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文學 閲讀(1.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本書,感覺自己對於本書的理解還有有許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這裏就簡單地寫下自己看完本書之後的一些心得體會吧。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以充滿愛的方式去和他人溝通,加強聯繫。這其中離不開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其中有幾個部分對我個人來説,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是在溝通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經意間所帶來的語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傾聽的力量。很多時候,在和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判斷等,但是也許他人需要的僅僅只是得到充分的傾聽,得到來自別人的理解和認可;三是要更多地關注自身。當我們表現不夠完美時,我們往往會陷入自責和內疚當中而忽略了對自己的愛。另外,如果我們只是出於內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們發自心底的出於對自己的愛,出於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轉變對自己評價的方式,讓生命之花綻放。

最後,非暴力溝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會貫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書結尾所説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着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或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常看,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於惡語相向、爆發激烈衝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後了。

在教育部頒佈試行的中學、國小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係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你是否以為拳腳相加才是“暴力”?或許你知道“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是否意識到自己對當事者陳述不當行為時卻把“觀察”與“評價”混為一談了?你是否經常會給孩子以“道德評判”、説張三卻拿李四來比較以及慣於使用“我不得不”“你讓我”這類口頭禪?你與學生或家長交流時,是否只顧自己説話而忽視了“傾聽”對方?你是否喜歡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駁式”“辯解式”“建議式”等等方式向傾訴者作出反饋?

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對種種“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讓我震驚了。原來,一直為伶牙俐齒而自得的我其實常常像在公園裏丟了鑰匙、卻因為光線比公園裏好而趴在街燈下尋找的醉漢,由於表達方式不當而偏離了溝通的初衷和方向。

許多老師認為自己依法執教,不體罰學生,根本與暴力扯不上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本書把“暴力”分為“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教師涉及使用武力的“身體的暴力”比較容易辨別、發生的概率也比較低。但是,通過語言和行為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政策法律更管不到,發生的頻率也就更高。如果我們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優秀教師的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的確經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隱蔽的暴力”雖然沒有肢體上的衝突,但它同樣會激怒受害者、迫使對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實際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當我讀到本書的相關章節時,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師在家訪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慘痛事件。在對學生丁某逃課去網吧的違紀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後,這位敬業負責、新學期剛調來的優秀班主任還努力爭取家庭的配合。因電話聯繫家長未果,她便騎自行車載着丁某一同家訪。途中,17歲的丁某謊稱父母不在家、只有爺爺在果園幹活將毫無防備的老師騙至山上……(詳見浙江頻道10月28日《麗水縉雲縣一名中學班主任家訪竟被學生殺害》等報道)用“隱蔽的暴力”分析不難看出,被充當“嚮導”的丁某對班主任會怎樣向家人“告狀”、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家法”有着難以預料的恐懼。同行中,源自身邊這名女教師的恐懼和焦慮不斷在發酵、不斷折磨着丁某的神經。終於,在即將到家、讓自己顏面掃地的一幕出現之前,心理崩潰的丁某轉而對“恐懼源”實施了暴力反抗。假如這位女教師懂得“隱蔽的暴力”的危害,慘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所謂大道至簡。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模式並不複雜深奧,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在實踐中依次運用好以下四個步驟:

觀察——明瞭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方在幹什麼並客觀加以陳述(比如,本週三次數學作業你兩次沒交也沒有説明理由);

感受——表達“難過”“開心”“氣憤”“害怕”等基於觀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滿意);

需要——告知那樣的感受是出於內心何種需要( 比如,因為我需要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請求——明確告知希望對方怎麼做(比如,請補交前兩次的作業以後要按時完成)。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這“四要素”的察覺,運用時則可以根據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固定不變。藉助這“四要素”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還要藉助這一溝通模式學會傾聽,用心體會對方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並予以幫助。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第一個要素,但不幸的是我們平常在溝通中往往將觀察和評價(包括批評、歸類、比較等)混為一談。我們自以為在表達觀察的結果,實際上卻是主觀評價、甚至武斷地給對方貼“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

比如:學生做錯了2道題目。有的老師會説“這種題目還做錯,真笨”。這樣的表述並非是在指出學生的錯誤(觀察),實際表達的是老師主觀的感受(連不該錯的都做錯了,我很不滿意)和評價(你是個笨傢伙)。對觀察結果的正確陳述是“這次佈置的N道題,你做對了N-2道,做錯了2道”。非暴力溝通模式並非要求我們不作任何評論,而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即使要評價也要基於特定的事件和環境而不要絕對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層面上去。如果不能將評價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察”中剝離出來、哪怕評價中包含着我們的需要和請求,那麼對方將傾向於關注批評等評價性信息而可能對我們的需要和請求棄之不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摩提説得好:“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數人在不順心時習慣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聽到批評時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抗;在溝通中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非暴力溝通則非常強調通過觀察和傾聽體會雙方的感受和需要。當別人批評、指責自己時,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反駁對方,而是通過傾聽,幫助對方從雜亂無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同時也能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這樣,雙方的真誠和愛就會自然流露,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衝突和暴力。

《非暴力溝通》還涉及到如何避免過分自責、合理地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自己遭受傷害、解決內心衝突以及正確表達感激等內容,視野廣闊、論述獨到。在作者看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法,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讓愛融入生活”,讓每個人實現既豐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賞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這也是本書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一、《重獲生活的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解決內心的衝突。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覺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於激烈的內心衝突中,無所適從,沮喪意味着我們不瞭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滿足願望。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苛責別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逐漸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行動,我們將重獲生活的熱情,原來激起對生活的熱愛這麼簡單。只要捫心自問,我到底要的是什麼?然後積極行動起來。

所以,別人説什麼不重要;所以,外界什麼樣子不重要;所以,誰對誰錯不重要。關鍵是,我想要什麼?我要怎麼樣?我自己內心的需求什麼?我要變成什麼樣子?明瞭了這些問題,我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去行動,行動起來,我們就有了生活的熱情。

二、《表達感激》表達感激的方式:

A、對方做了什麼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C、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表達感謝我們往往説:“謝謝,太感謝了!”、“真是太感謝了!”如果我們聽到別人口中説出:“謝謝你,你這麼忙還把我送回家,讓我及時看到了孩子,沒再為孩子擔心,太感謝你了!”這樣的感謝和一句“太感謝你了!”心裏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是的,我們渴望別人在表達感謝時把事情的經過説的詳細一些,説明他們真心的在感謝我們。那我們在感謝別人的時候,為什麼羞於説得如此詳細呢?我們總是羞於表達自己,不擅長髮現自己真實的感受——這大概是根源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第一次寫心得思緒萬千、真不知道該如何闡述我所想表達的內容,其實在教育女兒這方面我也是在不斷的去查資料,去找書看,去傾聽別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兒很小的時候體質不好,我總覺得我應該給她更多的愛,應該什麼都慣着她,依着她,可是漸進的我發現她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越發強烈,我當即決定重新尋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兒園三年我似乎又變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兒方式)的家長,我深感很累,女兒應該也是一樣。讀了本書幾頁下來,感覺輕鬆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贏的合作,當然首先必須自我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間的尊重,要讓女兒看到媽媽是怎樣去做的,就算偶爾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媽媽也在努力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父母與子女雖然在年齡上有長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遷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雙方都樂意接受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所以對我而言,在以後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必須處處講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獎勵和懲罰實則對我的觸動比較大,自從女兒上了一年級以後,在我的思維裏我認為她已經長大了,所以“獎懲”幾乎佔據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兒的生活能力還是學習能力只要有明顯的進步,我都會加以獎勵;反之,也會加以懲戒,有時的懲罰會讓女兒無比激動的罵我是個壞媽媽,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實際的懲罰會讓女兒對我失去信任,會讓她在媽媽這裏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長時間貼在女兒身上的標籤徹底撕掉,在讀本書之前,其實我會給女兒貼各種標籤,類似於:你好懶,你真笨,在説這些話的時候似乎根本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麼此時我把對女兒的尊重又放在了哪裏呢?

在本章節中出現最多的詞“目標”首先育兒的目標,對我而言我對女兒的目標有兩點: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幫助他規避風險,這是作為監護人最基本的責任。二是豐富她的人生,儘可能地給她創造各種機會讓她能夠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種多樣,漸漸找到自己的興趣。女兒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強,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幫她整理,因為奶奶認為沒關係,孩子小,家長可以代勞。其實不然,孩子從小就應該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看到行為背後的需要,第59頁中的一段話“典型的圍繞策略展開的爭吵”彷彿是我經常跟女兒的對話,例如:你需要睡覺了,你需要寫作業了,女兒的回覆也總是:我想再玩會兒,等一會兒之類的話語。而我總是去批評她幹什麼事情喜歡磨蹭,浪費時間。這就是因為我沒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兒之間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應該用尊重的態度去傾聽女兒的需要,而不是評判和指責,讓我們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學習,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經營家庭。我們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種方法和策略,也會因為你的需要被滿足而感到快樂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瞭解孩子,就要聽聽她的心裏話。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放棄大人的成見,客觀地認識她的世界,並試着用她的視角來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兒經常會跟我分享一些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闡述很久,放學的路上講,回家繼續講,我總講她你可以簡短一點講完結束,回家就寫作業吧,別浪費時間了,絮絮叨叨講個沒完沒了,她會很不高興!嘴裏還在説:“媽媽天天就只知道讓我寫作業,都不跟我玩。”我也會很生氣,甚至很大聲的説:“你已經是一名國小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別跟我講那麼多沒用的趕緊去寫作業。”顯然我和女兒的情緒都糟糕透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在我這裏學到了什麼呢?我的行為影響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為什麼不能給她時間讓她有機會表達自己,傾訴自己想法呢?應該讓她知道媽媽願意傾聽她的點點滴滴,參與她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讓我們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聯結。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希望她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去保障她們的快樂成長。

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在我們共處的生活中和工作中無時無刻都在體驗着相互間的給予,以及給予後的那份快樂。在第四把鑰匙:激勵給予。學習這一章節的內容後讓我很慚愧,因為女兒幼兒園大班時開始在外面學畫畫,起初每次學完之後回來都會畫一張送給我,那時的我總是很感動,去擁抱她誇獎她,女兒也很滿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麼在乎了。當有一次()她問我:媽媽、我送給你那麼多幅畫中你最喜歡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説:你畫的都一樣,而且你沒以前認真了,談不上喜歡哪一副。從那以後我幾乎很少會收到她送給我的畫了。我把她給予我的禮物制定的標準過高,沒有用心去分辨並接受她給予我的禮物,同時也失去了我和女兒之間的情感聯結。其實小孩子的給予是奉獻的天性,不求任何回報的、很純粹的給予,應該值得我們現在很多的家長去學習。我經常會想把對女兒講出去的話收回來,語言中也會充滿批評和命令,缺少對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溝通。前段時間聽過師傅發的一段夜讀“別讓脾氣阻擋了福氣”,如果我能多一些長頸鹿式的表達、多一些長頸鹿式的傾聽,少一些豺狗語言,應該也會少一些脾氣多一些福氣吧!

有段時間我的情緒比較糟糕,遇事總容易急躁,壓不住火氣,總覺得這個事情沒有辦法解決,唯有用爭吵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弄的家庭關係異常僵化。在成長中學習教會了我面對問題時我們總會有很多解決方法,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當然説起來很簡單,這一切的方法還需要我們在遇到困難的同時保持一個清晰的思路,穩定的情緒,合作也會在這個時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鼓勵孩子跟你合作,當我們的策略得到孩子滿足的時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強有力的方式,即使失敗了,總結經驗,調整策略,繼續學習繼續前進。創建“無錯區”首先讓我想到的就是“尊重”這兩個字,我做的很不夠,缺少自我審視的習慣,缺少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本章節的學習,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兒之間和家庭之間創建一個充滿尊重與合作的“無錯區”。為此我要不斷的學習和改變。

今天我大聲讀完這一篇的,感覺好像比默唸更有效果。標題:“每日提醒”我覺得太棒了,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書中介紹的這些概念不斷的在我的腦海裏更新。今天女兒的一句話讓我觸動很大,她在寫作業,我下班回家後做在她旁邊正好用手機在上網查一些資料,她抬頭看着我説:媽媽你不看書嗎?我説:晚上再看。她又説:你不是説要和我一起學習一起看書一起進步嗎?我隨即脱口而出:用心寫你的作業,少講話。緊接着女兒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這本書已經快讀完了,我試問我收穫了什麼?學會了什麼?為什麼面對孩子卻連最基本的承諾都無法兑現,我應該自我反省。我在説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女兒的感受和需要,迴應的方式也是有問題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紙條”不斷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鑰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兒之間的信任、尊重與合作。

來自“無錯區”的故事分享,似乎覺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裏出現過,昨晚師傅跟我説:學多少不重要,關鍵是能夠會用多少是最關鍵。我思考了許久,輾轉難眠,剛開始讀《非暴力溝通親子篇》,讓我覺得我自己是個非常差勁的媽媽,樣樣不合格,樣樣不達標,缺乏耐心傾聽,缺乏對女兒的尊重、未知女兒的需求,各種標籤往女兒身上貼,豺狗式的語言也是屢見不鮮。今天中午我嘗試性的問女兒:媽媽以後不再對你亂髮脾氣,不再對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懷疑的眼神看着我説:媽媽你能做到嗎?我説:你相信媽媽嗎?女兒説:我相信你,如果連我都不相信媽媽,還有誰會去相信媽媽呢?那一瞬間,我流淚了,感覺被女兒的愛和信任包裹着,女兒帶給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許你會認為孩子不斷地向我們索取,而事實上,我們從孩子身上獲取的反而更多,讓我們的生命趨於“完整”。當我們兇了孩子,誤解了孩子,但孩子還是會原諒你,不是嗎?最後孩子還是會緊緊抱着你,不是嗎?

這是孩子對我們的愛。但這不能成為我們一次又一次發脾氣的“勇氣”來源。

請千萬別忘了,我們是孩子最愛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愛給孩子。因為我們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繼續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兒的每一次改變,每一次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係僵化。

看着書裏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生一樣去壓着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説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麼處理衝突,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麼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因為越親密越容易因為愛而引發更多問題,也因為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麼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麼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麼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麼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並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係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着練習,因為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麼樣的,因為你做了什麼而導致我怎麼樣,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並沒有,然後我接着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並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後感的,因為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是一點就着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麼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為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為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麼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着“人們期待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要怎麼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裏一直感冒發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裏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餵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餵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餵奶粉,我很自責,後來寶寶長濕疹,我就越發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麼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並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裏説,向對方提出請求後,如果他不願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定,會讓他產生牴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説得對了能加分,説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譯序

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人安靜下來。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前言

阿倫·甘地,聖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在南非度過了他的童年。因為他是黑人的緣故,受到許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裏,跟他學習如何面對憤怒挫折歧視和恥辱。因此,他漸漸懂得何為暴力和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

語言是窗户,否則他們是牆。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恐懼無法帶來和平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他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這個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Tips:非暴力溝通的使用,並不需要溝通的對象熟悉非暴力溝通,或對我們心存善意。如果我們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樂於互助,並表明那是唯一的動機,那麼他人也會加入我們,最終形成良好的互動。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一觀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請求

這些提醒、鼓勵我們專注於彼此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過程:

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第二章 是什麼矇蔽了愛?

溝通的過程當中,如果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大多時候,這樣個人化的主張和評價會招來敵意。 我們常常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説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溝通用語中使用詞語涉及道德評判的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的作者單格林伯格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應景的:)】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絲的一段話: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我們也不可能按照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專制的等級社會,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一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當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時候,人們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説,“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説,“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體會和表達感受

如果人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的我們將習慣於考慮“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產生積極影響。

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區分感受和判斷。當我們説“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為”,也許更恰當。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這一章説的是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本章裏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説實話,以我目前的智力還不能理解這句話。但我還是被它擊中了。

小時候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看見從門縫裏射進一束光。於是房間裏出現了一個光柱。房間裏舞動的塵埃,蹦蹦跳跳跳進光柱裏,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對於幼小的我來説是神祕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塵埃。

對於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感知到的並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們眼睛上的一個“鏡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應圖,實際上每根螺旋線都是圓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個。換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像,不能説這個像是真像,那個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這個圖。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這個像,而不是別的像,是由我個人的經驗和信念決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懷疑鄰居偷了斧頭,怎麼看怎麼像;等找到了斧頭,怎麼看怎麼不像。疑鄰盜斧如此,蘇軾和佛印的禪辯也是如此。

這些經驗和信念決定了我遇到事情會怎麼反應,怎麼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我相信什麼,我就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説,傷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如果能讓我這些信念軟化或者鬆動,有點懷疑、帶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這個意義上説,孩子比我們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與我》豆媽也説:“孩子們的想法是多麼了不起啊,大人們是遠遠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們會教給大人很多東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當下的。他們赤裸裸地面對這個世界。

比如,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東西被拿了,TA會這麼辦:你拿了我的東西,你還給我就是了。你還給我了咱們還是好朋友。你要不還,我會搶。如果搶不過,我就去找媽媽幫我要。換了一個大人呢?TA想的可能會多:臭不要臉,你憑什麼拿我東西?我上一週自行車剛剛被偷!如果這樣下去,還得了!立馬還給我,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此時,事情已經不再是拿東西這個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緒和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期待,它不再是當下的。

對於下午睡覺、雨天不出門的人,孩子不會説TA是個懶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驅使孩子去了解他為什麼下午去睡覺?不是用評論和判斷,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個人的感受。

觀察到了,用心去感受,並由此做出反應。

尚師徒二人出門化緣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漲,姑娘無法得過。老和尚於是背姑娘過河。轉回寺廟,徒弟問:“師傅説‘男女授受不親’,為什麼還要背姑娘呢?”師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來你背了一路啊。”

師傅觀察到姑娘過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內心的需要是幫忙,於是請求發生了。

這樣説的話,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不僅可以用於人與人的溝通,也可以用於自己面對事情時如何行為處事。因為本質上,不管是面對是人還是事情,都是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最近着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為看到了內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週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着小電視,裏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着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着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彷彿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於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為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麼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才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羣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着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表現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説,『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幹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於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並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為什麼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

如果發現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儘管過去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後悔的“我”(現在的)以及採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後來明白了,為什麼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麼在匆忙迴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麼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於這些考慮,態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後來他發現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於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很多心理醫生都會推薦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確實很不錯。

讀完這本書,不僅可以用於和愛人、孩子進行親密溝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務談判中使用。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一詞的翻譯。也被很多人稱為是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濃縮成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描述你的觀察,説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溝通的時候,都不會描述自己的請求,比如經常會聽到別人説,“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請求,對方肯定很難去猜,究竟是怎麼才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會犯這個錯誤,提出抽象的請求,然後抱怨先生不懂得關心自己。

比如説你家寶寶把廚房的各類廚具都從櫥櫃裏拿出來玩,如果是你看見了。你會怎麼和寶寶溝通?

寶寶,媽媽看見你把這些廚房用具都拿出來,(觀察)媽媽差點兒踩到了,媽媽覺得廚房好亂,心裏不舒服(感受),媽媽喜歡乾淨的廚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嗎(請求)

所以當你看見孩子搗蛋,或者説有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記得用這四個步驟來溝通,可以讓自己和對方,溝通更加順暢。

還有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將請求變成命令,比如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去收拾的時候,你就強硬要他去做,並且動武之類的。

這時候就是變成暴力溝通了,當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關係再次僵化。

非暴力溝通力最重要的應用也是培養對自己的愛,所以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説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書裏還提到學會表達你的感激和謝意也有技巧,説出對方對我們有益的具體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的心情。

傾聽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學會讓對方儘量多表達,你不要急於給她提出建議和意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先傾訴,這樣比建議更能安慰她。

知秋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説你要實際去使用,當然你看完就忘,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溝通重在練習和耐心,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温柔對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感受需要、聆聽心聲!

如果有人説對你説:“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真讓我失望!”、“別碰我!”你會怎麼辦?

我會傷心,會氣憤。也會還擊。

當我傷心時,我會看不起自己,開始自責。當我生氣時,我會把火壓下來,不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火山終於還是暴發了。

現在,我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瞭解了面對指責的話,我們如何加以面對。

當我碰到門邊,碰疼了自己,媽媽對我説“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我對她説,“媽媽我知道你關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沒有説下去了。

當爸爸對媽媽説,“女兒怎麼總是不爭氣,不夠優秀時”,我體會到爸爸是愛我的,他是希望我過得更好。

當兒子説“別碰我!”,我體會他的需要和感受,發現我之前剛剛説不愛他了。他傷心了。我抱着他,對他説“媽媽錯了,媽媽只是生氣,你沒有好好吃飯,而在吃餅乾,對不起”。他哭了。緊緊抱着我,他並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傷心了。他是愛我的,也希望媽媽永遠愛他。

當一個人發泄他的不滿時,總是有些需要沒有滿足。如果一個人説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親近你。如果我們在聽到控訴時,不妨改變原有模式,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再想想他為什麼這麼説呢?他的需要是什麼?如果他的需要是愛,如果你愛他,就説“我愛你”足夠了。 我們的需要怎麼表達呢?通過控訴的方式嗎?對方能聽得下去嗎?如果你説“你總是不關心我,天天很晚才回來!”,他聽到的是在指責,他並不會想你心裏的真實想法。如果你説“明天有空嗎?一起吃飯吧!”他估計會把你的請求考慮到日程中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心。也並不想指責他人。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別人真正的需要。

聆聽心聲!這是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學到的。希望與你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這周繼續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説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今社會,人們可能習慣於圍繞個人利益去採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説話方式,並不認為自己的説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常説話不經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後想想,一定是我的説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説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説話也衝,經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説下去,因此媽媽經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説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説。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説出一些難聽的話,發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並沒有因為你的發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於衷,最後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為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彆扭。姐姐説:“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週末。”

姐夫説:“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啊?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麼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説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説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會好好説話,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説:“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籤,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説。”事後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説:“咱家人説話是不是遺傳啊?咋都跟老爸一樣衝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説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着,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於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説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為,但如果我説“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説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説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為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説“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為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説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裏,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為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為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為了什麼?

難道不是為了保住工作?為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因為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為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台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為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