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篇

生活經驗 閲讀(2.5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疫情期間,晚上睡前陸陸續續看完這本書,幾點收穫:

1、弗蘭克爾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2、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我理解了詩歌、思想和信仰所傳達的偉大祕密的真正含義: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我知道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3、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醫。你總是覺得最難受的時候還沒到,而實際上它已經過去了。

5、生活永不重複,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有時你會發現所處的情況需要你採取行動來確定自己的命運,有時你會覺得深思熟慮更為可取,有時你會發現順其自然是正道。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正確的應對也只能有一個。

6、“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樣,有目標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圓。

7、生命中真正短暫的是潛力,一旦潛力得到了實現,那麼在實現的那一刻它就成為了現實。

8、弗蘭克爾的觀點:滋養內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對家庭和朋友的愛,是十分重要的。

9、弗蘭克爾所説,“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10、生活中總有兩種人,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着牆上的掛曆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曆越變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包含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意義療法,這一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書中介紹意義療法,是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意義療法既非説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戒也不是邏輯推理。用一種形象的方法來比喻就是,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專家而不是畫家。畫家試圖向我們表達他自己所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而眼科醫生試圖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匯聚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訴我們無論怎樣解釋生命的意義,只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找到生而為人的源動力,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我們的生活。這一世才真的沒有白白來過。

正如詩人尼采所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我對作者對這本書前半段的描寫十分着迷,讓我切身的瞭解了集中營的生活,那裏充滿了恐懼,屠殺,暴力,不平等,飢餓,扭曲。猶如地獄一般,但是作者利用他的智慧,和上帝恩惠,活下來了,這就是奇蹟。記得作者描述的,集中營的人就是用紙一樣皮膚包裹着骨頭的骷顱,嚴重營養不良;每一次調離集中營,他們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死亡還是繼續着苦難的日子;睡覺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抓完身上的蝨子,要不睡不好覺;集中營的人要努力表現的能幹活才能活下去;看到身邊的人做噩夢不捨得叫醒他,因為害怕他覺得醒來以後發現這裏的生活還不如噩夢……活下去,需要強大的意志,作者做到了。感謝和平的時代,讓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有飯吃,有衣穿,有覺睡。文章的後半段的各種療法可能有效,但是我沒有看進去,文章最後的點評部分有一句話觸動了我:他努力啟發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要明白通過選擇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這個世界的情況不妙,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否則情況只能越來越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麼意義,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意義。由於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化的,相反,正是由於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説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有那麼一段時間,也會自問: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想不起當時給了自己什麼答案,但知道沒有找到最佳答案。

今天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麼?'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麼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感,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讀完弗蘭克爾的解釋和比喻,自己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和廣泛的理解。對這個問題就自己的認知,談一些想法。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於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着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後迎接着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説:“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屍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星期一本來計劃星期二準備星期三將要進行的班級講課,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開了微信讀書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我用最短的時間讀完的一本書。對於很少讀書,拖沓讀書的自己,讀完這本書已經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生命的意義不知道周圍的人是否會思考,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活着到底要追求些什麼。記得自己在國小四年級之前,具體記不清了,就有過自殺的想法,曾一度覺得生命並沒有什麼意義。第一次明確的覺得生命可愛是在高中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記得當時就是走在教學樓外邊都覺得柳樹可愛,微風暖暖。後來當然也就逐漸意識到,豐富着生命的意義。

大學以後不像高中那樣規劃自己的時間。自己大概從國中就有規劃和給自己制定規矩的習慣,雖然絕大多數都形同虛設,哈哈,但是確實還是有作用的,並且到後來,規劃也越來越實際,行動率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學,除非特殊時期,很少再給自己制定段時間短內的規劃了,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虛無狀況。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弗洛伊德曾經説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於飢餓狀態,隨着飢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飢餓表情。” 弗洛伊德沒有親身感受集中營的生活。他的主題都集中在維多利亞風格的鬆軟沙發上,維克多弗蘭克爾用親身經歷的奧斯維辛骯髒的集中營裏回覆個體的差別並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大家誰也不想掩飾什麼,不管是豬玀還是聖人。

體會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的悲劇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為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時刻都不會再重複。那麼,生命的這種短暫性難道不是使我們儘量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嗎?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個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最後,面對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即使是處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

這就是我想踐行的全部意義和支點!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9

他一生 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阿爾卑斯山 。

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倖免於難的他,很欣賞尼采那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並在文中多次分享。

在集中營,只有囚頭獄霸才能享有吸煙的特權,他們每週能獲得定額獎券,而那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打算“享受”最後幾天監獄生活的犯人則是吸煙者當中的特例。每當看到獄友吸煙時,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

弗蘭克爾關注的並非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倖免於難。亦逐漸強化了他的核心理念:生命並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並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為爭權奪利。

人們或者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鉅的使命。他發現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

在這本著作給作者帶來極大的成功的時候,他告誡學生的是:永遠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當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當你的一切行為服從良心,並用知識去實現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成功將降臨於你。

記住: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0

活出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到:沒有一個醫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每個人生命的任務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是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掛歷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他自己決定的結果。最終表現出哪一種,是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存在之虛無的主要表現是厭倦。“星期日神經官能症”----人們在忙碌了一週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同時虛無還戴着各種各樣的面具和偽裝出現。有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通過追求權力(包括追求權力之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得到替補性代償。

你所經歷的,世人奪不去。不光我們的經歷,還有我們的行動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難都不會消失。儘管它們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可以使它們存留在世上。“曾經是”也是一種“是”,甚至更為確定。

人在登山遇險的關鍵時刻,只會有一種感覺,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1

逼着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並不是書的內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並應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後,作者並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麼,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必須那麼做。

應經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於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

保持積極的心態,賦予生命以意義。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積極態度有助於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凡是人所能想到並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2

意義。許三多説,人活着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説,人一生所追求的是體驗。為了體驗而活,為了意義而活。經常也有人説,人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論是名、利、情、義,還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虛無主義中,對身邊的一切都沒有興趣。

維克多,在書中把集中營的一切稱之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他相信人活着需要某種意義,有了意義的支撐,才能活下去,因為他在集中營裏看到了太多獄友,因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放棄掙扎,放棄了爭鬥,放棄了與命運進行抗爭。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一百個人裏會有九十五個以上的人,都會放棄。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舊能夠追尋人生的意義的人,可以稱之為偉人,他們不認為困境是陷阱,是危險,而是他們人生中特殊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經歷,才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對幸福和快樂有着獨到的見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尋找幸福和快樂,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幸福和快樂不需要尋找,你越是尋找,越不可得。他説,只要你專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獲得幸福和快樂,這來源於你全心全意的奉獻和追求,幸福和快樂不是目的,它們只是追尋生命意義過程中的副產品。

不論,生命追尋的是意義還是體驗,它們都是美好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

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着。説起如何面對生死,在這本書裏,對於活着、生存、苦難、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死亡就像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每一次選擇都意味着放棄,而每一次放棄都使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暫。只有知道怎樣面對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或許都默默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曾經是心理醫生的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裏九死一生,觀察了各種人的心理行為、人格的扭曲與變化,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在生與死之間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更深更多地講透生死,以及生死的意義,教人如何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脱出來。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消耗在各種衝突與不快、快樂與歡愉、抽煙喝酒、熬夜以及沒完沒了的工作之中。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你是唯一能能夠改變自己、改變你所在社會的人。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算是痛苦也有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4

書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裏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説,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並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他提到:“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人最主要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用“追求意義”一詞,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説強調的快樂原則”(我們也可以叫它“追求快樂”),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追求權力”或者“追求優越”之説。“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作者提到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於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後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

很多東西是沒有看懂的,這本書是需要不斷的翻閲吧。不過有兩點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負責任的,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為人父母的責任等等你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擔當的和在各個角色所享受的樂趣,都應該是你活着的意義。但是,如果是一個智障人士或精神異常(天生或後天的),他們的責任又是什麼呢,如果沒有責任,難道他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嗎,還是説討論的僅限於可以正常思維的人呢?

二是經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乾舌燥、雙腿發酸時,腦袋裏其實想的只有怎麼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現大汗淋漓後的舒暢,突然發現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於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慾望的滿足。So,活着的意意義究竟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