴟為鳳,變惡為善的種種道理與辦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罰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説我能夠執法;不知道“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必追問而案情能夠明朗這樣的聰明才智。推廣到農民、商人、工人、小販,雜役、奴隸,釣魚的、殺豬賣肉的,喂牛、養羊的,他們中都有傑出明達之人,可以作為老師和榜樣,廣泛地向他們學習,沒有不利於事業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理解,我們應該學習前人的經驗,旁人的經驗。處事雖然需要個體經驗,但更需要知識;這知識就是前人的人生經驗與生活智慧。現代人過分重視機變技巧,樂於重複建設式的親自“發現”與個體的體驗,忽略了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的學習,因此常常是孤陋寡聞。作為我們應該看到身邊的榜樣,更應該踏下心來多讀讀經典,他們的思想一點也不落伍,反而比我們看的更透徹一些。所以讀經典對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從他們那裏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中國智慧》讀後感5

早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酷品三國,妙語連珠地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評説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精練生動,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國智慧》,文字輕鬆活潑,諧趣橫生,依然是易中天貫有的風格。

此書分為六章節: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辦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初看標題,中規中矩,古韻十足,讓人難以理解其中個味。繼而仔細讀來,頓然大笑。

“周易認為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我國北方人相對陽剛一些,南方人相對陰柔一些,比如蘇州人,他們連吵架都很温柔。”像這樣平實易懂的句子,書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別神祕深奧的古書,一般的人很難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講的“周易的啟示”卻非常簡單明瞭。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説:“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則,書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修養,質樸和文雅各佔一半,即為中庸之道。

六章節中,我甚是喜歡“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現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於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説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個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

“禪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後進入一種什麼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呆。”開篇這句詼諧的調侃,使我不覺莞爾一笑。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説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過放葉、衝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後萬物皆空。“該放下就放下,該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閲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品。睿智博學的易中天在《中國智慧》中,精闢地剖析了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諄諄地警世,為讀者洗滌心靈。比起某些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好書。

  《中國智慧》讀後感6

這次我讀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國智慧》。

本書共分為六個章節: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和禪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後記中提及的一樣,這六章分別是他對自己在福州、重慶、綿陽、咸寧、南京和黃石做的六場演講的記錄稿進行大幅度修改才公開出版的著作,總標題為《中國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和禪宗是中華智慧中的精華,這樣走馬觀花般地淺嘗輒止自然難入方家法眼,但他仍舊希望我們這些只是想“觀其大略”的讀者能夠有所收穫。

其實古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用意也與中庸有幾分相似之處,他來告誡我們為人不要太苛刻、處事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怎麼來踐行今日之中庸之道?書中提到一個辦法——權益。“權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經,小事權”;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經,方式權”;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級經,領導權”;最後是討價還價,“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經就是不變的,權就是要變的,有經有權,才是中庸。

總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種道德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一種處事原則、更是一種做人一書。雖然中庸是中國智慧,但它也並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張。但至少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辯證地思維去容納中國古今各個派別的智慧。或許您會覺得易中天先生所談的《中國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堅信,即便是這“一家之言”,也足夠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了,至少你我都從中收穫了我們想得到的“中國智慧”。

  《中國智慧》讀後感7

《中國智慧》主要寫了易老師對國學六法 , 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 的理解,而且與現代社會結合,寫出了許多新意。讓我們一起來享受他的世界觀。

開篇易老師就告訴我們” 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 “深刻地告訴我們 如何 在21世紀的中國, 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 他 的體會是二十四個字: 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對我們最熟悉莫過於儒道兩家。在這本書中,易老師告訴我們儒家就是” 為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樣,確立了基本的原則 “ 。 儒家重視”仁“與”愛“。特別是孝順父母。有一段講得很好。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怎樣才算是孝, 孔子回答説:”今之謂孝,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們 人的孝,和動物有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動物只有出於本能的”孝養“,人卻有出於親情的”孝敬“。 而現如今社會 伴隨着經濟繁榮,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孝養的問題越來越容易解決,而孝敬的問題卻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進了養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卻一年難得來看他們幾次,我以前去過養老院,很冷清,老人一個人住一個房間,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間裏,講話已經不利索,整個人陷入自己的世界裏。而且新聞也有報道,一些養老院的保姆對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魯,每次看到,眼淚都忍不住流下。父母為我們操心這麼多年,勞累又勞心,他們怎麼能如此對待父母呢?我們要給我們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點時間來陪陪他們,聊聊天,一起看看電視、一起散步等等,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這才是”孝“。當然孝也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聽從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 ” 政治設計與民主精神 “。很敬佩他, 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他對民主最大的貢獻不僅是提出了”民貴君輕“的命題,他同時還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則來保證老百姓的權力和利益。 他是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着想,明確知道了對民眾最重要的是經濟,他就提出” 平均地權,鼓勵工商 “ 。 統治者講”義“,對老百姓講”利“ ,這就是孟子。

對於道家,而不是道教。 道家 是 教我們養生,要求我們養成一種自然態度,瀟灑地對待生活 。 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多少人生智慧藴藏在道家不露聲色的謙卑中,這種謙卑就像無聲呵護大地的月光。這些智慧我們要學習,要保持。而道家 不折騰的政治智慧: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就 這有點像今天我們説的政府職能轉換,多服務少命令,行政權力的干預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審批的項目越少越好。

儒道兩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中國做好的精神指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對待,這些精神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