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斋>范例>作文>

【精华】点评作文集合八篇

作文 阅读(2.01W)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点评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点评作文集合八篇

点评作文 篇1

牵着好友的手,漫步在繁星点缀着的天空下。夜,没有让世界沉寂,因为我的确感受到了青春的气息。我们回味着过去,憧憬着未来,心早已飞到了另一个美丽的国度。脚边的小草也久久不肯睡去,它想偷听我们在讲什么,因为它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做苦涩后的甜蜜。只有我们,大学联考前的我们才会拥有这份感受。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点评作文 篇2

我喜欢寂寞,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处一室,这样我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在对自己的反省中,感受到前进的力量。

我问心灵了: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

心灵不语,但她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出了几幅画面。画面中的我匆匆而去的关门声掩盖住了妈妈那一声多加小心的关怀。画面中的我那对饭菜不满的情绪,让姥姥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看了这两幅画面,我感到无比愧疚,我知道了对家长的粗鲁,对亲情的淡漠。于是,我对心灵保证,我下次一定要关心家人。心灵笑了。

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

心灵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能够热情地帮助;有一次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能真诚地去安慰;有一位朋友因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你能鼓励他,使他充满了信心。你对朋友的关怀已经做得很完美,谢谢你!

我甜甜地笑了。

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尊重?

心灵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做到。有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你的东西,你对他大加指责了一番;有一位陌生人向你问路,你却因忙着回家而昧心说‘不知道’。还有

听了心灵的话,我感到万分惭愧,甚至有些无地自容,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冷漠,对朋友以外的人缺少关爱之情。我静静地告诉心灵,以后,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以尊重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心灵在为我加油。

在与心灵的对话中,我不断反省自己,使每一天的我都变得那么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以,我感谢心灵,感谢她对我的提醒;是她让我反省,是她带我成长,是她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丽。

点评:

有很多考生将这次作文写成了反省书、检查稿,这也难怪,反省嘛。可是本文的小作者却将抽象的反省形象化,写得有滋有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小作者将反省经过虚拟成为一场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并且从亲人、朋友、他人三个角度出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最后总结出反省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水到渠成,条理清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作者很能避免重复和单调,第一次通过展现画面再现我对亲人的态度,第二次第三次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心灵的表述再现我对朋友和他人的态度,做到了多样的统一。

点评作文 篇3

【大学联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xx年湖北大学联考作文点评。(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20xx年湖北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延续了过去两年湖北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但不直接标明以什么为话题,它既不同于单纯的材料作文,因为它仍然保留“三自”,也不同于典型的话题作文,因为它没有规定一个具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命意型作文,大学联考作文《20xx年湖北大学联考作文点评》。这种命题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但与前两年思辨性极强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往年理趣十足的词语“三”相比,今年湖北题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即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关注考生的经历和身边的故事,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

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材料中的这几个信息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它提示考生,作文立意只能是重视母语、赞美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写母语在“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诸子百家,初唐四杰;中国,更有着笑傲世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道不完的神秘魅力。可以说,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句话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影射了当前母语尴尬的地位,暗含着对目前整个社会重外语轻母语现象的一种忧虑与否定,由此,提示考生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新鲜词汇,如何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而“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这句话中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

点评作文 篇4

今年大学联考,全国有近20套作文题,昨日三位名师从中评出了九宗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点评:命题作文几乎占据今年大学联考作文题的半壁江山,天津卷则通过命题打开一扇让社会了解90后的窗户。这个题目既能让考生了解自我,又能让他人走进90后眼中的世界。

最和谐

广东卷:命题作文《与你为邻》

命题作文《与你为邻》: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点评:这个题目可以选择有形的邻居或无形的邻居来写,既可写实又能写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融合在与你为邻四个字中。

最深刻

全国卷I:漫画作文

最哲理

安徽卷:材料作文

题目:吴兴杂诗(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评:这个题目哲理味很浓,对学生有启示性,发挥的空间大,有助于考查考生的价值观。

最要命

重庆卷:命题作文难题

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点评:如果问今年大学联考语文作文最难的题目,请看重庆卷。《难题》,确实是个难题。

最时尚

浙江卷: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题目: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点评:90后的孩子如何让65前的父母以及45前的爷爷奶奶,理解雷,听懂冏,搞清楚槑?说实话,这道题目将中国的孝理念21世纪化了~~~赡养老人

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点评:唯一采用讽刺漫画作为题目材料,贴近90后的阅读趣味,引导考生感悟人生,从中看出考生的思想深度,能较好地彰显考生的能力。

最低碳

上海卷:材料作文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点评:这个题目考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的层次来写,展现考生的思想层次。

最温馨

江西卷: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题目: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

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

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点评:这个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认识自我。很多孩子可能借题大发牢骚,如此未必讨好。要出新就要写出个性,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寻找方式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材料。

最贴近

天津卷:命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

题目:世界似画家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最飘渺

北京卷: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点评:就题目的立意来讲,体会得出命题者布道的苦心,但考生写作容易不着边际,难写出亮点。如果把仰望星空改成幻想梦想理想,而把脚踏实地改为现实。呵呵,眼前一亮,湖北卷很有首都范儿。

点评作文 篇5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大学联考语文标准化考试是产生当前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它捆住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手脚,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将1998年大学联考语文试卷分别寄给了国内几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教授在研究了这份试卷后,写下了这篇感想。

思维被纳入固定模式我们的根本教育观念已到了该反省的时候给我的任务是评论大学联考试卷。

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两大部分、六大项、三十五小题、十大页,据说有一万二千字的标准化的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与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这种"考试"的威力:你(或许还有你的家庭)未来的命运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须臣服。记得鲁迅曾提到有一种"山羊",它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在我的感觉中,这种"考试"其实就是更为高明的"带头羊"。于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画":"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们(千百万的学生,连同他们的老师、家长),就像鲁迅所描写的,"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颜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鲁迅说:"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里去?!"客观地说,考试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的,并且也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从根本上取消考试--"文革"中也真的这么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试的弊端,其结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一段历史,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考试之弊时所不能忽视的,那是一条线,我们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样的极端。因此,所要讨论与质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所要引导的方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往哪里去"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追问考题的背后,所暗含的预设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而这又必然追问到根本的教育观念上去。人们对目前语文大学联考的种种不满,包括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考题给我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的原点"上出了问题。我们的反省,应该深入到这些根本问题的冷静的思考与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必须是民主的,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充分发表,并展开充分而平等的讨论。

作文大量出现"父母双亡"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迫使考生瞎编我注意的是考题的两个特点。先看第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拼音、写字、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判断句意明确与否,判断文章的排列、表述恰当与否,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准确与否……等等。这里,可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偏向于对考生(教育对象)的判断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断的主要是报刊上的文章与科技文章;二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维的正确、明确、准确、恰当与精密,而对正确性、准确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机械而刻板的,实际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果联系着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等,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片面的考试标准,究竟预设着怎样一个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说到考题中的作文部分。本来这部分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题目的前提--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也是社会所关注的`;却并非考生(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也未必是他们所关注,感兴趣,真正有话要说、可说的。而且题目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我面对考卷所产生的压抑感,以至于恐惧与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考生是年轻人,当然不会有我这样复杂的,并且是无可奈何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就是瞎编--于是这届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我从这孩子们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随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这意味着什么?!"标准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独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于是,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标准化"的试题,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这"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求;然后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图与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觉地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不无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极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做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性,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机械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是"齿轮与螺丝钉",而且是国家机器与商业机器上的双重的"齿轮与螺丝钉"。

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效率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官员),但同时它又存在着使人工具化、奴隶化的陷阱与危险。我们今天大学联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之所以如此尖锐地提出"向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呼吁:请解放我们的孩子,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甚至包括考官们(作为个人,他们十分辛苦,也并无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

点评作文 篇6

和谐的力量,欣悦而深沉的力量。

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

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

——华兹华斯

无意之中我邂逅了这样一朵花。

它安静地伫立在花盆里,墨绿色的茎细细的却十分有力,没有任何多余的叶片,只是在顶端分出岔来,结了两个小小的花骨朵。

我十分欣喜,它们娇小的模样像刚刚坠地的婴孩,实在惹人怜爱。我给它们浇水,看着它们微微抬起头,争先恐后地吮吸着这般甘露,继而涌动着自己的身体,像是要挣脱花苞的束缚,完全地绽放开来。我默默地等待着,定时浇水,想看这场无声的比赛究竟谁会获胜。

过了一段时日,它们竟同时盛开了。

蜕去了当初婴儿的模样,仿佛两个朗朗大方的姑娘,挺胸抬头,随这拂来的轻风摇曳,舞动着自己曼妙的身姿。那层次分明的粉红色是它们的衣衫。花瓣边缘处的淡粉到中间的粉红,一直延续到底端的桃红色,像一道布满玄奥的谜语,层层揭晓的模样,使我更加沉醉于其中。

之后的每一次浇水我都更加用心,害怕这样的美丽太短暂,一天夜里出奇的安静,没有风吹没有鸟鸣,我走到阳台上,竟听到了她们的窃窃私语。

“我舍不得你……”

“你一定要好好的生活,带着我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我十分惊讶,把这莫名的声音归类于自己的幻听。她们只是没有思想没有能力的花而已,我告诉自己。

第二天,她们开始出现异常。一朵像往常一样高昂着头颅,一多却有些无力了,像是在告诉别人,父母在养育她们的过程中偏了心。直到后来,一朵越来越漂亮,张开花盘跳着比从前更加绚烂的舞姿,另一朵却越发没有精神,变得枯黄无力,却向着那朵娇艳的花,像是在认输,又像在饱含深情地寄托着什么。

“有一种花叫双生花,一株二艳,竟相绽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朵就会不断地吸取另一朵的养分和精华。到了最后,一朵娇艳夺人,一朵枯败凋零。”

我惊异于这样的伟大,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那朵花是用怎样的坚强毅力在等待和煎熬,直至把自己的养分全部奉献给她的姐妹,黯然于世间。

那微弱而绚烂的生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怎样宏大的生命排场。

她最终垂下脑袋沉沉地睡去,我看到另外那朵傲然的花也溢出泪来。

点评:

从自然生命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这是一般考生难以企及的。文章开头引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句,非常巧妙地点题,又点出了文章的主旨。考生对双生花的刻画及生命感悟是深邃的,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情感和思维。的确,“那微弱而绚烂的生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怎样宏大的生命排场”,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抉择时,我们或许应该像花一样,用坚强毅力等待,甚至是煎熬,成全他人的辉煌。

点评作文 篇7

你们从遥远的蒹葭中飞奔而来,你们从旷远的历史长河中呼啸而来,满身的古墨书香气味弥漫着缥缈无奈的尘世。哦!你们一个叫忘记,一个叫铭记。

带着未知的探索徘徊于人类的精神边缘,一次次的忘记,又一次次铭记。风烟一过,万物又是那么和谐,那些所谓“四大皆空”的禅学,近得那么的触手可及,似乎每一片离人泪般的落叶都因带着来世的期望而那么从容不迫,也许,今世的忘记注定来世的铭记。

我道你们本是一体。记忆是为了那一时的疏忽忘记。历史教育我们要学会记忆,但我们也学会了一笑而过。那些战火纷纷的年代,那些凄惨的社会景象让我们有了一道记忆的口子,就让痛苦随着任性的思想而逐一褪去吧!

习惯了在孤寂中生存,但却无法释怀,也许就像一部电影中所说得那样:“你这种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我这种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万物的起源皆有因。谁又能从中找出一项定律来制约我们的思想,让该忘记的瞬间消失,该铭记的永驻史册。

忘记的前世或许是铭记,而铭记的目的也许是为今世的忘记。万物皆矛盾,如果我们能将善恶对错绝对区分,那么记忆已毫无价值,忘记也许也不复存在。朦胧的世态教我们用平常的心去对待复杂的事。

水可冲刷掉沙滩上的印记,而石头会记忆永世的誓言。方式不同,存在的时间就不同,广博的大地学会了忘记也学会了记忆;潺潺的流水学会了忘记,也学会了记忆。忘记了前世的纷扰,记忆着今世的喧嚣。也许我们也该释怀,学会如何在痛苦中忘记与铭记。

铭记、忘记本属于人们的本能,但我们一时疏忽大意就会将它们颠倒错置。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我们或许能够学会如何把握。你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深深的足迹也纵横几千年,邈远的岁月带着转动的水车将源源不断的片断之水灌入又带出,那些挥洒自如的水珠在阳光下显得那么耀眼夺目。

你看到了吗?那水珠的一半写着忘记,另一半刻着铭记。

点评作文 篇8

“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愣愣地望着窗外,星星忽明忽暗,像母亲捉摸不定的心。

不远处,传来邻家小女孩的声音:“妈妈,妈妈,星星为什么会眨眼?”我突然痴了,思绪一下子飘出去很远、很远…… 那时候,也是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星光,宁静而又温馨。我依偎着妈妈,呢喃娇语,嬉笑不断,妈妈手轻轻地滑过我的面颊,轻轻柔柔……呵,眼睛好累,酸酸的、涩涩的,也许是昨天没睡好的缘故吧。我揉揉眼,手突然便湿了。时间过得奇快,一转眼,我长大了,妈妈似乎也变了,变得陌生起来,看见妈妈,竞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逃避的想法,为了什么呢?是为了那本泰戈尔诗集,是为了我滔滔不绝谈天论地。还是因为我在日记里写上了“爱情”这两个字眼?是吗,妈妈。是为了这些吗?为什么?我看见您的疑虑紧锁在眉头,您的怀疑闪现在眼里,在担心什么呢?妈妈,女儿大了,该有自己的思想呵,您难道希望她永远只是个漫游仙境的小爱丽丝? 晚风轻轻地吹过,星星亮晶晶的,宁静的夜晚,我的心海却翻涌着波浪。“还是锁起来的好。”朋友的劝告又在耳边响起。是吗?也许吧。默默地,我给抽屉加了一把锁,小巧玲珑。但锁住了一切。 我不再笑语如珠了,我不再神吹胡侃了。只是,静静地,当夜深人静时,让自己整个儿沉没到书海里去,或者由着心的旋律在精美的日记里徜徉,那里方是我的世界、我的天地。我悠然自得。可是,妈妈,我敏感的妈妈呵,为何你的眉头锁得更紧,为何你的眼中竞流出一丝淡淡的哀愁?为什么?我的笔尖在日记本上划过一串串深深的问号……

夜深了,一件衣服轻轻地披在了身上,母亲不知何时踱到了我身边,我一惊,下意识地盖住了日记。抬眼看时,母亲却又默默地退了出去。我愣了愣。房间里又静了下来,心却怎么也难以平静,笔尖无意识地从纸上划过,窗外的蟋蟀响过几声颤颤的轻鸣,我的心忽地也微颤了起来。墨水滴落,洇染了一片。模糊了我的双眼。依稀记得,儿时妈妈的手臂像温暖的摇篮,还有那启迪智慧的温柔的眼眸……哦,妈妈!我合上日记本,轻轻地走出房门,可妈妈屋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妈妈在等待什么? 我推开门,——“妈!”妈妈一抬头,一丝丝惊喜,一丝丝诧异。“妈。今晚我陪陪你。”母亲的眼角弯了,笑意从嘴角漾开。我看见有两簇亮晶晶的东西在妈妈眼里闪现。靠在妈妈的怀里,我呢喃着,哦!多少天的猜疑迷惘!妈妈静静地听,微微地笑:“孩子,你真的大了,知道吗?妈妈只是担心会失去你。”妈,女儿已经明白,妈妈一直没变,仍是那份沉沉的爱心,仍是那份浓浓的爱意。“妈,我的抽屉再也不锁了。”妈妈微微地笑了:“不,可以锁,但不要锁得太多。”温柔的手滑过我的脸颊,那感觉又好似回到了童年。 窗外,星星亮亮的,一如从前。

语言指津:

本文是在记叙中融入抒情的成功之作。作者意在抒写母女之间的至真至亲而又不无隔膜的情怀。在此过程当中,作者不仅将事情本身写得具体细致,而且善于借景物抒发对人的情感。注意细节描写以及环境的烘托。文章中思绪飘飞时的“夜晚星光”,母亲盖衣后的“墨水洇染”等,描写与抒情相结合,使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都极富情感魅力,也使文章情景交融,有动人的感染力。