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節日慶典>

端午節習俗(通用15篇)

節日慶典 閲讀(1.26W)

端午節習俗1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曆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端午節習俗(通用15篇)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採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説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説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家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了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説又笑,驚得各家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濕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濕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採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誌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誌》記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髮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着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誌》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説説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裏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麪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裏,相傳此俗可以闢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佔”的美食。端午節前後,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後,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佔”。“粘佔”清香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端午節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端午節習俗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潮汕大地,這是一個節味很濃的日子。在我們家,也一直保留着一些潮汕傳統的習俗。

吃粽

端午節這天,我們全家大小都會吃粽子。由於包粽子的工序比較多,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到店裏買現成的潮汕本地的粽子。下面盤中的這兩個粽子就是我中午吃的。一個是鹹香的,一個清甜的。

除了吃粽子,潮汕端午節還有吃梔粽的習俗。梔粽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梔子搗碎後浸泡去渣,將黃色液體滲入蒲姜鹼液,再滲入糯米粉漿中,攪勻後放入竹箕蒸熟而成的。蒸熟後呈黃色,吃時可紗線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濕之功效。下面盤中的就是梔粽。

插艾草,洗艾澡

在端午節這天,我媽會買來很多的艾草。一些用於掛在門的兩邊,一些則用於煮湯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諺是這樣説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區,很多家庭都還保留着在端午節掛艾葉辟邪的傳統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媽媽都會把買來的艾草切段洗淨後煮湯,由於我們家裏人多,媽媽都要煮上好幾鍋艾草湯。據説用艾草湯來沐浴,能驅邪祛病,對身體大有好處。每次沐浴之後,能感覺都通體舒暢,神清氣爽。所以,從小時候到現在,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會洗“艾草澡”。呵呵!現在我就能聞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氣呢!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還有一個主要習俗,那就是賽龍舟。不過由於賽龍舟的地方都是在農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沒有去看。呵呵!

端午節習俗3

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啦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啦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與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習俗4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將那棉襖扔”,那時候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因為那時候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時,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後扔到水裏,據説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候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候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説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5

1、福建

福州端午節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後,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緻、色澤鮮豔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燻的肥肉,然後由大人帶着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重慶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製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徵,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後便會繁殖後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説。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後,祖宗進入到身體裏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裏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穀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3、廣西

廣西南部地區,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乾時就堆放到平地裏燒,然後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製容器裏用清水衝濾。最後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過浸泡後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後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4、廣東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緻,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鹹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5、江蘇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蔔、刀豆、莧菜、鹹鴨蛋、雪裏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裏放了菖蒲、艾葉,水裏發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説有驅瘟除穢之功。

6、安徽

安徽省各地,城鄉都是在端午節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麪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幹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於庭中,以驗正午。

當塗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鹹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説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説:“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個桃,到老不用愁”。

7、浙江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麪食,因為端午時節,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每年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端午節習俗6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着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粽子、掛香囊、賽龍舟……

粽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粽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淨的粽葉嫻熟地一折,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粽葉一層一層的捲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粽葉裏。捲到最後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粽葉聚攏紮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粽葉不散開為止,最後打一個結,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於完成一個。雖然粽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着粽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着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隻只准備戰鬥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端午節習俗7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為這快樂的節日做準備,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的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那真是既充實又温馨的哦!

記得本年端午節,我們家處處洋溢着歡樂的氣氛。端午節那天,我們全家商量着本年要來點什麼呢?這時,我腦子裏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來,來辦一個包棕子大賽,説幹就幹,我連忙把親朋好友全部都請來參加包棕子大賽。正在大家都手忙腳亂忙着包棕子的時候。突然,我抬頭一看,這些棕子不是破了,就是沒包好。唉,怎麼樣可以獲勝呢?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我為何不做一個心形的棕子呢?我先把棕葉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裏面,將棕葉包紮起來,用繩子繫好,這樣一個心形的棕子完成了。

看着大家陸陸續續包好的棕子,我感覺我這個心形的棕子很特別。然後小心翼翼的將它們放入鍋中,不一會兒,美味的棕子出爐了,大家爭先恐後地搶着自己的成果,

本年的端午節既特別又開心!

端午節習俗8

在我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人物的,每年端午的亮點就是粽子和划龍舟了,我國的地區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而且每個地方的慶祝方式和節日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你對台州的端午節習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傳統節日為你解析。

同個台州,北邊的臨海、仙居、天台等地,端午是吃粽子,而南邊的椒江、路橋、黃巖和温嶺吃的'卻是食餅筒,温嶺那邊還會吃麥餅。

台州人吃粽子名堂挺多,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用料考究,有米粽、肉粽、豇豆粽、蜜棗粽,形狀則有六角粽、三角粽、四角粽等。

當地人稱這種叫“鬥米蟲”的蟲子具有強身健體、清涼解毒、生津開胃的奇效。據《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國藥典》記載:食用該蟲後身體強壯,可治麻毒內陷、痱疹、無名腫毒。而《温嶺縣藥物資源名錄》也記載,可治小兒營養不良,筋骨痛,小兒初生不乳。在澄江當地,一條蟲子最貴可賣50元。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從醫學上説,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入藥。所以,在端午節時,家家户户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台州,一到端午,賣艾葉和菖蒲的小販就會走街串巷叫賣,聞聲的人們也會買上一把,做成“避邪劍”掛在家門口,或再造幾把劍給小孩子嬉戲用,樂趣頗多。

端午節習俗9

我是一隻小蝦。一天我在江水裏遊呀遊呀,突然兩條龍舟劃了過來,我心想:“咦,怎麼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有人來划龍舟呢?”剛巧有一條魚遊了過來説:“划龍舟是為了撈救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我説:“謝謝你!”

我慢慢地游回了家,剛到家,媽媽就説:“我們來玩捉迷藏吧!”我和爸爸躲媽媽找,我和爸爸找到了一個隱蔽的地方,就在這時,我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砸中了,我一看是粽子,我問爸爸:“今天怎麼有這麼多粽子到江裏來呢?”爸爸回答道:“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這樣的話魚蛟蝦蟹就不再吃屈原的遺體了,對了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首兒歌呢!你想不想聽?”我説:“想聽啊!”爸爸説:“好,那我唱給你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説:“對了媽媽好像來了,我們趕快轉移吧!”爸爸説:“好,我們快走。”

我和爸爸用最快的速度轉移到了別的地方,忽然我喜歡提問的毛病又來了,我又問:“那南方人一般過端午節吃什麼呢?”爸爸説:“看來你的知識還真是少呀!南方人一般過端午節都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他們還喝雄黃酒。”突然,媽媽説:“我找到你們嘍!”我説:“早知道我就不問問題了!”

端午節習俗10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能夠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説起粽子,它不僅僅好吃,最主要的就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齊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説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向帶着,據説能夠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一些人家也是會花一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就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的塞一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此刻濃。

端午節習俗11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説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説起。

傳説,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裏丟,説是讓魚吃啦,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啦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裏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着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啦。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裏面藏着紅紅的粽肉,升騰着熱氣,散發着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着,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啦。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着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啦臉,咬緊啦牙,拼命地劃。太好啦,我們村的龍舟領先啦,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啦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着,鼓手們也使出啦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着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與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裏充滿啦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啦,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啦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啦我多少喜悦與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着正宗的家鄉粽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習俗12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划龍舟比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13

新鄉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以後氣温會漸漸上升,而位處內陸的新鄉更甚,五月以後生活中的蚊蟲也在增多,為了躲避蚊蟲,在端午節家家户户會有懸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同時一些老人家還會把這些植物放在繡好的香囊裏給孩子佩戴,目的是為了躲避五毒。其次人們還會在孩子的手腕上戴上五彩線,而且在系五彩線的時候是不允許小朋友説話的,同時要想解掉五彩線需要等到端午後的第一場雨,而為了增加辟邪驅瘟的效果,家長還會在孩子眉間點上雄黃酒。

新鄉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在新鄉人們過端午的氛圍是很濃厚的,首先當地會舉行一些民俗文化活動,比如説包粽子大賽,而且在比賽後不但會給優勝者提供一定獎品,同時包好的粽子還會作為一種愛心活動送到福利院和敬老院。其次新鄉還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比如説過節的時候去八里溝景區,那裏不但植物種類多同時還以奇山峻嶺為名,同樣天然的景色還有九蓮山景區、回龍天界山景區等,而且到了端午為了吸引遊客的注意力,這些景區都有相應的優惠政策。

新鄉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新鄉人在端午節的早晨不但會吃粽子,同時還會煮雞蛋吃,一般雞蛋裏還會放入艾葉、大蒜,這樣吃不但使雞蛋更入味,更關鍵的是先人認為這能躲避五毒,同時五月還是大蒜收穫的季節,所以煮大蒜也是新鄉人的最愛。在新鄉人們的飲食一直以麪食為主,因此在早晨有些家庭還會烙油饃吃。

端午節習俗14

説起端午節,想起了小時候在家過的端午節來!

在家鄉的端午節中,有很多習俗,在離開家鄉的這些年裏,不經意的深深回憶起來,總覺得有種塵封的感覺!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沒有過個正宗的家鄉的端午節了!

在家鄉,端午節的前個晚上,各家都要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艾葉,然後放在外面,在端午節的早上,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裏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節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沒的水洗臉。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裏,或者湖邊去洗澡,據説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為什麼各家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説,在端午節的前晚,月宮裏的嫦娥,會讓搗了一年藥的玉兔,把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這裏面還要插上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月宮上面,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貌似人形的玉兔總是跪着作搗藥的動作,所以在小時候,晚上鬧人了,老人們總會哄小孩子説,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搗藥去,小孩子們總是記得,月宮裏的玉兔搗了一年的藥,終於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間,所以,小孩子們在5、5的早上,總是爭着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聖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為在記憶裏,5、5那天的早上,還是很冷的,也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説,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那樣的水,泡了一夜艾葉後,顏色會變的綠綠的,還伴着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用這樣的水洗完了臉,心裏總是有種安全感,在想:在這一年裏,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雞蛋和剛刨下來的新鮮的蒜!雞蛋和蒜在鍋裏煮時,水裏面也要放上艾葉!經過放了艾葉的水一煮,雞蛋和蒜都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葉特有的味道!艾葉同時也是一味中藥,具體治什麼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飯時,這些雞蛋、蒜和粽子,都要擺上飯桌了,同時在飯桌上,還要擺一樣,那就是酒壺,而酒壺裏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點不同了。有什麼不同呢?那就是在酒裏面,加了一味雄黃!酒也被泡成了雄黃的顏色,喝了這樣的雄黃酒,也是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還要把喝盛的雄黃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過飯出去玩耍時,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黃的小孩子,這不能不説也是一種特色吧!如果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會戴了一個香囊,手、腳、脖子、手指頭都會纏了五色線的,這樣的香囊裏面裝的香料同樣也是艾葉。五色線,顧名思義,就是用五種顏色的繡花線拈成的,這樣的説法是為了避免蛇蟲來咬,因為蛇的顏色就象五色線。戴幾天後,把它取下來扔掉,就會變成了蛇,如果戴了幾天還不扔掉,會變成了蛇來咬人的!

在端午節這天早上,各家還要把艾葉插在門的兩天,有點象清明節時插柳枝一樣,這樣的説法也是為了驅病避邪。走在村子裏,裊繞的炊煙中,伴着縷縷的艾葉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氣息,給這樣一個早晨增添了濃濃的特有的節日氣氛.

許多年過去了,每當這天,總是能隔着時空聞到記憶裏遠遠的家鄉,在這天早晨漂來的濃濃的艾香!也總是在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綠綠的艾葉水小心翼翼的神聖的輕拂在臉上的絲絲涼意,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種各樣的香囊!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驕傲的紅紅的雄黃酒香,也總是在這天早上,想起吃着飄有艾香的雞蛋直到

把肚皮撐的鼓鼓的還要在兜裏揣一個去上學!也總是在這一天,想起媽媽編的美麗的五色線與小朋友們比誰的漂亮時彼此羨慕的眼光!也總是在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門,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時光!

今天正值端午節,祝所有的好朋友們節日快樂!祝家鄉的父母家人節日快樂!祝同我一樣遠在他鄉的哥嫂節日快樂!

端午節習俗15

‘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又叫浴蘭節女兒節,其歷史由來已久,從我國古代就已有過端午的習慣。讓我們先通過這篇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哪些説法來了解一下節日的起源吧,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吧。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3.懸艾: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4.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5.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説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説,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解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打算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密切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説她下江查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説,“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節’龍舟節的發展歷程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打算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縣,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桌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密切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説她下江查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説,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桌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着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着錦綺彩竿,作為標誌。

龍舟向着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呈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遊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划着龍舟到就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首,浮吹以娛,是划着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