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讀後感(通用30篇)

校園 閲讀(2.2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大學》讀後感(通用30篇)

《大學》讀後感 篇1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題記

手捧《大學》,感慨於經典的魅力,感動於傅老廣博的註解。無論正文,還是註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着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着這些經典,接受着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為自己的國家、為那些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為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願者、出租司機、建築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眾平台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譭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持一些反對勢力,活脱脱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看到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説,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為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為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製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為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於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並不衝突,但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為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大學》讀後感 篇2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僅從文本內容看似乎和《大學》前幾章所講的內容沒有聯繫。聽訟,是審理案子的意思,審理案子與大人的學習又有什麼關係?

剛開始讀了幾遍原文總是不能理解這段文本的意思,後來發現是沒有聯繫前文進行讀的原因。數次讀後才明白要想理清這章內容就必須抓住“本”這個關鍵字。聯繫開篇第一章中的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再讀本章“大畏民志,此為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就明白了這章的意思了。還要注意“知本”與“知之至”的關係。“知之至”中的之是到達的意思。“大畏民志,此為知本”是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有本質,現象與本質就是“本與末”的關係。讀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學的內容,即“明德”,再結合國小的內容即“做事”,就會明白這章文本的意義了。簡單説格物的實質就是知“本”,知“本”後方能明“末”,“末”就是國小中的“事”,“德”就是大學中講的“本”。再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就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了,審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讓類似案件再次發生。聽訟是“末”而必也使無訟才是“本”。

讀經典要反覆的琢磨,仔細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內容。每一段話或者説每一個字都要聯繫全文進行讀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義,千萬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這樣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本的內容。

不同版本該部分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後一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沒有最後一句,我個人認為有最後一句閲讀起來可能更為通暢一些。

《大學》讀後感 篇3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個性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這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説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讚;“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説,“以其記博學能夠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夜寮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到達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説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透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能夠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書中我們都就應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完美,期望我們的明天更完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裏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於使人們到達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此刻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説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於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於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説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説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潛力去治理一個國家,到達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明白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到達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大學》讀後感 篇4

聽朋友説孤獨的人要讀一些有用的好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世界名著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本名著是《簡愛》,儘管我的那本書是盜版的,我還是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全書。

《簡愛》講敍了一個名叫簡愛的女孩的故事,她沒有爹也沒不娘,過着貧苦的生活。可她堅信: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人生!她努力的學習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終擁有獨立的財產和心愛的人。一幕幕的情節都催人淚下,使人更加堅強。我開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我試着勇敢堅強地生活,儘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時很拼命,卻充實美好。

簡愛的朋友海倫因傳染病而將要死去,簡愛毫不畏懼地陪她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個晚上,她們率真的話語,生離死別的友誼深深地打動了我,是啊,簡愛從小被寄養在狠心的裏德夫人家,裏德夫人由於嫉妒便欺負她,周圍的人也冷落他,她只有海倫,她們一起走過了風風雨雨,在共同的志趣下生活,可上天卻又那麼殘忍地奪走了海倫……久經磨難的簡愛最終回到了羅切斯特先生身邊,可他卻又瞎又節肢。簡愛用她會説話的眼睛默默地看着羅切斯特。也就在那一刻,羅切斯特感到了簡愛——他的小仙女回來了,他們緊握着手講着身邊發生的事情,發誓永遠不分離,我被深深地感動着,我明白了越是圍難越讓真的喜歡的人更刻骨銘心!

兩年前,生活無情地選擇了我。我不能上大學了,而對着殘忍的現實我讓步了。爸媽沒能力支付我那麼昂貴的學費,我只能註定被選擇。最後,我選擇了師範,在這裏我度過了自己最孤獨最難忘的一段日子,《簡愛》彌補了我空虛無味的生活,我覺得我已擁有了簡愛,擁有了她,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樂觀的生活態度。我試着振作起來,試着勇敢努力地生活在。

在學習上,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好,也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這一路上,有鮮花有掌聲也有淚水,我的學習很快趕上來了,在學校的徵文大賽、冬季越野賽、運動會中我都多次獲獎。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原來每個人都是在夾逢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的。人生需要挫折的挑戰,那才是完美亮麗的人生!人生是多變的,也許它猶如瞬間吹過的風卻給了人們從未有過的爽快。也許它如掛在天空的彩虹,卻創造了世界上最美的奇蹟!

懷抱着《簡愛》它給我的不止是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應該堅強地活着,努力地活着。雖然天空沒有我的足跡,但是我飛過!雖然我不可以選擇財富,但我可以選擇人生!

《大學》讀後感 篇5

如果説人生是一本書,那麼大學生活便是書中最美麗的彩頁;如果説人生是一台戲,那麼大學生活便是戲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説人生是一次從降生到死亡的長途旅行;那麼擁有大學生活的我們,便可以看到最燦爛的風景。

讀書節來臨之際,我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關於讀書的活動,在這同時,我也讀了一本書《我的大學》,期待我的大學時光。

為了這個久違的夢想,我們十年寒窗磨一劍,那些刻苦銘心的日子如今仍舊曆歷在目。在那收穫的日子裏我們深刻的理解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多麼有意義,櫛風沐雨我們一同走過,風雨同舟抵達美麗的大學校園。站在新的起點上,我是那麼的激動,又是那麼的神往……

在生活中我總希望快樂伴隨着成功,微笑在每一個青春的季節裏,我深知:有大海的呼喚我們就不能讓搏擊的勇氣在海浪中卻步,有藍天的呼喚,就不能過讓紛飛的翅膀在暗雲中退化。

大學是我們每一個人夢想的殿堂,為了來到這個殿堂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既然跨進了這道門檻,那麼就讓我們在這夢想的殿堂裏盡情的揮灑個性吧。

大學不是幻想,不是夢想,更不是妄想,而是我們偉大的理想。只要我們為之奮鬥,為之拼搏。總有一天我們會滿載而歸的!那時你會聽到楓葉流舟,你會看到金菊在笑,你會聞到碩果飄香,因為你到了收穫的季節!

《大學》讀後感 篇6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説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大學》讀後感 篇7

在暑假裏我讀了高爾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讀後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主要寫了高爾基1868年出身於伏爾加河畔。他出生貧窮,幼年喪父,11歲即在社會上奔波,當裝卸工、麪包師工人。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人間的苦難和生活的心醉磨練了他的意志。在繁重勞動之餘,他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刻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沒有經受過他的那種困苦的生活,所以有些痛苦是我感受不到和無法想象的。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年代,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疼愛我的父母。高爾基童年時的日子是多麼苦呀!他要給別人幹活,身上也沒有錢,後來又在大街上流浪,可是他並沒有氣餒,而是堅持讀書和學習。終於,他寫的作品《童年》讓一位大作家所欣賞,最後成了著名的作家,獲得了成功,因此我非常敬佩和仰慕他。

同學們,在你的生命中是否已經為自己樹立了偉大的目標?過於在乎個人的榮譽得失,那樣只會讓你患得患失,狹義自私。如果把自己投身到時代的大潮中,讓自己的命運和更多的人聯繫在一塊,你會體會到風險的快樂。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吧!我們一定會在風雨中堅強地成長。

《大學》讀後感 篇8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寫了作者的成長經歷。

這本書主要講了:高爾基幼年喪父後,跟隨母親來到外祖父家居住。他在11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隨後,外祖父破產,高爾基被迫走向人間,獨立謀生。期間他曾當過鞋店裏的夥計,在輪船上當過洗碗工,也當過小傭人……在人間的時候,他受盡屈辱、飽嘗辛酸。

今天,我讀完了《童年—我的大學》,這部故事講了高爾基16歲那一年,他背井離鄉,懷着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高爾基想象的那樣,以高爾基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個夢想。希望破滅後,高爾基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貧民窟”、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高爾基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看完這本書,高爾基讓我知道了童年,是對生活的熱愛開始萌芽;成長,是對社會的現實和複雜理想和信心的考驗;求學,世事艱辛更得激起不懈奮鬥的決心。

《大學》讀後感 篇9

我在暑假讀過一本書《劍橋大學》,這書使我受益不淺,讓我知道,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阿信的故事》的主題曲。

這本書中的“白紙命運”讓我難忘不已:那博士看到那些學生垂頭喪氣的,就想改變他們。於是。博士教學生用白紙做各樣的東西,表現白紙的命運。最後,博士總結説:“一張白紙可以當廢紙扔在地上,可以用來摺紙,也可以用來寫字……一張字就有多種命運,何況是人?”

是的,紙的命運況且那麼多,人的命運會更多,但有人會認為命運由天定。總埋怨天不公平,怎麼自己的命那麼苦,別人的命就那麼好。其實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像白紙遊戲一樣,就視乎你想要怎樣的東西,然後怎樣去實現它。

我們大家都會有各自想要的東西,即各有自己的夢想,然而有的人能夢想成真,有的人夢想落空,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有的人會向着目標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有的人會守株待兔一樣等夢想自己從天上掉下來;有的人遇到困難挫折就放棄,覺得這個夢想根本不能實現……總之,夢想能否實現,取決於你的行動,命運就掌握最你的手中!

大家還記得海倫·凱勒吧?命運之神對她真是殘酷啊,讓她看不到光明,聽不到聲音,她的命運就像是被遺棄在黑暗角落裏的被折斷了翅膀的蝴蝶!多可憐啊!那樣的生活跟死了沒區別吧!可海倫·凱勒不是這樣想的,她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她不斷地、頑強地跟命運抗爭到底。終於她重新長出翅膀,飛出黑暗,豔麗的翅膀在自由的天地間飛舞——她進入了著名的大學,掌握了多種語言,出版了自己的小説……她活得比健全的人更精彩啊,那簡直就是奇蹟!

我還想到了失聰的音樂家貝多芬、身患肌肉萎縮症的科學家霍金、跳“千手觀音”的聾啞人邰麗娜、擔任全國政協的殘疾人張海迪……我不禁概歎:這些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是最美麗、最耀眼的蝴蝶啊!

可是,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卻對自己的命運失去信心,自愧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結束了美好的生命。其實以他的才幹,他足可以回江東發展,東山再起的。那麼他的命運就會改寫了,為何他不掌握好自己的命運呢?太可惜了!

在人生的奮鬥過程中,挫折總是有的,而只要我們不放棄,不半途而廢,希望就不絕滅,我們就有機會創造奇蹟。因為人生就像撲克牌。好的牌,但出的方法不對,結果也會變壞;壞的牌,出的方法科學,就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曾經歷這樣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參加了級的足球比賽,我們班先對着大家公認的最強隊——六班。可我們當時想,他們強,我們也不弱,勝利的機會還是有的。於是我們團結拼搏,針對對方的弱點“科學出牌”——從側面進球。結果2:1贏了最強的班。接着我們連贏三場,眼看冠軍盃垂手可得了,可就在最後一場比賽中,由於我們輕敵,卻意外地敗在較弱的2班手上。嗨,真是後悔莫及啊!

《劍橋大學》一書讓我深深地懂得:當處於逆境時,我們不要被困難嚇到,給自己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行,你就能行;當我們處於順境時,我們也不能自滿大意,必須認認真真把握好前進的方向,那麼就能快速到達成功的彼岸。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要好好把握方向,向着劍橋大學的大門努力飛去!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大學》讀後感 篇10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是的,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於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髮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後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着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於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麼求索又怎麼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讀後感 篇11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説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説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説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説什麼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讀後感 篇12

孟繁偉;《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説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註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説的是什麼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閲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説的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於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裏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於至善”四字進行閲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瞭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於至善”的意思。止於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説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後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於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國小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後“明明德”。怎麼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説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鑑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於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於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雲:“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讀後感 篇13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着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着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説,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説説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採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藴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後感 篇14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户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閲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麼,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瞭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於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麼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大學》讀後感 篇1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章內容是圍繞“誠意”二字展開的。大學“三綱八條”中第三條就是“意誠”,所以本章就用“所謂誠其意者”開頭,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後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舉例説明什麼是意誠。毋其欺、惡惡臭好好色、慎獨等都是為了解釋誠意服務的。文中又一次用列舉事的方法來對小人與君子加以區別。

學習該章要琢磨“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的內涵。這句話是説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説內心意念總能表現出來,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獨,慎獨是君子誠意的表現方式,簡單説就是心裏沒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會通過自己言行表現出來。

人在羣居的時很容易受到約束,一些人內心所想與自己的行為常是不一致的,因懼怕“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於是不得不做些“違心”之事,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現,所以君子能夠做到慎獨。即使獨居獨處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因其內心本就沒有“妄念”,這才是誠其意的內在含義。

本章的總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須要誠意。或者説能靜下心來琢磨事物運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無妄念,即意誠。意不誠者什麼事也做不成,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具體實例了。

《大學》讀後感 篇16

這個假期,我讀了高爾基《我的大學》。

這本書寫的是高爾基生活的時代是沙皇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於去殺人。為了上大學,高爾基來到了喀山,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裏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麪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喀山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高爾基經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闆潘科夫。以後,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為”,有的人讚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後來,他在潘科夫的店鋪裏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羣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最終成了偉大的大文豪。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説不過去。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

只有知識才能使人進步,只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一樣。沒有了知識,科技不會進步,人類社會不會發展。

《大學》讀後感 篇17

高爾基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如同良師益友,好的閲讀如同一縷陽光。閲讀讓我們變得陽光,讓生活變得美好。

《我的大學》這本書與《童年》、《在人間》合稱為“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我的大學》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在十六歲時,懷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親人,來到了伏爾加河岸,本來信心滿滿的高爾基看到了現實社會的殘酷,這一切使高爾基的美好願望化為炮灰。但為了生存,他受僱去工作,他熱愛讀書,但在工作中卻被再三警告不能看書。後來,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成了高爾基人生中的第一所大學。雖然他沒能在真正的大學中讀書,但他在這個社會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這些苦難磨練了高爾基,使他的思想變得成熟。

從書中,我們看出青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那時候的他雖然生活的社會的底層,但他甘願與眾多勞苦大眾一起奮鬥,他深入社會,接受革命者的思想影響,他如飢似渴的從書籍中汲取營養,因此,高爾基才會説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話。由此,他從社會底層攀爬上了文化的高峯。

透過書,我從高爾基身上看到了看書的重要性,高爾基的那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永遠是真理,我從高爾基身上學會了:從容鎮定地去面對人生的挑戰,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

《大學》讀後感 篇18

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在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是高爾基在55歲時完成的作品,介紹了他年少時的生活。他年少時住在貧民窟,為了能活下去,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屈辱。同時他也看到了很多受剝削和壓迫的人的生活,這讓他堅定了讀書的志向,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強與獨立。除了讀書,高爾基還接受革命理論的學習,他不斷髮動工人與剝削階級的鬥爭,雖然一次次經歷失敗,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

高爾基身上的這些精神,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高爾基那種強烈的讀書的渴望。使我想到家裏厚厚的書,卻讓它閒着,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長嗎?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才明白了只有勤奮的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高爾基出生貧寒,卻像是能擁有頑強生命力的小草,在艱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跟高爾基相比,我真的很羞愧,擁有這麼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遇到一點挫折就想放棄,實在不應該。

我要像高爾基學習,學習他勤奮好學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深深地明白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中不是永遠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們要勇敢堅強地面對它,做生活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自己,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大學》讀後感 篇19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本章內容好讀易懂,沒有引用其它書中原文。格物,致知,意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八條目”是達到“三綱”的路線圖,終極目標是明德。

齊家先要修身,身不修家不能齊,家不齊則不能平天下。唐太宗沒能齊家但是天下治理的很好,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幾個,但是唐太宗身修的不錯,個人魅力屬實很高,文韜武略一代明主。

本章指出齊家為何要從修身開始?因為人都會因感情和認知造成偏差:對自己所喜愛的人往往會過分的偏愛;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往往會厭惡;對自己敬佩的人會格外的尊重;對自己同情的人也會過分的同情等等,這些都因含有個人情感在其中,於是就不能公正的處理事情。

經常説,做事要公正不能參雜情感因素在其中,否則就容易出現偏差,管理者的更要注意判定是非時的情感因素。怎樣才能做到這樣呢?唯一的途徑就是修身就是格物就是懂得天地人事的運行之理,按理行事遵規守矩就不會有情感因素在其中。

本章最後一段很有意思,值得大家思考,即“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這都是由於溺愛和貪婪所帶來的後果。

《大學》讀後感 篇20

這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説《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名叫《我的大學》。

這部裏有《來到喀山》《雜貨鋪老闆》《當面包師傅》《到鄉下去》這幾篇文章。主要講了在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着一點上學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不能實現。希望破滅後,阿廖沙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裏,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麪包房的時候,聽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阿廖沙上了一隻拖船,離開了喀山,來到了裏海地區……

讀完之後,我有很多感想,在當時的蘇聯、俄羅斯有多少像阿廖沙這樣的青年,歷經重重困難,卻沒有上到大學,還經歷了可怕的事實: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無法讓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是最關心阿廖沙的,是本書裏最光輝的人物之一,可她卻去世了,為什麼好人死得快,壞人活命長呢?還有,我還喜歡阿廖沙堅強的品質,他做事堅定不移,堅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他身上有一種説不出的性質、性格,反正,和壞沒有關係,只和好有關係。而且,他並沒有放棄那一絲的希望,經過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後,來到了裏海地區,這一段經歷,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偉大的、最讓人受益的大學了。

《大學》讀後感 篇21

“學而優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説明你取得了成績。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説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裏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裏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裏是一個圍城,城裏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裏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麼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裏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裏,這樣的潛規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於此吧!

《大學》讀後感 篇22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大學》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故事。

南北朝時期,齊國有一個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到荊州長沙的當鋪作抵押換錢,後來贖回苧麻時,發現在苧麻中包着五兩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後二話沒説,立即送還當鋪。當鋪的人非常吃驚,於是用一半金子作為酬謝,並讓甄彬把名字詳細的告訴他,兩人往復推辭了十多次,甄彬堅決不肯接受。從此,甄彬還金的美名遠播。

甄彬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把金子還給了當鋪,就做到了“慎獨”。《大學》中説,君子必慎其獨也,因為君子在人前人後表現如一。而小人正相反,常常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通過學習《大學》,我知道了,要做君子,不當小人,自己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要做到“慎獨”。比如,在朋友家,如果看到喜歡的玩具,不能偷偷拿走。在商店裏如果看見了喜歡的文具,又沒有帶零花錢,不能趁店主不注意偷偷拿走。

學習《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學到了許多其他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孩子。

《大學》讀後感 篇23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説起童年,我們想到的都是快樂的,幸福的。可在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筆下,他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裏,卻是一個悲慘的童年。

主人公阿列克賽的父親在他三歲時就死了,他只好寄居在外祖父家裏。當時他的兩個舅舅在鬧分家,和外祖父鬧不和,阿列克賽也被捲進去,天天遭打。他的生活是多麼悲慘啊!雪上加霜的是,在他十一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阿列克賽為了生計只好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開始,他去撿破爛。過了一段日子後,他又到鞋店工作。後來,他來到繪圖師家裏學畫畫。他是很認真的畫,好不容易要畫好了一幅畫,可那位脾氣怪怪的老婆子把畫撕了,還理直氣壯的説自家本領不外傳。阿列克賽就生活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淚流滿面。高爾基他家裏雖窮,可他那種努力謀生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高爾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的人,不就是因為這段艱苦的生活磨鍊着他,使他更堅強?我曾經也體驗過一次。我被叫到外公家住一個月,那裏是鄉下,我既然住那了,就要幹農活。可不巧,那時正值暑假,俗話説“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呀!我才幹一下就不行了,還中了暑,我就被送進了衞生室。可高爾基的生活條件比我差多了,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麼辦啊!

這本書讓我知道,悲慘的人生可以鍛鍊自己,使自己更堅強。

《大學》讀後感 篇24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説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從容鎮定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

書中敍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貧民窟裏,為了生存,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坊裏幹活,這一切使他體會到受剝削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説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鬥爭。即使革命鬥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鍊,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書的作者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做過學徒和雜工,經受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催而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像小草般茁壯成長。我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在雨的洗禮中純潔清新!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使我想到家中一本本被我閒置的書。難道是“書非借不讀”?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我的大學》之後,才真正明白“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大學》讀後感 篇25

讀了《背起病母上大學》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捧着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母子間那份深深的情誼所吸引,所感動。

母親在六年前患上尿毒症,為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父親不堪忍受,離家出走。幸福美滿的家庭頃刻間剩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當年九月,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十九歲的兒子背起母親一起上大學,並向母親説:“等我畢業了,我把我的腎割給您,您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我自然要力所能及地回報。”

讀到這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佩服劉霆,佩服他對病母的深情。考上大學後,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毅然選擇了將母親背向學校裏,帶着母親上大學,並且對母親和大家承諾:畢業以後將腎割給含辛茹苦地供養他的母親。

我佩服,佩服他堅強的毅力。面對這重重的困難,父親選擇逃避,拋下母子二人不管。而兒子卻堅強地挺了下來,照顧着喪失勞動能力的母親,為他敷藥、打針……

我佩服,佩服他堅定的信念。生活上的困難威脅着母子。如此貧窮的家庭怎能供一個大學生。如果是其他人,早已放棄了學業。可是卻沒有,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學業和理想。

想想,比比我自己,我慚愧得很。我雖然沒有那樣悲慘的命運和生活環境,但卻從來不知道珍惜,只知道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今天我明白了,這是一種依賴行為,是沒有堅強意志的表現。

讀了《背起病母上大學》,我被母子之間的親情所折服。我要以為榜樣,頑強地學習,照顧好父母,不讓父母受到任何的傷害。

《大學》讀後感 篇26

閒時拿起手中的《我的大學》,我真的無法平靜心中的漣漪。只是大概看一下就無法停下來。

高爾基《我的大學》注意講述了主角阿廖沙十歲就來到人間,進入社會大學。他在社會上幹過各種工作,在鞋店和繪圖師家裏當過學徒,在輪船上當過小工,還當過麪包坊和雜貨店和繪圖雜貨店的夥計,飽嘗生活的艱辛,這使他更加憎惡沙皇統治,對勞動人民更加同情。在社會大學裏,阿謬沙還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可是我想説的是我的大學,沒有美麗的祝福,沒有熱烈的掌聲歡送我上路。但這是我努力的結果》

一份湛藍的EMS大學通知書,將我的高中時代徹底劃上句號。這句號並不完整,更不用説完美。但我必須劃上。

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想要的,但我只有勇敢向前。我不知道我的將來,但我有目標,一份對母親的承諾;一個對家人的希望;一種自己的執着;一次人生的洗禮。

媽媽,我只能説對不起,看着你失望的眼神,我只能傷害你。我以後會讓你以我為豪的。

高中我實在不想再來一次。

那裏有我討厭,回憶的人和事。有我拼命的汗水;有我的青春;有我的驕傲。別了,我的高中。

明天,我將踏上征程,去收穫我的未來與夢想。去開始我新的人生。

我的大學,由我主宰。

《大學》讀後感 篇27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的童年是自由的歡樂的,童年時多麼美好!

可我們錯了。當我翻開《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時,發現高爾基的童年就和我與眾不同,他四歲喪父,弱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只能與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譏笑諷刺他時,他還沒有抱怨,沒有頂嘴,默默的忍受着痛苦,以積極的心來面對困難。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興的吃下去。十歲時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孤兒,可是他還是努力奮鬥着。他只能到“人間”自力更生,但是命運離譜的捉弄着他,無數的坎坷、挫折,他卻能利用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本來我以為高爾基會進入大學的課堂,但是有些不一樣,他走進的是“社會大學”,這所大學知識更淵博,讓人閲歷更豐富。它能實切的感受,簡單但又深刻。

現在的我們,只會依賴父母,每天上上網看看電視,和高爾基的童年真是“跨世界”的對比。豐富的物質生活,讓我們的感官都麻木了,因為有太多衣服,有太多玩具,有太多的用品,我們早已不興奮了。高爾基再難吃的食物,也都嚥下去,雖然穿着舊衣裳,但他還不挑剔。如果我們是高爾基,我們是否會抵擋不住困難?

高爾基顯然很小就懂得了人事情理,我覺得我們也要向高爾基學習,學習他不怕困難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向學習的頂峯攀登!

《大學》讀後感 篇28

在暑假我讀了馬克西姆·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的自傳體三部曲,後來合併在一起,分成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因為父親去世,和母親一同去到姥爺家生活,在那裏他受過姥爺的兇狠地打罵,看過兩位舅舅為了家產而爭吵和吵鬧,但也得到了姥姥的疼愛。在這樣的的童年。

第二個部分講述了後來因為母親的去世、姥爺也破了產,阿廖沙來到社會,在鞋店當過學徒,在繪圖師當過雜工,當船上的差役時在廚師斯穆雷的幫助下讀書。

第三個部分講述了阿廖沙為了上大學背井離鄉去了喀山,結果希望破滅,只好到處做雜工。住“大雜院”、做苦工,後來阿廖沙在麪包房結識了一位革命者,不久阿廖沙也成為了一位革命新人。通過和社會上不同的人交往,阿廖沙進入了一所“社會”大學,並且在其中慢慢長大。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學會了凡事都要學會堅持。

我喜歡慈祥的姥姥,討厭為了家產總是打鬧的兩位舅舅也討厭捉弄阿廖沙的薩沙。我佩服阿廖沙頑強學習的精神,他在工作的空閒處還在讀書。我還很佩服他的勇氣,在十一、二歲就已經在外打工了,真厲害!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革命者,要在艱苦的環境下磨練,才能堅強,什麼都不懼怕!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創造美好的明天幸福的生活!

《大學》讀後感 篇29

這本書讓人刻骨銘心,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瞭解高爾基光輝的一生。

我深深地被高爾基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夢想的形象所吸引,所感動。

主人公高爾基在父親去世後,來到外祖父家,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童年。

父親母親都走了,外祖父家中落,不得不去人間。在人間他只求學藝有更多的書可以看。

高爾基者一世界經典文學形象,長久地留在人們新的一天並始終激勵着人們為我們為美好的明天奮鬥!我佩服高爾基在污濁的環境中,對生活的熱愛開始萌芽,努力成為政治善良的人;我佩服高爾基覺得社會的現實和複雜是對理想的考驗。

執着追求自己理想,永不放棄!想想高爾基,比比我自己,我很慚愧。

我也很愛看書,可總是不仔細,總是一目十行,馬馬虎虎;學習只是一知半解,碰到困難的就妥協了。

一次,家庭作業我遇到一題不會的,不是不會,而是不想想怎麼寫,就跑去問姐姐。

姐姐聽了批評我説:“你是會,但太懶,自己不想,考試你怎麼辦,又沒人可問,自己想去。”

今天,我才明白,這是一種依賴的行為,是沒有堅強意志的表現。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這座高峯,沒有平坦的路,人生更是如此。

所以必須努力,精神振奮,攀登不止!

《大學》讀後感 篇30

昨天晚上終於把已更新的《大學之道》看完了,長長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時看得我不願關電腦,可有時也讓我厭煩,但總的來説,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有那麼高的點擊率。

我想就我看的這些做個記錄:林曉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懸乎呢,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這樣的原型嗎?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還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漂亮女生為他而受傷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猛將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林曉和韓冰之間的愛情,在現實社會裏,能找到幾對像他們一樣,為了對方等待十幾年,雖然段天和方芸的愛情也很讓人感動,可怎麼也不會有林曉他們那樣的煽人淚下。想想林曉為了追尋韓冰的影子(還有就是完成母親的遺願),在事業的巔峯時期毅然引退江湖,走進大學聯考補習班,然後考進楚天大學,並且在楚大低調地學習、生活,開學第一天居然還跑到圖書館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麼低調,他在各個方面都讓人有一種領袖風範,他的意見、建議都很有見地,讓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讓人不得不喜歡他!而在事業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想法,敢行動的人,並且很懂得與人交談,讓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曉能和韓冰在一起,也不枉費他們等了彼此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