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精選13篇)

文學 閲讀(3.0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精選13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1

這本書堪稱讀書者的閲讀聖經。要為一件看似稀鬆平常的事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結構化而且有實際價值的方法論,遠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容易。閲讀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表面上看起來門椹算是很低的,可以説一個人只要識字,就能閲讀,但是事實上事情遠非如此,讀同樣一本書,有人一天看完,就能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有人一週讀完,腹中只有些許不成體系的零散碎片。顯然兩者差距跟方法以及長期堅持某種方法所塑造的能力差異有關。兩位作者均是博覽羣書的飽學之士,其中一位還曾因讀書在美國一度大出風頭,正是在廣泛的、大量的閲讀生活中逐漸洞察並發現了閲讀的祕密,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就是這個祕密的全記錄。

本書自有展開論説的框架,但按照我的理解,本書其實回答了三個問題,閲讀的意義、本質和方法,而且前兩者比第三者更加重要。

第一、閲讀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獲取信息?娛樂?答案是增長心智,人的身心有些方面統一,有些方面不統一,不統一表現在身體在達到高峯後走下坡路,而心智則可以衝破身體的限制不斷上升,但這是一種潛在和自在,還需要人自覺學習讓它的成長成為現實。所以閲讀的終極意義就在於幫助心智成長,獲取諮詢和娛樂本身無法幫助心智,但會享受成熟心智的成果。這一個洞見來源於閲讀,但已遠遠超越閲讀了!

第二、閲讀的本質是什麼?是交流,是與一位擁有體系化知識的人物談話,所以讀者要能激發起自己的主動性和熱情,要積極思考對方的陳述,要不斷提出問題。記住閲讀就是在交流,要熱切,也要勤思。

第三、閲讀的方法是什麼?閲讀的方法就是前兩者思想統攝下的外化和具體化。簡單説包括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四個層次和大綱整理、詮釋意思、判斷評價三個階段。根據個人讀書經驗,真正有價值的是以下兩點,一是讀書要先摸出作者的寫作框架形成整體觀,再在整體觀下分析作者具體框架內的內容論述。二是看書必須作筆記,寫書評,尤其是隻有寫書評才能幫助自己重新思考作者脈胳,推敲全書邏輯,檢測自己讀書的火候!

總之,本書名字普通,價值不普通!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2

5.26在讀書會上聽到一個大學生在講這本書。他用了很大的一個篇幅來理清資訊和了解的關係。舉了一個我們聽書的例子,我們聽書但是卻很少按下暫停鍵來思考。這點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書,沒有用到實處,也沒有任何的輸出,為了看書而看書,成為了知識的奴隸。我應該更多的停下來去思考,去懷疑。

通過主動的閲讀和更多的技巧來讀好它,作者想要傳達的正好被讀者理解到,類似於棒球賽的投手和捕手,閲讀雙方互動的過程,沒有誰是被動的,除了那個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動閲讀的人會提出問題並自己回答問題。提出的問題主要包括:“1、這本書在談什麼?2、作者的論點有哪些?是如何論述的?3、這本書有道理嗎?4、這本書和我有關係嗎?”我在想我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是否也可以根據這4各方面來寫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記筆記,書中也提到了三種做筆記的方法。在做檢視閲讀的時候可以採用結構筆記。在分析閲讀的時候可以使用概念筆記,在做主題閲讀的時候可以使用辯證筆記。這三種方法為我今後的閲讀筆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閲讀的四個境界(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基礎閲讀在我們國小階段就已經學會了 ,檢視閲讀是真正進入閲讀的層次。分析閲讀是更深入的更系統化的閲讀,主題閲讀是閲讀的最高層次。具體的內容我覺得還是需要再細讀一遍文章後才能對書中的方法有更深的瞭解。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3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讀書,但凡看得見且識字的人不就會讀嗎?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便在家長的殷切教導下讀起了書。讀書,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後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麼特別的規則?

作為愛讀書之人,我看過的書也算不少。我的書櫥裏有各種類型的書,人物傳記類的,童話類的,長篇小説類的等等。但簡單來説便是兩類,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我個人喜歡的讀書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娛樂性質的小説,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略文字之美。對於學術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常反覆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但是共同點就是我不愛勾勾畫畫。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並尋求一個更科學的方法。

説實話,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態讀這本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後,我確實學到了許多。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並不再會去翻閲。我這種做法在作者眼中無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這本書中説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

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不僅僅是個別好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發現,有些在第一次讀時覺得枯燥乏味的書,在第二遍讀時也顯現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謂收穫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許多可看的書。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閲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所謂基礎閲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閲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閲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着是分析閲讀,即帶着問題全盤閲讀、完整閲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閲讀。主題閲讀又稱比較閲讀,意思是通過閲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閲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着。而分析閲讀和檢視閲讀則多用在做閲讀理解時。主題閲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閲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閲讀。換句話説,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閲讀而閲讀。對於閲讀,我們應當懷着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閲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閲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閲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閲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閲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絡資訊的閲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閲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閲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閲讀。記得有人説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閲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閲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4

本書是一本閲讀指南,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閲讀的名作,曾是美國暢銷書的榜首。

本書提出了閲讀的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基本上讀完國小五年級就可以達到的層次,可惜的是太多數人一直在這個層次。作者説,主要的原因是從國小以後,再沒有人教過人如何閲讀,而這本書就是彌補這個空白。在這個層次的人,基本上擺脱了文盲的狀態,能熟練閲讀報紙和填寫表格。

檢視閲讀分為速讀和粗讀。

速讀是瀏覽一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錄,如果有索引,也檢閲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紹,也讀下,然後從目錄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內容讀一下,最後讀一下書的最後三頁。通過速讀,就會了解這本書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時間深讀。

如果覺得可以花點時間來閲讀的話,可以通過粗讀來繼續瞭解這本書。粗讀也是快速閲讀,但是大多數人閲讀是一種“半出聲”來閲讀,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閲讀速讀。作者給出了一個好建議,指讀法。方法是這樣的: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通過粗讀,可以瞭解全書內容,也可以為分析分析作準備。

分析閲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你要問幾個問題,一是你閲讀的書是什麼類型的書,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描述整本書説了什麼並列出本書的大綱,三是本書的作者想説明或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個階段其實就是列出細綱。找到作者的關鍵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論述,找出作者已經解決的問題答案。

第三階段是如何客觀公正評價一本書。通過上面二個階段後,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觀點為,首先你要説的是你瞭解作者的觀點。不用急着證明作者的觀點是對還是錯,在做也出評論之前,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作者知識不足或知識錯誤,或證明作者的邏輯錯誤,或證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你必須同意作者的觀點,不要肆意評論。

主題閲讀是帶着特定主題,閲讀相關領域中的書箱。主題閲讀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這個階段,帶着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實驗性的書單,瀏覽書單上的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第二階段是確定想關書的最相關的章節,然後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各個作者的相關觀點詮釋下。列出一系列問題,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5

翻開《如何閲讀一本書》,是因為有好多同學老師都推薦這本書,都説是值得反覆看的好書。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這本書在1940年就已經有了第一版,現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樣是越來越受歡迎。

可以説,單單是看譯者和作者的序,就讓我有了閲讀這本書的興趣。那就是他們説出了很多我對閲讀的看法,其中有一點就是大多數人的閲讀水平還只是停留在國小六年級的水平。

1972年的時候,作者所在的國家已經漸漸地掃除了文盲,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是差不多的一個文化普及的狀態,可以説很多人都能看懂書畫字報,可是卻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結構嚴謹的文字,就如一些論文,理論性地文章書籍。不是説字體不認識,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體會。

因為我就發現小時候自己非常喜歡看書,可以不用家長的陪伴也能自己一個人看圖畫,看拼音,看童話故事,那個時候的閲讀量很大,同時也幫到了我寫作文。可是到了上國中高中之後,我的課外閲讀書籍減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學習上的書本。

如果説你給我一本小説或者故事的文章,我會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讓我看一些解答類的文章,或者大部頭的理論的話,就看幾眼就不耐煩,一點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閲讀一本書》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學會主動去思考,去閲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一本書為自己所用。

這的確是一本可以反覆閲讀的好書,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學習點。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6

寫寫自己對本書的一些感悟吧。什麼是好的閲讀?讀完本書,我明白了好的閲讀也是主動的閲讀。讀書越主動,則閲讀的效果越好。

主動的閲讀就需要帶着問題去閲讀,作者在本書開始就提出了讀者在閲讀時需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1這本書整體上説了什麼?2作者細説部分説了什麼,是怎麼説的?3這本書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與我有什麼聯繫?作者總結的這四個問題感覺在閲讀過程中很有必要。

作者將閲讀分為了由淺到深的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也對每個層次閲讀的內涵以及讀者可以遵循的一些規則都做了説明。看完之後,感覺還是很受啟發的。

另外,作者還對不同的書該怎樣更好地閲讀也做了説明。雖然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書閲讀的規則還是有所差異的。這裏我也想補充一下自己的一點感悟,不同的書可以有不同的閲讀速度,同一本書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不同的閲讀速度。讀一本好書或者一本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細讀,慢讀,精讀。同時,讀書的話也應該多讀一些超出自己閲讀舒適區的書籍,這樣才能有助於思考和理解的增進。

最後,借用作者書中的一句話,閲讀可以幫助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長。我以後要做一名主動的閲讀者。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7

一本書其實就是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的一個或多個答案。關於一本書,你最好提出四個問題:整體來説,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作者是怎麼説的?説得有道理嗎?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題記

在機緣巧合地讀到了《如何閲讀一本書》,光看書名,還以為這是一本“手把手”傳授閲讀方法論,教我如何去更好閲讀的書。但是讀完此書,卻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在資訊氾濫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們往往無所適從,豐饒經濟催生了選擇困難症。正如書中所説,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因此,掌握正確且適合自己的閲讀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書中將閲讀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實際也是由易到難的四種閲讀方法: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是語言層面的無障礙閲讀,檢視閲讀是檢索式的瀏覽性閲讀,分析閲讀是透視性的精讀,而主題閲讀則是基於某個主題做橫向的比較性閲讀。四個層次,越往後,對閲讀的要求越高,閲讀就越主動,收穫也越多。如果閲讀僅為娛樂消遣,則基礎閲讀即可,若為獲取資訊,則檢視閲讀即可,若要加強理解,則需分析閲讀,而要增長心智,則需主題閲讀。

“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閲讀都不該死氣沉沉。”閲讀有別於傾聽,傾聽是向一位“在場的老師”學習,而閲讀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因此,閲讀特別需要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書中,作者認為,閲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學習的技巧——敏鋭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閲讀方法基於“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遺餘力地教我們如何快速閲讀,但是,真正優質的閲讀應該是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書中作者提醒我們:在閲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就像我們讀黑格爾的哲學也許一天只能讀一頁,而讀杜拉斯的小説卻可以一天讀一本,但是二者帶給我們的啟發同樣意味深長。所謂閲讀速度,理想上來説,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閲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喜歡讀書的朋友們,不妨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每月閲讀一本高出自己境界與能力的書籍,讓書成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讓書服務於自己,也適當做書的僕人,讓自己主動去“服務”書。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8

蘇軾曾説:"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題記

讀書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種應當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習慣。然而讀書不是認字,不是圖個熱鬧,懂得如何去讀書當是養成這個習慣最重要的事情。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看來好笑,可能大多數人看到都會覺得它近乎廢紙,心中想着"我連讀書都不會嗎?"其實不然,讀懂一本書還真的沒那麼就簡單。

書中説有許多人看書僅僅是打發時間,甚至看完就忘,"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當同情"。這話看似冷酷,其實正是對讀書而不得其法的我們最深刻的詮釋。

它將閲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方法。第一層次基礎閲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對句子的理解,只要識字即可,對讀者要求並不是很高,同時所收穫到東東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層次檢視閲讀便是要求讀者將眼光從句子放到全書的格局上,這樣讀者所獲得的便不僅僅是單句的知識,而是全書所寫的內容,這便高出了一個層次;第三層次是分析閲讀,如果僅僅是追求消遣或者娛樂就不需要用到這一層次了。這一層次就要求我們在對書中表面的內容瞭解後,對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思想進行咀嚼和消化,着重於理解和提升;第四層次便是主題閲讀了,這一層次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此時讀者的眼光就不再侷限於一本書之上了,而是要從多門數中尋找相同的觀點,進行總結、磨合以及昇華,我想這應該是最頂級的讀書方法了。

以前資源有限,古人看書尚需"手自筆錄",前輩看書也許四處淘選,而如今我們想要看書幾乎是隨手可得。現在不會有人再去以讀書作為消遣,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己,與別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來,讀書的前提條件就是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所以,我在看完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後覺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這一點。我們總是被一些所謂"暢銷書"的噱頭所吸引,而並未檢視它究竟是否適合自己。由此看來,對於早已熟練基礎閲讀的我們而言,檢視閲讀是我們在挑選書籍時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其次,現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而連續的思考不失為靜心的一個極佳途徑。主動地去翻閲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在檢視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它的脈絡,將全書連貫起來,這使得你會沉浸在自己的腦海中,不僅僅收起了平時的浮躁,更能幫助你解開在分散閲讀時的疑惑,同時這種新的視角將會帶給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這也正是分析閲讀的價值所在。

最後,所謂的主題閲讀,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閲讀量上才能做到。換句話説,這個層次教我們的是在閲讀了很多書而又理不清他們之間關係的時候,如何去系統的理解,辯證的分析,最終學以致用。在做主題閲讀時,要在腦中同時思考多本書中類似的內容,無論觀點是相同的還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我認為,這一層次才是將書本上的東西或用起來的關鍵。

我算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但是總感覺讀書時有着虧欠:讀到好書時感覺自己的閲讀不求甚解虧欠了作者;讀一般的書時又感覺在虧欠自己的時間。然而看了這本書後,我的這個困難便迎刃而解了。我現在正在讀一本叫做《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的書。裏面的內容雖然是用很淺顯的語言寫出來的,但思想卻着實很有深度。我在讀這本書時,不再把自己侷限於一句話或是一本書中,而是把閲讀當成是一個和自己以往閲讀過的書中的內容進行對照和聯想的過程。在看完後我驚訝的發現,我不僅僅對這本書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對以往讀到的那些名人傳記、社會學著作當中的內容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可以説,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總體來説,還是要感謝作者,因為這套方法是我無論對國內的著作亦或是國外的著作都在此產生了興趣,並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預期,因為我知道這樣有方法有條理的閲讀一定會比以前盲目的閲讀擁有更多的活力,迸發出新的火花。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9

大約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讀書的衝動,但因為對自己的目標和興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該讀哪類的書,於是就去知乎上扒書單,看了若干書單後鎖定了這本書《如何閲讀一本書》,當時特別痛快的就在kindle上買了電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的特質導致讀書的熱情在買了書之後基本就沒剩多少了,加上這本書初讀的時候感覺十分枯燥,所以這本書的進度條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其他書卻始終覺得沒什麼收穫,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閲讀方法,然後這本書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重讀這本書的感覺是很陌生的,剛開始的時候依然覺得枯燥,好在及時看到了書中對於讀這類書的建議——遇到一本難讀的書,要從頭到尾讀完一遍,不要停下來,不然很容易就放棄了。

根據第一次讀的經驗,這次我堅持了下來,然後給自己規定了每天的閲讀進度,強迫自己完成閲讀進度,並依照書中介紹的方式邊讀邊做標記,慢慢的讀完了整本書,確實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按照書中的介紹的方式給本書整理的讀書筆記,以便自己能通過經常翻閲筆記強化記憶,每個規則的闡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邊讀邊理解。

個人感悟

之所以聊這麼多我與這本書的淵源,是因為對書裏的一個觀點感觸特別深。

就是我們的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書對我們來説也只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娛樂消遣,也可以提供資訊和知識,它能發揮什麼作用主要是看我們想要用它來做什麼。

當我第一次僅是在衝動的驅使下讀這本書時,我沒辦法從它這裏獲得我想要的滿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棄了;

而第二次我是帶着問題去讀的,我想要解決自己在閲讀方面存在的問題,這迫使我要認真的隨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對比然後執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時,當目標明確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自己該讀哪種類型的書,如何選出其中值得認真讀的好書。

所以,明確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後再按照這本書裏介紹的閲讀規則更快更好的閲讀,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收穫!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10

這是一本讀起來頗費力的書。雖然聞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來的書籍裏有這麼一本現成的擺在這,我自己是斷然不會買回來的。如果説閲讀一本本書是品嚐一條條鮮美的魚的話,這是一本教織漁網的書。如果遇到一個不愛吃魚的人,亦或者還沒嘗過魚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對閲讀本身起反效果。它適合那些愛吃魚,但吃魚的品種比較單一,希望換品種捕來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魚多做的人。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決定多讀書,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讀書的書。

書裏開宗明義的回答了讀什麼樣書以及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一本消遣或娛樂性的書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歡愉,但是除了享樂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穫了。書不止是為了取悦你,而是為了提升你。”這個理念與時下流行的走出舒適區的理念是類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讀的書也多是讓自己頗舒服的沒長進的書。可問題在於,生活已然不易,取悦自己似乎沒什麼不對。説到底是個比例的問題,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該全然艱苦。

書中提出一套體系化有成效的閲讀要圍繞如下四個問題進行: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細説了什麼,怎麼説的?

3、有道理嗎?全部有,部分有?

4、這本書跟我的關係是什麼?

讀完了能回答出上述問題才算沒白讀。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説法就屬於暴殄天物了。

書後的附錄上列了一份推薦書單,在我看來屬於“真·終身書單”。適合致力於系統瞭解西方文明的人閲讀。如果能讀完,恐怕會比很多西方人還要了解他們自己。瀏覽完目錄後,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穫,比如沒有這個書單,我估計不會看柏拉圖的《對話錄》,估計就不會知道蘇格拉底是個智慧風趣的矮胖子了。這是後話,另作他表。

還有一些意外的驚喜,來源於它考察書籍好壞的方法其實還蠻適合處理工作問題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談到理論性問題和實用性問題的維度,如果覆蓋全面了,會構成一篇清晰的工作彙報。其中,理論性問題包括: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才存在?為什麼會有這件事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和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關聯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而實用性問題則包括: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採取什麼樣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以什麼順序行動?什麼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比那樣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對你、不認同你的人:“如果他們不能用自己的話重述你的觀點,你就知道他們其實並不瞭解你在説什麼。這時你不理會他們的批評是絕對有道理的。他們的意見無關緊要,因為那只是毫無理解的批評而已。只有當你發現某個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説什麼的時候,你才需要為他的同意而歡喜,或者為他的反對而苦惱。就像他反對一樣,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準備。”

在“閲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一章,作者其實也給出了人生建議: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事實上,一開始本來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瞭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便了解為什麼了。

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這個新生命帶來的假期,讀完計劃讀的書,更多的瞭解有形的世界、無形的思想、實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瞭解我自己。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11

如果説一本書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你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如果説閲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這本書正是"閲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

這本書就是《如何閲讀一本書》。書的作者是美國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比起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這兩位並不為世人所知,,但其實他們都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閲讀到底有多重要?美國教育界認為,指導年輕人閲讀,以最基本的閲讀概念來閲讀,是最重要的教育問題。而對閲讀的認識,國內很多老師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我曾經就是其中一個。嫁給語文20年,一直想做個好語文老師,然而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語文老師呢?年輕時的我一度認為:讓學生考高分。所以,很多年很多年,我的學生都是做題破萬卷,基本不讀書。一直到有一年我教九年級,有一個題目是寫出《水滸》108將中一個人的姓名、綽號和故事,我的一個很好的學生回答是西門慶,我意識到再也不能把名著當作問答題來背誦了,必須走進經典裏面去;一直到我看到李希貴校長的《語文真的不是教出來的》,一直到我看到於樹泉老師的《讀書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加入楊老師工作室以後,我才徹悟:一個好語文老師應該是陪着孩子一起讀書、思考和寫作的老師,唯讀書和寫作能力才是修煉孩子的“內功”之道。而一個孩子一旦有讀寫能力這個“九陽神功”護體,學什麼能不快呢?

這本書談到了常人閲讀的三個目標: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並且告訴我們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閲讀能幫助閲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我老實承認,我個人很多年的閲讀目標基本上都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不必説瓊瑤三毛的浪漫文學,也不必説海瓴辛夷塢的情感大戲,單是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些武俠,我都不止看了一遍,以至於我終於從張無忌習武過程看出語文課改的訣竅應是修煉學生的內功,即讀寫能力。加入工作室以後,很幸運地遇到了一批有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的人,在大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我終於改變了閲讀的目標,由娛樂消遣轉化為增進理解力從而獲得專業成長,我的閲讀開始向多方面涉獵,諸如美學、哲學、心理學,當然更多的是教育學,為了增進理解力,我堅持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學會了用思維導入梳理讀書內容。

從我個人身上吸取教訓,我決心教會我的孩子們,讓他們從青年時代起,閲讀就不能僅以娛樂消遣和獲得諮詢為目標,而是以增進理解力為目標。怎樣增進理解力呢?開讀書交流會,進行思維碰撞;讀寫結合,加深孩子對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的認知,以文字為橋樑,把作者靈魂深處的東西送達孩子們內心深處。比如,我們讀《草房子》,選題寫研究性論文,開聊書會;比如我們讀《童年》,開以“跟高爾基學寫作,跟阿廖沙學成長”為主題的交流會。

在書中,作者説,閲讀就是學習,學習分兩種類型:指導型學習(輔助型)和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指導型學習(輔助型)是老師出席的學習,是我們每個人在校園裏完成的;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是閲讀或世界的學習,是一個人通過閲讀可以抵達達的終身學習。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出校園,脱離指導型學習;而閲讀卻是可以永無期限的一種學習,它不受年齡、職業、貧富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我自己要成為後者這樣的人,我想讓我的學生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要去做一個閲讀的點燈人,讓我的學生愛閲讀,會閲讀,養成終生閲讀的習慣。

在開學初,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發現班裏超過二分之一的孩子除了語文書,基本一本課外書沒讀過。這不能怪我的孩子們,農村的孩子們可憐,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沒文化,工作忙,閒下來的時候更願意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哪裏有時間陪孩子讀書?這樣,引導孩子讀書的責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學校和語文老師的身上,而有些語文老師身在應試的水深火熱中,哪裏敢把大把時間花在帶領孩子讀書上,抑或,有些語文老師自己也是不讀書的吧。所以,我要想辦法營造一個讀書場,在這個場裏,讓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不知不覺愛上讀書。正如作者所説,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什麼最能吸引孩子,讓它們覺得讀書是一件好玩兒的事而不是負擔,從而實現主動閲讀呢?

集體共讀。什麼事一個人去做會覺得孤單,大家一起做就有了堅持的力量。我採用全班共讀一本書,小組為單位共聊一本書的形式,讓讀書的事成為大家的事。並且,我也參與其中,與孩子共讀共寫共分享,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漸漸地,有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本新書,就想迫不及待地先讀,一睹為快。

活動激發。孩子們喜歡搞活動,活動是激發孩子們熱情與靈感的催化劑。所以,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活動使孩子們不知不覺受到讀書的誘惑。比如,手抄報評比、曬曬我的小書架、語文課前百家講壇、講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

循序漸進。讀書也要根據學情,由於我的孩子讀書基礎太弱,我在選書和佈置讀書任務時都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獲得“全美最佳教師”稱號的雷夫就説過:培養讀書興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給學生選擇讀物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接受程度、興趣特點等因素。所以,七年級第一學期我給孩子們選的書除了會考必讀篇目《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還有一本《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是亞米契斯以一個四年級孩子的口吻用日記體寫成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淺顯易懂,非常適合我們沒有一點閲讀基礎的孩子,而且,由這本書開始,我們學習寫日記,開始將近三年的日記長征。

評價跟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所以,在閲讀過程中我採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儘量寬容、鼓勵、等待。

就這樣,班級裏讀書的場就悄然不覺地形成了。孩子們談論的話題與讀書有關,孩子們課間休息與讀書有關,孩子們假期生活與讀書有關。

然而,當孩子們真正對讀書有了興趣之後,作為語文老師,我又遇到了一個挑戰,語文素養與語文成績並不是一開始就脣齒相依的。第一次月考我們的成績照同規班差了很多,因為還沒有做過一道題就考試了。我也很緊張不安,擔心別人不理解,於是像個祥林嫂似的,跟班主任、跟領導、跟家長一遍遍解釋——請等等語文,請相信我。我感恩我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領導、同事,他們安慰我鼓勵我,讓我有了堅持的力量。僅僅一年以後,我的學生就用成績幫我證明了,閲讀不影響考試成績。

一年多的堅持,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會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不僅集體共讀,有些孩子還自主閲讀了不少好書。面對那些還不愛讀書的孩子,我這樣鼓勵他們説,同學們哪,這一年不知不覺你已經讀了九部名著,你為我們中國人平均讀書量做了貢獻啊。

更加沒想到的是,我這個鄉村教師領着一羣鄉村孩子們讀書的經驗還在我市進行了推廣,還給河北省國培的語文骨幹教師做了三個小時的培訓,受到比較熱烈的歡迎。我們更加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成就感了。

在這本書中又提到了閲讀的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閲讀,就擺脱了文盲的狀態,一班的國小生都可以做到。但有的人一生的閲讀水平因為閲讀目標底下,不講方法,也永遠停留在了國小生水平。

檢視閲讀:略讀和粗讀的一種。掌握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種讀書方法通常用在選書時和一本書的閲讀起始課上。

分析閲讀是閲讀一本書的最高層次。分析閲讀的地位是承上啟下的。甚至可以這樣講,分析閲讀是人精神上真正擁有一本書好的唯一手段。所以,我們讀書要達到分析閲讀,就可以達到增強理解力的目標了。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閲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着骨頭,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説是盛裝而來。你用不着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眼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為了讓孩子們接近分析閲讀的水平,我交給孩子們多種讀書方法。比如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教給孩子們梳理提要式閲讀法、賞析批註式閲讀法、抄寫摘錄式閲讀法、朗讀感悟式閲讀法、評價探究式閲讀法、拓展式閲讀法。這些閲讀法把檢視閲讀與分析閲讀結合起來,有利於孩子們透視一本書,並且對一本書的某個安排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再比如,我交給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多種批註式閲讀法:評點式批註法、提要式批註法、賞析式批註法、聯想式批註法、反思式批註法等,都有利於讓孩子們沉入作品,在別人的故事裏讀出自己。

這本書還向我們介紹了做讀書筆記的幾種方法、不同體裁的書怎樣讀、閲讀的終極目標等,實在是一本雖然不好讀卻值得讀的好工具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希望更多的人因為這本書受益。

天雲蒼蒼,江水泱泱,教育之路,山高水長。在這條路上,我希望,自己做一個靈魂有書香氣的女子,用閲讀抵達詩和遠方;我願意,做一個閲讀的點燈人,在一屆又一屆年輕的心靈中,點起一盞一盞的燈;我相信,一燈照隅,萬燈照國,只要有更多的老師去點燃這盞燈,就一定會有燈火輝煌時。

朋友們,一起來吧,參與閲讀,推進閲讀,讓我們一起在路上!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12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當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導傳授的一些閲讀技巧。原來閲讀就像任何一門技藝(比如滑雪)一樣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經驗可以總結,可以傳授的。雖然接受過多年的體育教育和體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閲讀習慣真正是雜亂無章,就像一個從各家各偷學了些武藝行走在江湖的人,如無大師指點,終難成為大俠。

這本書從閲讀的層次、如何開始接觸一本書、如何分析閲讀一本書、如何就某一主題展開閲讀、閲讀不同類型的書一些特別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導,讓我很多閲讀過程無意識和潛意識的行為變成了有意識的行為。

而在這些無意識、潛意識和有意識之中,我的腦海中迴盪着鏗鏘有力的聲音:“做一個主動的閲讀者”。自詡是一個喜愛閲讀的人,似乎也讀了不少書,然而懶人如我,真正主動的時候真的很少,無論是書的選擇,還是閲讀過程中與作者的交流,還是閲讀過後對自己的交代,經常讀了,散了,忘了。

作者説“閲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如今閲讀時間如此稀少寶貴,無論閲讀各種作品,都應該不虛此讀。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篇13

説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應該不過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談到、聽到的幾乎都是如何掙錢、如何處理感情、如何升職成功,但似乎少有人關心,我們對待諸如此類的事情的方式是否正確。相比較我們接收到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信息,談論探討這些方法論就顯得枯燥乏味。而實際上,潛藏在每個人大腦中的信息處理器如何組織、如何分解信息,以何種邏輯順序處理工作,依據的卻是各種底層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我們很少談及它們,而它們卻無比重要。

《如何閲讀一本書》寫成於1940年,作者莫提莫.艾德勒在銷售30年後又修改了一次。他和另一位作者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指導。很多書單裏都推薦過這本書,但是我卻一直沒有讀過。沒有讀,是因為自己腦子裏總是在告訴自己:都看了一輩子書了,還需要別人告訴你怎麼讀書末?但越是這樣,越想一探究竟,於是在想要開始寫一年讀書筆記的開始,終於拿起這本書看起來。

這本書基本分為四篇內容,分別講述了作者想要介紹的四種閲讀方式: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基礎閲讀就是讀者能看懂書中的字句,並且不會被語法和文章結構阻礙住,能夠掌握主要句子和章節的意義。檢視閲讀一是指通過閲讀目錄、索引、作者介紹、摘要、後記以及少數內容,對書籍的內容做以瞭解;檢視閲讀是指一路閲讀下來,不去關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對書的架構和大概內容進行了解。分析閲讀部分是全書的重點,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詳細的進行了説明。分析閲讀是指讀者對一本書類別目標比較明確的選擇、能夠總結書的內容、能夠重現書的框架綱要、找出作者要問或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找出作者的關鍵字、關鍵句(主旨)和對問題的基本論述(讀者總結出來的作者的架構)和對問題的基本解答。最後,對這本書進行自己的評論。主題閲讀是指為了一個題目進行的跨越多作者和多門類的閲讀。

顯然,第一部分的閲讀凡是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能達到;第二種閲讀方法實際上就是略讀,這種方法大家經常用;第三種方法就是我們在學校時老師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精讀;第四種方法是大學裏寫畢業論文時必須要採用的,博採眾長以完成一個課題。艾德勒在書中談到,其實這四種閲讀方法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比如第分析閲讀是包含第一種和第二種閲讀方法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進行全部內容的精讀和分析;而主題閲讀則包含了以上三種閲讀形式。

對於不同種類的書籍,作者列出瞭如何閲讀實用型書籍、想象文學、歷史、抒情詩、哲學、社會科學、科學與數學書等不同類型讀物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百科全書、工具書等等,可謂體貼入微,用心良苦。

比如艾德勒説,實用型書籍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書,它們只傳遞知識;另一類是實用性的,是有關行動的問題。作者認為任何實用性的書本身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問題,比如如何賺錢,是需要你自己去行動來解決的,它沒辦法解決你沒錢的實際問題。因此如果讀者認同書中這些規則,是要加上一點自己的想法、頭腦清楚的應用這些規則,才能起到實際作用。一本書是否是真正的實用性書籍,最直接的證明就是讀者接受了作者的觀點並付諸行動。如果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沒用去行動,那麼這本書還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實用性書籍。(他的觀點,其實就是中國人説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如何閲讀一本書》就是一本以規則為主的實用型的書,讀這本書就需要讀者找尋到這些規則;評判內容是否真實後,才能在以後的閲讀中加以應用,才能顯現出這本書的實用性,才能證明讀者閲讀此書的價值。

再比如如何閲讀想象文學。艾德勒説“想象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那是讀者只能藉着閲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成功了,就帶給作者一種享受。在想象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但是可以從小説在我們想象中創造出來的經驗中學習,教導我們衍生的意義。不要用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説”。作者認為閲讀小説的讀者只要去體會小説中發生的故事,享受帶來的愉悦即可,不必像讀實用型書籍一樣對故事創造本身質疑。——作者列舉了《奧賽羅》和歐亨利的書,我想艾德勒在寫書的時候市面上可能濫書還比較少——“你越能明白指出詩或小説帶給你的喜悦的原因,你就越瞭解這本書的優點是什麼。你會慢慢建立起批評的標準,你也會發現許多跟你有同樣品味的人與你一起分享你的論點。你還可能會發現一件我們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閲讀方法的人,文學品味都很高。”

我以前看過芭芭拉明託寫的《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寫的是如何説、寫出清晰明白的邏輯論述,而《如何閲讀一本書》則是説如何分析作者的文章框架和寫書意圖。兩位作者彷彿是棋逢對手的武林高手,從正反兩面互相拆解對方的招數。

我們自以為很瞭解自己所做的事,但實際上離了解還差得很遠,因為我們沒有遇到真正瞭解的人。艾德勒這本方法論的書籍,點出了閲讀的重點和態度,提出了指導人們有效讀書的規則。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經歷70年仍被人常常提起。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正在讀大量書籍的人,比如中學生和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有孩子的父母——他們應該從小給孩子養成一個科學有效的讀書習慣。反觀自己,雖然我也讀過不少書,但是真正達到分析閲讀程度的書籍,恐怕只有備考教科書了... ...對於獲取知識,我的讀書方法還不夠深入細緻。要達到“讀過的書可以扔掉了”的程度,讓知識真正成為我自己的認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