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淮劇的特點有何藝術特徵

生活經驗 閲讀(3W)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源於清代江蘇省鹽城市和阜寧縣,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淮劇的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淮劇的特點有何藝術特徵

  淮劇的特點

淮劇是距今已在二百餘年的老劇種,早在清代中葉,江蘇鹽阜(鹽城和阜寧)、清淮寶(淮安和寶應)一帶流行着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説唱形式門歎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淮劇語言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20個韻部。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説性強,大多用於敍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於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

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淮劇的伴奏樂器、管絃樂有二胡、三絃、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

  淮劇的經典劇目

淮劇的古裝劇目

當代,仍在戲台上傳唱的古裝劇目有《趙五娘》(又名《琵琶記》)、《蓮花庵》、《孔雀東南飛》、《孟麗君》、《打金枝》、《牙痕記》(又名《安壽保賣身》)、《血手印》、《玉杯緣》、《荊釵記》、《孟姜女》、《臘月雷》、《吳漢三殺》、《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啞女告狀》、《恩仇記》、《櫃中緣》、《白蛇傳》、《李翠蓮》、《岳飛》、《團圓之後》、《鳳還巢》(又名《洞房驚奇》)、《藍橋會》、《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金龍與蜉蝣》、《西楚霸王》、《千古韓非》、《藍齊格格》、《李斯》等。

淮劇的早期劇目

早期的淮劇有生活小戲《小打瓦》、《種大麥》、《大補缸》、《磨豆腐》、《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內容簡單純樸,語言詼諧風趣,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大戲則有“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七十二記”(以各種傳奇故事而定名)。它們有實詞和專有曲調,有一定表演程式,並有生、旦、淨、末、醜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戲劇的形式。其內容多為反對暴政,抨擊見利忘義,歌頌男女之間的真摯情愛。同期,還曾出現過根據真人真事編演而成的“四大奇案劇”,即《丁黃氏》、《急拿王兆》、《藥茶記》和《鴨湯記》。

幕表連台本戲始於20世紀20年代,曾盛行一時,主要有《楊家將》、《岳飛》、《飛龍傳》、《日月圓》、《安邦定國志》、《封神榜》、《七國志》、《孟麗君》、《鄭巧嬌》、《乾隆傳》、《彭公案》、《施公案》等。這些劇目大多根據歷史傳説和民間故事改編,有些劇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來,成為後來淮劇的.保留劇目。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了本頭戲《三女搶板》、《舍妻審妻》等,並延續至今。

淮劇的現代劇目

現代戲始於抗日戰爭時期,迄今創作演出了數以千計的劇目,代表劇目有《照減不誤》、《漁濱河邊》、《一家人》、《海港》、《打碗記》、《離婚記》、《奇婚記》、《家有長子》、《太陽花》、《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雞毛蒜皮》、《十品村官》、《剃頭匠與理髮師》、《諾言》等。

  淮劇的流派藝術

形成基礎

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綴結構,未採用管絃樂器奏。1930年前後,戴寶雨、樑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採用二胡伴奏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1912年,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出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

主要流派 “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馬派自由調”、“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楊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別是淮劇名家筱文豔、何叫天、李玉花、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楊佔魁、李少林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淮劇藝術流派。

當代流行的派別是以何雙林為代表的何派、陳德林為代表的陳派、裔小萍為代表的裔派,代表的是現代唱腔。

迄今,淮劇界已有樑偉平、樑國英、王書龍、陳澄、陳明礦等五位演員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猜你喜歡:
1.戲曲特點有哪些特徵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