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談談如何培養國小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工作方案 閲讀(9.71K)

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做出了明確説明:“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性質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聚焦於“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對語文課程孜孜探索的結晶,是語文課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訂版課標最為亮麗的一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言語能力建構,而非語文知識傳授。這一內涵與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將引發語文教學的深刻變革。

談談如何培養國小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看看當今國小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説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真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是一旦到了課堂上,沒有條理、抓不住中心、用詞欠妥,考試和作文中,別字氾濫,成語誤用,寫作文病句連篇、標點修辭亂用,並且經常性用到很多網絡用語,這基本是反映出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有很多欠缺。這和我們的日常教學分不開,所以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要充分利用課堂,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

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了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閲讀也是語文實踐活動,但是語文實踐活動又不僅僅是閲讀,應該藉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説一説、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説,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感受到的就是沒節課老師會問:“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你懂得了什麼?”這樣的問題千篇一律,學生只要依葫蘆畫瓢,專屬課文中的問題答案便是了,沒有實際的意義。我覺得可以依據課文中的某一點展開想象,與人物對話,與文中的某一詞對話,便可以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實到位。如教學《搭石》一文時,課堂上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詞,首先引導大家這個詞在本文中是指大家走搭石的動作和諧一致,有條不紊,然後結合“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這句話引導大家想象並談談當時村民們走搭石時的畫面,此時有的學生説“一行三五個人一起走搭石過河,前一個人邁出腳去,空出一塊搭石,後面一個人緊跟上去踩上,後面這個人再往前邁出腳去,空出來的搭石又被後一個人踩上,如果一個人稍微慢一點邁出一步,後面的人就沒有石頭落腳,就會掉進河裏,這就不是協調有序了。”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人們走搭石時的“協調有序”,接下來再引導學生腦海裏邊浮現這幅畫面,邊朗讀“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學生自然就想文中讀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

所以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就是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後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去。語言實踐活動不應該僅僅只成為課堂的一種點綴,課堂也不應該是教師展現自己教師技能的舞台,而是應該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導孩子。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首先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備好課,仔細研讀教材,廣泛的收集資料,以學生的聽、讀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説、寫能力。聽、説、讀、寫能力是四個相輔相成的能力,讀好是理解的基礎,更是今後學生説和寫的基礎。只有會聽、會讀,才會理解文本,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説和寫的操作。朗讀能力的指導,能夠為學生的理解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打好支架。當然朗讀的指導並不是誇張的表演,讓學生投入個人情感的讀,才能讓語言的體會更深入,理解更到位,説出真誠,寫出真情,讓聽説讀寫能力相輔相成地增進。

二、朗讀——語言文字的個性感知

學語文,首先要把課文讀好。朗讀不僅是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手段,更有利於理解課文,有助於記憶。因為朗讀,不但要看,還要把書面語言變為有聲語言,從而增加了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這有助於理解。朗讀時會自覺發現:“對味”或“不對味”“貼切”或“不貼切”。只有朗讀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朗讀融“內化”與“表達”於一體。內化是吸收,表達是運用。朗讀訓練多了,無疑會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語言流暢,表情豐富。表達到位。朗讀不好的人,表達就不會生動,不會有感染力。朗讀的時候,對於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需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益。有了語音,書面語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動的生命。所以説: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應該落實到中年級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最終達到把課文讀得其語皆出吾口,其語皆出吾心。可以説,朗讀體現的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現力。

《談談如何培養國小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