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山西聞喜的氣候特點是什麼氣候

愛好 閲讀(1.54W)

聞喜縣歷史悠久,自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蹟頗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山西聞喜的氣候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山西聞喜的氣候特點是什麼氣候
  聞喜的氣候特點

聞喜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秋季多陰雨,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澇;年日照平均時數2461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838.9毫米;年均降水量439.8毫米;年平均氣温為8~14℃,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温為-3.2℃,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温為26.5℃;年平均風速為1.9米/秒。

  聞喜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10°59′33″~111°37′29″、北緯35°9′38″~35°34′11″之間。東與絳縣、垣曲相接;北同侯馬、新絳相連;西與稷山、萬榮、鹽湖區接壤;南與夏縣毗鄰。轄區東西長57.55公里,南北寬45.3公里,國土總面積為1167.11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

地形地貌

聞喜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多樣,河谷、塬地、丘陵、山地共存。其中河谷盆地35.83萬畝,佔總面積的20.47%;丘陵、塬地、山地139.23萬畝,佔總面積的`79.53%。聞喜縣三面環山,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低,中間則有鳴條崗突起,盆地在兩夾槽間,丘陵垣地遍佈縣境。涑水河谷盆地海拔450~500米;中條山前沿海拔550~800米;中條山海拔1500米,相對高度1050米;美良川海拔510~550米,北塬海拔690~750米,相對高度250米;中部鳴條崗海拔500~600米,相對高度150米。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條。涑水河發源於絳縣陳村峪,向西流經聞喜、夏縣、運城、臨猗至永濟伍姓湖,在弘道園西注入黃河,全長195公里,在聞喜縣境長32.5公里,為北方間歇性河流,年均來水量為4370萬立方米,洪水期來水集中,枯水期乾涸。沙渠河發源於唐王山北麓,由東向西於聞喜縣城北匯入呂莊水庫。

  聞喜的景點

中華宰相村:裴氏家族的發祥地,位於聞喜縣裴柏村,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和太風二級公路沿村而過,地處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遊”的中心區域。裴氏家族公候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者六百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人,有“天下無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説法。裴氏家族肇自商周,興起於兩漢魏晉南北朝,鼎盛於隋唐,衰微於宋、金、元、明、清,綿延共三千餘年。

湯王山:位於中條山麓的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紮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於公元前1711年,由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台上始建廟於祭祀,改景山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文物古蹟眾多。位於主峯的湯王廟,始建於商周,經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築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緻,雖經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湯王山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蹟聞名於世。

聞喜文廟:又名學宮,亦稱宣聖廟,是為奉祀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而專設的廟宇,位於聞喜縣城東北角。重建於宋鹹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重建,佔地面積38畝,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廟。建築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有傳道齋、授業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後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廟內存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餘通,均保存完好。聞喜文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董澤湖:龍的故鄉在聞喜縣境內的董澤湖,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董父豢龍的地方。董澤湖有董父廟遺址、過仙橋舊跡、並蒂蓮石碑等景觀,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集自然、歷史、人文、為一體的生態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