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兒童期心理衞生需要的注意事項

生活經驗 閲讀(3.14W)

一、兒童期心理衞生的注意事項

兒童期心理衞生需要的注意事項

兒童是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個性形成的時期,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關係重大。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青年和成年人罹患某些心因性疾病多與早年心理不衞生有關。所以心理衞生對兒童來説尤為重要。下面按兒童心理髮展年齡階段簡要談談這個問題。

1、乳兒的心理衞生

從出生到一歲的孩子心理學上稱為乳兒期。乳兒,顧名思義就是吃奶的孩子。就拿吃奶來説,有一系列的心理衞生問題。現在公認,乳兒吃牛奶不如吃母奶,不僅營養上有差異,更重要的是母親餵奶可以讓小寶寶獲得感情上的温暖。有人報道,國外有個育嬰院,保育人員少,採取自動化餵奶的方法,到時候一按電鈕就往孩子嘴裏灌奶。結果孩於情緒很壞,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後來增加保育人員,並規定抱起來讓孩子自由地吃奶,還規定每天抱起來逗着玩玩,結果情況大變。有人還研究,即使同樣讓孩子吃母奶,母親的態度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不一樣。如果母親把餵奶當任務,孩子吃着奶,自己想別的,忙別的,這不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如果把孩子抱在懷裏,孩子一邊吃奶,媽媽一邊微笑着,拍着,撫摸着,孩子就不僅吸進乳汁,而且飽嘗了母愛,有利於健康情緒的發展。同時,乳兒吃奶要定食定量,每天喂幾次奶,什麼時候餵奶,都要有規律,不可孩子一哭就用奶頭堵嘴。據研究,一個成人良好的習慣,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往往與乳兒時期吃奶時的習慣有關。

從心理衞生的角度説,孩子對情感的需要與吃奶的需要同等重要。因為乳兒正是情緒急劇分化、豐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如能多加關照,對培養健康的情緒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孩子的環境要優美,經常更換不同色彩的紙帶、氣球或其它玩具,經常聽優雅輕快的樂曲,要經常逗逗孩子,要經常抱抱孩子。有人説孩子不能抱,抱慣了放不下。這是可能的,但不能因小失大。因為經常抱抱孩子,不僅體膚接觸,讓孩子享受愛撫,有利於培養髮展良好的情緒,而且對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孩子一旦被抱起來,視野就會豁然開闊,絢麗多姿的外界信息就會大量映入眼簾,這對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有好處的。還有,乳兒從六個月起到一週歲,是心理活動急劇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建立“母子聯結”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能讓孩子多和母親接觸,孩子容易培養良好的情緒;反之,如果讓孩子長期得不到母愛,孩子就會夜驚、拒食、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甚至造成發育緩慢。有人還認為,缺乏母愛和長大成人以後患神經症、精神病、心身症和病態人格都有關係。

乳兒期的營養也十分重要,因為這時腦細胞仍在分裂增多。如這時缺乏營養,就會影響腦細胞的數量,也勢必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2、嬰兒的心理衞生

心理學上把一至三歲的孩子叫嬰兒。嬰兒開始懂事了,自我意識也開始發展了,心理衞生的問題也就更復雜,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視的有如下幾點:

(1)斷奶的心理衞生問題。斷奶對孩子來説是件大家,弄不好會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媽媽為了斷奶與孩子暫時隔離;有的突然斷一次未斷成,又突然斷一次,接二連三地給孩子不良情緒的刺激;還有的往奶頭上塗辣椒麪。這都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大哭大鬧,或者夜驚、拒食,甚至為以後患神經症埋下種子。因此,母親為孩子斷奶要有計劃,慢慢來,不要搞“突然襲擊”。在斷奶之前的二、三個月裏,就應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這類食物的量要漸漸增加,使斷奶達到“水到渠成”。

(2)耐心細緻地對孩子進行大小便的控制訓練。對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訓練不宜過早,一般認為從孩子兩歲半開始訓練為宜。在訓練的過程中,要耐心,要和藹,不要埋怨,不要斥責。有人研究,通過嚴厲斥責,甚至打罵來訓練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訓練過程長,學會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創傷。

(3)不要嚇唬孩子。人們常看到成人以嚇唬該子來逗孩子,這是不利於兒童心理衞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創始人華生曾做過實驗,當孩子正在玩弄小貓的時候,突然驚嚇他一下;又當他與小貓玩的時候,再突然驚嚇他一下。以後他見貓就怕,甚至見到帶毛的東西都怕,而且終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跡。比如成人説:“大老貓來了”‘“大狗來咬xx了!”,並做出害怕的表情,嚇得孩子聽話了,老實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覺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驚嚇。懼怕對孩子的個性形成和發展都是有影響的。據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懼怕很少,怕這怕那大都是後天學來的。例如;從來沒見過貓的乳嬰兒並不怕貓,如果他一抱貓被貓貓抓一下,或是大人説貓咬,孩子就漸漸怕貓,而且,以後還會通過“泛化”,見帶毛的動物就怕,甚至連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點血,父母如大驚失色,這不僅會加重孩子懼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長大成人也往往痛閾低,連打針都怕痛。孩子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和舉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從小這也伯,那也怕,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就會造成人格缺陷,影響心理髮展。

3、幼兒的心理衞生

三至六、七歲的孩子處於幼兒期,也叫學齡前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的長託在幼兒園,有的仍在家裏。家庭和幼兒園都應重視幼兒的心理衞生問題。

首先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扮演”好他應當擔當的“角色”。存在決定意識,存在也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幼兒正處於性格勾畫藍圖的時期,也是個打基礎的時期,家庭成員對他的態度,尤其是把他擺在什麼位置上,讓他擔當什麼角色,都對他的性格形成起巨大作用。出於母愛之心,人們對獨生子女尤為珍愛,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母愛和溺愛混淆起來,以孩子為核心,嬌生慣養,要啥給啥,説啥是啥,把孩子慣得不像樣子。這從眼前看,孩子隨心所欲,歡歡樂樂,父母快慰,心情舒暢。但從長遠觀點看,並不利於孩子成長,尤其有害於孩子但心理健康。因為這樣嬌慣的孩子,大都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無禮,缺乏獨立性,怯懦等。這樣一些不良的性格特點一旦穩定下來,就會變成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將來一旦失去家庭的保護,父母的仗恃,就會變得膽小、畏縮,人際關係緊張,勢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衝突與創傷。另外,嬌生慣養的孩子往往缺乏獨立性,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和頑強精神,這對他們長大成才也是有影響的。搞好幼兒心理衞生,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

這個問題對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和性格都有重要意義。在一個和睦家庭裏,人們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種和諧而又温暖的氣氛,是有利於幼兒心理衞生的。有人甚至認為,這對形成他終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義。相反,有的家庭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有的還拉着孩子盲目參戰;還有的夫妻不和,把孩子夾在中間,拉來推去,弄得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人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尤其是破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據一項少年犯罪的調查來看,少年犯罪出現率最高的是四歲喪母或喪父的人。另對135名少年罪犯調查,其中有40%的人出身於破裂家庭。在破裂家庭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為喪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易受人歧視,更有害於心理衞生。

(2)正確對待相處理幼兒的口吃和遺尿等疾病

口吃多是因幼兒模仿或精神突然緊張造成的,男孩大約有4%,女孩大約有2%。口吃看起來是件所謂“小事”,可對孩子的心理挫傷很嚴重,往往形成孤獨、退縮、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待徵。所以。家長要防止孩子口吃,患了口吃不要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樹立信心,精神放鬆,慢慢糾正。再是五歲以後的孩子尿牀,這叫患遺尿症。遺尿症除少數是生理原因以外,大都是由於精神緊張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對孩子溺愛不加訓練造成的。五、六歲的孩子尿牀,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長萬萬不可再用羞辱甚至責罵的辦法來企圖治好他的遺尿症。因為孩子越緊張,遺尿症越難治好。同時,因遺尿而受責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慮、抑鬱、自卑等不良性格。

(3)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

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現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成人尚“吃一塹,長一智”,孩子更是在過失和錯誤中不斷學習增長見識的。基於這個道理,對於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細緻,尤其要講清道理,不要讓孩子心裏感到委屈。打孩子,罵孩子,都不是好辦法,因為經常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假如一方批評,一方袒護,就會使孩子非混淆,不願接受教育。批評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父母出氣,或是讓孩子服軟,而是要引導孩子認識錯誤,鼓勵孩子心情舒暢地改正錯誤。

(4)支持孩子多做遊戲

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幼兒的天職,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遊戲,要支持孩子們在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孩子們多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嘗遊戲中的樂趣,這對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5)最後,不要無視孩子的獨立願望

幼兒在心理髮展上有個自我中心時期,三歲就可表現出獨立的願望。雖然他們本領不大,但往往這要自己來,那要自己幹,顯得不太聽話了。常聽有的父母説:“真氣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就有主意了,就不聽話了!”其實,這正是孩子心理髮展的一個明顯標誌,是獨立性開始發展的表現。有人稱這時為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這個提法也好,有助於提醒家長和教養員對孩子獨立性的重視。這時孩子要求獨立,有時不太聽話,正是兒童心理髮展的客觀規律,只宜因勢利導,切不可違背規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強勁”。否則,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留下精神創傷,等長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6)七歲至十一、二歲的孩子為學齡初期兒童

兒童在這個期間應注意的心理衞生問題僅講如下三點:

A、做好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國小的銜接工作。目前我國幼兒園和國小的銜接問題還沒完全處理好,給孩子入學造成不少適應性困難。因此,學校和家庭應重視這個問題。家庭應給孩子做入學準備,進行入學教育;學校要佈置吸引孩子的環境,和藹可親地歡迎新生。比如説,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的生活規律與學校大不一樣,為了防止孩子突然造成適應困難,可在孩子入學前提前改變飲食、起居規律,使之漸漸與學校要求一致,尤其要教育孩子熱愛學習,嚮往學校。如果學校能在準備妥善的基礎上讓幼兒園的孩子到學校參觀,給孩子形成個好印象,也很重要。有些粗心的家長和不太懂兒童心理的教師往往不大注意這些問題,使有的孩子焦慮、恐懼、憂鬱、壓抑,失去了入學前那種天真活潑的面貌;有的形成“兩面人格”,即在家在校表現兩個樣;更有的造成了“學校恐怖症”。一般説來,愉快的學校生活有益於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生,如果讓孩子把上學視為精神負擔,勢必有害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B、不要培養“標準兒童”(normal child)。所謂標準兒童,就是一切聽大人囑附,一切按大人意圖行事的特別聽話的孩子。這樣的兒童一般比較安靜,很少打架和打鬧,遵守紀律,認真聽講,老師説啥是啥,也可説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這樣的兒童一般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也往往是父母盼望的形象。其實,這才是有問題的兒童。因為心理上及早過分防衞,一切按成人的指揮辦事,一旦沒有大人的指點,就會茫茫然不知所措,沒有獨立見解,沒有獨立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心理上不健康,人格上有缺陷,而且束縛智力的發展。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嚴、過死。孩子淘點氣並非壞事,往往淘氣的孩子興趣更廣泛,知識面廣,思考問題的路子更廣闊,而且心理髮展也比較健康。所以教育兒童和對兒童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啥都管,啥都説,而應讓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講衞生,有禮貌,不自私,不説謊,其它問題則不必多加干涉。這樣才有助於培養生動活潑,聰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兒童。

C、不要給孩子“加碼”。現在國小生的課外負擔普遍偏重,這已是應當解決的問題。可是,有的家長望子成材心切,還額外教孩子東西,給孩子加碼,這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另外,家長不要逼着孩子去爭那個一百分或第幾名。實際上分數高低並不能完全顯示其智力水平,更不能預示未來的成就高低。對國小生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切不可讓分數把孩子壓得直不起腰來,抬不起頭來,將頭腦束縛得死死的,更不可讓他們完成力不從心的學習任務。

5、獨生子女的心理衞生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目前,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對獨生子女的心理衞生應引起高度重視。由於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獨生子女成為較特殊的個體,一些父母的溺愛,使之養成不良的習慣、性格及道德上的缺陷。

在生活方面,父母給予優厚的條件,過分關懷。飲食追求高級營養品導致孩子偏食、挑吃。穿着打扮追求華麗,甚至使孩子打扮成人化,特殊化。

在教育方面,父母的溺愛造成唯我獨尊,而不懂得尊重父母、長輩,養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獨生子女心理衞生存在的一些問題與獨生子女本身無關,完全是因為教育方法造成的。家長應首先理解兒童心理衞生的重要意義,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同時也應充分看到獨生子女優點也很多,如遺傳缺陷少,智力發育較快。只要注意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養育,獨生子女一定能心身健康的成長。

二、兒童心理健康的禁忌

1、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説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